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王安石变法与中国古代财政改革的内在逻辑

2020-03-03彭子鉴

青年生活 2020年3期
关键词:变法中央政府王安石

彭子鉴

摘要:本文从中国古代财政改革入手,探讨了宋代以前的财政改革与王安石变法的内在逻辑,以及对王安石变法产生的重要影响。纵观中国古代,财政问题与中央集权的发展相辅相成,而历朝历代的改革都受到前朝影响,希望从不同的路径上去解决财政问题。本文基于制度选择和路径变迁的视角,探讨中国古代财政改革与对于王安石变法的影响,以期能对这场发生在一千多年前的变法有新的理解和发现。

一、引言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财政问题在中国历史上一直都存在,但到唐代,才逐渐成为中央政府的难题。古代经济结构单一,受限于生产力和生产工具的发展,其所谓的经济改革,在手段上无非是“开源”和“节流”这两种方式。不仅如此,传统认为“天下财富不在民,便在官”,但这个“官”又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文官集团为代表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另一类则是以皇帝为代表的皇室。皇室财政在规模上虽然无法与中央财政相比,二者在关系上也较为紧密。但在实际操作中,二者的运作是相互独立的。而中国古代财政改革,则多是以丰盈中央政府的财政为目的。

二、宋代以前的财政改革

北宋之前,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出现财政危机较为有代表性的有两次。第一次是在汉武帝时代,长期对匈战争的巨大消耗,导致汉朝出现了巨大的财政危机。而汉武帝则接受桑弘羊的建议,将盐、铁、酒、铸币等收归中央政府专营,这项举措极大地提高了国家的收入,从而保证了对匈奴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在武帝以后,运用灵活的政策来调控经济,解决各个时期的财政问题,成为了历朝的惯用手段。

而第二次则是中晚唐财政危机。这场财政危机由三个原因引发:1.土地分配不均,兼并严重;2.租税负担不合理;3.收入分配不均等;“经济衰退、社会动荡是引起经济衰退的一大主因,这是一条财政发展的铁律。由安史之乱带来的中晚唐困局,表面是藩镇问题,其实质是财政问题,虽然,唐德宗和唐代宗时代,以“两税法”为核心,进行了一系列的财政改革。两税法着眼于“聚财”的角度,没有长远的制度设计,因此,未能彻底解决唐代的财政危机。

三、宋代的经验总结

财政问题在唐代以后,是伴随历代王朝由盛到亡的一个基本问题。财政问题在北宋具体表现为三冗两积[ 三冗即冗兵冗官冗费,两积则指由三冗问题带来的积贫积弱。]。

宋代总结了晚唐的经验,为了避免重蹈唐朝的覆辙,在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精心的思考和大量的制度设计。在军事上,基于特殊的边境环境,宋朝统治者采取了增兵政策,但因训练松懈,军队的实际战力并没有改观,因此形成了“再战败,再增兵”的恶性循环。在官制上,则强调地方官员的任命必须由中央决策,而官员权力往往通过临时授予的方式获得。再加上宋仁宗初年的“三年一升迁”的职务调整成为常态化制度,进而又造成了大量的冗员,冗员必然带来大量的费用开支,因此又形成了冗费。最后和冗兵一起形成了宋朝的积贫积弱。

三冗两积是北宋的一个基本国情。值得注意的是,北宋的积贫积弱实际上是中央政府的积贫积弱,而非皇帝和地方政府的积贫积弱。地方的财政掌握在由皇帝派遣转运使得手中,在加上北宋“上供、送使、留州”的三级财政制度,地方财政拥有很大的自主权。而对于宋代皇帝来说,皇家财政和政府财政从来都是分开的,皇帝有自己的私库,日常用度均由私库出钱,在紧急情况下,皇帝的私库甚至还可以补贴中央财政。因此,北宋的积贫积弱其实质是因为财政制度的不合理导致的供需不平衡,是中央政府的积贫积弱,而非皇帝和地方政府。而北宋政治家们,一直以来改革的目标,则是希望丰盈中央政府财政,从而可以改变北宋中央政府积贫积弱的现实。

四、王安石对北宋困局的理解

北宋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决定了宋代政治家对于整个经济的理解的进步,较为典型例子的就是在对于纸币发行的争执。

在11世纪末之前,以司马光为首的大臣坚持所有的流动性货币都要回笼,他们认为要解决纸币的兑换问题,可以通过设立固定的“纸币;现钱”的兑换率来解决,并坚持政府应该为货币回笼储备一定的现钱。宋神宗则认为回笼纸币是不必要的,因为人们的收入和支出会促使他们去信任货币的价值,他所持的观点是非常现代化的,即国家经济实力足以支撑纸币系统。

除此之外,最能体现王安石希望通过制度设计来改变北宋困局的方面,还在于变法初期王安石和司马光关于天下之财定数的争论。王安石的认为,财富可以创造。政府可以通过各种理财方式和优化管理手段来促进和提升商品生产效率。因此王安石主张用金融信贷的手段刺激农业生产,提高生产效率,扩大市场上商品流通的總额。从产品的物质及数量角度来说的,广义产品的产量是可以不断地增长的。虽然天下的“蛋糕”只有一块,但可以越做越大,最后大家能吃到的蛋糕体积也就越大。

今天来看,王安石对经济的理解已和现代经济学观点无异,从他具体变法的措施上看,王安石不仅理解和掌握用金融与信贷等手段来刺激经济发展,而且还试图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一整套制度。

五、古代财政改革的路径逻辑

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随着体制的完善必然伴随着行政成本的上升,汉代的财政问题能通过政策调控的手段见效,根本原因在于生产技术的进步使得整体国家实力得到提升,表现出来的结果,就是政策手段的见效。但制度层面的矛盾,并未得到解决。宋代的政治家们意识到不能用政策解决的问题,必须在制度上做出变革。其中,以王安石变法为代表的宋代政治家们尝试对中央层面经济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以期能解决中央政府的财政困局。

参考文献:

[1](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2]迪特·库恩.哈佛中国史-宋的转型[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3]道格拉斯·诺斯著,陈郁、罗华平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人民出版社,1994.

[4]隋淑芬,王安石改革理论述论[J].北京行政学院院报,2001,(6):70-74.

[5]李义琼,北宋前中叶财政体制的变迁-以王安石的财政改革为中心[D].云南:云南大学,2010.

猜你喜欢

变法中央政府王安石
徙木立信
北陂杏花
梅花
中央政府将首次在澳门发行人民币国债
徙木立信
王安石变法之历史探源
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研究
秦国“政府智囊”如何谋划变革
历代中央政府对藏区赔命价习惯法的态度考释
初夏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