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策略探究
2020-03-04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雷博雯方建珍
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雷博雯 方建珍
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经济社会赖以发展的基础,过度的人为索取和长期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必然给外部环境带来严重危害。21世纪以来的资源问题和气候威胁已经成为全球各个国家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要挑战,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可持续经济的发展模式已然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20世纪90年代,Krueger和Grossman等经济学家在全面研究了全球50多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与环境污染情况之后,得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即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环境污染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环境污染程度反而会逐渐下降,整体环境质量呈现好转的趋势,使整个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表现为倒“U”的形状。经济发展前期,大量的资源密集型产业与粗放无序的生产方式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环境的严重污染;而后,随着社会物质资料的丰富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高质量的生活需要和舒适的就业环境成为人们更高层次的追求。新技术的应用、发展模式的升级、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都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减少了环境污染。每个国家的库兹涅茨曲线的具体形状不尽相同,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发挥市场起资源配置关键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政府的调节作用,坚决不能再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抓住时代潮流发展绿色经济,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进入库兹涅茨曲线倒“U”型的右侧区域的步伐。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环境发展问题,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第一次明确了“绿色金融体系”的时代地位,“十三五”规划中也再次强调要建立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体系,设立绿色发展基金并积极发展绿色金融。2015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在银行间债务市场发行绿色金融债务有关事宜的公告》,允许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绿色债券。2017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公布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实验区的5个省份,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绿色金融置于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地位。商业银行作为绿色金融发展链条上的重要金融机构,在绿色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实践,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绿色金融的内涵概述
绿色金融理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国外学者提出并发展而来的。Cowan(1999)认为,绿色金融是一种绿色经济和金融学的交叉学科,是研究金融学和环境保护的混合领域,通过资金的融通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双重发展;Salazar(1998)认为,绿色金融是一种新型的金融工具,在这种工具的协助下可以在保证环境质量的基础上实现金融长期性、连续性发展;与Salazar持相似观点的Labatt和White(2002)指出,这种金融工具在以整个市场为研究对象的基础上,可以有效地提高环境质量和转移经济风险。除此之外,Scholtens(2006)将绿色金融置于更为深层次的研究范围,认为绿色金融可以混合利用多重金融工具来更大可能地降低经济发展对环境带来的危害,以实现社会经济的长久发展。国内学者对绿色金融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也展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高建良(1998)从国家政策方面着手,认为绿色金融是金融机构积极响应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号召,通过基本政策和业务运营体现国家战略;李小燕等(2007)认为绿色金融是在为客户提供运营资金的时候将环境质量因素充分考虑在内,通过环境治理的方式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向,从而间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性;牛冬杰(2016)认为绿色金融是一种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货币支持和资本市场服务的新型金融形式。尽管国内外学者对于绿色金融的具体含义表现出不同见解,但在绿色金融对环境质量的积极作用方面态度一致。就目前来看,学者对于绿色金融的研究大致分为两个阵营:一是坚持以金融发展为基调,倡导金融机构在经营活动中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金融业的长久发展;二是坚持环境质量的重要性,视绿色金融为经济发展的新手段、新途径,以资金的流向和投入引导经济发展趋势,为提升环境质量而服务。
绿色金融作为一项经济活动,是对与环境质量相关的经济项目和节能减排等环保举措进行投资融资的、全面的、系列的金融服务活动,与传统的环境保护不同,绿色金融强调要在普通金融机构的日常运营中秉持着环保理念,在满足环境保护政策要求的同时,保证金融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应。绿色金融强调多重金融工具的相互依托性和所有金融机构的共同参与性,通过对相关“绿色”金融工具的创新与融合,实现经济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绿色金融在我国传统金融的基础上展现出更多新特征。在经营理念上,绿色金融更加注重节约资源,它呈现的环保思想与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不谋而合,体现出能够真正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金融方向;在目标追求层面,与传统金融更多关注经济效益和国家号召不同,绿色金融旨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注重抑制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生态成本,追求“绿色利润”,将环境风险控制到最低,从而达到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的良好局面。
二、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必要性
绿色金融是指金融机构以合理的方式,引导金融资金以更高比例向绿色项目、绿色产业以及转型项目流通的金融制度,以期促进经济社会的长期、持续发展,也是金融业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具体举措。据不完全统计,2016~2018年间,我国的绿色金融业务已突破10万亿元大关,并仍持续上升。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显著。但目前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业务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明确绿色金融的含义和理论基础,发掘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业务的必要性十分重要。
(一)发展绿色金融的理论基础
帕累托改进。帕累托最优是指在特定的情形下,如果调整现有的资源配置方式,能够达到至少有一个人的现状变得更好,而同时不会损害其他任何人现有利益的情况。如果现有资源分配状态中不存在帕累托改进,则表明已然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的分配均衡状态。经济社会发展前期的资源掠夺手段和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完全自由的市场资源配置方式带来诸多消极后果,亟待“看不见的手”来改善市场失灵的状态,在帕累托改进中倡导绿色金融发展理念,出台相应经济政策以规正企业发展的盲目性和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片面性。发展绿色金融将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的外部性特征转换为企业成本,在融资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和社会责任,倒逼企业以产品创新、技术升级、产业转型等方式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促进不稳定的外部性效应向稳定的外部性效应转变。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最初的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在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同时,让消费者愿意接受产品的售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在《商业的社会责任是增加利润》一文中提出,企业的第一目标并非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应该在兼顾最广泛的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协调并维护重要相关者的利益。商业银行作为重要且典型的商业机构,扮演着货币流通的重要角色,并掌握着资金流向。商业银行业务的广泛性和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在社会责任担当中的重要作用。发展绿色金融,承担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增加社会公众对商业银行的好感度、认可度的同时,更能够在时代发展中敏锐地把控最前沿的市场动态和机遇,响应政府战略安排,提升行业竞争力,从而实现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的完美局面。
赤道原则。随着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企业社会责任理念深入人心,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对环境保护愈加强烈的重视程度将金融业和环保业紧紧联系到一起。2003年6月,世界银行下属国际金融公司与荷兰银行、花旗银行等多家著名金融机构共同发起一个非强制性企业贷款准则,即赤道原则(equator principles,EPs),它强调国际金融机构在贷款过程中要注重考虑项目所涉及的环境问题和社会影响,银行有必要、有责任按照“绿色”条件对相关项目进行严格审核,引导资金流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经济领域,督促借款人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或消除负面影响。发展绿色金融,从商业银行处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企业,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同时缓解生态环境问题,释放并发挥绿色效应。
(二)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必要性
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产业结构和就业渠道亟须优化,农村商业银行引入绿色金融,可以在提高农民环保意识的基础上改善就业环境,拓展绿色产业,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实践进程。
1.加快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村商业银行是农村产业的重要资金支撑力量,发展绿色金融,就是要以资金流向为农村经济产业树立发展的导向和标杆,引导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以高层次的农业供给体系和高水平的农产品供给质量、数量、品种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绿色金融理念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引导农民树立“绿色”意识,改善“以量为尊”的传统经济观念,督促农民紧跟时代潮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改变生产思路,以绿色产品、有机食品来拓展销售渠道,提升经济效益。有专家指出,中国农业经济中的结构性问题比总量平衡问题更为严重,必须引导、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树立“大农业、大食物”的发展观念,调整农、林、牧、渔产业结构比例,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后续动力。树立绿色金融理念,降低新型产业融资成本,对培育和带动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意义重大。
2.实现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金融作为农村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一种新形式,于金融业自身发展而言十分重要。绿色金融通过业务创新打造特色和品牌,顺应时代发展趋势,通过差异化竞争提升行业竞争力,获取自身可持续发展动力。绿色金融又称“环境金融”和“健康金融”,作为一种创新的金融服务,能够加快绿色产业体系建设,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金融业作为一种虚拟经济,只有服务于实体经济并发挥资本市场的强大优势,才能实现自身的长久发展,良好的实体经济基础才能为金融业提供充足的发展动力。在农村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提供优质绿色金融产品,在转移生态环境风险的同时为金融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实施。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其根本目的是要实现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教育等领域全方位的振兴。“产业兴旺”是振兴的重点工作,要从农业生产力和乡村经济发展动力方面着手,缓解农业发展结构性矛盾,通过振兴农业产业来提升农村整体发展竞争力。“生态宜居”是振兴的关键所在,要用绿色生态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发展多重社会效益。发展绿色金融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以绿色产业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在经济发展中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应用水平,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兼顾农村污水处理、无土栽培、沼气转化、稻秆还田、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降低化肥使用比例,保护耕地和水源,以绿色金融服务手段强化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三、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一)农村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新局面
绿色金融较早兴起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发展带来的资源消耗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敲响了环保的警钟。我国的绿色金融发展相较于国外起步较晚,直到2006年才逐渐兴起。尽管如此,我国各个商业银行也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和地方特色采取措施开展绿色金融业务。除兴业银行外,2017年江苏银行也宣布成为国内第二家赤道银行,绿色金融产品也受到越来越多商业银行的重视。2016年G20杭州峰会发布了《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罗列了七项具体措施以引导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和社会资本投资方向,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提出了新思路。此外,绿色金融理念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监督体系和评价体系也在逐渐形成,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资金支持和保障。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发展也呈现日益繁荣的景象,发展规模和覆盖范围都在逐渐扩大。通过对我国绿色债券数据库的整理分析发现,我国2016年发行绿色金融债券规模约为2312.31亿元,2017年发行绿色金融债券规模约2486.8亿元,同比增长约7.6%,占同期全球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的1/4。同时,2018年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债券发行规模约为2.5亿元,发展空间巨大。就绿色金融覆盖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绿色金融均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动力,相比较而言,东部地区绿色金融发展相对迅速,包括江苏、河北、广东、浙江在内的东部地区农村商业银行2018年的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约为18.5亿元。
(二)农村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绿色金融的研究和发展起步相对较晚,通过对我国银监会数据和国内各地区绿色金融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可以看出,我国绿色金融虽然有所发展,但目前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所占比例相对美国、英国来说较低,约占整体业务量的10%。由此也反映出我国绿色金融在认知程度、政策制定、金融产品、人才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表现出相应的问题。
1.绿色金融概念不够明确。
国内外学者对于“绿色金融”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多方位研究,但仍旧存在一些理论争议。胡鞍钢和周绍杰(2014)从绿色经济发展的视角出发,认为绿色金融是一种促进资本流向绿色项目以控制环境风险的间接性政策工具。田辉(2016)基于政府与市场的视角,提出绿色金融的目的是运用这一金融工具来解决环境风险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调节作用至关重要,仅仅依靠金融机构的努力难以满足绿色金融投资大、周期长和风险高的需要。欧阳宸(2016)从金融学自身角度出发,认为绿色金融将低碳环保等因素作为金融机构运营决策的影响因素,顺应时代潮流和需要制定发展战略以推动金融业自身的发展。由此可见,绿色金融涉及的主体较多,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在实际运作中容易出现因主体间利益纠纷而影响绿色金融实际效益的现象。
2.绿色金融认知缺乏深度。
绿色金融的发展程度受到各个相关主体对于“绿色”金融认知程度的制约。首先,金融机构对于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对于绿色产业项目的认证标准不够清晰合理,项目审核过程不够严格,难以保证资金真正流向绿色环保产业,这种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影响到绿色金融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其次,社会大众的环保意识还处于低水平阶段,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更容易受到大众的认可,致使消费者对于绿色金融产品的消费热情较低,限制了绿色金融的发展前景。最后,政府作为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引导者,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金融机构、金融消费者的正确引导和宣传。
3.绿色金融体系不够完善。
绿色金融内涵丰富、范围广泛,所涉及的金融业务纷繁复杂,同时我国绿色金融也存在研究浅、起步晚等问题,所以在其体系建设方面仍旧存在很多不足。首先,与绿色金融本身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成熟。一方面,国家出台的绿色金融相关政策大多停留在鼓励发展阶段,对于农村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政策缺乏详细的规划和具体明确的责任划分,宣传力度不足和宣传效果不佳导致农村消费者对绿色金融知之甚少,从而限制了农村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形势。另一方面,金融监管部门没有从存款准备金、风险容忍度等层面制定优惠政策来给予农村商业银行足够的正向激励,让农村商业银行在推进绿色金融业务过程中承担一定的风险和损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其发展绿色金融的积极性。其次,金融政策落实存在困难。各金融机构之间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不畅导致政府与金融机构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性,增加了绿色金融项目的审核与认定难度。同时,金融机构出于对自身利益和发展前景的考虑,会对绿色金融作出主观性划分和评判,在绿色金融产品开发和推广方面力度弱化,不利于农村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的顺利开展。最后,绿色金融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局限。农村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业务大多集中在传统绿色信贷方面,信贷资金的风险性需要强有力的信贷跟踪和信贷责任追究机制。政府针对绿色金融制定的产业政策、金融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不足,宏观政策与微观政策也存在不相容的部分,致使农村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
4.绿色金融产品服务种类单一。
绿色金融概念被引进我国时间相对较短,经济发展形势导致金融机构对绿色金融的重视程度不足,在产品开发和推广上步伐较慢。一方面,农业商业银行开展的绿色金融业务单一,大多以绿色信贷为基本方式,业务拓展缓慢,市场份额占比低下。同时,大多数绿色金融产品附加值低,致使农村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服务仍旧停留在浅层次水平。另一方面,只有少部分的银行信贷被认定为绿色信贷,且绿色信贷大多针对企业开展,个人绿色贷款相对缺乏。此外,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限制了农村商业银行的资金配置和管理方式,以“三农”产品为主要特色的绿色金融服务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商业银行的贷款资金量和产品的开发与创新,阻碍了农村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的长期发展。
5.金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缺位。
绿色金融作为我国近年兴起的一项新型金融业务,在运营发展中仍旧存在专业人才队伍缺乏的问题。一方面,虽然商业银行在近几年促进了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但是其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还有待规范。很多农村商业银行没有成立专门的绿色金融业务部门,绿色信贷依然由信贷部门负责,绿色债券由债券承销部门负责,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导致出现问题时难以厘清各自的责任关系,相互推诿的处理方式影响了绿色金融的发展。除此之外,很多农村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业务非常落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限制了农村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的开展。另一方面,绿色金融业务虽然与一般性金融业务存在交叉与重合点,但它作为一种新兴金融服务带有自身业务的特殊性。农村商业银行没有为绿色金融业务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相关专业知识的缺乏和工作经验的限制,增加了绿色金融业务在审批、销售等程序中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和项目资金的风险性。农村居民金融素养偏低和相应基础设置的缺乏给农村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业务增加了更多的发展难度。
四、农村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的策略探究
农村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业务发展前景广阔,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可以从绿色金融认知程度、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绿色金融覆盖范围、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予以完善和引导。
(一)培养社会环境保护意识
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呼唤社会主体社会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政府部门对环保知识宣传的力度不足、社会个人对环保责任的淡漠以及金融机构本身在经营管理中对环境问题的忽视,都是绿色金融发展的绊脚石。培养社会环境保护意识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和社会个人等主体的共同努力。
首先,各地区政府要充分解读国家的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政策,定期学习,广泛交流,并督促相关部门人员时刻保持环保意识,在社会工程项目的规划和审批中严把环保关,将国家的环境保护思想落到实处。用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五位一体”政策中的生态文明建设指导绿色金融理论体系的构建,继续阐明和发展绿色金融的战略思想。其次,农村商业银行自身需要将环境保护作为业务开展的重要考察指标。定期组织内部员工学习、研究绿色金融知识,将绿色金融意识融入企业文化,并将节能环保的绿色金融业务纳入员工的业绩考核中,以达到通过提高金融机构内部员工的环保意识来带动金融产品消费者环保意识提高的目标。最后,农村社会个人也要从自身做起,自觉接受并加强绿色环保意识。通过媒体宣传、活动参与等形式鼓励大家积极树立环保意识,将绿色经济的优势和必要性清晰地传达到农民心里。以新科技、新手段代替传统农业种植方法,发展绿色农业,引进绿色经济项目,拓展增收渠道,金融机构应根据地区间农村居民的收入情况来调整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结构,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二)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建设
构建完善的绿色金融体系是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必要条件,有助于引导农村地区资金流向,促进农村产业优化升级,为农村绿色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解决我国绿色金融体系中政策落实难度大、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绿色金融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首先,各级政府部门要结合农村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本身的特点,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赋予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优势和特权。其次,以银保监会为首的金融机构应积极制定农村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战略规划,在坚持基本金融法的基础上,规范内部工作制度,提升绿色金融产品和绿色金融服务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促进农村商业银行绿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此外,要强化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的顶层设计,加快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绿色修订步伐,以绿色经济制度和法律引导农村商业银行积极开展绿色金融业务,规范绿色金融审批和落实过程,从资金的源头处筛选、规范和引导绿色经济项目的开展。同时,完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细化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工作原则,设立专门的绿色金融管理部门和销售部门,以专业的绿色金融知识引导和提升金融消费者对绿色金融的认可度,为农村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的长久发展奠定基础。
(三)扩大绿色金融覆盖范围
农村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业务受到地域条件和覆盖范围的限制,拓宽绿色金融的覆盖范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农村商业银行需要从自身客观条件出发,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特色,丰富绿色金融产品的种类,提升绿色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一方面,可以向国外金融机构和国内赤道银行学习绿色产品经营模式;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金融+绿色产业”模式与本地的特色产业、特色园区有机结合,以循环化改造为支撑来推动农村绿色金融发展。同时,商业银行需要主动与当地保险机构、基金机构合作,在绿色信贷的基础上拓展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金融产品,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其次,通过扩大农村绿色金融业务的服务对象来促进绿色金融的发展。除绿色环保企业外,绿色金融业务可以向个人、小微企业和家庭倾斜,通过激励手段来增加绿色金融业务服务对象的潜在交易群体。最后,在农村地区划分绿色金融试点区域,引导实体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升级,降低绿色产业项目融资成本和经营风险,积累业务经验,以提升整个农村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发展水平。
(四)壮大金融专业人才队伍
绿色金融专业技术人才的欠缺影响农村商业银行绿色金融的发展,培育一流的绿色金融人才对农村商业银行来说十分重要。就金融机构而言,一方面,鼓励、支持机构内部建立绿色金融产品研发销售团队并为创新业务提供财政支持,充分激发商业银行内部员工投身绿色金融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定期组织绿色金融知识培训和金融机构间业务交流会,借鉴其他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的实践经验,确定更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策略。就金融机构外部来说,一方面,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绿色金融业务的政策支持力度,强化农村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的宣传效果,并给予到农村商业银行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以政策补助;另一方面,鼓励商业银行强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学术合作力度,增强大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为商业银行培养更具专业性的绿色金融人才。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业务,是新时代背景下从金融领域出发解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具体举措,是“创新、绿色、协调、共享、开放”五大发展理念的现实体现,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钱银山”倡导下农村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发展的新方向。地域的特殊性和农村经济产业的多样性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了创新空间,也带来诸多挑战。农村商业银行要结合自身发展特点,从社会环保意识、绿色金融体系、绿色金融覆盖范围以及绿色金融专业人才建设等方面拓宽绿色金融发展前景,增强绿色金融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