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演变及其完善对策
2020-03-04
(湖南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衡阳 421002)
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发展每一个阶段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每个阶段的对外贸易政策都必须充分反映对外贸易发展的客观需求,同时契合当时的国际经贸环境变化。从国际视角看,国际贸易环境变化主要表现为WTO规则面临变革、国际经贸新规则加速构建、美国战略竞争压力加大、贸易保护主义日益抬头及国际市场需求低迷等,从国内视角看,中国正面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转型升级加速等。在此背景下,中国必须审时度势,及时科学地调整对外贸易政策,切实保障中国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发展。
一、加入WTO以来的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演变
(一)履行入世承诺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
2001年~2007年,是中国加入WTO后真正融入世界市场和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初期阶段。该时期,为了履行入世承诺,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围绕“以国际规则为标准、以贸易自由化为目标”展开。一是在对外贸易法律体系上。入世前的3年,中国先后修改的法律多达2300余项,废除的多达800余项,同时公布了所有涉及对外贸易的法律法规,切实提高了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透明度,实现了与WTO规则的初步接轨。如对接WTO关于救济措施要求,对涉及反倾销、反补贴及保障措施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修订;按照TRIPs(知识产权协定)要求,对涉及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进行了修订,并颁布了一批知识产权保护专门性法规。二是在市场主体上。通过修订《对外贸易法》,确立了外贸经营权备案登记制,规定除少数重点商品实行国营贸易外,其他商品全部放开,并持续提升国营贸易程序透明度。总的来看,该时期中国履行入世承诺的水平在发展中国家是比较高的,其中在服务贸易方面作出并履行的入世承诺涵盖了GATS(服务贸易总协定)12大项中的9个大项、160多个部门中的100多个部门。截至2006年,保险、金融、电信等基本取消了地域、股权比例和经营范围限制,准入门槛大大降低。
(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
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全球市场需求迅速下降,中国出口贸易遭遇较大困境。为了稳定和扩大出口,中国政府迅速调整了对外贸易政策。一方面,坚持出口激励与临时性进口保护措施并重。如减少出口收费环节,取消部分商品出口税,加大出口信用保险和信贷力度,支持企业 “走出去”,推行海关通关服务便利化措施,取消部分商品临时优惠关税,扩大自动许可商品清单等。另一方面,加速贸易结构调整。制定出台了对外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扩大进口促进平衡指导意见,促进外贸稳增长意见等等,并将扩大关键零部件、先进技术设备及能源原材料进口作为基础性工作。总的来看,该时期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主要是保出口增长,扭转出口持续下降势头,确保对外贸易政策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适应。
(三)新一轮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
2013年以后,中国对外贸易基本走出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困境。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出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部署。围绕《决定》要求,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及时作出了相应调整。在顶层设计上,对内设立自贸试验区以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对外努力开展自贸协定谈判、构建高标准自贸网络,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经贸新规则、新议题谈判,发出中国声音。在政策导向上,明确提出要建设贸易强国,要求在巩固贸易大国地位的同时,不断加快贸易强国进程,更加注重引导贸易质量的提升。一是主动扩大货物进口。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 《关于加强进口的若干意见》,持续降低进口关税,至2018年中国简单平均关税降至7.5%,对中国融入全球或区域价值链及推进全球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二是修订外商投资法。全面推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制度,持续推进投资自由化。三是以自贸试验区为先导,实行服务市场倒逼式开放,持续提升服务贸易自由化水平。四是不断扩大自贸试验区网络,先后分5批批准了19个自贸试验区,并设立了海南自由贸易港。五是加速自贸协定谈判。目前已和25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17个自贸协定。六是加快“一带一路”建设,与沿线国家贸易额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占比越来越大。
二、新时期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国际环境
(一)WTO规则面临变革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和贸易打击巨大、影响深远,也使得WTO规则暴露出较大漏洞。一是必须加快WTO规则变革步伐。自20世纪初开始的多哈回合谈判一直无法达成协议,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利益诉求差距巨大,从一个侧面凸显了WTO规则所有协议均要得到各成员国一致同意的巨大漏洞。针对WTO改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有盘算。美国作为WTO的领导者,对WTO改革并不热心,在提出改革方案后却无实际行动;欧盟虽然热衷推动WTO改革,却缺乏领导力。在此情况下,WTO改革之路仍将漫长。二是全球经贸区域化趋势愈加明显,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双边或区域自贸协定。如CPTPP、TTIP、USMCA等区域自贸协定,其成员国涵盖了绝大多数发达经济体。此外,海合、东盟、非盟、欧亚经济联盟等多个区域国际组织也纷纷对外开展自贸协定谈判。
(二)国际经贸新规则加速重构
第四次工业革命催生了许多新能源、新材料的运用,许多新技术、新贸易形态大量涌现,传统的国际经贸规则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在此情况下,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利用自身各方面优势,不断加快国际经贸新规则重构步伐,以此来进一步巩固其在全球经贸领域的领导地位,更好保障发达国家利益。事实上,美国早在主导TPP谈判时就提出了一系列高标准经贸规则,且出现了多个新议题。特朗普执政后美国虽然退出了TPP,但在USMCA谈判中继承了TPP大部分条款,生效的USMCA规则在国际经贸规则重构中具有风向标的示范作用。目前,中国在国际经贸规则重构中明显处于下风,必须着力促进WTO改革,加速区域贸易协定谈判及自贸协定网络建设,在国际经贸新规则构建中发出中国声音,给出中国方案。
(三)美国持续施压
早在奥巴马执政期间,美国政府就提出了“重返亚太”战略,目的是强化美国在亚太地区特别是在东亚地区的重要性。特朗普执政后推出了美国优先战略,通过减税等措施鼓励制造业回归,持续打压中国的国际生存空间。2018年3月,美国以贸易战为先导,通过科技战、舆论战等举措,全方位打压中国。当前,中国虽然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次并不高,主要表现为企业产品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等。虽然中美双方在2019年12月达成了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暂时缓解了中美贸易摩擦,但考虑到中美之间的竞争是国家战略层次的,只要两国利益存在冲突,中美贸易摩擦就不可避免,进而对中国的对外贸易产生不利影响。
(四)贸易保护主义日益抬头,国际市场需求低迷
当前,国际经贸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各国经济普遍不景气,许多国家纷纷祭起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旗。如美国明确提出了美国优先战略,单边主义行径日趋明显。欧盟、日本对进口产品的检验检疫更为严格,其本质就是借助绿色壁垒来掩盖其贸易保护主义。不仅发达国家如此,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也加快了贸易保护主义步伐。另一方面,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在各国经济复苏乏力的情况下,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明显下滑。2019年,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增长率分别只有2.3%、1.4%和0.9%。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也不容乐观,其中,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2019年经济增长率只有6.1%,创下加入WTO以来的新低,且分季度来看是逐步下降的。俄罗斯、巴西、南非等金砖国家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影响,经济增长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统计数据显示,全球贸易增长率已进入了2%~2.5%的中低速增长期,远低于2000年~2008年10%左右的增速。
三、新时期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任务
(一)推进贸易强国建设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环境变化和自身经济发展实际需求提出的重要战略,体现在对外贸易发展上就是要彻底摒弃以往只注重贸易规模、不重视贸易质量的做法,真正实现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变。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十分迅速,有效抓住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有利时机,一跃成为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但中国对外贸易企业普遍存在追求发展速度和出口规模、缺乏质量和品牌意识以及不注重核心技术研发的问题,中兴和华为事件让中国企业切实感受到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痛苦”,彰显了推进贸易强国建设的重要性。中国企业必须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努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切实推动中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
(二)积极应对新贸易业态
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的运用和发展,促进了传统生产制造模式和商业形态的变革。电子商务对传统商业模式革命性的颠覆,改变了跨国公司的组织方式。为适应可持续发展需求,以消费升级为契机,数字化产品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新概念、新技术越来越多地融入到了传统消费产品中。伴随科技的快速发展,全球贸易进入了数字化创新时代,这必将引发对外贸易的一系列变化。中国高度重视对外贸易进出口从量到质的改变,在贸易理念、贸易技术、贸易环境以及贸易制度上进行全面变革,同时注重发挥在电子商务等领域的优势,积极创新贸易业态,实现对外贸易弯道超车。
(三)提升全球经济治理话语权
提升全球经济治理话语权是新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不断壮大,长期处于规则服从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在WTO多边贸易体制中的话语权得到了提升,但总的来看,全球经济治理话语权依然牢牢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全球经济治理话语权不足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无论是在WTO改革中还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都缺乏成型的制度性安排。新时期,中国既要积极推进WTO改革,维护好多边贸易体制,又要结合经贸区域化发展趋势,为全球提供经济治理中国方案,更好维护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权益。
(四)协调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
以市场准入为核心的贸易政策通过设置市场准入壁垒来鼓励出口、限制进口,注重对国内新兴产业、幼稚产业和支柱产业的保护,如最惠国待遇、进口配额等政策。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新时期,对外贸易政策更加强调国家间的规制融合性和监管统一性,这契合了产业链和价值链升级的需要。实践中,各国在环境保护、国家安全和劳工标准等方面的诉求是有较大差异的,加之发展中国家在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都不占优势,其协调贸易政策、产业政策的能力可想而知。新时期,中国正在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建立有效的政策协调与统筹机制,以真正实现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而不是相互掣肘,进而有效促进对外贸易企业健康发展。
四、完善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对策建议
(一)更加注重贸易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较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在坚持出口导向的同时,表现出了很强的进口替代特点。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各级地方政府,都将扩大出口赚取外汇作为重要的政绩考量。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合当时深入推进的“入世”谈判,对外贸易体制开始进行市场化改革,培养了一大批加工贸易型企业,尤其是制造业出口实力大增。2001年加入WTO后,中国出口获得了更大国际市场,出口潜力得到极大释放,并于2009年成为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出口国。但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暴露出中国对外贸易存在较大结构性缺陷,必须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尽快调整对外贸易政策,努力契合经济发展需求,更加注重贸易的平衡性。应在推进新一轮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进程中,改变“重出口、轻进口”政策导向,主动扩大进口,同时加大服务业开放力度,允许外资进入更多行业。主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经贸规则重构,通过深化“一带一路”建设,有效推进中国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发展。
(二)更加注重贸易强国建设
新时期,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更加注重贸易质量提升而不是贸易规模扩大。具体来看,一是出台了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等,鼓励企业加强关键零部件和先进技术设备的进口,引进先进技术,并鼓励跨国企业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以获得技术溢出效应。二是对中国《标准化法》进行了修订,引导中国企业强化质量意识,提高出口商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三是借助“一带一路”建设,增强国际产能合作,加快新市场开发,积极推动中国出口产品结构转型升级。
(三)更加注重规制融合
新时期,国际经贸规则加快了重构步伐,无论是TTIP、CPTPP、USMCA等区域贸易协定还是国际服务贸易协定,其条款都越来越多地触及到国内监管和规制,以关税为代表的第一代贸易政策正在转变为以投资、政府采购、知识产权、劳工、环保、国有企业、数字贸易等为内容的第二代贸易政策,全球对新贸易规则重构主导权的争夺日趋激烈。据此,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也发生了变化:在国内,主要是通过设立自贸试验区,进行对外贸易制度和政策创新,提炼经验及时复制推广;在国际,则是积极开展自贸协定谈判、参加区域经贸组织,在自贸协定谈判中开始突破传统议题,逐步加入新议题,以实现对外贸易政策与国际规则的融合。
(四)更加注重发挥综合优势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上升,对外贸易政策必须从引导中国企业依赖要素禀赋转向注重发挥综合优势上来。要加快对外贸易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积极培育以技术、品牌为核心的出口竞争优势,同时加快加工贸易产业向中西部的转移;积极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将对外贸易重点放到自贸试验区、跨境电子商务等建设上来,尽快形成对外贸易新优势;在鼓励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跨境电子商务和数字贸易优势,并借助“一带一路”建设契机,努力打造中国主导的区域产业链和价值链,全面打造中国对外贸易综合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