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引领 课程育人

2020-03-04吉林省吉林市船营区第五小学校高建慧

关键词:育人学校课程

■吉林省吉林市船营区第五小学校 高建慧

学校文化是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力量,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吉林市船营区第五小学校用文化引领学校发展,用课程实现全面育人,不断发展与突破,走上了自我超越之路。

一、构建精神图谱,用文化引领学校

(一)历史沿革成就学校文化的精神底色

1945年抗战胜利,东北光复。在美丽的松花江畔,一个名叫万和的当铺开办了一所私塾,使西关无学可上的穷苦孩子走进学堂,私塾取名万和当学堂。随着社会变革,校名几经更改,几易校址,由私变公,由小变大,两分三合,这就是船营区第五小学校的前身,更是学校精神和办学宗旨的发源地。为了传承“万和当学堂”慈善仁爱,勇敢担当的办学初心,船营五小的办学理念确立为“万和教育”。

(二)万和理念形成学校文化的精神核心

“万和教育”是“万和当学堂”办学初衷的传承,是学校的文化内核。《道德经》首句中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告诉人们世间万物都是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新的和谐体,“万”以和为本,“和”因万而荣。“万物本生,和德共荣”是万和教育具体表述,是学校核心办学理念。“万物本生”一词出自西汉刘向的《说苑》:“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意思是世间万物如果能保住根本就能生长,一切事情只要符合道义就能成功。教育的根本就是按照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育人的道义就是遵循教学原理。“和德”谓惠及百姓之恩德。“万物本生、和德共荣”就是学校要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遵循教学原理,办好和谐普惠教育,促进社会繁荣进步。

(三)育人目标树立学校文化的精神图腾

让西关穷苦的孩子都有学上、有书读,这是万和当学堂的仁心善举。在抗战胜利之初,让东北人民快速摆脱伪满时期的奴役教育,恢复国学进行民族教育,树起中国人的精神脊梁,这是万和教育的责任担当。栉风沐雨七十五载,万和教育始终追求着“培养有仁爱之心、担当之责的万和少年”的育人目标,把仁爱和担当的突出特质在一代又一代万和人身上牢牢打上印记。

(四)一训三风充盈学校文化的精神内涵

“一训三风”是学校文化的精神内涵,相辅相成,相融相生。“和谐共生,和而不同”是学校的校训,是立校之魂;“和衷共济,和畅惠风”是校风,是立德之基;“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是教风,是立教之本;“敏而好学,学以致用”是学风,是立学之要。万和人持“训”于心,秉“风”于行。

二、搭建发展平台,用课程全面育人

课程是教育内容的总和,是培育核心素养的抓手。万和教育理念要落地,课程改革是根本。只有当课程内容丰富多彩、课程结构多元化时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只有当课程是开放的、动态地可供学生选择时,才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只有课程评价坚持主体性、互动性、丰富性才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为此,我们认真梳理整合了学校课程,形成了国家、地方、校本课程三位一体,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万和课程体系,并把课程取名“万花筒”,赋予它“小小万花筒,缤纷大世界”的美好寓意。

三、课程建构

(一)丰富课程文化资源

万花筒课程体系的“图案”要丰富起来,美丽的“阳光、雨露”是必要的保证;丰富的“色彩”是持续的动力。为此,我们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助力学校课程有效实施,促进育人质量提升,在环境与人力资源的融合中将“万花筒”课程带进色彩斑斓的画卷。

1.“环境”之阳光雨露

(1)巧用校园环境之“阳光”。以“生长”的思维设计学校每一寸空间。学校的每一棵草、每一朵花、每一株树被赋予独特的文化内涵,让校园环境弥漫教育的芬芳;让地面展露笑颜,操场上的“跳房子”“打老虎”等传统游戏活动区间,为学生课间带来无限乐趣;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操场的“太极文化墙”,一楼走廊行走的“校史馆”,二楼大厅开放的“队史馆”,都让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学校历史融入到现实的校园生活中;全天开放、配备齐全的各功能学习区域让学习随时随地生发,让学生每时每刻生长。

(2)善用校外环境之“雨露”。开发校外教育实践活动资源,建立多主体参与协同育人共建机制,建立主题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东北虎军事实践基地、春光乳业农牧基地、船营区法院法制基地、吉林市陨石博物馆科技基地、水师营博物馆历史基地,都为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

2.“师资”之五色花瓣

(1)发挥教师之“绿色”。教师是课程最直接的实施者,课程的开发和创造性实施离不开教师,我们倡导教师修炼内功、一专多能。学校通过名师工作坊、校内外培训、教学研究,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培养教师的课程文化自觉,提高课程重塑与创生能力,使学校课程建设走向深入。

(2)善用专家之“橙色”。我校是国家首批校园足球特色校,聘请外籍足球教练上专业足球课,赴法足球教练上足球公益课,并组建了雪鹰校园足球队;邀请市太极协会副会长教授中华传统太极扇,全校师生坚持习练太极扇15载;请市音乐协会副主席为学校组建合唱队,并作词作曲校歌《爱的温度》,带领师生唱响有爱有温度的教育之歌。

(3)邀请公益之“红色”。诚邀多家有爱心的正规社会办学机构援助,为学生提供丰富而又专业的“公益课”,对学校社团课程给予必要的补充,使学生在校园里就能享受到免费的特长培养。

(4)巧用家长之“蓝色”。教师的学科专业方向决定了教育边界,家长群体蕴藏着巨大的教学资源,可以有效补充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家长课程内容涵盖健康、旅游、运动、金融、美食、艺术、军事、设计等,将社会丰富的、多元的、动态的课程资源引入学校,做到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学习与实践、知识与生活的有机链接,创新家校共育,凸显家校共建。

(5)重视学生之“紫色”。在课程建设中让学生成为课程的“自觉者”,尝试让学生上台“讲课”,鼓励学生开发微课程:课前三分钟、个人小讲堂、红领巾广播站,这既是教学相长的体现,也是责任担当的体验,学生的参与为学校的课程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

(二)构建“万花筒”课程体系

学校将现有的各类课程,即学科课程和实践类课程、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知识类课程和德育类课程,或并行、或交叉的不同课程形态,全部纳入课程体系整体规划,围绕“道德与修养”“人文与素养”“实践与创新”“健康与生活”“艺术与审美”五大领域,制定出“有善心、有善行、有视野、有积淀、有质疑、有创新、有技能、有活力、有才艺、有审美”的十大标准,达成学生“和善、和润、和乐、和美、和雅”的五和品质,涵盖了基础课程、拓展课程、自选课程、综合课程等四个层面的课程。

四、课程实施

(一)基础课程统筹化

基础性课程是国家课程,国家课程体现国家意志和教育方针,是课程的核心和关键部分,学校要开齐开全开好国家课程。学校全面统筹国家课程,把数学与科学,语文与英语,体育与心理,美术、音乐、书法在课程时间长短上、课程内容融合上、课程方式选择上统筹落实。

(二)拓展课程系统化

拓展性课程是基础性课程的延伸,我们每个年级的每个学科都开发出了相应的拓展课程,并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系统化实施。从《家乡》中拓展的“行走的民族娃娃”,让学生因了解而喜爱各民族,认识到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从《语文》中拓展的“经典诵读课程”,让学生在晨读暮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美术》中拓展的“石头画课程”,学生利用松花江畔河卵石,创作出奇妙的画作。

(三)选择课程多元化

选择性课程是学生根据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的课程,重在充分挖掘丰富多元的教育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学校共开设七大类、36门选择性课程:歌舞类、器乐类、书画类、语言类、科创类、思维类、健康生活类。选择性课程以社团形式开展,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四)综合课程常态化

对基础课程、拓展课程、自选课程进行融合和展示,形成了系列综合性课程,坚持实践第一、感受第一、体验第一的原则,全方位培养学生的五大素养。学校每年举办科技节、体育节、书法节、英语节、语文节、公益节,让孩子们有期待、有实践;同时开设了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的“六自”德育课程,培养学生形成生活自理、安全自护、行为自律、学习自主、性格自立、信念自强的意识和能力,课程以班、队会形式开展,引导孩子走进入德之门,打好德行之基,固好修身之本。

五、课程评价

(一)坚持课程量化评价

坚持课程评价的可操作性,方法的科学性,过程的激励性,结合理念的呈现、教学的过程、实施的成果三方面的评价指标进行量化评价。

(二)研制课程评价标准

学校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课堂,生成三个维度实现全程育人、整体育人。结合课程评价体系,面向班级,创建“万花园”成长评价平台;面向学生,不同年级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把课程评价和“万和学生素质教育成长手册”相结合,全方位记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面向教师,结合课程实施计划,以活动开展实效进行评价。

文化兴校是学校的初心,课程育人是学校的使命。船营五小人不忘初心,勇担使命,遵循“万物本生”育人之道,共创“和德共荣”的美好之境。

猜你喜欢

育人学校课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学校推介
奇妙学校
MOOC起步,从微课程开始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