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散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2020-03-03杨宏

语文教学之友 2020年2期
关键词:散文教学广度深度

摘要:散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中要注重深度和广度。鲁迅的《雪》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美文,作者在朔方雪的表现中寄寓了一种人生美学理想。通过把握意蕴、深度挖掘可以突出教学重点,适当拓展资源、广度延伸可以突破教学的难点。

关键词:散文教学;深度;广度;《雪》

散文取材广泛多样,结构灵活自由,抒写真情实感,凸显作者的个性色彩,是最具个性化的一种文学样式,充分展示作家的个性美。散文的叙事记人、抒情写景往往是作者的有感而发,真情实感是散文创作的生命和灵魂,散文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佳文体之一。散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深度挖掘,也要适当向广度延伸,以此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一、把握意蕴,深度挖掘

在散文教学中,首先需要对散文主体个性特色进行分析鉴赏,把握作者在散文中袒露的情思,体会“我”的情感个性,领略作者的表达特色;其次,还需要对散文情境进行教学分析,特别是优秀的散文作品有着深邃的情境,要分析作品描绘的意象,进而品析情境的内在魅力,把握意蕴。鲁迅的散文《雪》就是意蕴丰富、风格独特的名文佳篇,引导学生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把握意蕴,才能使《雪》的教学达到一定的深度。“雪”在中国文人笔下是一种独特的意象,它蕴含着一种生命强度和力度的美,它是个体强劲生命的寄托。雪的精魂慰藉了不少身处厄运、遭遇困境的灵魂,最典型的可能要算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这样的画面中,我们想起了鲁迅《雪》中的“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这里作者要表现的雪不是那“滋润美艳之至”的“江南的雪”,而是“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的朔方的雪。在鲁迅的笔下,江南雪和朔方雪是如此迥异。江南雪,“滋润美艳”,犹如“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江南的雪景隐约透着青春的消息,宝珠山茶、梅花、冷绿的杂草,这是一幅令人着迷的江南雪景图。但正是这样的“滋润美艳”,才使孩子们可以在雪地里任意塑雪罗汉,“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江南雪的滋润使得孩子们可以任意揉捏它,而朔方的雪却与江南的雪完全不一样,它没有江南雪的滋润,所以“他们决不粘连”,那如粉、如沙的朔方雪在纷飞之后,随意飘洒,“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干净利落。

如果说鲁迅精神我们理解起来还比较抽象,那么,朔方的雪所展现的精神就是可以触摸得到的。那弥漫的如粉如沙决不粘连的雪纷纷洒洒,任意自在,凛冽的寒风更增加了朔方雪的伟力,“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这是生命绽放的美,是“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是作者由衷赞美的生命。有这种精神的生命,自然会有一种别于江南雪的美。如果说江南雪是一种艳丽美的话,那么,朔方雪则是一种雄浑美。这种美,质朴自然,落拓不羁,是一种摆脱了羁绊的自由之美,生命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才显出它应有的价值和尊严,哪怕狂风袭来,也是“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在这样充满动感的语句描绘中,我们感受到的意境是那自由洒脱、个性张扬的朔方雪的精魂,那种生命的自由和强力的美直达我们心底,冲击我们的心扉。在此基础上理解这样的语句,我们才会更深切地感受到朔方雪独特美的意蕴。

《雪》可以说是一篇意蕴独特的美文,通过对江南雪与朔方雪的对比描绘,作者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美学理想,他极力赞美的是那种犹如朔方雪一样自由独立不羁的美,这种美洋溢着一种生命力,不会任人揉捏,也不会失去自我,即使遭遇毁灭,也会化为雨的精魂,飘洒在天宇间,闪闪地旋转升腾。

二、拓展资源,广度延伸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握散文的意蕴,同时,也可以根据散文的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力求由此及彼,以点带面,增加散文教学的广度。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了江南雪和朔方雪以后,可以根据鲁迅的生命追求,进行一定的拓展延伸,进而促使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作者描写的这两种雪的隐喻。

其实,朔方雪的精魂何尝不是鲁迅精神的写照呢!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在朔方雪的表现中寄托的一种人生美学理想,即一种自由、强力的生命美学理想,这与鲁迅的美学追求是相吻合的。江南雪“滋润美艳”,美则美矣,但它没有一种自由落拓的生命力,任人揉捏,对这样的生命状态,鲁迅是摒弃的,它本身的美质与作家的审美取向是背离的,鲁迅的审美价值偏向于能体现生命强度和力度的审美对象,就其他在评价肖红的《生死场》中所体现出来的观点一样,对“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的作品,作家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他自己也喜欢“站在沙漠上,看看飞沙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即使被沙砾打得遍身粗糙,头破血流,而时时抚摩自己的凝血,觉得若有花纹,也未必不及跟着中国的文人们去陪莎士比亚吃黄油面包之有趣。”这段表述,比较典型地表明了鲁迅的生命价值取向,有真实生命存在的生命状态才是鲁迅肯定和推崇的,而这种真实生命的指向就是自由和独立,就犹如那“永远如粉,如沙,决不粘连”“蓬勃地奋飞”的朔方雪。江南雪的美代表的是一种没有独立意志,没有自由精神的美,任人揉捏,甘于奴役状态。这对于一生都在竭力摆脱奴役的鲁迅来说,通过江南雪的隐喻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江南雪的最终结果就是失去自我,这是没有独立意志、处于奴役状态的必然结局,鲁迅对这样的生命价值是决然否定的。在他青年时期写的《破恶声论》就鲜明地表达了他的主张:“则庶几烛幽暗以天光,发国人之内曜,人各有己,不随风波,而中国亦以立。”所以,“立人”的思想始终贯穿在鲁迅的文化实践和生命体验中。这两个方面,对鲁迅来说是统一的,那种坚韧地追求生命的独立和自由,又把对民族的忧患和人道的情懷融注在这样的追求中,就形成了鲁迅和鲁迅精神,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道独特的景观,前无古人,后启来者。在教学中,适当拓展教学内容,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由《雪》的意蕴延伸到鲁迅的生命追求,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意蕴的理解,也可以拓展教学内容,体现散文教学的广度,突破教学的难点。

三、对话交流,吟诵感受

对于《雪》这样意蕴丰富的美文,教师在进行深度挖掘时不宜进行繁琐的分析,更不能肢解文本,牵强附会,这样会削弱文本的审美特质。从《雪》的语言表现上,可以采用吟诵感受的教学思路,即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吟诵,在吟诵中使学生感受文本的美,继而体会作家的情感。但《雪》这篇课文不同于一般的美文,它有丰富的美学意蕴,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其掌握的同时,进行一定的拓展延伸,因为此文也体现了作家的生命哲学,诠释的空间是很大的。对于这点,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取舍,可以采用对话式的教学思路。这里的对话应该包括文本、作家、教科书编者、教师、学生之间的多重对话。对于《雪》而言,前面的任意两者或三者之间都可以构成对话的平台,这既给教学增加了难度,又给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空间。《雪》的对话教学主要应该在文本、作家、学生之间展开。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材对鲁迅作品的解析有一定的局限,因为鲁迅作品的难度,教科书编者在编排鲁迅作品时,往往通过鉴赏提示、课文注释、课后练习等形式来体现编辑意图,这样做虽然有助于学生了解作品的相关情况,但有时预定的导向会限制学生思考的空间,对话也无从展开,特别是像《雪》这样的文章,学生更习惯于满足现成的结论,而自己不去体味文章的意蕴。所以,在《雪》的对话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文本、作者、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多重对话形式开展教学,前者对话是基础,后面的对话是提升,即教师在教学中要组织和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展开自由、充分地对话,让学生在吟诵感受文章的基础上,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对话,然后,教师与学生展开对话,对《雪》体现的深层意蕴进行教学的对话和交流。当然,这样的对话和交流要充分体现教学性,不要求统一标准,只要学生能在感受文章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意蕴有所体味,教师就应该积极肯定,至于意蕴体味的深浅不是教学的目标达成,学生能初步展开对话,甚至能与教师有一定的交流就是对话教学的目标达成。在这样的对话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和主动权,让学生通过吟诵课文,感受文本的美,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会,探寻课文内在的独特意蕴。

散文创作易学而难工,散文教学易教也难教,散文教学的浅显和单薄无疑会削弱散文的教学价值。对散文的意蕴把握欠佳,没有深度,不能恰当拓展延伸,局限于文章本身,没有广度,这样势必会影响散文教学的质量。故此,在散文教学中注重深度和广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散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鲁迅.鲁迅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王晖.高中语文课堂学生体验的渐进式指导方法[J].语文教学之友,2019(8).

作者簡介:杨宏(1965—),男,四川省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主研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

猜你喜欢

散文教学广度深度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中学编程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追求思考的深度与广度
由《故都的秋》谈高中散文教学思路
巧抓散文教学之根
浅析小学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
政治课堂提问技巧探微
深度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