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创新路径

2020-03-04

今天 2020年12期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文化

(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党的十九大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新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这不仅是我国对外工作的重要方面,也契合了高校思政课发展创新的现实要求,是新时代赋予高校思政课的重大任务。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创新讲故事的形式,也要通过形式创新,更好地推动高校思政课的内容建设,并善于从理论的高度挖掘故事中所体现的精神追求、价值取向、人文情怀,以实现更好的育人效果。因此,探索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创新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1.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重大意义

新时代下,高校思政课的作用愈发明显、不可或缺。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有利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应对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有利于更好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定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利于更好发挥教学育人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1.1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高校思政课是意识形态的前沿战场,讲好中国故事有利于构建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恩格斯曾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习近平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上的讲话也强调指出:“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①高校思政课事关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必须要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功能。讲好中国故事,特别是讲好其中体现和反映的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故事,有利于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有利于自觉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有利于在思想领域逐步构建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有效应对西方意识形态和错误思潮对我国的渗透和攻击。

1.2 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高校思政课肩负着“守正出新”的时代责任,讲好中国故事是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时代要求。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积淀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智慧结晶。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指出:“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既有利于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又有利于青年学生在具体、鲜活的故事中深刻地把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用高度的历史眼光和理性思考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悲情主义的错误思潮。

1.3 提高育人的实效性。讲好中国故事能够提高高校思政课育人的实效性。高校思政课的内容主要以理论性知识为主,如果单纯从文本讲解理论,则很难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期待,必然容易使学生们对高校思政课产生枯燥、无聊的直观印象。笔者认为,内容固然是第一位的,但形式也是极端重要的,如果高校思政课不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动力,就很难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而通过讲好中国故事,高校思政课就更容易与学生的现实需要相对接,让学生在鲜活、可感的故事中,触动心灵、丰富思想、完善自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渠道,不仅要向学生系统地讲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理论水平;还要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达到育人的目的。可以说,讲好中国故事能够帮助大学生从具有正能量的故事中学习经验和智慧,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对待他人。

2.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可能性

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具有现实可能性,其主要表现在:丰富的故事素材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先进的教学媒介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依托,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保障。

2.1 丰富的故事素材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拥有丰富的素材。某种程度上,讲中国故事就是讲中国历史。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在长期的发展中积淀了中国独有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这也客观上为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积累了宝贵的原始资源。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这一曲折的伟大历程中所呈现的每一个具体而鲜活的故事,都体现出了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成了讲好中国故事独特的精神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启了民族复兴的新时代,每一个平凡人的小故事汇聚起了这个时代的大故事。新时代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不断增强,为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撑。

2.2 先进的教学媒介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依托。“新媒体是依托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等,通过有线或者无线传输网络,向用户提供信息(数据)服务,发挥传播功能,并能使传播者与受众互动的媒介的总和,它以其数字化、交互性、高技术支持等构筑了一个全球性、开放性、全方位的信息空间。”2019年2月2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其中手机网民占比达98.6%,互联网普及率达59.6%。新时代下,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是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同时,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对象的青年大学生,恰是新媒体时代的主力军,是容易也乐于接受新媒体教学方式的群体。新媒体这一教学媒介的介入,对高校思政课来说既是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形势决定任务,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建设下,近年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绝大多数学校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部分高校配备了VR思政课堂。而这些先进教学媒介的引入,都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利用互联网所提供的影像资料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依托。

3.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创新路径

高校思政课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即教育者、教育对象、教学载体。其中教师作为教育者,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发挥着关键作用;学生作为教学对象,是课堂教学的接受客体,也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学载体作为联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桥梁,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其载体的选择和运用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因此,高校思政课要讲好中国故事,就必须运用联系的观点,把这三个方面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和把握,进一步探索讲好中国故事的创新路径。

3.1 优化教育者的供给能力。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课堂的“供给源”,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变量,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不断增强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才能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有利支撑。

另一方面,也应该认识到,人都是有情感的,都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因此,每一个真实、具体的人都会有喜怒哀乐,都会经历人生的“高峰”与“低谷”,也都常常会处于理想和现实的挣扎之中,对于心智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成熟的青年大学生来说,更是处在情感波动最敏感的时期。而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通过讲授一个个真实、具体的小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学习有益于自身发展、进步的经验和智慧,实现育人的良好效果。因此,鉴于青年大学生这一群体所特有的个性特征,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善于优化情感的供给能力。“感人心莫过于动人情”,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想把故事讲好,就必须以激发情感认同为出发点,善于寻找和学生之间的情感共鸣,自觉把宏大叙事的中国梦转化为一个个具体鲜活、可感可识的小故事,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用真挚的情感讲授唤醒学生们内在学习的原动力,增强讲好中国故事的实效性。

3.2 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作为教育对象的青年大学生,对教育活动的进程和结果都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的高校思政课“以教师为中心”,在一定程度忽视了教育对象的需求和作用,由此形成的惯性思维定式,是制约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瓶颈。因此,高校思政课要真正讲好中国故事,就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独立意志的个体,特别是新时代的大学生,追求独立意识、自我认同的取向十分明显。在课堂上,学生已不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的主体。讲好中国故事要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激发和唤醒学生的内在动力。古语讲“知人论世”,其实对于讲故事来说也是这个道理。任何故事都有一定的背景,如果学生不了解故事背景也就无法感同身受。运用多媒体技术,使用场馆学习和学科教室可以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把抽象的道德理论形象化、具体化,从而给学生以深刻的学习体验。可以让学生们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学习中,重温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大故事;可以让学生们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程学习中,目睹毛泽东个人成长和民族命运发展的故事;可以让学生们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课程学习中,体悟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慎独”“修齐治平”“为政以德”等观念的时代价值,等等。

中国故事不仅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独奏”,更是每一个学生的“大合唱”,学生也要成为讲中国故事的主体。“办法总比困难多”,虽然课堂时间的限制性,使得学生主体的发挥空间有限,不能做到每位同学都参与其中,但是,高校思政课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来把故事一直讲下去。比如,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相关课程平台,在课前观看相应感性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课后延伸必要的经典阅读或者分享自己的独特想法,提高学生的获得感。这样就能让每个学生真正成为高校思政课的参与者、建设者而不是旁观者、局外人。实践已经并不断证明,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参与意识,学生才能从依赖教师的被动学习者转变为独立思考的自主学习者,也才能从听故事的信息接受者转变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参与者。

3.3 丰富教学载体的选择运用。高校思政课的载体既包括传统的语言文字、文化、活动,也包括现代媒体、互联网等。与传统载体不同,新媒体利用数字技术,通过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人们可以运用媒介产生与之相适应的传播活动及其他相关内容。另外,学生的行为和观念已经受到新媒体平台深深的影响,其影响直接涉及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认知、情感态度、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不审势,宽严皆误”,新媒体的发展方兴未艾,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如果不能很好地丰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载体,不能有针对性地利用新媒体授课,难免会出现事倍功半的后果。因此,高校思政课只有充分借助和利用新媒体自身传播应用的优势和特点,探索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式方法,以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话语表达,将中国道路、理论、制度讲清道明,才能在讲好中国故事的新征程上走得更远、更好。

注:

①习近平.在哲学社会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2016:15.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政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年味里的“虎文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