“教育艺术化研究”引领班主任智慧成长
2020-03-04林志超
林志超
对于班主任而言,智慧地应对学生问题进而促进其成长,既是一种需要不断发展、提升的专业能力,也是一门需要磨练的艺术。因此,教育艺术化的研究,既能丰盈班主任的教育生命,更能润泽学生的生命成长。多年来,工作室以教育艺术化为核心研究主题,不断聚合更多“志同道合”的班主任的成长热情,立足实践研究,探求理论提升,走上研究型班主任成长道路。
一、“个性”招募,以“低落点”开启专业研究生活
每位老师的个性决定了其管理风格和工作作风,因此,教育方式的艺术化要求班主任需具有以下基本特质:内心柔软,温和坚定。在工作室招募成员时,我们打出了这样的“广告”:“您,在哪儿?您,是这样的班主任吗?喜欢研究学生,心怀柔软,温和坚定,注重教育方法的智慧运用,对教育创新设计感兴趣,善于反思,勤于积累,乐于表达。我们欢迎您!”我们希望借助“志同道合”的招募,寻得乐于研究教育、热爱班主任工作的同行,一起开启更加美好的班主任专业生活。
招募信息发布后,很快收到了许多优秀班主任的热情回应。工作室通过电话、微信、QQ等方式,与有意向加入的班主任进行一一沟通,并走进学校了解班主任的工作情况。经过严格筛选,我们迎来了梁世累、胡晓聪、王晓君、雷旭君等一大批成员。在年龄结构上,有拥有二十多年经验的资深班主任,也有教龄5年左右的年轻骨干班主任;在专业发展阶段上,有的成员已有一定研究积累,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和特色,在区域内亦有一定知名度,并拥有自己的工作室;有的则资历尚浅,处在学做班主任的“起步”阶段。
成员个性迥异,风格不一,却拥有一些共同的特质,那就是对班主任工作的热爱和研究热情,以及对班主任工作艺术的追求和向往。如何契合每一位班主任的起点,帮助他们找到适切的路径并助力他们成长?工作室始终坚持不仅要“掐尖”,更要“托底”,助力每一位成员的专业发展,做到人人有發展,人人能发展。于是,我们将成长目标定位为:共同成长,做适切每一个成员发展的研究。
围绕这一目标,工作室带领成员一起“量身定制”成长规划。梁世累已有比较丰富的班主任工作经验,但缺乏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基于此制定了成为特级教师的“远期”目标,以及养成每天读书、写作习惯,学会研究的“近期”目标。
而班主任的研究必然是围绕学生而展开的,我们的研究起点是学生,终点也是学生,即以学生为研究主体并以学生成长为旨归。班主任艺术化教育研究自当落点于艺术应对学生问题,以一种柔软的方式走近学生,帮助学生解决成长困惑,助力其健康成长;而班主任则学会从专业研究角度,探索以更加智慧、艺术的方式引领学生成长,这也是班主任专业成长的最大意义。这样的研究落点“不高”,却真正引导班主任将研究目光聚焦于班级学生,尝试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策略。由此,帮助成员克服对教育研究的“畏难”心态,带领班主任们开启专业研究生活。
二、聚焦“过程”,以“接地气”研究深化成长内涵
工作室在日常运转中,如果只是一个学期安排几次活动,是不足以引领成员专业成长的。成长的关键在于过程性研修,为此,工作室以“班主任教育艺术化研究”为核心主题,强调立足学生成长问题的解决和引领,探寻智慧而艺术地应对学生问题,设计艺术引领学生成长的课程。这样的研修内容“接地气”,立足班主任工作的实际难题,聚焦研修过程中的收获,能帮助班主任掌握工作能力,提升教育的艺术。
在实践中,工作室形成了“五步进阶,螺旋推进”的研究流程(见右上图)。
“五步进阶”注重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的研究过程,在日常班级生活中提升班主任应对学生问题的能力。在每周一次的研究论坛上,我们先请成员提出自身遇到的疑难点,工作室从中选择典型问题展开团队研究。以“学生叛逆问题”如何应对为例,由提出问题的成员自主进行五步研究,即“发现问题→学习提升→分析讨研→行动检测→反思工作”;工作室全体成员则同步跟进五步研究:“田野诊断→专业阅读→对策争鸣→实践运用→完善策略”。工作室展开多次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最终“发现”,学生的所谓“逆反”其实源自“两不”:师长不了解内因,学生不理解师长。立足这一结论,工作室成员一起分享班主任工作经验,通过探讨与争论总结了一系列艺术化应对策略,如需要“冷静缓解”“尊重理解”“善于倾听”“有效沟通”“达成共识”等;之后,通过行动验证和反思改进,形成了“缓一缓”“笑一笑”“听一听”“说一说”“握(抱)一握(抱)”“五个一”艺术应对策略。这样的研究过程既锻炼了工作室成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也有效提高了班主任艺术应对学生问题的实践能力。
在此基础上,工作室带领成员展开了主题教育及其班会课研究,针对班主任普通存在的工作难题和困惑,反复“磨课”。例如,针对近年来社会热议的“校园欺凌”问题,作为班主任需要思考,除了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外,还应“防患于未然”,思考如何设计引领性的班会课乃至成长课程,引导学生反思“欺凌问题为什么发生”“如何正确面对”“如何有效避免”。借鉴日常问题解决的“五步进阶”,主题班会课也采用五步研究,即“教育设计→课堂实践→二次设计→效果检测→形成方案”,帮助班主任实现能设计、能上课、能整理的研修目标;同时,其他工作室成员作为参与者同步跟进“教育设计→参与磨课→观课议课→整理反思→形成方案”的研究过程,实现会设计、会建议、会整理的研修目标。
综合而言,“五步进阶,螺旋推进”式研究从三方面发展了班主任的专业能力:一是实践策略应用能力,成员们学会了观察及发现问题、判断问题、思考对策及实践运用,愈加注重教育过程中的学生认知和情感体验,真正以学生立场看问题,从而提高了策略应用能力;二是课程设计能力,成员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上课磨课、观课点评、反馈反思,实现了教育设计、课堂实践及艺术引领学生能力的提升;三是反思提炼能力,成员养成了记录案例和反思的习惯,从简单的记录过程到撰写反思心得,逐渐开始总结和提炼自身的带班经验和特色,走向更高的发展阶段。
三、坚持“共进”,以“平等心”激发专业成长潜能
工作室成员的发展其实如学生一样,总有“尖子”和“后进”。作为工作室主持人必须“平等”以待,坚持“共进”,实现全员卷入式研究成长,为处在不同阶段的班主任创造发展机会,希望能激发每一位班主任的潜能。
在工作室日常活动中,我们确保在研究任务上各有分工,在发展上各有协调,并在政策、技术、精力上予以均衡支持。以常规研修展示活动为例,有成功案例的成员进行主讲,能上课的成员则负责课例展示,有评价能力的成员参与点评,擅长写作的成员则撰写报道,下一次活动则轮换角色,让每一个成员都有机会体验不同任务,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例如,金老师性格安静,加入工作室的初衷就是想“默默学习”。在工作室的推动和鼓励下,她获得了两次县(区)级观点报告,并主动承担了一次两百人级别会议的公开课展示任务,实现了更好的发展。在实践中,我们形成了三个层次的研究方式与发展目标设计(见右上表):
“三个层次”为不同发展阶段的成员提供多元选择,并具有高机动性。成员在选择研究层次时可以平行推进,亦可交叉递进,能帮助每一位主任找
研究层次 研究方式 重点关注 具体内容 发展目标
第一层次 叙事研究 是什么 叙述是什么,学会学生问题智慧艺术应对。 能干,能写
第二层次 案例研究 为什么 研究为什么?寻找原因,分析原理。 会思考,会研究
第三层次 应用研究 怎么办 探究怎么办?探尋实践方法,梳理可借鉴策略。 有方法,有实效
到研究的切入点。以林萍和胡晓聪两位老师为例,她们在研究时就不断交叉、回溯,从叙事研究到案例研究,之后就研究成果作了应用研究,而后又回到叙事研究,验证、反思与提升研究成果。从随笔的积累到理论分析,再到课题立项研究,短短两年多,前者积累近二十万字,后者积累十多万字,相关课题在省市立项,完成了三个研究层次的全贯通。
这样的研究极大提高了班主任们的研究成效,而大量实践研究又丰富了“学生问题艺术化教育实践研究”,工作室的这一核心课题不仅荣获浙江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还成为了教育部重点立项资助课题。这样的成长在工作室成员中不乏个例:梁世累老师不仅成为了特级教师,更形成了“爱与示范”的个性教育特色;林萍、雷旭军老师则很快成长为“省教坛新秀”,王红梅、杨燕燕、胡晓聪、王惠婕成长为“市名班主任”。
工作室成员不断打磨、慢慢积累,集结出版了专著《从班会课到成长课程》。这一专著围绕学生的“人格品质”“行为习惯”“卫生安全”“节俭环保”“情感能力”“成长健康”六大品质的培养,收录了成员静心打磨的30节“艺术引领学生成长”教育课例设计。该书上市后便成为畅销书,一年半时间内重印7次,这也是广大德育专家、班主任对工作室智慧成果的最大认可。
时光变迁,岁月不老。随着越来越多新成员加入,越来越多老成员留守或回归,工作室阵容逐渐变大。我们初心不改,以“班主任艺术化教育研究”的魅力不断吸引、接纳、帮助并温暖每一位成员,让这里始终成为班主任“学习的加油站,研究的大本营,成长的动力源”。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