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释“㕣”
——兼论“㕣”与相关字之间的关系

2020-03-04赵律言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顺水本字异体字

赵律言

(中南民族大学,武汉 430070)

一、“㕣”的字形演变

《字源》依《新甲骨文编》一书指出“㕣”最早可见于甲骨文,如(合2114組)、(合762 賓組)、(合31678 反歷無名間)、(合27417 無名組)。单就《字源》和《新甲骨文编》来看,西周文字、战国金文和《说文》小篆与甲骨文的字形是一脉相承的,都保留了“从八从口”的结构。对于该甲骨文是否是其本字,诸家所论各异[1][2]。

同时,《甲骨文字典》也收录该字形,认定为“公”字的甲骨文字形。如(二期明1343)、(三期甲1778)、(四期粹405)、(五期缀183),解字为:“象甕口之形,当为甕之初文,卜辞借为王公之公。”同期卜辞中有“辛亥贞壬子又多公岁”等记载[3]71-72,113。

“㕣”与“公”二字不仅在甲骨文中存在难以分辨的情况,而且“公”常被用作“㕣”的异体字。如“船”的异体字为“舩”;“沿”的异体字为“㳂”;“鉛”的异体字为“鈆”;“柗”,古松字也。可见,甲骨文字形相似,出现了两字混用的情况。

根据许慎的六书说,分析异体字“公”的义项,可以发现“公”作为“㕣”的异体字部件,缺乏充分的造字理据。许慎《说文》:“公,平分也。从八,从厶。”无论是王公之“公”,还是平分之“公”,“公”与“㕣”都不是相近义符。[4]118因此,有学者提出讹变之说,清代邵瑛《说文解字群经正字》:“今经典有作‘㳂’者,此隶变之讹。”

那么“㕣”字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呢?根据现存的文献资料,许慎《说文·口部》:“,古文㕣。”[6]林義光认为:“古文㕣。疑与睿同字。”商承祚也认为:“蓋合㕣睿二字增减为之。”在许慎提出的古文字形中,也有“从八从口”的汉字形体。早在甲骨文中,就可找到“㕣”作为文字部件,如的甲骨文形体“”。同时据记载,“㕣”单独使用始见于战国文字中,常用作姓氏或人名,作。战国文字有“船”字,从之(《战文编》590 页)。战国器冉钲铖(南疆钲)已出现船字,作。

二、“㕣”的本字

㕣,以转切。许慎《说文·口部》:“㕣,山閒陷泥地。从口,从水败兒。读若兖州之兖,九州之渥地也,故以兖名焉”。清代段玉裁注:“从口,谓山閒。从水败兒,为陷泥。谷字酋字皆从水半见,㕣亦从水半见出于口也。水败土而陷泥多,是曰㕣。”古文字学家林義光、商承祚、马叙伦皆按“山閒陷泥地”。结合多家之说,本文认为“㕣”的本义就是山涧泥沼地。[4]617

㕣,从八从口,“八”指流水,“口”指山谷土地。即水沿着山谷顺流而下,对山谷洼地冲刷侵蚀,形成烂泥。由此,可分别衍生出顺水而行和柔软之意。用例如:“㕣于江河,达于淮泗”(《夏书·禹贡》)。《字源》指出“沿”是“㕣”后起本字,因“㕣”会意不明故加水旁以明之,“㕣”之本义即“沿”,亦即顺流而下。通过以上的字形分析,笔者可以推断出“㕣”为会意字。[5]314

古今学者对于“㕣”的本义存在不同的观点。从当前掌握的资料来看,以许慎为首的古文字学者普遍认同“山閒陷泥地”为“㕣”之本义,但却缺乏对“㕣”的引申解释。这样统一的观点集中反映在古文字学家对于“㕣”有关的字的考释中。

根据《汉语大字典》所收录的汉字,“㕣”旁字(包括“㕣”在内)数量不多,共12 个字。经过不同时期字体的演变,“㕣”也进行分化。一部分“㕣”从“从八从口”变化成“从几从口”的结构,如“船”“沿”“铅”等;一部分仍保留其原有写法,如“”“”“”“”“”等字。

本文拟结合许慎《说文解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徐中舒《甲骨文字典》、高明《古文字类编》、李圃《古文字诂林》《故训汇纂》《新甲骨文编》等,依据“㕣”的分化,联系“㕣”旁的各个义项,分析“㕣”此构件的意义,证明“㕣”在汉字部件中的义符功能。

三、“㕣”旁的本字

(一)“沿”字考

《字源》一书已对“沿”做出考释,“沿”很有可能是“㕣”的后起本字,因“㕣”会意不明,故加水旁以明之。许慎《说文·水部》:“沿,缘水而下也。从水,㕣声。”用例如:

(《左传·昭公十三年》)

(《水经注·江水二》)

(唐刘禹锡《何卜赋》)

综合“沿”在古文中的用例,“沿”之义与河流是息息相关的。从《水经注》中“沿”“泝”二字,可以看出“沿”字专指缘水而下之义。许慎在此仅将“沿”看作形声字,“氵”旁为义符,表示与水有关;“㕣”仅为声符。许慎“沿”的解释,存在不合理之处。参考“㕣”的义项,“氵”旁与“㕣”构成的“沿”字,应为形声兼会意字。“氵”旁为义符,强调与水有关;“㕣”即为声符,也为义符,它强调了顺流而下动作的发生。[5]1244

(二)“船”字考

“舟”“船”二字自古以来是对水上主要运输工具的总称。时至今日,在现代汉语中,“舟”“船”二字使用频率极高,两者无较大差异,可以互指。在字形结构上,“船”为合文,比“舟”多出“㕣”作为偏旁,且产生的时间要比独体字“舟”晚。[4]3262[5]1898

根据相关资料的记载,“舟”“船”二字不仅产生时间有先后,使用的地域和意义也不相同。甲骨文中即有“舟”字,如(戬四·七)、(前七·二一·三)、(乙九三零)。商代甲骨文的“舟”像一条弯弯的小船,船中出现多根横木,将舟船划分为多个船室,当时舟的设计已注意到船型的匀称分布。卜辞中有“丑卜行贞王其执舟于河”,再如“臣涉舟”。在商代的甲骨文中是没有“船”这个字的,“船”出现的时间比“舟”晚。直至西周时期,才在金文中出现了“船”字。最早可以检索到“船”字的是战国的文献,但是频次都很低。[7]98-99在上古儒典十三经中,总字数634854 字,用“舟”字87 次, 没有用到“船”字。纵观《诗经》里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其中有十二篇诗歌直接出现了船舟形象,且《诗经》中只有舟字,尚无船字。[8]67-71用例如:

(《大雅·大明》)

(《卫风·竹竿》)

扬雄《方言》“自关而西谓之船,自关而东谓之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古人言舟,汉人言船”,这两句话大体上勾勒出“舟”“船的使用和演变的时空脉络。直至战国时期,文献中才出现大量“船”的记载,也出现了不同类型的船,如有供人乘坐的船,如《吕氏春秋》中交叉使用“舟人”“船人”;也有用于运输货物的船, 如《战国策》“秦西有巴蜀,方船积粟”“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粮”。西汉时期,“船”字的使用频率有所提高。《史记》全书共572864 字,使用单字数为4932 个。其中,“舟”字用了29 次,“船”字用了92次。[9]88-91

从“舟”到“船”的演变,一定程度上体现我国古代生产力的发展与舟船文化的繁荣。反之,也证明汉字字形的改变是现实的映射。[10]47-51

许慎《说文·舟部》:“舟,船也。古者共鼓、貨狄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以济不通。象形。”有学者认为,舟与船的区别在于舟表小,船表大。结合许慎的解释,“以济不通”,何为通?《易·系辞上》:“往来不穷谓之通”,即往来中间无阻碍而为通。说明“舟”是用来沟通被阻断的两岸的,段玉裁认为,“舟之言周旋也,船之言泝沿也”。《故训汇纂》中对“船”有“船,循也,循水而行也”的解释。杨钊认为,古代的舟和船是具有不同的含义的,舟是用来江河两岸的渡水工具,而船则是沿岸上下的航行工具。高田忠周认为:“蓋疑船者舟沿水而上下之言也。”《楚辞》中有:“乘舲船余上沅,齐吴榜以击汰”的用例。综上,“船”较“舟”最大的一个特点便是顺水而行。

在《说文》中,许慎仅指出“舟”“船”二字互训,并没指出二者区别。《说文·舟部》:“船,舟也。从舟,铅省声。”“舟”部体现出“船”是水上主要的运输工具的性质,“㕣”部许慎仅认为是声部,这样的解释是不恰当的。“船”作为“舟”后期的衍生字,体现出了“舟”“船”功能的不同,“舟”即横济不通,“船”即循水而行。“㕣”部正是循水而行这一重要功能的意义体现,因此,“㕣”部在“船”字的构件中既作声符,也作义符。

(三)“鉛”字考

“鉛”虽未见于先秦古文字,但已见于《书·禹贡》:“岱畎丝、枲、铅、松、怪石”。说明春秋战国时代已有“鉛”。《汉语大字典》中“鉛”有两个读音,一个是qiān,《说文·金部》:“鉛,青金也。从金,㕣声”,指的是一种金属元素。许慎仍认为“鉛”是形声字,结合“㕣”的义项,可以推断“鉛”字也可作为形声兼会意字。“㕣”的本义是山閒陷泥地,此处多烂泥。从“烂泥”的角度可以衍生出柔软之意,铅在日常生活是一种熔点低的软金属,“㕣”部衍生的柔软之义便很好地解释此意义。另一个读音是yán。《故训汇纂》解释为:鉛,与沿同,循也。《荀子·礼论》中有:“则必反鉛过故乡”的用例。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指出:“鉛假借为沿”参照以上对于“㕣”“沿”的考释,同样存在“㕣”部的“鉛”字有这样的借用现象是合理的。[4]4510

(四)“㔯”字考

“㔯”字在日常生活并不常用。扬雄《方言》:“炊䉛,或谓之㔯”,现在常用于粤语中。《玉篇·匚部》:“㔯,渌米䉛也。”《广韵·仙韵》:“㔯,漉米竹器。”由此可知,“㔯”字本义是淘米的工具。《说文·匚部》:“匴,渌米也,从匚算声”,“匴”是“㔯”的异体字。“㔯”归属于“匚”部,《玉篇》指出:“匚,甫王切,受物之器也”,“匚”部作为“㔯”的义符。[5]266结合“㕣”的义项与“㔯”的本义,可以发现,使用“㔯”这个漉米竹器时,水流过滤米后,杂质会随水经竹器的空隙流出。此动作过程,与“㕣”的衍生义——顺水而行是有联系的,由此可推断“㕣”部在“㔯”字中也可作为义符,指杂质顺水而行。

“㕣”部保留原有写法的这一部分汉字,根据字义和使用情况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今字的异体字,意义相同,如“”“”;另一类是古字或俗字,如“”“”“”“”“”“”“柗”等字。[4]98

笔者认为,本字同样属于形声兼会意字,结合《玉篇》和《汉语大字典》的解释,为“笑貌”“善言”之义。关于“善言”可作动词词组解释。《老子》:“善言,无瑕谪。”所谓“善言”,即说话讲究逻辑顺序,无瑕疵;作名词时,“善言”乃有益之话,皆遵循一定的道理,符合正确的思维逻辑。由此,“善言”之义也可根据义项“顺着”进行展开。[4]4213

四、结语

本文通过考证㕣字的字形、字义、字用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对于“㕣”字的甲骨文判断尚存在一定的误区。古文字学界大都将“公”“㕣”二字的甲骨文形体混淆,导致衍生出大量的以“公”代“㕣”的异体字形,此乃隶变之讹。同时,许慎提出“,古文㕣”的观点尚不明确。因此,对于“㕣”的产生与早期字形仍有待进一步考证。

第二,“㕣”从八从口,“八”指流水,“口”指山谷土地,本义是山閒陷泥地。根据山閒陷泥地形成的特点,即水沿着山谷顺流而下,对山谷土地冲刷侵蚀,形成烂泥,可衍生出如下意义:1)顺水而下;2)顺着或循着方向行走;3)柔软。

第三,与“㕣”有关的字,许慎的《说文》按“㕣”声解释,结合“㕣”的各义项,可发现许慎的解释缺乏一定的合理性,“㕣”部既可以作为汉字的声符,也可以作为义符,表达顺水而下、循着、柔软等含义。

猜你喜欢

顺水本字异体字
仙人洞村
异体字字形类似偏旁的互用类型综合字图构建
岁月
偏旁省略异体字研究
常用隶书异体字表(二)
通假字
《音同》中的异体字与讹体字
环县方言本字举例考释
安徽滁州方言本字考释
大型集装箱船顺水离泊南沙集装箱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