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窗效应”在颅脑损伤患者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应用

2020-03-04闫珊珊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颅脑血栓下肢

闫珊珊

有研究发现,年龄、血压、血糖、肢体活动和卧床时间等与神经外科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密切相关[1]。除了上述诱因外,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其他原因也可能提高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破窗理论是指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其强调创建一个良好有序的环境[2],近年来被逐渐应用于管理领域。为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患者安全,本科室在颅脑损伤患者护理中运用“破窗效应”,探讨其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男102例,女78例;年龄18~75岁,平均(43.28±10.47)岁。住院时间12~105 d,平均(34.82±8.42)d。急性硬膜外血肿52例,高血压脑出血32例,急性硬膜外血肿合并硬膜下血肿28例,脑挫伤25例,颅底骨折17例,其他26例。合并高血压79例,糖尿病51例。根据引入“破窗效应”时间将2017年8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9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8年2—8月收治的90例患者作为试验组。本次研究符合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规定,经过审核准予实施后开展。所有患者均在自愿的基础上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期间科内护理人员未发生人员变动。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心理护理、体位护理、健康宣教、康复锻炼等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引入“破窗效应”管理,分析产生下肢深经脉血栓的原因,及时采取“补窗”措施,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具体流程如下:

1.2.1 成立小组,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破窗” 于2017年2月开始成立破窗小组,总结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1)护理因素。主要存在技能操作不规范,健康教育不充分,预防深静脉血栓意识薄弱等问题[3-4]。(2)医师因素。医师在手术操作和穿刺过程中损伤静脉内膜等。(3)患者因素。患者长期卧床,缺乏运动,对健康教育和医嘱不重视、不配合,存在沟通障碍,多次静脉采血[5-6]。

1.2.2 树立防范意识,减少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破窗” (1)完善风险评估制度、安全管理流程与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安全知识培训与风险警示[7],强化护士责任意识与专业水平,培养团队精神、营造良好团队气氛,养成慎独思想,避免导致深静脉血栓“破窗”出现。(2)加强深静脉血栓预防知识专业培训。组织院内专家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要求人人参与,并每月进行1次理论和操作考核。保证所有参与人员都合格,对于不合格的人员加大培训力度,提倡互相学习、互相促进。(3)加强健康宣教的力度和效果,根据患者的风险评估和需求给予相应的健康指导。向意识清晰的患者或家属详细讲解深静脉血栓的病因、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和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提高患者和家属的防范意识。教导患者饮食多以清淡为主,忌油腻、辛辣,多食用高蛋白质、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多喝水,保持大便通畅。加大对腿围、皮肤以及皮温的观察,发现异常后及时通知医师。(4)保护静脉。留置深静脉导管尽量选择锁骨下或颈内静脉穿刺,避免下肢股动脉穿刺,输液尽量选择上肢静脉。血气分析采血时选择在上肢动脉集中采血,加强操作规范和无菌理念,提高穿刺水准,最大程度上避免静脉内膜的损伤。(5)加强康复锻炼。对于长期卧床患者要帮助其更换卧位,部分病情允许无禁忌症患者进行适量的下肢活动,常规抬高下肢25°左右,下肢注意保暖,每2 h进行翻身侧卧1次,减少对下腔静脉的压迫,同时可以配合间歇充气压缩泵治疗。(6)统一评估标准。统一采用Autar修订量表评估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8],根据患者量表得分实行相应措施,并将其量化到护理记录。

1.2.3 树立整体意识,及时“补窗” 护理实践中杜绝细小疏忽,重视薄弱环节,做到零缺陷护理。发现“破窗”后及时修补,防止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增强护士荣誉感和责任感,鼓励“补窗”行为,必要时给予一定的奖励。

1.3 评价指标 观察和统计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诊断标准[9]:下肢活动受限,小腿腓肠肌肿胀、压痛,皮肤温度升高;双下肢静脉超声示静脉管腔内无血流信号,证实为静脉血栓;血浆D-二聚体>0.5 mg/L。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表1)

表1 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 论

深静脉血栓是指在某些特定环境下,血液在深静脉内发生不正常的凝结,导致静脉强阻塞而引起的临床症状,多发于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后严重者可导致肺动脉栓塞[9-10]。本次研究就“破窗效应”理论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展开探究。

护理不良事件是评价患者安全的重要监控指标,颅脑损伤患者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极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11]。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点在于预防,有效的预防措施具备防、治的双重意义。在临床护理中无法完全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深的发生,但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护理措施能够降低风险的发生。“破窗效应”理论的应用,首先明确破窗的不利影响,强化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其次通过具体的补救手段修补破窗,并在培训和时间过程中不断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科学的评估。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破窗效应”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本研究成立破窗小组,然后对目前的状况进行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要因分析,提炼关键因素,最后以此为依据制定干预措施。通过加强深静脉血栓预防知识专业培训、加强健康宣教的力度和效果,根据患者的风险评估和需求给予相应的健康指导、提高穿刺技巧[12-13],统一评估标准,通过保护静脉、加强康复锻炼等方式[14]有效提高护理质量,降低下肢深静脉栓塞发生的风险,并强化护士责任意识与专业水平,培养团队精神、营造良好团队气氛,树立整体意识,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通过管理活动让护理人员对自身有了更加科学、准确的评价,并通过培训、学习等方式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减少临床护理工作中的盲目操作。破窗效应对提升护理人员专业素质的良好作用,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会对整体护理质量造成影响,若纵容“破窗”无限发展,人人均明哲保身、不闻不问或纠错不力,会导致更多的“破窗”发生[15]。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需要抑制破窗现象,防范于未然,并通过健全的管理制度、科学有效的处理方法预防和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综上所述,在颅脑损伤患者中应用“破窗效应”理论能够显著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颅脑血栓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多脑池沟通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进展
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