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属动物肠阻塞的治疗与预防
2020-03-04刘爱武张万忠
刘爱武,张万忠
(1.甘谷县大石镇动物疫病防控与畜牧技术服务中心,甘肃 甘谷 741207;2.甘谷县畜牧兽医事务服务中心,甘肃 甘谷 741200)
1 病因
1.1 饮水不足
养殖户均未采取自由饮水方式,而采用定时饮水的方式,容易引起马属动物饮水不足,直接导致肠内容物逐渐变干,造成肠阻塞。
1.2 不适当的饲养使役习惯
甘谷县农户对饲养的马属动物均进行圈养而不放牧,常年饲喂单一的干草,使马属动物常年吃不到多汁青绿饲草。且干草露天堆放保存,部分饲草发霉变质,成为致病因素。在使役方面,农忙时,家畜饱食后立即服重役,而农闲时家畜又长期圈养缺乏运动,二者均可造成家畜消化功能紊乱,是形成肠阻塞的致病因素之一。
1.3 饲草饲料中长期缺乏食盐
食盐具有软坚通便作用。家畜饲喂一定量的食盐,可减少胃肠疾病,尤其是可以减少肠阻塞的发病率。大多养殖户在马属动物饲养过程中均未添加食盐,机体长期处于缺盐状态,消化功能减退,易引起肠积滞甚至肠阻塞。
1.4 气候突变
圈舍封闭性较差,冬天无保温措施,当气温下降、天气突然变冷时,易引发真性疝痛特别是肠阻塞病发生。
1.5 长期饮用窖水
受干旱条件限制,家畜常年饮用窖水,窖水温度常年保持在8~10℃左右。马属动物在饮用窖水后容易引起肠痉挛,进而形成肠阻塞。
1.6 改变饲养方式
突然更换饲草饲料或过食青绿饲草、精饲料,都会引起马属动物肠阻塞。
1.7 消化系统
消化道慢性炎症、胆汁分泌减少、肠内容物酸度过高和肠积沙引起马属动物肠阻塞。
2 发病机制
在上述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导致肠蠕动机能减弱、消化腺分泌减少以及肠道器质性病变,使机体不能克服肠内容物变干和后移阻力增大的矛盾,最终形成完全或不完全阻塞。机体的反应机能是在植物神经系统调节下进行,副交感神经兴奋有利于肠内容物的混合后移;交感神经兴奋则肠内容物后移受影响。肠阻塞初期,结粪直接刺激肠壁神经丛,反射性地引起副交感神经兴奋为主的症候群,其中以腹痛表现最为突出,食欲大减或废绝、精神不振。疾病发展到中、后期,肠阻塞的一系列主要症状更加明显,则与交感神经兴奋有关。
结粪阻塞肠腔,排粪减少甚至不再排粪。“不通则痛”,出现疝痛症状。阻塞前部的胃肠分泌机能增强,吸收机能减弱。同时由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中的水分、电解质和含有大量碳酸氢钠的消化液大量进入肠腔;由于肠道吸收机能障碍使水和其他物质停留在肠腔里。病畜饮食欲下降甚至废绝,同时剧烈腹痛引起的出汗、呼吸加深,使水分丧失加快,均可使机体发生不同程度的脱水。病初多为等渗性脱水,随着病情的发展,失水多于失钠,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加之腹痛,同时引起抗利尿素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重吸收水分,使尿量减少。由于疼痛,反射性地引起膀胱括约肌痉挛性收缩,出现膀胱积尿。结果导致血液浓稠、血容量减少,同时出现趋向酸中毒的酸碱平衡紊乱,均可加重心脏负担,使之由强转弱,甚至发生心力衰竭、血液循环障碍的不良后果。
肠阻塞发生后,肠内微生物特别是腐败菌大量繁殖,分泌的脱羧基酶、脱氨基酶分解食糜中的蛋白质和氨基酸,产生有害物质(如组氨酸、精氨酸脱羧基后分别生成组胺、腐胺等有害的胺类;酪氨酸、色氨酸脱氨基后分别生成甲酚和酚、甲基吲哚和吲哚等有害的酚类)。以及细菌本身产生的毒素被吸收,机体代谢紊乱所形成的氧化不全产物(如乳酸、酮体等)的积聚,是构成自体中毒的主要因素。
当肠腔不通时,肠内容物发酵产生气体引起肠臌气;同时由于结粪的压迫和刺激,局部肠壁缺血、缺氧而出现炎性水肿、坏死。
腹痛、脱水、酸碱平衡紊乱、自体中毒和肠臌气等因素,使病畜全身状况逐渐恶化。尤其是血液循环器官的变化更为明显,并且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微循环障碍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更加促进病情恶化。
3 症状
根据患畜的表现,可分为共同症状和特有症状。
3.1 共同症状
3.1.1 腹痛 患畜因腹痛而表现出频频努责、不安、前蹄刨地或后蹄踢腹、回头顾腹,严重的倒地起卧、翻滚。
3.1.2 口腔变化 病初口色、湿润度基本正常,或者仅于舌尖背面稍发涩。随后口色变为青紫甚至发绀,为微循环障碍的表现。
3.1.3 肠音 肠音变弱或极弱,间隔时间明显拉长甚至听诊不到肠音。只能听到不同程度的金属音,表示肠臌气状态已形成。
3.1.4 全身反应 眼结膜颜色变化基本上同口色一致。饮食欲除肠管不完全阻塞的病畜尚保持极低的饮食欲外,其余患肠阻塞的病畜饮食欲均废绝。体温升高,呼吸迫促。脉搏在病初多无变化或沉迟,病重则沉弦而数,垂危期则数而弱。机体脱水过程进一步加剧,可引起循环衰竭,乃至发生休克。
3.1.5 血液学变化
3.1.5.1 血沉 肠阻塞由轻至重,血沉逐渐变慢。
3.1.5.2 红细胞和白细胞 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含量,随病情增重而增加,白细胞增多见于严重的病例,病末期反而减少,多表示预后不良。
3.1.5.3 血浆二氧化碳结合力 肠阻塞时有降低趋势,随病情的发展程度,均有发生酸中毒的倾向。
3.1.5.4 血浆总蛋白和纤维蛋白原 均有所增加。测定血浆蛋白含量,对于判定脱水程度更为可靠。
3.2 特有症状
3.2.1 小肠阻塞 小肠某段完全阻塞不通,其中以十二指肠阻塞比空肠和回肠阻塞较为常见。阻塞部位距离胃越近,疾病发展越快、越严重、越容易继发胃扩张。小肠阻塞多呈现剧烈腹痛,鼻流粪水,或在颈部食道出现逆蠕动波。听诊食道沟处发生咳嗽音,表明已引起继发性胃扩张。直肠检查仅能触及位于右肾附近横行的十二指肠阻塞部分,约为手臂粗细、呈块状或棒状的阻塞物,触之则病畜不安。
3.2.2 大肠阻塞
3.2.2.1 骨盆曲阻塞 肠腔完全阻塞,病畜常呈现剧烈腹痛。骨盆曲阻塞常引起左下大结肠发生积粪现象,称之为广泛性大肠阻塞。直肠检查在耻骨前缘体中线偏左(或偏右)处摸到弧型或马蹄型、如小臂粗细、内有结粪的肠管。
3.2.2.2 小结肠阻塞 肠腔完全阻塞,腹痛表现从发病起就很剧烈,且极易继发肠臌气,腹围增大,腹痛加剧。直肠检查以被拉紧的肠系膜为线索,适当牵引,可摸到结粪肠段,呈块状或棒状的干涩粪便。
3.2.2.3 胃状膨大部阻塞 常为完全或不完全阻塞。病情发展缓慢,病期较长,多为间歇性轻度腹痛,常呈侧卧四肢伸展状。只排泄粪水者多为不完全阻塞,完全阻塞的病例,症状发展快而严重,腹痛也较剧烈。直肠检查可在腹腔右前方摸到半球状结粪,随呼吸而前后移动。
3.2.2.4 左侧大结肠阻塞 左下较左上大结肠粗、管腔大,左下大结肠多为不完全阻塞,左上大结肠常为完全阻塞。直肠检查在左腹下部可摸到左上、左下大结肠内的坚硬结粪。
3.2.2.5 盲肠阻塞 盲肠阻塞为不完全阻塞,发展最慢、病期最长、腹痛最轻微、发病率最低的一种大肠阻塞。病畜饮食欲大减,但大多数不废绝;易被误诊为消化不良。直肠检查,于右腹胁部的盲肠基底处,触及到球状坚硬结粪。
3.2.2.6 直肠便秘或阻塞 多发生于老、弱马属动物,轻微腹痛,病畜仅表现拧尾、举尾、频频努责但排不出粪便,全身无明显变化。
3.3 继发症
肠阻塞的继发症常见的有肠臌气、肠炎、蹄叶炎、腹膜炎、膈肌痉挛、肠变位和肠破裂。
肠炎、蹄叶炎:常发于炎热季节,肠阻塞的后期或肠阻塞疏通后。体温升高,前者以肠道变化为主,后者以蹄部症状为特点。
腹膜炎、肠变位、肠破裂:不正确的穿肠放气是引起腹膜炎的常见原因;肠变位也易继发腹膜炎;肠壁完全破裂毫无疑义地发生腹膜炎。肠变位和肠破裂,体温升高,全身反应严重,预后多不良。
4 诊断
根据病畜全身症状可作初步诊断,确诊需及时作直肠检查。
5 治疗
5.1 镇静止痛
30%安痛定注射液40 ml,肌肉注射;0.25%普鲁卡因生理盐水溶液300 ml,缓慢静脉注射;针刺三江、分水、姜牙穴。
5.2 通便
5.2.1 植物油或蓖麻油300 ml,灌服。
5.2.2 大承气汤:大黄120 g、厚朴60 g、枳实60 g、芒硝120 g,共为末,开水冲灌。
5.2.3 10%氯化钠溶液300 ml,缓慢静脉注射。
5.2.4 破结术:利用直肠检查,首先用胃管向肠道内灌注一定量的温肥皂水润滑肠道,然后隔直肠壁按压结粪块,使之破碎并后移。
5.3 强心补液
用10%樟脑磺酸钠注射液40 ml、维生素C注射液50 ml、葡萄糖氯化钠溶液、5%碳酸氢钠溶液等。根据机体脱水和心功能状况,多次静脉注射补充。
5.4 抗菌消炎
青霉素钠2 000 万UI溶于生理盐水中静脉注射。
5.5 牵遛护理
适当牵遛病畜,促进胃肠蠕动、排除结粪;同时护理病畜,防止起卧时摔伤。
6 预防
一是改定时饮水为自由饮水,供给动物充足的饮水;二是饱饲后勿立即服重役,不使役时适当增加舍外运动量;三是饲料中添加适量的氯化钠及钙等物质;四是厩舍内保持适宜的温度,夏天通风降温、冬天避风保温;五是饮用窖水时,适当提高窖水温度,使之接近动物体温;六是防止突然更换饲草饲料及过食青绿饲草、精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