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心理故事培养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2020-03-04温书臣李秋芳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新装心理品质钉子

温书臣,李秋芳

(焦作市龙源湖学校, 河南 焦作 454150)

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1]为培养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在教学实践研究中,我们把心理故事引入课堂,获得较为明显的效果。

一、心理故事适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人类对故事情有独钟,主要是因为故事的特殊意义。每一个故事都可以使听故事的人参与到他人的生命历程中,感受迷惘与纠葛,成功与失败,正是因此,故事才具有永恒的魅力。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时期,由于认知水平、个性发展和自我调控能力的限制,学生极易产生心理困惑。而此时小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开始变得比较敏感和过分自尊。遇到问题时,教师如果采用直接说服教育的方式,往往会引起他们的抵触情绪。而借助心理故事对他们进行疏导,反而容易凭借故事中曲折生动的情节、具体可感的情景和含蓄雅致的哲理被小学生所接受。

有位老师在六年级学生上课时,两位男生突然发生口角,其中一位性格暴躁的学生情绪激动。见此,老师没有直接进行批评教育,而是讲了一个心理故事:

有个男孩脾气很坏,于是父亲给了他一袋钉子,告诉他,每当发脾气的时候就钉一根钉子在后院的围篱上。

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下了37根钉子,第二天钉下了29个钉子,慢慢地每天钉下的数量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脾气要比钉下那些钉子来得容易些。终于有一天这个男孩开心地告诉父亲他不会再因失去耐性乱发脾气。父亲说:“从现在开始,每当能控制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时间一天天过去了,最后男孩告诉父亲,他终于把所有钉子都拔出来了。

父亲握着他的手来到后院说:“你做得很好!但是看看那些围篱上的洞,它们将永远不能恢复成从前。你生气的时候说的话将像这些钉子一样留下疤痕,如果你拿刀子捅别人一刀,不管你说了多少次对不起,那个伤口将永远存在。话语的伤痛就像真实的伤痛一样令人无法承受”。

故事讲完后,两名发生口角的学生都低下了头。以后的课堂,那位暴躁的六年级小男生柔和多了。设想一下,如果当时老师对学生直接批评教育,那个脾气暴躁的男孩很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认为老师伤害了其自尊、或老师不公平等而与老师当堂对抗。

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可以把小学生带入到故事所创设的情景中,使他们设身处地理解故事中人物的心理历程,并产生与人物相同的情绪体验,与人物同步成长,在潜移默化中改造学生。

二、心理故事对小学生心理的积极影响

在对学生家长和教师的调查中发现,小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勇敢、幽默、正义、智慧、爱等有待加强,而用心理故事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将起着半功倍的效果。

(一)借助心理故事可以培养学生的正直品质

正直意味着有勇气坚持自己的信念,正直的人尊重实际和真理,决不为个人私利把谬误说成真理,把卑鄙喻为美德。当今社会,正直诚信是青少年应具有的品质。

《皇帝的新装》是安徒生享誉世界的童话佳作。文章以“新装”为线索,从皇帝爱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等故事情节,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荒淫、奢侈、骄横、愚蠢的反动本质,同时也启发人们要敢于说真话,做一个正直、无私的人。

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以皇帝、大臣、骗子和孩子的身份分别来讲述故事。学生仔细揣摩每个人物的内心,带着文中人物的思想和情绪讲述,从中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人物的思想,从而明辨是非。

(二)借助心理故事可以培养学生正向的思维品质

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间接概括的反映。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能够正确认识事物、认识社会、认识自己。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2]培养学生正向的思维品质,就是为了使其变得更聪明。心理故事能激发小学生思维的灵动性。小学生的语文课本上就有许多这样的好故事。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户晓。司马光砸缸救友表现出的机智勇敢可以教育学生,遇事多动脑筋,勇敢果断。学习《跌倒》[3]一文时,我们要求学生思考“当人生面对困难、处于逆境的时候应当如何面对”,启发学生学会坚强、学会“站起来”坚持奋斗。学习《自信第一课》[4]一文时,我们让学生懂得“要敢于坚持自己正确的观点”,做事情要有信心,有勇气。

(三)借助心理故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现在的小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的磨合,长期的娇生惯养使得一部分孩子不懂得去关心、理解和帮助别人。在集体生活中他们渴望得到爱却又以自我为中心,常常为一点小事发生争执,所以帮助他们学会协调人际关系非常有必要。故事《沙漠中的两个朋友》[5]有这样的对话,打人和救人的这个人问:

“我打你的时候,你记在沙子上,我救你的时候,你记在石头上,为什么?”

另一个人答道:“当你有负于我的时候,我把它记在沙子上,风一吹,什么都没有了。当你有恩于我的时候,我把它记在石头上,什么时候都不会忘记。”

学生刚开始觉得被打被救的那个人很傻,可经过交流,他们慢慢懂得了宽容。在课堂上,老师不但给学生讲故事,还让学生自己设计因为误会和斤斤计较产生矛盾和苦闷的小情景剧进行表演,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友好交往。

三、课堂上讲故事的一般流程

(一)精心挑选故事

课堂上所选用的心理故事都是能够折射心理活动或是解释心理现象的小故事。寓言、生活故事、名人故事、历史事件等都可以作为心理故事的素材。

在选择心理故事时,特别要了解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选择和学生当下学习生活紧密相连的心理故事作为素材,力争通过故事中的形象和隐喻,能够触及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的心理品质得到健康成长。如老师给学生讲海伦·凯勒的故事:

海伦·凯勒双目失明、两耳失聪,却努力从一个让人同情默默无闻的小女孩变成让全世界尊敬的女强人。如果生活真的不公平,那么生活对她的不公平可谓到了极致。她完全可以放弃梦想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放声痛哭,没有人会责怪她。她也完全可以躺在床上或坐在轮椅上,像植物人一样由人服侍。可是这一切,她都没有做!她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习盲语,触摸事物,凭着永不言弃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意志,使自己成为世界上最亮丽的一颗星。

通过故事分享,学生明白了身为残疾人的海伦·凯勒的不平凡之处,认识到身为正常人更应该去坚持自己的梦想。

(二)激发学生兴趣

虽然爱听故事是学生的天性,但若是所有故事都由老师直接口述,教育效果可能就会大打折扣。因此,课堂上,根据不同的故事设计不同的讲述方式,如播放视频、请学生表演、观察图画……把学生吸引到故事中来,是借助故事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课堂上,老师为培养孩子感恩的品质,让学生分别扮演姥姥、妈妈和孩子,表演故事《妈妈喜欢吃鱼头》。有趣的真人情景剧牢牢地吸引了学生,从而激发起他们探究的兴趣,这样就为积极品质的培养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尊重学生体验

由于学生个体认知经验的差异、兴趣爱好的不同,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千差万别。因此,便有了他们的“独特体验”。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变成一个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6]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独特的内心世界,以平等的姿态和学生交流,尊重学生的个性,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读世界,允许他们拥有不同的见解,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宽恕是人间最动人的篇章》[7]这个心理故事主要讲述了拿破仑在一次夜间巡岗时,发现一名站岗士兵倚着大树睡着了。他没有喊醒士兵,而是拿起枪站起了岗。老师教学的重点在培养学生宽容的好品质,但有学生却认为士兵没有履行职责,就应该受到惩罚,对此,老师也给予了充分肯定。老师要善于倾听学生,尊重、鼓励学生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或想法,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

(四)积极正向引导

正向的激励和引导是教育学生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在心理故事讲述过程中,注重给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体验中获得成功,在不断的成功中积累自信,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发现有个孩子自我评价过低,认为自己没有优点,不喜欢自己。为了提升孩子的自信,教师采用“优点轰炸”的方法,让这个孩子充分体验到其实自己的优点并不少,要树立起信心。

(五)落实行动

最好的行动是立刻行动。课堂上,在学生有了一些收获之后,老师都会及时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心理践行能力。

课堂上,老师反复提醒做完题的学生要认真检查,可总是只有少数学生检查,好多做得特别快的学生开始惋惜自己不该错的题都错了,此时,老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

有个太太多年来不断抱怨对面的太太很懒惰,“那个女人的衣服永远洗不干净。看!她晾在外院子里的衣服,总是有斑点,我真的不知道,她怎么连洗衣服都洗成那个样子……”直到有一天,有个明察秋毫的朋友到她家,才发现不是对面的太太衣服洗不干净。这位细心的朋友拿了一块抹布,把这个太太窗户上的灰渍抹掉,说:“看,这不就干净了吗?”原来,是自己家里的窗户脏了。

那些做题做得快的学生何尝不是那个爱抱怨的太太。故事讲完后,老师又出一组题,这回学生认真书写,细心检查,正确率大大提高。

总之,运用心理故事改正了学生不好的习惯和不良的心理问题,树立了学生健康向上的自信心和勇气,这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新装心理品质钉子
当钉子邂逅毛线
少了颗钉子
钉子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高校冬季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
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
披新装的有理数运算题
《皇帝的新装》后传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开关的新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