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苏州市中考作文题“我在____看太阳”解析及佳作展示
2020-03-03王丽华
王丽华
真题回放
古今、春夏、朝夕间……太阳无时不有;山巅、海边、家院里……太阳无处不在;青春的心灵看太阳,看到光明、温暖,看到亮丽、生机,看到奉献看到爱……
请以“我在 看太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解析与指导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由引导语、题目和要求三部分组成。引导语有三个分句,第一句通过“古今”“春夏”“朝夕间”等词语提示考生,可以在不同时间“看太阳”。第二句通过“山巅”“海边”“家院里”提示考生,可以在不同地点看太阳。第三句通过“光明”“温暖”“亮丽”“生机”“奉献”“爱”等词语提示考生,“看太阳”既要有所见,也要有所感;同时还暗示考生,要注意“太阳”的比喻义、引申义。
文题中的“我”是“看”这一动作的发出者,因此一定要以“我”的口吻来写。
如何写这篇作文呢?
第一步:寻找“太阳”,补好题目。先看题目中的“我”,既可以是作者本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物,比如以一只小鸟的口吻写“我在森林里看太阳”。再看“太阳”,既可指大自然中真实的太阳,也可以引申为散发着温暖和爱的人,或者思想、艺术作品等。最后看所要补入的词语,既可以是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比如“我在黄昏看太阳”“我在长城看太阳”;也可以是表示心理感受的词语,比如“我在孤独中看太阳”;还可以是某些艺术作品的名称,比如“我在唐诗中看太阳”等。
因此,补题前,一定要对题目中的“我”和“太阳”进行定位,明确写什么样的“我”,努力把心中最难忘的“太阳”寻找出来,然后再结合素材积累情况,进行补题。建议同学们把补题、立意、选材结合在一起考虑,动笔前花的时间虽然多一些,可一旦补好题,便有的放矢,能快速成文。
第二步:紧扣“太阳”,成竹于胸。“看太阳”是题眼,也是写作的重点,因此构思前,首先要明确你想通过写“看太阳”表达什么主旨,是对太阳战胜黑暗的赞美,还是对光明、温暖的向往,一定要了然于胸。然后紧扣这一主旨,把“在什么地方看太阳”“看到了什么”“生发出哪些感想”“何时点明主题”等问题理清楚,想好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这样,文章就成功了一大半。
第三步:描写“太阳”,有感有悟。文题为“我在 看太阳”,那么,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太阳”呢?这无疑是阅读者关心的问题。因此,行文时,一定要从不同角度,把你所看到的“太阳”展现出来。如写自然界中的太阳,那就写其形,绘其色,突出其变化,力求让读者如临其境。写引申意义上的太阳,则要突出其与太阳的相通之处,比如人的爱和温暖,思想的光芒等。写完“看”之后,还要再进一层,写自己的所思所感,点明主题,升华主旨。
我在桥上看太阳
苏州一考生
家乡,是吴越之地的江南小镇:“江南烟雨几时休?古镇人家茶酒楼。”
家乡的古桥,有着几百年的历史,它连接着外界的繁华喧闹,连接着慈云塔上辽远的钟声,和那师俭堂里木雕的怡人香气。
此刻,我就坐在桥上,看一轮落日,缓缓下沉,看它努力把最后的光亮留在人间。望着满天霞光,许多往事涌进脑海,挥之不去。
记得太公说,他对家乡最初的记忆,是桥;最美好的记忆,还是桥。
是啊,儿时的傍晚,太公常带我去古道上闲逛。一路走到底,便到了那座桥。那时候,太公坐在桥上,拉着二胡, 咿咿呀呀地唱着曲,还招呼我过去,同赏夕阳。
作为古镇人,最幸福的事似乎莫过于此——尝祖辈们吃过的饭菜,走祖辈们走过的古道,看祖辈们看过的风景。镇上的人们,都曾这般重复着祖辈们美好的经历,到老后,携着老伴儿,坐在桥上光滑的石板上,看太陽渐渐暗下去,沉下去,感受它留给世界的最后一抹温暖。好像生命,随着桥下的流水,在不断拍打历经沧桑的桥墩后,渐渐平息。所以,每每在桥上看夕阳,看夕阳下坐在桥上拉二胡的太公,我总觉得有一种悲凉的感觉。
日历一页页撕去,我长大了,桥和太公,都更老了。后来的后来,桥在,太公却永远走了。爷爷说,有一天太公独自离开了家,最后在桥上发现了他。他还是老样儿,坐在那块已被磨得光滑的石板上,手里拿着二胡,望着西沉的红日,一言不发。他在这之前拉了什么曲子呢?他那时在想什么呢?落日也许知道,我们却无从知晓。
后来,太公被带回了家。第二天,他便永远离开了我们。爷爷同我讲起太公时,深情的目光透过窗户,好像能看见那座桥。突然,他顿住了,学起太公那颤颤巍巍的样子,一字一顿地唱起——最美不过夕阳红……这,是太公常哼的一首歌。
现在,家乡的桥,仍静静地立在那儿,任流水肆意拍打。我一有空,就爱到桥上去,看看落日,回味心中一直珍藏的那份记忆,然后泪花点点……
点 评
本文紧扣“我在桥上看太阳”这一文题,以“桥”为线,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回忆了太公带自己在古桥上看落日的片段,并以落日喻人,抒发了对太公的深深怀念。行文过程中,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把江南古镇独特的诗韵呈现出来,令人神往,为文章增色不少。读此文,如品江南之茗,回味绵长,久久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