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教学之心理衔接
2020-03-03蒋陆根
【摘要】:初高中学生的心理差异是造成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的原因之一。本文尝试从准确把握教学难易程度、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生活资源三个方面做好心理衔接,为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打下基础。
【关键词】:初高中地理 教学 心理 衔接
初中和高中是两个明显不同的发展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认知、自我意识、情感、意志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高一是少年期向青年期过渡时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转折期,转折造成了学生心理发展的不衔接,形成了“心理裂隙”,这是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造就的客观事实。有关研究表明:从小学到高中,学生的心智发展有三个高峰:分布在小学四年级、初三和高二,其中,高一恰好是两个心智发展高峰之间的低谷。
就地理学科而言,高一上学期学习的必修一主要涉及自然地理,理论性强,比较抽象,很难理解,而且各章节联系密切,后面章节内容的学习往往要用到前面章节的知识,很多学生逐渐对高中地理产生了疏远感和畏惧感,这给原本处于初三和高二两个心智高峰间低谷的高一学生增添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笔者认为,让孩子们首先在心理上过渡到高中生活来,从某种程度讲要比学习上的衔接更为重要。作为地理教师,要正视初高中学生客观存在的心理差异,尽可能想办法让高一新生消除“焦虑”,缩短“衔接期”,把握学生心理上的“衔接点”,实现初高中地理的顺利衔接和平稳过渡。
一、准确把握教学难易程度
高一上學期是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关键期,而这学期的地理学习内容的特点给衔接造成了一定的阻力,适当降低难度可以减缓学生的心理负担,为初高中地理教学顺利衔接创造条件。对学生掌握不太理想的初中地理基础知识,要做适当的补充,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之前,可补充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相关知识;对学生必须要掌握的重点知识一定要讲清讲透,使其能够灵活运用,做到举一反三;对抽象有难度的内容,可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和直观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可以借助多媒体动画进行展示,学生认真观察并归纳总结规律;对讲了学生还是无法理解的内容要少讲甚至不讲,如“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知道两者所选定的参照物及时间长短即可,至于具体过程则不一定要搞清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而非地理专家。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教与学的关系,更是师生双方思想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高一新生,面对陌生的老师,陌生的课堂,心理不停的打鼓,不知道如何应对和适应,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如果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指挥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那么学生就能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新知,从心理层面较好地消除了隐忧,完成了心理衔接。实践也证明,融洽的师生关系能消除师生间的隔阂,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境,并逐步产生学习动力,提升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建立和谐的师生情感,创造温馨的课堂气氛,是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和学习负担的重要前提。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就是师生平等合作关系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缩短了师生的心理距离,形成了师生情感共鸣的结果。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信任的点头都能让学生找到知己的感觉,在“良师益友”的氛围中挖掘学生潜能、培养良好习惯、点燃成功的希望。
三、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生活资源
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资源,用其服务于教学活动,让教学“源自生活”,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常识让学科变得“平易近人”,是减轻学生畏惧心理的重要策略。我们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上就有一些与生活紧密相连的生活化资源及经典案例,如日月星辰的升落变化,春夏秋冬的变化,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交通运输方式及布局的变化,寒潮、台风、地震等等,把他们在恰当的时机搬进我们的地理课堂,可以帮助学生从内心认可地理学科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不是教学内容的唯一来源,如果我们留心观察日常的生活现象,身边无处不在的故事,都可以作为我们生动活泼的教学素材。如:我们可以从人们的衣食住行中探索相应的地理背景:为什么我国西北内陆的新疆人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为什么我国南方人的主食是米饭而北方人是面食?为什么商品房开发商要考虑交通位置、周边配套设施、周边环境质量、房子朝向、采光、通风、层高等众多的地理因素?又如:学生们喜欢的音乐、体育活动中的足球、生活中的耳熟能详的广告等也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冬季到台北来看雨》,看雨的季节为什么台北会在冬季?为什么足球赛制在不同的地区会有所区别?为什么马尔代夫要打出“趁我们还在,来看看我们”的旅游标语?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化的地理资源不断涌现,学生当中“新苏州人”的比重不断上升,在学习人口迁移时可以做相关调查,调查内容涉及来源地及迁移因素等,分析调查结果并对课本内容进行验证。只要我们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联,就能让学生自觉的接受知识,用好生活化教学资源这个载体,减轻学生的“畏学”焦虑。
【参考文献】:
1.陈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刘芳.浅谈地理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 [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9.
3.汪凤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第三版)[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江苏省黄埭中学 蒋陆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