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准确翻译文言文中的“虽”
2020-03-03刘培涛
刘培涛
摘要:传统观点认为“虽”在文言文中一般翻译成“即使”,这样的观点不够准确。真实的情况是:“虽”在文言文中既可以表示“虽然”,又可以表示“即使”,具体表示什么,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确定。表示“虽然”时是转折连词,后面接的情况一般已经存在或发生;表示“即使”时是让步假设连词,后面接的情况一般并不存在或尚未发生。
关键词:文言文;虽;翻译
部编版语文教材文言文教学中出现了不少的“虽”字,尽管文言虚词不是考试考查的重点,但是,不能准确理解其用法和含义,也会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
传统观点认为“虽”在文言文中一般翻译成“即使”,其实,这样的观点并不准确。真实的情况是:“虽”在文言文中既可以表示“虽然”,又可以表示“即使”,具体表示什么,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确定。表示“虽然”时是转折连词,后面接的情况一般已经存在或发生;表示“即使”时是让步假设连词,后面接的情况一般并不存在或尚未发生。如“虽有嘉肴”和“虽有名马”的“虽”,我们可以认为无论“嘉肴”还是“名马”,都必须承认它存在,否则后面的论述就没有意义。所以,“虽有嘉肴”和“虽有名马”的“虽”,均应理解为“虽然”。八年级上册《三峡》一课中的“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乘奔御风”并不存在,所以这个“虽”是“即使”。
据此分析,“虽”在具体语境中的具体意思就迎刃而解了。如《诗经·大雅·文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一句,周是旧邦是已经存在的事实,“虽”可以译为“虽然”。《墨子·公输》“虽杀臣,不能绝也”一句中很显然杀人的情况尚未发生,“虽”应译为“即使”。
当然,“虽”在文言文中还有通“惟”的用法,不是仅、只有。如《管子·君臣下》:“决之则行塞之则止,虽有明君能决之又不塞之。”
以下句子中“虽” 后面接的情况一般并不存在或尚未发生,可以译为“即使”。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察今》)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廉颇蔺相如列传》)
虽愚者亦明之矣!(《原君》)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劝学》)
虽大风浪不能鸣,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以下句子中“虽” 后面接的情况一般已经存在或发生。可以译为“虽然”。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雖然,使后之为君者,果能保此产业,传之无穷,亦无怪乎其私之也。(《原君》)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石钟山记》)
虽然,董、聂不能言。(《谭嗣同传》)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
作者简介:刘培涛(1977—),男,山东省邹城市看庄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传统文化和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