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根基

2020-03-04

今天 2020年12期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人类

(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团结合作而形成的深厚积淀,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孕育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基因,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卓越智慧和理性思维,也蕴藏着当代处理和解决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问题的独特启示。这一启示就是着眼于人类发展和世界未来发展而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形成、运用和发展过程可以视作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形成的一套具有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的文化指导理念。传统认识论、“和合”思想、大同社会观等优秀传统文化对以上的过程和结果有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深刻的阐释作用,为我们准确认识和科学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根基,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提供了内在支撑。

1.传统认识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渊源

早在两千多年前,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就已经开始注重对认识论问题的探讨。在那个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先秦思想家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治理难题,积极著书立说、咨政建言,以此适应和引导当时不同政治力量的需要和发展。老子在《道德经》提出的“道”内涵十分丰富,主要是指一种规则,准则,即事物发展变化的内部规律,即注重在对规律准确把握与认知的基础上,加强实践和心性修养。再如荀子在《天论》中指出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这里的“道”是指正道,既规律,就是要求我们要正视问题,遵循事物的规律来办事。实事求是这一词虽然最早出现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中的“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但伴随着先秦思想家们对“道”的探索及后人的不断解读与深入,使这一严谨务实的认识论思想就逐渐成为人们处理“知”与“行”关系的基本准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认识论的坚实基础。

在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对“实事求是”做出了新的阐释,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概括起来,也就是要求人们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夸大,不缩小,正确地对待和处理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和《矛盾论》中,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集中批判了党内的教条主义、主观主义,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实事求是思想深入党内,成为中国共产党日后正确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思想路线。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条思想路线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全过程中,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历史飞跃所依靠的思想法宝。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传统认识论中对于事物正确规律的把握与求索,在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创造性运用下就形成了指导我们全部行动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这条思想路线的影响下,当我们面临愈发复杂的国际形势,且国内迫切需要谋求积极主动外交战略代替“韬光养晦”战略时,将传统认识论方法与当前国际国内现实情况相结合,选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道路就具有了现实可行性和必然性。由此,传统认识论历久弥新,在新时代构成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渊源。

2.“和合”思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遵循

“尚和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追求的理想境界。[1]“和”思想在中国传统中由来已久,它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方面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古代孔子所讲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礼之用,和为贵”。这里孔子所提出的是一种“尚和去同”的思想主张,也即“和”的对立面是“同”,君子和别人搞好团结,与人相处融洽靠的不是盲目认同,相反小人则是盲目认同别人,但不能和人真正做到相处融洽。由此可见,“和”与“同”其实都强调同一性,只是“和”是有差别的统一,“同”则是无差别的统一。传统思想家经过对“和”思想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传统文化中就逐渐形成了以和为贵、以和为善、以和为美的和谐思想,这种思想体现在社会道德层面就是“家庭和睦”“邻里和顺”,上升到国家和民族层面就是“协和万邦”“和平共处”。相较于“和”思想,“合”在中国古籍中的论述相对较少,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中对“和合文化”进行了表述:“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文化,而‘和合’文化正是这其中的精髓之一。“和”指的是和谐、和平、中和等,‘合’指的是汇合、融合、联合等。”可见,“合”的积极意义体现在其词本身就有融合、结合、聚合之意,再加之古人有“天地合而万物生”的观念,突显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交融合并之意,也既天人合一的思想。随后将和合文化两者相结合,就体现出二者间统一性与分殊性,它的基本内涵是在整体的视角下去尊重差异,把握不同,追求独立性的人或物之间可以互涵互化,最终达到“以和为贵”的目标。其文化内涵不仅对我们如何学会为人处事有着积极意义,而且也为我国外交战略的具体实践提供了智慧和力量。

“和而不同”“贵和尚中”“合作共赢”“天人合一”的“和合”思想始终指导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实践。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面对亚非拉国家之间相互的争吵,周恩来代表中国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得到了参会人员的高度赞许,形成了万隆会议十项原则,充分展现了新中国的外交智慧。“求同存异”就是我国外交工作中对“和合”传统思想的一次典型应用,它将我国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前提下,坚持独立自主共同促进亚非拉发展的愿望,充分展现出来,打开了中国外交发展的新局面。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自古以来我们就生活在同一个家园,共享同一片蓝天,各国命运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新时代主张在合作共赢框架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求同存异”方针的又一次继承与发展,从根本上说是对“和合”思想的又一次重要创新与发展。

“和合”思想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遵循。“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谐、多元、融合才能发展万物的古老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和而不同”的理念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要求我们对待不同文明要秉持多样、平等、包容的态度,通过“和而不同”来促进文明间的交流对话,化解文明冲突。“合则强,孤则弱”,合作共赢的思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正确的“义利观”,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利益紧密交织,只有秉持义利平衡才能实现利益共赢。“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一致,在当前人类面临全球气候变暖和全球污染防治压力的背景下,倡导将绿色发展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崇尚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3.大同社会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取向

大同思想代表着古代思想家对现实社会“礼崩乐坏”的批判,以及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追求。[2]大同思想是人们在社会不平等及受到封建统治者剥削和压迫下对理想社会模式的构思和憧憬。它起源于封建时代,但是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大同思想也会有不同的解读与探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中的大同思想可谓是古代人们追求大同社会的先进样板。直到今天,天下大同的社会观仍然与我们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遥相呼应,为我们坚定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精神和文化上的支撑,在传承与发展中做到了与时代的契合。

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看,这种契合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将经历从各民族历史到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阶级、国家、民族等因素就会消失,人们会组成一个自由的联合体,即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唯物史观揭示了这一过程,随着历史和现实的发展逐步得到证实,“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失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3]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这样,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的程度越来越深,各国越来越彼此依赖而不能独善其身。可以看出,唯物史观揭示的这一过程也说明了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具有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充分反映了在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渊源。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未来发展的前途来看,这种契合有其现实的必然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众多的机遇。另一方面,世界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增多,全人类必须要同舟共济、同心同德,才能开辟人类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由此,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轮究竟驶向何方,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从世界价值和人类命运的纬度来看,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为世界谋大同,致力于在全球化时代,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持续保持中高速增长,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日益加深。古代圣贤们所提出的大同社会理想,在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过程中更加清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构建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4]正确义利观的提出、新型大国关系的设想、亚洲新安全观的问世、亚洲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银行的建立与运行等都向世界传达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结束语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避免人类自杀之路,在这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多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5]西方自进入近代以后,爆发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大规模血腥的热战和长达数十年残酷的冷战至今让人记忆犹新。在化解和避免人类冲突,尤其是大国之间的冲突时,西方始终采用零和博弈的思维方法,强调运用丛林法则,弱肉强食来处理国际事务和国际关系,这就是导致国家间无休止仇恨与冲突的根源。如何能够摆脱“零和博弈”和“大国必霸”的思维,跳出大国之间的“修昔底德陷阱”,冲破所谓的“文明冲突”呢?中国用实际行动和传统智慧为这类问题开出了一剂良方。“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中国将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制度框架下,致力于和世界人民一道建立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猜你喜欢

命运共同体人类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人类第一杀手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命运秀
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