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学生的心田上种一株“趣”的爬山虎

2020-03-03谭金芸

语文教学之友 2020年2期

摘要:随着语文教材、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也不断创新。追求对教材的个性化解读,重视对学生内驱力的强化,从“由敬生趣”“以引串趣”“ 以情诱趣” “由竞激趣”“以试创趣”等方面体现语文特有的情趣,进而实现“人人都可学好语文”的心愿。

关键词:由敬生趣;以引串趣;以情诱趣;由竞激趣;以试创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尤其是语文教学,更要凸显一个“趣”字。如今,语文教材、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也要不断创新。那么,如何在学生的心田上种一株“趣”的爬山虎,让学生对语文的爱恋“根深叶茂”呢?

一、由敬生趣,我就成了你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语文教师要根据实际探讨特有的方式来“吸引”学生。

当今时代,手不释“机”者很多。如何把学生的视线从手机转移到有益的书籍上?当学生看到语文教师仍手不释“卷”,听到语文教师在谈吐之间总能恰到好处地旁征博引并留下充满吸引力的“扣子”,其会从心底里渴望自己也能像老师那样“书香盈袖”,不知不觉中“师生同读”渐入佳境。一些学生原来很讨厌背诵,认为背诵是最痛苦、最无聊、最无趣的事,我就把老舍 “入口成章,才能出口成章” 的名言赠给他们,并不打折扣地做到:凡是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我都会声情并茂地先背给他们听,让学生震撼于背誦所独具的美感。譬如,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一文,上课伊始,我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插曲《卧龙吟》作为背景音乐,抛开课本、面带表情、一字不差地背诵了全文。全班学生瞬间掌声雷动。于是,学生争相诵读,这就是楷模效应。

由此,学生纷纷效仿语文老师。于是,“我就成了你”,学生自然萌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以引串趣,我愿跟你走

“引”即引用,可引名言、故事、谜语、歇后语、诗歌、已学课文等。课堂中丰富而贴切的引用,无疑会串出一串又一串的“妙趣”。

课前导语可因“文”制宜。例如,执教《黔之驴》时,我这样导入:“俗话说‘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但今天同学们看到的却是‘山中有老虎,蠢驴要称王——那么故事的结局会是怎样的呢?请自学《黔之驴》,把驴子的遭遇用自己的话讲给大家听。”这种导入让学生在悬念中迫不及待地阅读文本。

授课可因“人”制宜。在给学生范读描写白妞“绝唱”一段前,善于朗读的我如此过渡:“‘说得好不如唱得好,此话评价白妞的演唱恰到好处的。可本老师偏偏却是‘唱得好不如说得好,不信请听我的朗读……”“本末倒置”的引用,产生强烈的反差,让学生更加关注老师的范读,也让学生置身情境之中,感悟刘鹗语言之“妙绝”。

化难为易可因“地”制宜。对文章重难点的点拨可引用与之密切相关的内容使学生触类旁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品味《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的“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没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这句话时,学生能说出干涸后的罗布泊没有生命迹象,但并没有产生我预期的那种触动心灵的震颤。于是,我带领学生背诵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背诵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学生悟出了“静寂”罗布泊的死亡之约。我为学生引用新闻中写的“中国最热的地方,最高气温达70℃以上,沙窝里可烤熟鸡蛋”,引用科学调查中所写的导致人“中暑”的温度,学生悟出了“绝境”罗布泊的绝望之声。再朗读这段话时,学生没了轻描淡写,多了一份深沉与凝重。借此,我鼓励其要善于积累、储存能量、激扬灵感、感悟真谛。

可见,语文教师的巧妙引用深深吸引着学生,让学生的思维更有高度,也更有深度。

三、以情诱趣,我战胜了我

没有真情的语文课,不是合格的语文课。真情,让每个学生学会多角度体悟文本。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我让学生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结束语前,选择加上一个叹词,并要有充足的理由来解释说明。“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大增,依据自己的直觉和小组的分析很快分成两大阵营。看得出,学生无论选择哪一个叹词,都寄予了自己的真情。选择“哈哈”的学生,结合苏轼的生平重点阐述苏轼乃性情中人,赏月的心情是欣喜的,脚步是悠闲的,此情此景,一个“闲人”道出了苏轼是个富有闲情雅致的高人,是个宠辱不惊的高人,突出苏轼在逆境中仍不失乐观豁达。选择“哎”的学生结合苏轼的理想重点阐述苏轼乃胸怀大志之人,被贬谪的心情是落寞的、悲凉的,无所事事的处境是苦闷的无聊的,此时此刻,一个“闲人”道出了苏轼寂寂无人知之不平,郁郁不得志之郁闷,突出苏轼在逆境中仍渴望有朝一日能为国建功立业。我对这两种意见都表示了肯定,学生面面相觑。这时,原本急欲否定对方的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刚才我们只看到了苏轼的一面,原来乐观豁达亦苏轼,压抑愤懑亦苏轼!真情,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倾听人物心灵的私语与呐喊,感受人物情感的复杂性。

由此,学生们在真情的海洋中投入真情,也收获真情。

四、由竞激趣,我超越了我

“课”似看山不喜平,一节语文课如果没有跌宕起伏的变化和此起彼伏的高潮,便不是成功的语文课。挑起激烈的竞争,是形成“趣潮”的催化剂。

竞争方式千变万化,男女、小组、同桌、对手等均可比赛。适时变换,激趣得力,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董方同学以《悲哉,大丈夫》为题,描绘了男生由屡胜屡战、屡战屡胜转入屡败屡战、屡战屡败之惨状。文笔之诙谐幽默、情调之可悲可叹,既让人忍俊不禁,又让人脸红汗颜。此文在校刊发表后,引发轰动。“哀兵必胜”,全班男生“同仇敌忾”,决心“一洗前耻”。“高傲”的女生当然不会甘拜下风,双方启动了“对战”模式,不用教师督促,学生“比学赶帮超”的热情如火如荼。

由此,同学们在“中流击水”的风口浪尖上,共同描绘出“百舸争流”的壮观场景。

五、以试创趣,我成就了我

“试”即尝试,它不仅让学生尝到探索与实践的甜头,还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在语文学习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留有适度的体验空间,让其在不经意间发现自己的巨大潜能,并为之欣喜若狂。学习《春》前,我故作神秘地送给学生一些半截的写景句子,让他们为其填上自认为最恰当的拟人句或比喻句,鼓励学生大胆联想和想象,然后评选班级“创意之星”,结果涌现出不少令人惊艳的佳句。这时,我揭开谜底:“这些句子原本出于朱自清先生的《春》,一起学习朱先生是怎样用比喻、拟人来描写江南之春的……”学生急不可耐地打开课本,一目十行地读着。学生惊喜地发现:自己的某个创意也很经典,似乎比朱自清先生并不逊色呢。这种创新的教法学生非常喜欢,不仅激扬了学生的灵性与悟性,更让他们收获了自信与自尊。

有“趣”,让语文课堂青春永驻;有“趣”,让学生孜孜求索。让我们在学生的心田上种一株“趣”的爬山虎吧,天天向上,精彩无限。

作者简介:谭金芸(1971—),女,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文昌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悬念教学法”“人人都可学好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