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建设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作用的研究
2020-03-04徐晓寒
徐晓寒,王 菁
(1 安徽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 ;2安徽工业大学 公共管理与法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32)
纵观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脉络,高校作为国家知识创新、科学技术创新的载体和人才培养的基地,承载了为国家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创新人才的重任。而作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载体,高校第二课堂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的提升作用值得深入探讨。
1 建设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创新创业能力教育培养的必备补充
通常来说,专业知识与部分技能的学习是通过第一课堂获得的,但第一课堂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如第一课堂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方法仍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在此背景下从创新创业能力教育培养只能从改善第一课堂的角度做出变革,主要聚焦于创新教育理念的融入二字,如张琼在《知识运用与创新能力培养——基于创新教育理念的大学专业课程变革》中指出,要采用渗透教学的方法,在日常第一课堂的教学环节和层次中逐渐渗透创新创业的理念意识与思维方法,以培养此类能力;刘巧芝的《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综合评价与分析》里认为要转换角色,将传统的授者中心改为受者中心,围绕学生需求并发挥翻转课堂作用进行探索教学;注重师资培养,王丽娟和高志宏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对高校从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提出具体要求,认为不仅要有学术性特质,更应具备专业实践教学能力,能够进行科学合理且大胆的教学改革设计,在宽口径、厚基础的要求基础上,坚持“分流”原则,有针对性、分阶段性授课。
2 第二课堂成绩单是第二课堂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主要抓手
蔡克勇于1981年首先提出“第二课堂”概念,“第二课堂是不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内的课外活动,课外组织学生开展各类健康向上、锻炼能力的活动。”这标志着第二课堂初登舞台,成为学校教育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能力等的一个重要阵地, 第一次将其提升到“课堂”的高度,并定义为对学生的培养和发展学生智能更广阔的课堂。第二课堂的突破性进展则在2018年《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的正式出台,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联合在全国高校推行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此项制度是共青团在充分借鉴第一课堂教学育人体系的基础上,从宏观整体的高度设计制定高校共青团的工作内容、项目供给、评价机制和运行模式,并对大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进行记录、评价、测量与呈现的一套工作体系和工作制度。“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16年后华丽转身,成为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
“第二课堂成绩单”因其内容形式多样,强调互动交流和发挥创造,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社会性等特点,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谋而合。因为第二课堂本质上侧重的不是讲学,而是实践和行动,在于培养学生的行动力、语言表达力、组织协调力、人际处理力、管理领导力及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的应用力;而从第二课堂内容来说,包括创新学术讲座、创新能力培训会、学术与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和项目竞赛、各类专业竞赛等,对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针对性强,效果可见。
3 第二课堂对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作用
如何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中实现深度融合。学界积极探讨了“第二课堂”在高等教育中的育人作用,比如从创新创业的角度对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彭巧胤认为第二课堂活动课程设置要坚持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视角,要坚持3个原则:以生为本、优化资源和学分机制,在此基础上他为第二课堂制订了具体的课程设置路径〔1〕。胡春春强调必须推翻第一、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界墙”,只有模糊二者界限,才能集约资源,强化第二课堂的硬件建设,解决经费难题、指导教师难题等桎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继而形成科学完备的第二课堂考核评价标准体系〔2〕。
越来越多的学者聚焦于以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为抓手,面向育人需求,研究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去完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进一步优化第二课堂,提升其创新创业方面的育人能力。曾剑雄等基于1999年至2016年CNKI上发表的大学生第二课堂研究做出理论体系梳理,提出今后的大学生第二课堂研究应拓展转向关注第二课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联性研究,构建以“双创”教育为导向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3〕。
4 基于第二课堂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措施及路径
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自2016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要求高校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以来,已陆续有一批拥有“第二课堂成绩单”的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这一份特殊的成绩单上详细记录了毕业生大学四年的活动,为用人单位选聘人才提供新的依据,有利于人才匹配,也增强了在校生对在第二课堂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参与动力。高校基于学生对于第二课堂的后台大数据分析,对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做出进一步的且持续不断的改进与优化,当然对于如何打通需求与契合需求的改革最后一公里,值得进一步思考。
(1)增加第二课堂创新实践类活动总量,合理布局第二课堂项目库
在随机对第二课堂开设情况调研时发现,高校可能存在创新实践类活动开设数量不足,且创新类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的问题。在针对第二课堂管理和建设的调研过程中也发现,有许多学生是因为没有获悉通知或发现太迟而错失机会,也有不少教师和学生对高校第二课堂和“第二课堂成绩单”的性质和实施方式了解不多,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这都提示我们应加强对第二课堂包括“第二课堂成绩单”应用的合理布局。
因此,有必要丰富创新实践类活动的类型和数量,不仅仅是通过举办讲座、开展创新类专业竞赛的形式鼓励大学生提升创新能力,还可以通过开展交流论坛、创新项目路演等大众化项目以及将高校普及度较高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纳入第二课堂活动体系来增加创新创业能力的普及性训练;同时,有必要加强对团中央“到梦空间”软件以及“第二课堂成绩单”的推广和普及,加深学校师生对第二课堂的认可度和使用度,让其成为学生在校期间评奖评优、推优入党、推免保研以及就业推荐等的重要依据;有必要研究高校本身的特点以及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第二课堂课程项目库”,构建起功能定位明确、结构特征健全和推进实施有序的第二课堂能力素质培养体系。
(2)面向大学生成长需求,加快构建尊重个性的育人环境
不同的大学生对大学生活存在不同的期望和需求,希望提升创新能力的侧重点亦会有不同。故而,探索大学生高校第二课堂项目库建设与管理的创新路径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从研究大学生第二课堂未来发展的角度,曾剑雄等也提出应在第二课堂系统化管理中设置以学生为导向的精细化管理和个性发展模式〔3〕。
因此,要充分考虑学生对第二课堂课程的需求,注意追踪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应主打启迪创新意识、营造创新氛围的第二课堂课程,如创新类讲座、交流论坛、每日创新设想等,而高年级的学生更多应该是为其提供专业知识应用和创新素质拓展的平台,如组织学科竞赛、优秀创新项目路演等;同时,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目标追求进行项目模块设计,通过第二课堂“到梦空间”系统部落等集结对创新创业感兴趣的学生,帮助他们主动投身创新创业的实践过程中,实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完善第二课堂评价机制,实现相关课程设置的动态化,根据课程评价状况,第二课堂不仅要做加法,对于评价度持续较低的课程也要做减法。
(3)完善高校第二课堂育人生态链,不断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课堂本身就是系统性、层次性和计划性的,各活动类型之间联系密切。在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的建设和管理上,进一步加强第二课堂不同活动类型之间的良性互动,以期实现教育各环节的“同向同行”、“协同协作”,以及各项活动共同作用下实现系统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功效,使第二课堂成为既自成体系又互为支撑的高校育人生态链。今后我们所乐见的是,由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的多样性产生溢出效应,带来了活动效益的综合性,即让学生因受到某一类型活动参与成果的激励,自发地、有目的地并乐于一个接着一个地,去参与完成其他类型的活动。
与此同时,在推动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上,第二课堂也理应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一部分。第二课堂教育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丰富或教学活动范围的扩大,而是与第一课堂教学的相互补充和配合。第一课堂对人才培养其实主要是解决人才培养中的共性问题;而第二课堂则强调培养和发展个性〔1〕。因此,第二课堂可充分借鉴第一课堂教学育人模式和工作架构,整体设计其项目库供给、运行模式和课程评价制度,与第一课堂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总体设计上保持一致性、接续性、补充性,形成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融合互补的合作型育人生态。
5 结语
“第二课堂”承载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重任,在激发学生思维与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热情与兴趣、培养学生动手与实践能力并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与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成效明显。因此,高校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全校及社会层面对“第二课堂”观念更新、认知增强、目标明确以及顶层设计层面的投入支持机制,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第二课堂建设机制,充分挖掘第二课堂的奖惩措施的完善和完备第二课堂保障机制,使得第二课堂“项目库”课程设置更有针对性、更全方位、更有资源支撑,才能成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牛鼻子和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