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防控期间CT室医务人员防护管理
2020-03-03关燕琼
关燕琼
广西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广西 梧州 543002
1月30 日,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冠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防控两条主线,一是防控和诊治,二是科学研究。钟南山团队科研,该研究的患者样本涉及10个国家,包括美国、德国、韩国、越南、尼泊尔(中国输入病例)、泰国、新加坡、加拿大、意大利和中国31省。患者入院时间为2019年12月11日至2020年2月14日,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在2866例病例中,有2528例(88.2%)患者的胸部CT表现异常,有双侧或单侧毛玻璃/合并肺部混浊。大多数患者都是通过胸部CT扫描发现肺部异常,从而判定新冠肺炎,所以,流行病学史与辅助检查(例如胸部CT扫描和血液检查)的结合将提高新冠肺炎的诊断准确性[1]。《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月17日发表了一篇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的论文,该论文指出,新冠病毒比SARS(非典型肺炎)和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更具传染性[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点,传播途径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临床特点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潜伏期1-14天,多为3-7天。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清除病毒的生长环境, 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接触隔离 、飞沫隔离和空气隔离是预防与控制的主要措施[3,4]。在疫情防控期间,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需要进行血液检查和CT检查,这时医务工作人员需要关注的重点是评估潜在风险,减少其对工作人员、其他患者和环境可能造成的交叉感染。
1 制定防控方案
1.1 由院感科线上视频培训我院新冠肺炎病毒感染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医务人员个人防护知识手册(口袋书),结合我院情况录制视频穿脱隔离衣、穿脱防护服操作演示,到重点部门或区域如发热门诊、CT室、检验科、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产科、儿科及新生儿病房现场培训个人防护用品的穿脱流程并考核,强化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N95)防护服的穿脱流程培训,从严从细规范操作。
1.2 工作人员按照岗位要求正确穿戴不同级别的防护用品,认真落实手卫生。
1.3 预检分诊护士电话预约CT检查室,对疑似新冠肺炎病毒感染的患者电话告知CT室医务人员,并按诊疗活动流程穿戴个人防护:一次性医用帽、一次性外科口罩(必要时医用防护口罩N95)、工作服、一次性隔离衣(必要时防护服)、护目镜/防护面屏、乳胶手套[5]。
1.4 在保障医疗安全的前提下,评估疑似新冠肺炎患者潜在风险,错时错峰检查,减少患者与工作人员的聚集,将办公场所和检查室的密集度降至最低。
1.5 工作人员在岗位期间,原则上固定使用一台计算机(或工作站),避免或减少交叉使用。
1.6 病人病情允许,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陪护家属也应佩戴口罩,并指导其正确佩戴。
1.7 每次检查结束后,对检查室、电梯间等工作场所进行终末消毒并记录,电脑鼠标键盘用消毒湿巾擦拭消毒。
1.8 医疗废物处置 按传染病患者要求进行医疗废物的分类和处置,保洁员做好个人防护。
2 检查流程中的防护方案
2.1 预约和问诊等待时,排队等候保持1米以上距离。
2.2 由发热门诊医师风险评估患者的流行病学史和临床症状,陪检护士合理安排CT检查的患者,先送普通发热患者,再送特殊发热和潜在高风险的患者,专梯专通道护送患者至CT检查室。
2.3 对疑似患者检查结束后,医务人员按张贴在墙上的消毒流程图进行穿戴个人防护用品(二级防护、必要时三级防护)。
3 结论
3.1 疫情防控期间,提高医务人员防控知识和个人防护用品的培训,尤其是行为隔离比物理隔离更重要。CT检查涉及的环节多,患者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停留时间长、与工作人员接触的频次多等,检查过程中导致工作人员感染的概率比较高。影像学的医务人员普遍存在标准预防依从性较差,感染防控知识薄弱和意识观念差,导致防控执行率差,针对此现状,我院感控科的老师们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防控方案和医用防护用品使用范围指引,加强对CT室医务人员的防控知识和个人防护培训,人人考核过关。
3.2 重点区域薄弱环节的管理,一般诊疗活动中,CT医务人员佩戴外科口罩、一次性医用帽,患者和陪护人员均戴口罩,减少患者之间聚集,多渠道宣传防控信息,对环境的清洁消毒执行落实到位,加强手卫生。
3.3 多部门联防联控加强监督,通过督导发现存在问题并现场指导,我院现有医务人员共2000多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务人员零感染,无院内感染发生,保障了医疗质量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