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沈从文《边城》中的忧患意识
2020-03-04
(南宁师范大学 广西 南宁 530000)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他在里面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如刘西渭所说“作者的人物虽说全部良善,本身却含有悲剧的成分。唯其良善,我们才更易于感到悲哀的力量。”①透过《边城》,我们可以发现在美丽的背后,饱含了沈从文对人类及民族的忧患意识。沈从文的忧患意识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忧虑和不安,集中表现为对人类、对民族未来的忧虑和不安,里面包含了对人类生存的忧虑、民族品德重塑的呼吁。
1.对人生无常的忧患
沈从文在谈《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健康、优美、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②但是湘西的现实使得他在勾画美好的“人生形式”的背后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哀痛。大佬的意外淹死、老船夫的离去、傩送的出走……那么多的“不凑巧”,让读者在留恋山美水美的时候,内心不免感到隐痛。作家将美好的人生的形式和悲伤的人生结局结合在一起,体现出作家对生命的期待与茫然,使我们深深地领悟到作家对生命的忧患意识——隐伏于理想背后的人生无常。
1.1 翠翠父母为爱而死。这第一个“不凑巧”要从翠翠父母的爱情说起。翠翠母亲是老船夫的独生女,她背着老船夫和一个茶峒屯防军人发生了关系,在有了小孩后,那个当兵的却因为职责问题不能留下来同翠翠母亲结婚。两人在出逃的问题上又产生了矛盾:一方面,这个当兵的忠于职守,不愿违悖自己军人的职责;另一方面,翠翠母亲不忍心离开老船夫。这一矛盾调和不了,那个当兵的就心想“一同去死应当无人可以阻拦”③,首先服了毒。而翠翠母亲将翠翠生下后没多久,也死去了。翠翠父母的爱情真挚,仍不能携手共度一生,最后落了个为爱情相继前后死去的悲剧。
1.2 天保淹死与傩送离家出走。第二个“不凑巧”是天保和傩送这俩兄弟同时爱上了翠翠。三角恋的故事原本就复杂,假如爱上翠翠的就只有一个人,故事就会简单很多,结局也会明朗许多。可是,现实里就是有那么多的不凑巧,爱上翠翠的偏偏就是有两个人,而又很不巧的是这两个人还是亲兄弟,中间又出现了碾坊一事,更为我们所惋惜的是,傩送不知道翠翠喜欢的是他。
在面对亲情、爱情、财富地位之间,天保与傩送经历了痛苦的内心抉择的过程。最后,走了车路又走了马路、对爱情执着追求的天保被水淹死,为了翠翠宁可要条破船也不要那座碾坊的傩送也离家出走了,这让一段原本令人期待的美好爱情变成了一个悲剧。傩送出走后是否还会回来?没有人知道答案。
1.3 老船夫因自责而死。老船夫含辛茹苦地将女儿的遗孤抚养长大,他渴望孙女能够得到幸福,能够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但是因为受到女儿爱情悲剧的影响,老船夫在翠翠的人生大事上总是十分小心谨慎。他的善意和谨慎、过分关心和欲言又止,却带来了许多的误会,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老船夫误以为那晚在溪高崖上为翠翠唱歌的是大老,在大老的意外死亡后,顺顺与二老对老船夫又有了误会,顺顺不再愿意让二老讨翠翠做媳妇,二老也开始觉得是老人害死大老的。误会再次接着发生,中寨人的故意歪曲二老对婚事的态度,对大老的死妄加评论,再次引发老人的负罪感。而后老人去找顺顺,顺顺又了老船夫一个闷拳。老船夫因此认定翠翠的亲事落空了,这一个天大的误会更是给老人带来沉重的打击。
作为父亲、祖父的他,内心承受着无比巨大的痛楚,他没能帮女儿抓住幸福,也没能帮孙女留住幸福。无论他怎么努力,总是事与愿违,他内心万分自责。终于,积郁已久的老人彻底崩溃了,在一个雷电交加的雨夜,悄然去世了。
2.对传统道德消失的忧患
悲剧的爱情故事是小说的表层主题,小说的另一个主题则是表达对民族甚至人类未来归宿何处的忧患意识,也就是对现代文明的发展及这种发展导致传统道德日渐丧失的深深忧虑与不安。
2.1 湘西世界中极力讴歌的传统美德。《边城》里的传统美德首先体现在“真”、“善”、“美”上。沈从文用了很多笔墨描写茶峒的秀丽景色,山清水秀的茶峒令人向往。这里的景色不仅美,这里的人也都具有各种美好的品德,他们无论贫富贵贱,皆真诚、善良淳朴。翠翠的生活环境很单一,她是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成长,没有受到世俗的污染,她天真活泼,纯粹真实。翠翠知道是大老托人做媒的时候,她脸红、心跳加速,不知所措的她为了佯装从容还将空豆荚抛到水里,这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的真实写照,她在自己的感情上也体现了一个“真”字。一直守护着翠翠的老船夫,他最显著的性格特征就是善良。他会用过渡人给予他的钱买来茶叶等东西给他们享用;他生活贫苦,但是在请人喝酒这事上绝不吝啬。老船夫的善良还体现在他对孙女翠翠的照顾上,老船夫在她成长的道路上总是各种顺着她,他的善良和爱给予了翠翠一个很温和的成长环境。
“义”在《边城》中也是很重要的传统美德。船总顺顺就是重义轻利的典型代表。他“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他不爱财,“一面从水上赚来钱,一面就这样洒脱而去”④,顺顺的不惜财,慷慨仗义,深受边城人民的爱戴。此外,杨马兵也是仁义,在老船夫死后,他去碧溪岨与翠翠作伴,主动揽起了照顾翠翠的责任。
2.2 现代文明的渗入导致传统道德沦丧。沈从文在《边城》里极力构建美好和谐的理想王国,在这个王国里他们有着传统的美德,生活宁静和谐。但是这种和谐却慢慢被打破。在文中,我们已然能看到有些不和谐的因素正在改变着湘西。湘西世界环境闭塞,仍不可避免地遭受了现代文明的侵入,如美孚灯、美孚灯罩进入了边城人民的生活中。物欲文明的发展,可以使人摆脱蒙昧,这必然是以传统道德的日渐丧失作为代价的。
小说中的渡船与碾坊之争,就是对现代文明的入侵导致传统道德沦丧的最好写照。渡船代表湘西自然的情爱形;碾坊代表带有物质利益性质的婚姻形式。要碾坊,则意味着金钱物质对婚姻的介入,金钱财富成为婚姻的等价物;要渡船,则意味着得到的只是一个‘光人’,却拥有生命的自主自由。”⑤作为边城里最富有而“又不爱财”的顺顺,在这巨大的碾坊嫁妆面前,也抵挡不住诱惑,他让天保去娶翠翠,让自己偏爱的傩送去娶王团总家的大姑娘,而王团总会选择顺顺家,也是有看中顺顺家的财势地位。
边城妇人们在闲聊时,说到“事弄好了,好得很呢……”⑥,边城人对碾坊的羡慕,说明在茶峒人心中也出现了物欲观。后来,白塔倾倒,老船夫的积郁而终,暗示着碾坊的胜出,给我们传达出了传统道德在现代文明特别是在物质文明下的渗入下已日渐沦丧。
3.宿命观念带来的迷惘
在《边城》里还隐藏着一种宿命观念,朱光潜先生曾这样界定宿命论,“对于原始人类,显然的答案就是:人不能理解的一切都是命运注定的。”⑦在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中或多或少均有体现这种宿命观念,尤其是他的代表作《边城》,显示出对命运无法把握的悲哀情绪。
3.1 对自然法则的顺从。这体现在边城人民对于水灾的态度上。茶峒凭水依山筑城,“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设有吊脚楼。”⑧洪水来时,大水会冲去一两处吊脚大楼,面对此景,大家这只是站在城上呆望,就连遭受损失的当事人也只是“呆望着”。对于所受的损失,大家表现得都很淡然,好像没有什么话要说的,“与在自然安排下,眼见其他无可挽救的不幸来时相似”⑨。可见边城人民将这种自然灾害、这些损失看做是老天的安排,他们不会去质问老天,也不去想这种不幸到底合不合理,而是平静地接受这一切,不怨天尤人。
3.2 对自我命运的无法掌控。
(1)翠翠母亲与翠翠的命运。作品在开头简单交代了翠翠母亲死亡的原因,而后在文中又通过老船夫的回忆将翠翠母亲的故事反复讲述。老船夫认为翠翠母亲的死应由天去负责,这个善良淳朴的老人把自己女儿的不幸认为是天的安排、命运的安排,心里虽不能接受这种命运安排,却也怪罪不了哪个人,这是她自己的命。
而翠翠母亲的情节安排加大了翠翠命运的宿命色彩。翠翠与母亲两人在模样、性格上方面很相似,使得翠翠身上很多地方都有母亲的影子,就连老船夫也觉得母女二人命运相似。两人在爱情上都是无疾而终,不同的是,翠翠母亲为爱献身了,而翠翠却陷入了无尽的等待。
(2)天保和傩送的命运。天保和傩送这不同的取名和不同的寓意,也预示着他们对自身命运都无法掌控。
小说在第二章时就说到这兄弟俩的水性很好,可天保这只水鸭子竟然被水淹死了。老船夫在面对天保的死时直呼“这是天意!一切都有天意。”⑩做父亲的顺顺也说这是天的安排,也将大老的死归结为命运。而傩送,因为哥哥的去世、翠翠没有回应加之碾坊的压力,让他决定出走。傩字右边是一个难,这不就暗示着傩送最终也会被苦难送出边城。
小说淡化了人物之间的直接交流,没有多写人事上的努力,由此使我们仿佛觉得这些悲剧不是人为的,好像是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操控着一切,顺应了自然的变化。作品中人物对命运的看法,无不体现着一种宿命观念。边城人民的宿命观念让他们认为人的生死祸福全是由天注定的。结尾的安排,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沈从文是认可宿命观念的,同时也体现出宿命观念也给自己带来了一定的迷惘和痛苦。
结语
沈从文在他的系列湘西小说里,《边城》是他的巅峰之作,边城的地方风情很迷人,边城的人情也为我们赞赏,这是一个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但对于现实湘西他又不可能不去正视,他无法回避,只好将现实的忧患与悲痛隐藏在文本背后,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如此唯美的边城里翠翠的爱情还是走向了悲剧的重要原因。沈从文在《边城》背后隐藏了太多的忧虑与不安。忧患意识体现了一个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忧国忧民的情怀,其精神是积极有为的。
注:
①刘西渭:《李健吾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56页.
②沈从文:《从文小说习作选集代序》[M].《沈从文文集》[M].第9卷,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第119页.
③沈从文:《沈从文小说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08页.
④沈从文:《沈从文小说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16页.
⑤李慧芳:《〈边城〉悲剧原因探析》[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12月第6期,第65页.
⑥沈从文:《沈从文小说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50页.
⑦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10页.
⑧沈从文:《沈从文小说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11页.
⑨沈从文:《沈从文小说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11页.
⑩沈从文:《沈从文小说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