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节水器具应重视提升舒适度
2020-03-03岳鹏邱琴
岳鹏 邱琴
目前,我国的淋浴器、水嘴、坐便器等节水器具未统筹考虑舒适度、耐久性、便捷程度以及卫生情况。笔者结合国内外成功经验,提出一系列的政策建议。
淋浴器:应兼顾节水和用户舒适度
用水的舒适度直接影响总用水量的大小。
日本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了舒适水温、舒适流量等概念,并对不同用水终端的不同用水活动开展测试,研究影响舒适度的各种因素,并针对本国民众研究淋浴舒适度与受试人群类型、测试环境之间的关系。
澳大利亚、新西兰联合发布了AS3662-2013《水效产品等级和标志》,规定节水的同时须满足喷射力、喷洒均匀度等舒适度要求。
澳大利亚的水效率标签计划根据流量进行星级划分,流量越小则星级越高,4星级的设定需同时满足喷射力和喷洒均匀度要求,一旦某一指标不满足要求则不设星级。当流量小于4.5升/分钟时,由于没有达到淋浴器的最小流量而不设星级。
美国、加拿大则与澳大利亚不同,主要采取“WaterSense(水能效之星认证)”和“UPC(卫浴管道统一标准认证)”两种方式进行,未对流量进行分级,而是对最小流量和最大流量做出规定。
我国与澳大利亚的水效标准对比(详见表1)数据显示,我国节水指标已达国际先进水平。我国2019年修订的强制性标准“GB 28378-2019”删除了最小流量的限制,考虑到舒适度因素,增加了喷射力指标,但由于测试方法分开考虑,因此仍无法保障节水的同时提升舒适度。
我国节水型城市的建设引发了各种节水技术、节水系统、节水器具开发的浪潮。
2015至2019年,国家质量监督总局抽查结果显示,花洒流量合格率(标准值为不大于9升/分钟,水效3级要求)达到了85.7%~98.6%。随着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发布,要求采用水效2级以上(标准值为不大于6升/分钟)的节水器具,该类产品的市场份额不断攀升,新建项目中节水型器具已成为主流。
在淋浴器高效节水的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是节水研究主要集中在减小系统压力、减小器具流量方面,为了快速占据水效1级(标准值为不大于4.5升/分钟)的市场主导权,部分产品过度追求节水,喷射力被降低,用户体验舒适度不够,洗净效果不佳,增加淋浴时间,整体用水量无太大改变。如长期使用,反倒会导致耗水不减反增。
二是企业为了达到新修订的淋浴器水效标准要求,设计分档多功能花洒,分别满足节水指标和喷射力指标,但对用户而言,任一模式均无法同时满足节水和舒适度体验。因为经常换档,一些产品密封性能不佳,漏水现象较多,产品寿命相对较短,反倒提升了节水成本。
有鉴于此,我们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首先,要研发兼顾节水和用户舒适度的器具。由于供水压力、用水环境等影响因素复杂,针对标准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建议产品的技术研发除了满足节水指标,还应充分考虑喷射力、温降、喷洒均匀度和角度等功能性、舒适度指标,提升体验感。
其次,提升分档多功能模式转换配件的质量。新产品、新功能在发展过程中应及时加以引导与规范,针对目前花洒分档多功能的趋势,增加档位转换密封和寿命试验的出厂要求,规避不必要的漏损与质量问题。
最后,借鉴国外成熟的水效标志管理制度,对淋浴器产品尽快实施统一的水效标志强制制度,促进节水产品的使用,增强消费者对合格节水产品信心,鼓励制造商开发并销售节水效果更好的产品。
智能坐便器:必须明确使用方法
上世纪70年代,日本就开始研发坐便器电子便盖。此后,电子便盖的功能得到迅速完善和扩展。数据显示,2017年日本智能坐便器的家庭普及率已达 80.20%,产品从家用拓展到宾馆、饭馆等公共场所。日本针对智能坐便器制定了“JIS A4422-2011”标准,规定了使用电压、喷洗水性能、暖风、坐圈温度、耐水压性能、耐水冲击性、防逆流性能、坐圈强度、便器盖强度、安装强度、耐久性和结构要求。由于标准具有唯一性,涵盖了各方面性能指标,因此技术指标十分明确。
2017年,日本卫浴设备行业协会统一马桶上的标志,公布的8个常用标志基本涵盖大小冲洗、开关马桶垫、停止工作、两种如厕清洗用水和吹干等常用功能,民众已基本掌握操作方法,不会有过多的误操作。为落实智能坐便器的国际标准化工作,日本卫浴设备行业协会专门成立了由20个国家49名行业专家组成的工作组,就性能标准化问题进行讨论,为国际标准的制定提出关键建议。
为了帮助外国游客正确使用各种坐便器(包括智能坐便器),日本卫浴设备行业协会专门开设“美丽日本卫生间”网站,用多种语言刊登使用说明,方便阅读。
目前,我国的一些中高收入家庭、高端场所配备了智能坐便器,产品大多来自韩国、日本,也有国内厂商模仿日韩的产品。据《2017年中国智能坐便器消费调查报告》的数据,智能坐便器市场普及率约为1%,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其应用会越来越广。受制于消费者对产品认知模糊、生活习惯转变较慢、售后服务配套较弱等因素,其推广仍然面临如下问题:
一是智能坐便器、智能坐便盖存在各类不同的国家行业标准,标准参差不齐,标志粘贴的位置也各不相同。我国出台的相关标准有《卫生洁具:智能坐便器》《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坐便器》《智能坐便器能效水效限定值及等级》《坐便洁身器》,都有坐圈加热功能和水温稳定性的测试方法和技术指标,但每个标准中的试验条件有所不同,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二是智能坐便器作为新型产品,一些公共厕所的使用者还不能正确操作。不同的智能坐便器接受感应的区域不同,感应信息的识别位置和识别方式也不明确,加上卫生间空间较小,一些无意的举动往往会触发感应,导致如厕时间长、误冲厕,浪费水资源。
三是智能坐便器的功能设置过于复杂。越来越多的智能坐便器为了追求“智能化”,功能设置过于复杂。有的遥控器上按键繁多,标志不清,配套的使用说明书很厚,阅读不便,导致操作困难和操作失误。
所以,我们提出如下的相应政策建议:
首先,要规范智能坐便器的标准、标志。建议全国家用电器标委会、全国节水标委会、全国卫生陶瓷标委会联合出台规定,明确对智能坐便器坐圈加热性能以及水温稳定性能的试验条件和测试方法。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等社会团体应组织普及、推广活动,指导公众正确使用智能坐便器,并统一各项功能标志,明确标志张贴位置。
其次,必须明确使用方法、感应位置和注意事项。在智能坐便器入座的可视范围内张贴简化版的使用说明与注意事项,或张贴相关使用说明二维码,帮助如厕者快速掌握正确使用方式,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坏和误操作。
最后,要根据我国实际国情简化操作。应该以基础功能为主,亮灯、节电、除菌等特色功能为辅,弱化或去除诸如泡沫、按摩、音乐等部分功能,逐步提高群众接受度。
公共厕所:大力推广非接触式给水器具
公共厕所的非接触式给水器具主要包括感应驱动电动阀门控制启闭的水嘴、大便器、小便器。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和欧美等发达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传入我国。
日本东京都水道局对非接触式水嘴监测发现,较之普通水嘴,其可节约50%左右的用水量。目前,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在公共场所已普及非接触式水嘴。坐便器可避免肛裂和血压升高,大档一次节水2升,小档一次节水1升,相比于蹲便器更加节水、卫生和舒适,故为发达国家公厕普遍采用。在日本,智能坐便器普及率较高。发达国家针对马桶坐圈的卫生问题,采取了使用一次性马桶坐垫纸、提供马桶坐圈消毒剂、使用可自动换套的马桶坐圈等措施。可自动换套的马桶坐圈因为卷套使用的一次性,卫生便捷,故是较优的解决方法。
针对公厕卫生器具的质量问题,发达国家均有健全的管理体系和监督措施。如美国加州政府于2011年1月1日强制实施“加州绿色建筑法规”,要求公共建筑中水暖卫浴等产品的质量(节水)、健康卫生、适用性等指标必须符合法规。
但是,我国的公厕卫生器具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非接触式给水器具在公厕的普及率低。非接触式给水器干净卫生、智能节水,故在我国的公共场所广受欢迎,特别是在出现传染病疫情时。但在某市调研发现,公厕中感应式冲水大便器仅占12.4%,感应式水嘴占33.7%,感应式冲水小便器占67.3%。其中,医院作为公共卫生敏感区域,安装感应式水嘴的仅占47.2%。主要原因是市场上相关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经常出现感应器故障,导致不出水、误出水或延迟出水的现象。
二是公厕坐便器的卫生保障不足。我国一些国际化城市以及高档公共场所中,坐便器的覆盖率近年逐渐提高。但据调研,80.3%的人在面对公共坐便器时,感到烦恼甚至抗拒,主要是担心因接触无清洁措施的坐圈染上疾病。因此,有的人采用不正确姿势如厕,导致坐便器损坏,影响公厕体验感。某市公厕中坐便器的普及率不足一半,其中提供配套坐圈消毒措施的更少,可见公厕不卫生的问题仍未引起足够重视。
三是公厕卫生器具质量差。公厕中卫生器具存在损坏且无人修理的问题,如便器不停冲水、水嘴渗漏等,严重影响城市形象。有的仍在使用老旧冲水系统(或被市场淘汰的配件),如坑槽式冲水系统和螺旋式水嘴,降低用水效率,不卫生,如厕体验感也差。
对此,我们的相应政策建议如下:
首先,在公共场所大力推广非接触式给水器具的使用。为了防止公众对新型产品不熟悉导致额外用水,应做好产品使用说明的标志,提高社会接受度。要重视配套政策和标准的制定,如制定非接触式给水器具的国家标准,提高产品质量红线,规定产品节水性能,并加强质量监督检验,严格把控出厂关口,提升卫生感和便捷度,使产品设计更人性化。
其次,让公共马桶坐圈换上一次性保护套。推广可自动换套的马桶坐圈,降低公众的抗拒心理,同时配合良好的管理和人性化设计,提升坐便器使用寿命,节约水资源。
再次,加强流通领域节水器具的质量控制,开展工程项目(尤其是公共建筑)的节水器具验收。加强市场节水器具的第三方检测和执法抽测,淘汰老式大便槽等不符合水效限值的卫生器具,倒逼企业提高节水效果和产品质量。制定规定和标准,严格把关公共建筑、精装房等所用的节水器具质量,保证公共建筑中节水器具的耐用性、先进性和节水性。
最后,开展公共厕所的水价改革,倒逼公共厕所管理改革,采购节水适用的水嘴和便器。
节水器具:从源头上把控产品质量
发达国家通常采用直饮水供水,水质对于水嘴阀芯的影响较小,由于水垢原因导致阀芯关闭不严的情况很少。对于水箱配件漏水,澳大利亚的建议措施是在水箱内加入适量色素,如果15分钟内坐便器内有颜色,则说明漏水,需马上修理。对于器具维修,国外家庭具有较多的经验,通常每家会备一套工具箱。另外,Watersense、UPC、“WELS(水效率标签)”、“Watermark(水效标志)”等节水器具认证大都明确了对管螺纹精度、阀芯寿命以及水箱配件的寿命测试的要求。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坐便器等节水器具的使用已从城市迅速向农村发展。国家针对水嘴、坐便器、花洒等卫生器具,相继出台了强制性水效标准,节水技术和产品层出不穷,但市场上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目前,节水器具的设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产品本身质量不过关,如水嘴管螺纹精度不合格,缺少橡胶圈,连接处无法密封;坐便器进水阀无法关闭,水从溢流管中漏出;排水阀密封不严,水从排水阀处漏出;水箱配件使用原材料差,导致密封材料老化,产生间隙后漏水。
二是安装不当,导致密封不严,连接处长期渗漏。
三是对产品寿命未进行必要的测试,使用一段时间后易出现关闭不严、渗漏、滴漏等问题。其中,以坐便器漏水最为常见和严重(有关数据见表2)。
那么,节水器具如何做到防渗漏?我们的建议如下:
首先,从源头上把控节水器具产品质量,尤其是管螺纹精度质量。在节水器具生产加工过程中,应严格按国家标准要求的进行把关,避免跑冒滴漏现象。
其次,减少安装不当所产生的渗漏现象。安裝不当导致的渗漏以人为因素为主,建议加强节水器具安装和维护的科普工作。以社区为单位加强节水器具渗漏检查科普,实现居民自查与专业人员检修相结合。
最后,将节水器具的寿命测试纳入必要性测试,进行强制性检测。产品的设计应考虑水嘴阀芯寿命、便器水箱配件的寿命,尤其对新产品的寿命进行水垢堆积影响的测试。
总之,笔者针对淋浴器,建议实现节水和用户舒适度的融合,提升多出水模式转换配件的质量;对于智能坐便器,建议规范统一标志、标准,明确产品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适度地简化功能提高群众接受度;对于公共厕所,建议加强非接触式给水器具的推广,鼓励公厕使用新型带自动换套马桶盖的坐便器,加强流通领域节水器具的质量控制;对于节水器具的防渗漏问题,建议从源头把控配件出厂质量,减少安装不当造成的渗漏,并将节水器具的寿命测试列为强制性的检测项目。
(此文摘编自“节水型社会建设激励机制与政策研究”项目报告,该项目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为2019YFC0408700。作者常纪文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岳鹏、邱琴的工作单位为全国建筑节水产品标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