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赫勒微观视域下的人类解放
——走向日常生活的人道化

2020-03-04

理论界 2020年5期
关键词:赫勒对象化宏观

辛 浩

赫勒一生思想极其丰富,也极其深刻。在赫勒所有的著作中,隐性地包含着一条人类解放的思想路线。早期受马克思影响,赫勒在宏观方向上关注人类解放问题,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赫勒个人思想的变化发展,她开始从另一层面探求解放的真谛,由此大体上形成了由宏观到微观的路径转向。

一、赫勒关于解放理论的路径转向:宏观——微观

赫勒关于解放理论的路径转向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以及深厚的理论基础。1848 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给予了全世界无产阶级以革命热情,造就了解放全人类的宏观革命诉求。但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资产阶级在全世界范围内无情剥削打压无产阶级,导致宏观政治革命的行动严重受阻,由此革命运动在20 世纪初趋于停滞。这时的马克思主义开始由宏观转向微观,一批以卢卡奇为首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应运而生,他们对于无产阶级通过宏观革命从而实现人类解放的倾向益愈清淡,由此开始从微观视域探求解放路径。在这其中,赫勒的老师卢卡奇给予其影响最为深刻,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为赫勒解放路径的转向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诞生,标志着无产阶级通过政治革命为实现人类解放迈出勇敢的一步。随着时代的发展,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形成。二战后,东欧的一些国家受苏联影响也纷纷走向社会主义,从而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生活在匈牙利布达佩斯的赫勒,不仅看到了人类解放的长远问题,更看到了斯大林模式下的社会主义存在严重弊端的现实问题。她认为,斯大林体制下这种高度集权的、压制人的自由的社会主义并不是马克思所畅想的社会主义,更不能由此走向共产主义。因此,卢卡奇以及他的学生们(包括赫勒在内的、而后成立的布达佩斯学派的主要成员)开始对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展开批判,并主张通过宏观的政治革命实现人类解放。1956年匈牙利事件爆发后,赫勒在“反修正主义运动中”被无情打压,1968年因抗议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而又一次受到批判。这样的社会现实使得赫勒从其他路径开启了对解放问题的重新思考,在这过程中她写下了《日常生活》一书,从而开启了赫勒解放思想由宏观到微观的路径转向。在这里需要指明一个问题:赫勒解放理论由宏观到微观的转向,是从赫勒一生思想发展的总体脉络出发的。虽然单从著作方面看,具有宏观批判性的《对需要的专政》发表于1983 年,而《日常生活》发表于1970 年,但将《对需要的专政》放眼于赫勒一生思想中,其逻辑上具有先在性。且不论《对需要的专政》一书为赫勒与布达佩斯学派其他成员合著的代表作,自《对需要的专政》后,赫勒基本再无体现宏观革命的思想著作,而后的著作中所体现的思想大都是围绕着微观领域即文化领域所展开的。赫勒之后所著的《一般伦理学》《激进哲学》《个性伦理学》等等都是以《日常生活》一书作为开端,从微观层面探求人类解放的奥秘。正如赫勒在书中所说:“人类的最终解放并不是体现在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也不是单单通过无产阶级夺取政权而实现的,这归根到底要体现到微观视域下的日常生活中来。”

二、赫勒微观视域下的日常生活

赫勒开始从微观领域探讨人类解放问题集中体现在《日常生活》一书中,受黑格尔、马克思、老师卢卡奇以及胡塞尔等人的影响,赫勒形成了具有独特性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社会变革无法仅仅在宏观尺度上得以实现,进而人的态度的改变无论好坏都是所有改变的内在组成部分。”赫勒看到了宏观尺度的社会变革存在重重阻碍,并认为光靠宏观革命无法真正实现人类解放,真正的解放是人的解放,因此,应更多关注微观领域即人的日常生活方面,从每个个体的日常生活入手,由点到面,从而实现社会解放。由此,在书中开篇,赫勒就对日常生活作出了再界定:如果个体要生产出社会,他们就必须再生产出作为个体的自身。我们可以把“日常生活”界定为那些同时使社会再生产成为可能的个体再生产要素的集合。〔1〕借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阐释的异化理论,以及受老师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物化”概念的影响,在赫勒看来,日常生活存在于每一社会之中,每个个体都需要在彼此相同或不同的日常生活中完成再生产,但在这过程中,由于日常生活自身的缺陷加之人的作用,某些层面的日常生活趋于异化,因此,着眼于微观层面实现人类解放,首先要对日常生活的“异化”现实加以重点把握。

1.个体方面:特性主导下的人的日常生活存在异化。在这里,赫勒给特性作出界定,在她看来,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带有一种特殊的自然能力,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然禀赋,这种自然能力或自然禀赋构成了个人生存或存在在日常生活世界中的最低限度。因此,赫勒将个人与生俱来的、为满足自身需要的最低限度的能力称之为人的“特性”。特性受排他主义情感和排他主义动因影响,它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以一种自在的(自发或不自觉的)形式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处在特性主导下的个人以任何手段和方式使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发生与自己有关的事情无条件的合理化,这在赫勒看来,特性主导下日常生活中的个人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概念背道而驰,它并不能反映“真正的人”的概念。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特性恰好强调的就是“单个人”,而并非“共同体”,特性强调的是低层次的“自我”,而不是“我们”。它的存在并没有与类建立自觉联系,特性的格局狭窄、目光短浅,由此成为了日常生活异化的根源。

2.组织架构方面:日常生活的一般图式吸引异化的滋生。借用黑格尔“自在”“自为”概念以及马克思和卢卡奇对“类本质”“对象化”概念的阐释,在赫勒看来,人的所有层面的活动都可以用“类本质”加以概括和分析,但有必要对其进行区分,由此赫勒将其区分为“自在的类本质”“自为的类本质”“自在自为的类本质”的对象化,并由此按结构划分出人类社会的三个领域:自在的对象化领域、自为的对象化领域以及自在自为的对象化领域。自在的对象化领域是人的活动的结果,它是以工具和产品、习惯以及语言为要素的日常生活领域;自为的对象化领域是指比自在的对象化领域更为高级的领域,它反映了人们通过实践并能为人的意识所认识到的领域,包括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因此,这一领域是更为自由自觉的领域;自在自为的对象化领域是自在的对象化领域和自为领域的结合。在赫勒看来,三者之间,自在的对象化领域是必然性领域(也称其为第一性领域),其他领域的存在都以其存在为前提,因此,它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领域,是不可或缺的领域;而自为的对象化领域是建立在自在的对象化领域基础上的更为高级的领域,这一领域更能够体现人们自由自觉的意志,更益于体现人的本真;自在自为的类本质对象化领域包括整体、政治结构、法律等,它是间之于自在自为二者间,具有不确定性的领域,它的性质取决于建立在某一社会机构体制下的社会,是更偏向于自在或是自为,正如赫勒书中所言:“在给定的体制中,二者中的某一方在多大程度上占主导地位,主要取决于异化的程度、类型和级别。”通过对三个领域的区分划定,并对自在领域内日常活动共同特征和特殊属性的分析,赫勒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对日常生活的一般图示进行了深层次的揭露:首先,在赫勒看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最开始所关注的就是实用性,是将理论的东西应用于实践,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和行动都是以实用主义为前提的。其次,基于日常生活的重复性特点,可能性也是日常生活的一般图式,习惯和重复为可能性行动提供基础。再次,模仿和类比。模仿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类比在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与模仿不同的是,类比强调的是相似性,而模仿则指向同一性。最后,过分一般化简单来说就是“泛化定型”,它是将具体变为抽象,因此,具有习惯规范和规则的特性,但这种“过分”的抽象处理不可避免地受重复性实践和重复性思维的影响,因而成为灾难。通过赫勒对自在的对象化的日常生活领域的界定以及对日常生活一般图式的阐释,我们可以看到,日常生活的结构和一般图示在本质上就有利于吸引异化的滋生,受重复性实践和重复性思维影响,人的生活方式表现出一种保守性和不可变革习惯性思维的惰性,这本身就是对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压制,其不利于个性的解放,但日常生活的一般图式实然存在亦不能被消灭,这就需要对日常生活领域存在异化的方面展开批判,从而实现微观解放。

3.社会交往方面:日常交往存在异化。赫勒认为,日常交往并不是指人同另一个人处于交流交往之中,它是指社会劳动分工中一个位置的占有者同另一个位置的占有者处于交流和交往之中。在赫勒看来,日常生活具有异质性,它要求个体具有不同的能力和技巧,而日常交往就是以这种特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并将人与人的关系必要地置于一定的社会分工中,在具有“类”的特征的个人交往中体现出来。因此,赫勒将社会劳动分工下的日常交往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平等为基础的关系,另一类是以不平等为基础的关系。由于存在从属关系和等级关系的不平等关系,所以前者是建立在后者基础上的相对平等。而不平等关系(从属或上下等级关系) 所体现的都是“他人是手段而非目的”,尤其是等级关系,等级关系下的日常交往体现的是不折不扣的异化关系。因此,如果建立在等级基础上的不平等关系成为日常交往的核心关系,日常交往则更趋向于异化,但异化的程度也并非仅仅体现在日常交往中,更可到个人交往中去探寻。正如赫勒在书中所言:“作为日常交往事实的等级划分,是异化的自我表现形式,但是社会异化的程度也表现在个人交往之中。”

三、微观视域下的人类解放:走向日常生活的人道化

在对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异化现象作出必要的分析后,赫勒认为,要想实现人类解放,必须回归于日常生活,并走向日常生活的人道化。

1.个体“个性”的生成。在对特性主导下的日常生活的异化形态做了必要分析以后,赫勒提出了与之相对的“个性”概念。赫勒认为,个性是一种发展,它是个体的生成。作为个体的生成过程,个性更多地体现的是个体发展的变化存在,是自为的存在,是一种自由自觉的存在,它与人的类本质建立了自觉关系,因此,具有更高的价值。特性是人生而存在的并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的,如果特性占据并充斥着日常生活,那么日常生活就走向异化,虽然异化并不必然出现在日常生活之中,但事实上日常生活的异化实然存在。在赫勒看来,要想实现个体解放,恢复人道化的日常生活,就必须从个人入手,变革日常生活中特性着的人的存在,放眼于个人的个性的生成,从而实现个人的自由与发展,但人的个性是发展着的存在,它并不是固定式或永恒,日常生活人道化的实现需要人的个性的无限延伸,日常生活中的异化现象也需要通过人的个性的发展实现克服,而具体克服的依据则取决于社会上每个个人个性的发展和实现,取决于每个个体个性的生成。

2.转变对日常知识的态度。在赫勒看来,日常生活的行为与知识的一般图式本身就容易吸引异化的滋生,若想使日常生活走向人道化,从微观视域下实现个人解放,就必须转变对日常知识的态度。赫勒认为,日常知识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实际运用的知识的总体。日常知识具有很强的实用主义特征,但这种实用主义在习惯系统方面,与排他主义是一致的。受重复性实践和重复性思维的影响,它所关注的是定位在过去而并非未来社会,这就代表了一种主体异化状态,因此,转变对日常知识的态度要将眼光置于未来,不断更新日常知识,摆脱重复性的无用根基,使实用主义真正走向与时俱进的实用,并使之向更高的对象化领域发展。具体做到这种日常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一方面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新经验,另一方面就需要将更高级的自为领域的非日常知识引入(渗透)进自在领域的日常知识之中。首先是宗教知识,宗教知识是一种间接知识,与日常知识一样,宗教知识具有地域性的排他主义性质,因此,他需要不断地引导和干预,才能不被自然化。其次是科学知识,科学与宗教不同,它完全属于自为的类本质对象化领域,科学没有办法完全渗入日常生活之中,但可以以逐条列记的方式转入日常生活,这种渗入有益于对异化(拜物化)的遏制。最后是艺术,艺术不仅可以很好地走进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在这过程中它亦可以将人从自在的类本质提升到自为的对象化阶段,在更高的领域更好体现人的自由和价值。除此之外,哲学知识等等属于自为的类本质对象化领域要素的渗透更能够加速实现日常生活的人道化进程,从而从这一层面去除异化,实现微观解放。

3.日常交往的人道化。在揭示了日常交往存在异化的社会现实以后,赫勒认为要想实现日常生活的人道化,必须对不平等的异化日常关系加以批判。在此,赫勒看到了变革社会劳动分工下不平等关系的重要性,她主张恢复人与人之间的真正平等关系,这种平等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而并非之前所描述的以平等为基础或不平等关系,这种平等是人的个性的真正体现,它代表着人与人之间自由自觉的交往关系。由此赫勒主张充分发挥人的个性,扼杀日常交往中存在的异化关系,使他人成为目的,而非手段,实现日常交往的人道化,从而进一步迈向人类解放。

四、结语

首先,在我个人看来,《日常生活》一书是赫勒关于人类解放问题由宏观转向微观的开端。赫勒认为,总体性的革命更不能忽视微观世界的革命,因此,赫勒开始从另一层面即日常生活领域去探求人类解放的奥秘,尽管赫勒此时的著作还明显带有马克思和卢卡奇的痕迹,但赫勒此时开始以自己的话语方式去思考人类解放问题,此后形成的《马克思的需要理论》中“基本需要”的革命思想、《激进哲学》中提出的“激进民主制”以及《个性伦理学》里道德美学个性的形成等都是以《日常生活》一书作为开端,从微观领域去探求人类解放(文化方面或伦理方面)的真谛,因此,《日常生活》对于世界思想的多元性以及赫勒本人思想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就《日常生活》一书本身来说,赫勒从个人范畴入手,注重个人个性的发展,注重个人的自由自觉,注重人的特性向个性的转变,她揭示了日常生活中存在异化的方面,并主张依靠道德的力量走向日常生活的人道化,从而实现人类解放,这本身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赫勒忽视了宏观变革的重要性,即使本文仅从微观层面探讨人类解放问题,但这问题本身就是赫勒《日常生活》中的一大缺失;另外,《日常生活》一书并没有提供给我们一条具体可行的人类解放路径,赫勒单单说明微观层面的解放需要依靠道德力量,需要消灭异化,需要个体个性的生成,需要走向日常生活的人道化,需要实现“为我们存在”从而过有意义的生活,在书中我们找不到具体可行的路径,而且在阐述过程中陷入了一种循环论证,因而存在一定的理论局限性。最后,赫勒《日常生活》尽管存在诸多不足,但这无法泯灭其思想的光辉一面。在理论上,它为文化哲学和微观政治哲学的现代性批判提供启示,在现实上,它对人类解放途径的追问引发我们的思考:在日常生活中,要想实现“为我们存在”,实现个人的幸福并过有意义的生活,我们就必须不断地丰富自身,不断发挥创造性思维。当我们面对困难时,应该积极应对,而不是消极逃避,当我们遇到瓶颈时,应该不断突破,而并非停滞不前,我们只有满怀信心和希望,才能够拥有光明的未来。■

猜你喜欢

赫勒对象化宏观
丹麦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的精彩人生
对象化的思想:人类生活中的信息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对象化理论:作为马克思哲学的开端与基石
“非对象化”及其人本价值
阿格妮丝·赫勒:做一个理论家,书写自己的人生
哲学的乌托邦精神
——评阿格妮丝·赫勒的《激进哲学》
宏观与政策
宏观
赫勒历史理论的基本维度
宏观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