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习近平青年教育观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创新研究
2020-03-04韦联桂
韦联桂
(广西财经学院党委办公室 校长办公室,广西 南宁 530003)
习近平青年教育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思想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国际发展趋势及其切身实践历程而形成的系统科学的新时代青年教育思想的重要理论成果。作为21世纪创新创业的主力军,青年及其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众创”时代背景下各地高校的责任和使命。地方高校如何以习近平青年教育观为引领,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充分释放青年创新创业活力,引导青年在创新创业一线引领时代发展,是当前地方高校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1 习近平青年教育观对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通过发表重要讲话、召开座谈交流、给青年复信等方式表达对青年的殷切关怀和热切期待,并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视野,精准把握新时期青年及其工作特点,全面系统思考、谋划、部署当前青年工作理论与实践问题,尤其在青年教育方面作出的系列重要论述所形成的青年教育观,涉及到青年创新创业的一系列理念和观点。它立足于青年自身综合发展和个人价值实现的高度,从改进环境、提升本领以及投身实践等方面,系统阐述青年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问题,是新时代适应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战略思维, 是当前各地高校培养新时代青年的关键指引, 是“众创”时代下青年成长成才的根本遵循,尤其对新时期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以习近平青年教育观为引领,树立全新教育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贯全程;统筹各方资源,优化文化环境,强建师资队伍,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机制。
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困境
笔者以广西部分高校(含211院校、普通本科院校、职业院校3个层级)为样本,对广西大学、南宁师范大学、广西财经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3000余名在校学生发放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推进、师资力量、文化建设、机制保障等4大板块内容。通过实地走访、调查问卷及其数据分析,发现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以下困境:
(1)理念推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不深
受传统教育因素影响,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还比较滞后,制定相关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性文件包括培养方案、课堂教学与实践实训在内很少体现我国当前主流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传授重于实践操作的课堂教学模式依然大量存在,忽视从理论素养、精神动力、道德责任等方面引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有些学生甚至把创新创业内涵简单理解为“开店赚钱”“培养老总”,功利性思想较重,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较淡化。
(2)师资保证: 创新创业师资的整体能力不强
在接受调查的高校中均有从事创新创业教学的专职教师,但所占比例非常小。当前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来自管理学、经济学和职业生涯规划的青年教师或由辅导员等政工群体兼任的占多数。他们创新创业基础理论知识较单薄,缺乏专业的创新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践锻炼、企业经历经验,创新创业教育能力不够强、教学水平不够高。访谈中还了解到多数教师均有其他工作,创新创业课堂教学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对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究有很大局限。加上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受财力资源因素影响,地方高校很难聘到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进校从教。
(3)文化支撑: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不足
地方高校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对创新创业教育还缺乏相应的环境与氛围支撑。在接受调查的高校中,从课堂氛围、课后交流、校园活动等方面调研其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情况,总体上呈现拘谨拘束的氛围,尚未形成一种积极的校园文化,极为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各高校虽都设有创新创业协会或创新创业相关的社团,也组织开展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但活动的丰富性和创新性还不足,学生还没真正融入到活动当中去,体会不到文化的熏陶,对校园创新创业文化的认同度偏低。加上受传统“铁饭碗”就业思想影响,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参与感和互动性不高〔1〕。
(4)机制保障:与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不相匹配
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还难以满足新时代“众创”国家战略部署的需要,亟待进一步改善。近年来,地方高校为深入贯彻落实“众创”战略部署要求,先后成立了独立运转的创新创业学院,出台有关实施意见,确定学校各部门创新创业教育职责分工。但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和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走向深入,需要强化顶层设计,进一步明晰和完善各部门工作职责,注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注重质量评价,健全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激发教师创新热情,释放学生创业活力,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 基于习近平青年教育观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选择
(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全程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服务(为人民、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化建设服务)”是新时期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要求,是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地方高校要以习近平青年教育观为引领,学深悟透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内涵,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建立全新理念,始终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整个过程,突出“育人”本质:紧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把核心价值观教育纳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融进创新创业每一个课堂、每一门课程,推动“三全育人”方略实施;不断完善创新创业行为评价标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价值取向具体落实到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注重创新创业过程的社会道德规范、责任担当养成〔2〕。
(2)建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高水平师资队伍,是保障创新创业教学质量、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地方高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多途径多层次拓宽创新创业师资来源渠道,优选各类具有创新思维修养与创业精神的高层次人才,聘请知名企业家、优秀创业校友到校兼职授课,建立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不断充实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组建以专家、教授为核心的创新创业课堂教学团队,设立“创新创业工作坊”,建立教材研究团队,深入研发独具本校实际特色的创新创业教材,出版创新创业系列“金课”,创设创新创业型教学名师,提高师资队伍教学及自身发展水平。进一步拓宽创新创业师资培训和实践渠道,采取理论研修、企业挂职、学术交流、项目资助和访学访问等方式,实施师资骨干创新创业能力与素质提升工程,完善师资培训体系,提升师资队伍创新创业素养和实战能力整体水平。同时还要通过增加资金支持、政策投入、绩效激励等方式,着力营造创新创业师资队伍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平台,保证队伍长期稳定〔3〕。
(3)培育校园创新创业文化
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是深入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地方高校应高度重视其重要性,做好顶层设计,更新培育理念,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思想,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先导、创新精神培育为核心、创业价值观树立为重点、综合能力发展为目标;以文化人,注重创新创业实践场所的文化景观和环境整体规划建设,善于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创业精神、学校所在地的特色文化及其自身独特的校园精神,将它们附着在校园设施建设之中,强化校园创新创业物质文化培育;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内核,从课程建设、学生评价、教师队伍等方面着手,推进校园创新创业制度文化培育;以“一院一品”等校园品牌为载体、“挑战杯”“创青春”等科技竞赛为引导、“实岗挂职”“政务实习”等社会实践为平台,强化校园创新创业行为文化培育。地方政府和企业积极扶持,提供资源保障
和实践空间,助力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培育。
(4)健全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贯彻落实习近平青年教育观,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创新创业的一系列新理念和观点,需要在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上下功夫。地方高校要适时调整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案,成立教师工作部、设立教学发展中心及建立创新创业研究发展中心(智库),不断完善创新创业工作机制。强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合,建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责任担当”的价值培育机制;强化顶层设计,建构创新创业“课程—实践—活动”体系的长效运行机制;强化资源整合,健全“高校—政府—社会”协同运行机制,推动创新创业实践纵深发展;强化教育质量与效果评价,借鉴目前国外成熟的政府、高校、社会评价机构“三位一体”的评价方式,健全极具示范性、推广性和可操作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全面、准确、客观地评价学校创新创业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推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