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曾厝垵风情画”歌舞情景剧系列活动引发的思考

2020-03-04陈青雯

教育观察 2020年19期
关键词:情景剧闽南笔者

陈青雯

(厦门市瑞景小学,福建厦门,361000)

歌舞情景剧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创造性表演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在自主开展表演的同时常常会不自觉地模仿,对闽南戏曲、舞蹈、童谣的若干片段进行即兴发挥。这种表演形式是多样性的,启发笔者将闽南创作音乐、新编童谣、歌舞表演融合,利用收集整理的闽南文化资源“曾厝垵风情画”,引导学生将声情并茂的闽南歌舞表演融入创造性、开放性的舞台。[1]“曾厝垵风情画”歌舞情景剧活动从闽南文化中的社会生活、历史传承中提升学生的歌舞情景剧表演能力,形成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闽南音乐主题活动“走进曾厝垵”就这样启动了。

一、激发兴趣和学科相融是前提

格鲁克说:“我深信,质朴和真实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美的原则。”创作的源泉来源于生活,我们要让学生通过不同的生活体验来寻找音乐的重心。创作过程中激发兴趣是创编歌舞情景剧的前提条件。

(一)教材选择趣味化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创造包括两类学习内容,其一是与音乐有关的发掘学生潜能的即兴音乐创编活动,其二是运用音乐材料创作音乐。在音乐活动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闽南音乐的创编问题。教师要以学生为本,结合学生的年龄段的特点,提炼生动有趣的闽南文化教学题材,以切实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闽南音乐学习的兴趣,从而增进学生对闽南音乐的喜爱。学校开设的闽南文化进校园课程将音乐课程与闽南语课程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类闽南音乐实践活动,利用童谣传唱、歌舞剧等多元化的学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传唱闽南歌谣《月娘月光光》《田蛤仔咕咕叫》《阮厝在海乾》《六月田水》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旨在用不同的方式推进学生对闽南文化的认知,让学生在温馨的童谣传唱中感受音乐的魅力,为下一步的创作做铺垫。

(二)活动形式多样化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优秀的音乐,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在“曾厝垵风土人情”的创编过程中,笔者意识到单纯地学习闽南童谣是不够的,只有学科相融,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才能使创编活动更丰富有趣。

首先,笔者将学生感兴趣的“曾厝垵风土人情”进行了归纳整理,发现学生的兴趣点依次为风味小吃、学讲闽南话、闽南童瑶、地方戏曲、闽南风俗。结果表明,学生的兴趣点广泛,涉及音乐及综合学科的学习范畴。这就需要教师既突出闽南音乐特点,又关注学科综合性。例如,笔者以音乐主题活动“走进曾厝垵一”为主线提出设问:“如果你是小导游,你如何介绍曾厝垵?”这一话题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跃跃欲试:曾厝垵的海边有海滩,有戏台,人们可以唱渔歌;夏天可以游泳、放风筝;曾厝垵的街道、石壁和建筑上遗留着古朴的历史文化和更新着的时尚的现代文化,吸引着络绎不绝的外来游客……

【音乐创作说明】引子音乐的定位:《曾厝垵风情画》是一首充满闽南滨海风情的歌曲,描述闽南人在休闲时光嬉戏沙滩,放飞心情,挥洒笑声的生动场景。引子部分借鉴了闽南渔歌的音乐曲调,抒情的渔歌过后,沙滩上小孩子念闽南童谣的清脆童声“阿公啊要煮咸,阿嬷要煮淡,两个相披弄破鼎,娃哈哈!”。

其次,在整个活动中,笔者较好地借鉴与运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接触生活中脍炙人口的戏曲片段、风土民俗、风味小吃等内容。笔者及时捕捉学生问题的关键信息,激发学生对“曾厝垵风情画”这一活动产生兴趣。此次活动的思路很明确,就是要将曾厝垵的特色融入音乐主题活动中,展开与主题相关的系列活动。例如,笔者以音乐主题活动“走进曾厝垵二”为主线提出设问:“曾厝垵有哪些风味小吃?”学生的回答来源生活:炒米粉、土笋冻、海蛎煎、烧肉粽……

【音乐创作说明】前两部分音乐的定位:第一段主歌部分就巧妙结合了闽南童谣《天黑黑》的“煮咸煮淡”的歌词意境,主唱到最后一句的时候加入画外音“赶紧来去找阿公咯!”;第二小段描写的是闽南小吃的独特和美味,把几种最有特色的小吃都形象地呈现出来,让人仿佛闻到其香味,最后一句加入画外音“慢慢吃不通烧着哦”。

在学科相融的教学中,笔者对传授的内容及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加工和整理,及时寻找相关的资料和信息,使之更有趣味性。在音乐活动室内,笔者给学生提供操作性较强的相应资料及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在探索中获得学习经验和乐趣,为创编歌舞情景剧创设了充足的前提条件。

二、了解需求和支持行动是关键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是一种感性的再创造,通过感性的再创造让学生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形成积极的生活及学习态度。

(一)说唱内容戏剧化

闽南民间音乐充满艺术性。传承闽南音乐,应该通过以音乐为主流的活动将闽南文化的思想在歌唱中、表演中渗透。这就需要创编的灵感。笔者在师生共同创编的过程中发现,学生观察事物的眼光往往和成人不一样,有的时候,他们关注的事物可能十分细小,但却能引起他们深入而持久的探究,从而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所以,教师应该为学生的活动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鼓励学生根据主题内容的需要收集资料,获取信息,从而产生问题意识。

闽南音乐讲究的是原汁原味,创编闽南音乐就要注重将特色音乐与闽南方言融合起来,音调蕴含闽南方言的语音语调,歌谣往往借鉴了地方戏曲中的旋律音色。[2]在“曾厝垵风情画”系列活动中,笔者大胆尝试将闽南戏曲融入其中。在观赏高甲戏《三千两金》、布袋戏《大明府》过程中,学生对戏曲表演发生了兴趣。了解了需求,就必须支持行动。所以,笔者请厦门高甲戏团的演员来社团做客,在活动区购置布袋木偶供学生表演。戏曲欣赏活动启发了笔者将孩童“看戏”这一场景搬上舞台。

【音乐创作说明】“看戏”部分音乐的定位:歌曲第二段旋律的配器加入一些戏曲音乐比较常用的乐器如二胡、琵琶、唢呐等乐器的插花点缀,让音乐听起来更富有戏曲味和喜庆味,然后融入布袋木偶表演。

(二)人物表演生活化

在以“曾厝垵风情画”为主题的音乐活动中,教师应该学会聆听童声,提高学生用多种符号表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并用语言加以描述的能力。音乐主题活动“走进曾厝垵三”使学生开始仔细地研究怎样将曾厝垵的风土民情描绘在纸张上,用曾厝垵这一特色景点切入,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家乡。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在描绘惠安女这一人物形象中感受到其勤劳、善良、吃苦耐劳的优良品格。这次活动启发了笔者将惠安女用舞蹈的形式搬上舞台。

“了解需求,支持行动”是创编歌舞情景剧的关键。活动的开展生成了许多有意义的内容,学生的思想和感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从而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学校应有效填充师生的艺术观念,让传承成为一种时尚,更好地创造出富有闽南民间风俗特点的闽南风情音乐。[3]

三、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源是保证

奥尔夫认为:“包括音乐在内的一切艺术形式都带有以人为本的自发性和创造性。”闽南音乐教育为学生提供了闽南音乐创作和表演的空间,学生不再只是单纯的听众,他们也要作为表演者登上更广阔的舞台。

(一)开展活动三位一体化

音乐主题活动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共同作用。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的思维性和广阔性远远超出笔者的想象,仅靠教师自身对闽南文化方面的知识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也是十分有限的。教学中,学生提出许多有趣的问题:惠安女的衣服为什么露肚脐?男人出海打鱼要多久才回一趟家?这些问题对教师的知识广度提出了考验。如何协调教师预设活动和学生生成活动之间的关系,已成为教师在教学中的研究焦点。

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支持是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保证。笔者尝试将家长课堂引入戏剧社团活动中,请某位学生的奶奶来社团为学生介绍老厦门的婚俗。在活动中,老人根据讲解,兴致勃勃地带来了自己收藏的珠绣产品及老照片,有珠拖鞋、珠绣包、别致的虎头锈枕,也有吹、拉、弹、唱的婚庆的照片……

(二)舞台表演情景化

“儿童接触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和感人事件,丰富儿童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闽南味十足的表演活动,师生之间需加强互动。例如,在介绍闽南婚庆风俗时,师生共同参与轿夫“颠轿”的游戏活动。“迎亲主题”成为综合音乐主题活动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舞台上最后的环节——学生舞动花轿,模仿着媒婆的动作招待客人,当轿夫抬着大花轿上场的时候全场沸腾了……

活动的开展使家长对闽南文化这个特色有了一个较新的认识,纷纷发表感言:“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闽南人的生活习俗,了解家乡的文化,这是一次有益的爱家乡教育活动。”

【音乐创作说明】“迎亲”部分音乐的定位:当木偶表演音乐结束的时候,就出现画外音“赶紧来去看新娘哦!”,自然引出第二小段的场景音乐,舞台上则主要展现轿夫抬轿,新郎迎亲以及被媒婆逗乐的搞笑婚庆音乐场景。

音乐家柯达伊指出:“儿童也应该首先使用音乐的母语唱歌。”因此,要创编朗朗上口,妙趣横生的闽南音乐,为学生开启进入美妙音乐世界的大门。“曾厝垵风情画”的音乐主题活动使笔者感悟到:要抓住学生对闽南民间艺术的兴趣点,在师生互动、家校互动、生生互动中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用自己的感受进行艺术表现的目的,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闽南文化的魅力。

猜你喜欢

情景剧闽南笔者
新媒体时代下情景剧的“新”呈现
——以情景剧《半条被子》为例
闽南文化传承
老师,别走……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闽南,闽南
(情景剧)一江之水
浅议农村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情景剧创作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