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创新性发展

2020-03-04梁雪冰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民众马克思主义

梁雪冰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6)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1]10并强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1]41“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 年3 月18 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贯彻落实好意识形态的最新要求。[2]马克思主义作为现阶段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它是一种“对时代问题有立场的超越彻底的”思想。它具有敏锐的时代视角,坚定的政治立场,彻底的批判超越精神,是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方面建设的科学指南,是凝聚党心、民心,维系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强大精神支柱。那么,在社会语境与现实条件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创新性发展,彰显其时代的思想价值,继续发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被广大群众所认同及自觉实践,值得深入的思考。

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要求

在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奋斗下,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3]在这新时代的语境下,多种社会思潮并存、信息网络迅速发展、民众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创新性发展,成为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与时俱进,不断满足时代的需求,凸显其当代价值的重要战略性任务。

(一)多种社会思潮并存影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近年来,多种社会思潮并存,如新儒家思想、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在社会思想领域中,它们都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宣称自己的主流价值观念,冲击国内学术的本土话语。有时直接占领话语权攻击马克思主义思想。如,以“传统文化”批判马克思主义,主张《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读物取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打着“自由”“民主”的旗号,提出实行资本主义私有制,否定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合理性。其实,在众多形形色色的学术争辩的背后,或多或少隐藏着某种所谓的“思想”“主义”等,它们借助报刊、网络等手段逐渐渗入到社会主流价值体系和文化观念中,同样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带来极大的影响。基于此,如果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转化为人民喜闻乐见的主流价值观,既可以抵御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又可以被更多的民众所认知、认同并自觉实践。

(二)信息网络迅速发展促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

当前,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标志着我国已经步入高速发展的信息网络化时代。据2017 年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72亿,普及率达到55.8%,而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53 亿,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由2008 年的39.5%上升至97.5%。[4]然而传统媒介中的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刊物的使用率均呈下降趋势。不少民众通过使用新闻客户端类app 或是微信、微博等移动端社交app,了解时政动态,获取各种信息。并且使用手机上网的主力军是80、90 后的新一代社会青年。基于此,如果利用新媒介技术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以通俗化、大众化的形式,传递给广大网民,既可以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影响力,又可以深入到人民群众之中,让更多的人民群众成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主体。

(三)民众积极参与政治生活要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发展

随着国民知识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公民积极主动参与到政治生活中,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等途径,行使自己的知情权、选举权、监督权等权利。据2016 年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数据显示,当被问及“只要政府部门或相关机构就有关事项征求民意,我就会积极表达我的想法”时,55.9%的受访者表示“十分符合”,仅5.2%的受访者表示“非常不符合”。[5]这表明我国公民具有较高的政治参与意识。然而,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民众在参与政治生活过程中,主要是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对于政府部门或相关机构做出这一决策的依据并不太了解。并且不少民众在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时,热衷于口语化的网络话语,对理论性逻辑性较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缺乏科学地掌握。基于此,为了让民众更好地参与政治生活,必须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内容、传播途径进行创新发展,以满足广大民众的需求。

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创新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创新性发展,需解决以下几点问题。

(一)内容的抽象化、理论化

当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宣传过程中内容过于抽象化、理论化,难以被民众所接受、认同。据2010 年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数据显示,当被问及“您认为当前主流文化面临哪些问题”时,73.6%的受访者表示“主流文化缺乏现实关怀”,41.2%的受访者认为“主流文化缺失鲜明的价值诉求”。[6]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哲学问题,其中包含许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不少学者一致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并非是任何人都可以直接读懂、读透的。尤其当前,有些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关的思想宣传报道、学术性文章、文学艺术作品直接就照抄照搬一堆隐晦复杂的语句,导致民众无法理解其所表达的真实含义,从而难以引起民众的思想共鸣。因此,在多数情况下,民众只肤浅地掌握了一些深奥复杂的专业名词,由于不知词义,无法形成主流价值观,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这就表明,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创新性发展,首要任务就是将文本的内容以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传达给广大民众,符合民众的心理需求。

(二)传播方式的单一化

说教灌输式的思想宣传教育方式仍是现今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主要手段。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强制性地将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灌输给广大人民群众。例如,市委、县委、区级宣传部依照上级的文件,直接借助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平台,以一种命令式的口吻或者政治性灌注方式将学习的内容传递给人民群众;企事业单位则通过例会的方式对一般员工、党员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初期,这种灌输式的宣传教育方式,通过凭借党的权威性,树立宏大的目标,宣扬领袖人物的个人魅力,极大地凝聚了人心,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对于当前各种社会思潮并存,多种社会利益关系交叉出现,社会阶层错综复杂的社会转型期,民众的思想早已“不单一”。不少民众有自己独立的一套逻辑思维、评价标准及价值观念。这就表明,单纯的说教灌输式的传播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如果继续使用这种传播手段,容易使人民群众对党、对国家、对社会产生“反感”及“厌恶”的情绪,迫使人们开始转向另一种精神慰藉,如佛教、基督教等,最终站在马克思主义的对立面上,宣扬西方那一套价值观念,国家认同感陷入危机之中。

(三)建设人才资源的缺乏

建设人才资源的缺乏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创新发展的主要障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创新发展的建设队伍,既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又需要懂得运用现代化、多样化的传播手段,以通俗的、精炼的、新颖的语言传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缺乏理论为支撑的马克思主义工作者,很难将政治色彩浓厚的词语用“网络流行语言”“图像”“视频”等方式报道出来,使传播信息更简单化、直观化,更贴近群众的生活。当前马克思主义建设人才资源的缺乏并非指我国缺少学术精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者,而是指缺少精通于理论和宣传的马克思主义工作者。因为不少理论工作者只专心于搞科研,不懂得宣传,而有一部分宣传工作者则不懂得理论观点。其次,大部分宣传工作者是通过公务员考试选拔出来的人才,在省委、市委、县委、区级宣传部从事宣传工作;而大多数理论工作者则选择在高校或者研究机构从事科研项目,从而导致理论和宣传相脱节。这就表明,我国亟需培养一批精通于理论和宣传,专业化、素质化的马克思主义建设队伍,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发展。

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创新性发展的基本路径

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创新性发展是一项重要的战略性任务,必须转变理论化、抽象化的内容,创新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建设专业化、素质化的马克思主义工作队伍,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发挥意识形态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一)植根于通俗化、大众化的表达方式传达人民喜闻乐见的内容

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需从人民群众的实际出发,将理论化、抽象化的话语转变为通俗化、大众化的话语,传达人民喜闻乐见的内容。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必须回归于民众的社会生活,围绕普遍民众日常生活中所关注的热点、难点和问题进行及时解答,切实维护群众利益的同时,才能让群众真切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并非是不切实际的“空话”和“套话”,从心底中信任、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当前,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要紧、最直接的问题就是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他们迫切党和政府及时解决教育、就业、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问题,做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依,确保人人得以共享改革开放的伟大果实。这时,所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必须与社会现实问题相结合,从中准确概括出解决问题的举措和思路,充分彰显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例如:团结一致,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人人共享发展成果。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必须要符合人民群众的思维观念和接受程度,将意识形态的理论性、抽象性与通俗性、大众性相结合,通过生动活泼、富有趣味的群众言语表达出来。在日常工作中,马克思主义工作者必须懂得将一系列政治性文件和理论性的言语转变为民众“听得懂、看得明、易记住”的生活语言。例如:“不管是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摸着石头过河”等邓小平同志的语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撸起袖子加油干”等习近平同志的谈话。其实,大众言语不仅要求通俗化、简单化,还要求精炼化、新颖化。内容符合人民的“审美”。一句简单明了、突出重点、富有新意、以人为本的话,总会让人记忆犹新、难以忘怀。所以说,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创新发展,首要任务就是创新意识形态的内容、表达方式。

(二)结合现代化、多样化的传播手段提升意识形态的宣传力度

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需将说教灌输式的思想宣传教育方式转变为熏陶引导式的传播方式。熏陶引导式的传播方式指的是民众凭借大众传播媒介等手段潜移默化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当前,我国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信息网络化时代,民众获取信息的途径不再局限于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介。移动端、互联网等新兴媒介与传统媒介相互依存,成为民众日常生活中信息来源的主要途径。为了提升意识形态的宣传力度,仍需以党报党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为主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着手开辟新媒体的网络宣传阵地,例如360导航、百度搜索等网站和网络论坛;微信、微博、淘宝、支付宝等移动客户端。充分利用多种传播手段,以图文并茂、影音结合的方式,运用通俗的、精炼的、新颖的语言,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更直观、更有趣的表达出来,使民众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接受和认同主流意识形态。其次,我国可以定期在各省、市、县、镇乡通过电影、文艺表演、作品展览会等形式传达当前的主流意识形态,以一种循序渐进地引导方式,让民众在文化的熏陶中,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根深蒂固于大众思维中。此外,可以聘请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驻扎于中小学、高校、国企等意识形态的推广阵地,通过规划和指导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以丰富有趣、形象生动的形式宣扬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还可以开展辩论赛、演讲、诗歌朗诵会或者观赏博物馆、重游革命根据地等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精神,营造良好的校园、企事业单位等领域的文化氛围。总之,结合现代化、多样化的传播手段是提升意识形态宣传力度的必要条件,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创新发展。

(三)培养专业化、素质化的建设队伍推进意识形态的创新发展

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需培养一支具有崇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有着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善于将马克思主义以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传达给广大民众,专业化、素质化的建设队伍。第一,要提高马克思主义建设队伍的整体素质。马克思主义工作者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坚信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共产主义社会必然会实现”,以崇高的敬意,饱满的热情,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工作之中。信仰马克思主义和饱满的工作热情,有助于激发马克思主义工作者创作的活力,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要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无论是政治工作、宣传工作,还是文艺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要贯彻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指导方针。其次,要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马克思主义工作者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解读,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才能用通俗易懂的言语诠释理论,才能以图文并茂、影音结合的方式将抽象的内容表达出来,让人民群众听得懂、看得明、易记住。第二,要加强理论工作队伍的整合。在现有的条件下,将意识形态的宣传部门与高校、研究机构等教学科研机构紧密联系,形成一个互帮互助、优势互补的“团体”。通过共同研究学术理论、共同创新语言表达形式,运用多种方式传达人民群众最愿意、最迫切听见的声音。因此,培养专业化、素质化的建设队伍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创新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要路径,必须予以重视。

猜你喜欢

民众马克思主义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政府帮民众排解孤独感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宋维:重新取得民众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