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及对策
2020-03-03
(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太原 030062)
引言
每一个进入大学校园读书的学生在经历几年的学习之后,都面临就业问题。大学毕业,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完全脱离了学生生活,走向了成人社会。就业的选择,关乎着学生未来的发展,所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甚至会在心理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本文是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对大学生择业心理现状进行分析,了解产生心理问题的具体原因,提出科学合理的教育策略,希望能够提高大学生择业心理教育水平,使学生能够抱着积极健康的心态走入社会,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大学生择业心理特点
据调查了解,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呈现出以下特点:
1.向往经济条件相对比较好的单位
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在即将毕业的时候,对于未来的工作岗位都有着憧憬和向往,其中整体条件比较好的单位,是大学生梦寐以求的,也是大多数大学生表示自己想要进入和会选择的单位。条件比较好主要指的是经济方面,工资高、待遇好,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工作岗位。有这种选择意向的大学生甚至超过了半数以上。很少有学生愿意留在小城镇,除非经济和工资水平达到了自己理想的标准,所以能够看出,很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都把高收入、好待遇作为择业的重要标准[1]。
2.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
很多学生在经历了几年的专业课程学习之后,希望能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出自己的专业特长;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当下努力学习,就是为了未来能够胜任工作。所以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了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他们非常看重一个企业是否能够让自己发挥能力,这也是择业过程中的一个主要选择方向。
二、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因素的影响
当前的社会舆论以及对于职业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择业心理,人的思维方式会受到社会的影响,在价值的取向上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大学生的择业工作已经体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当前,很多大学生把理想的职业作为自己未来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也成为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过分地重视择业情况,会导致学生关注经济效益与社会地位,而忽略了自身的才智发挥、事业成就和社会需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转变,造成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心理上的矛盾,也会出现攀比的心理,这些不良的择业心理状态,影响了学生未来的发展。再加上我国就业形势总体上结构不均衡,也影响了学生的择业:一方面是地区的不均衡,另一方面是结构矛盾性的突出。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专业,在就业去向上差异是比较明显的,很多大学生面对就业现状,难免存在着焦虑、埋怨、不满,甚至是悲观的心理状态,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择业。
2.家庭因素的影响
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父母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父母的态度和父母的状态直接决定大学生当前的择业心理情况,因为大部分父母面对自己子女未来的职业情况都提出了希望稳定良好发展,保证终身性的要求,这种传统的思想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个体独立意识的形成。在择业的过程中,父母的期望、父母当前的职业、职业的榜样,父母对子女专业的需求、职业的看法、社会地位、社交能力,以及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手段等,都会对学生的择业心理造成影响,也会左右着大学生对于职业的选择,造成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心理上的矛盾。例如:大学生本身想要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一个专业对口的工作,但是父母却希望孩子能够进入国企、政府机关单位,这样才能够更加稳定,这也会导致学生内心产生一定的矛盾,影响了其良好的成长[2]。
3.自身因素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素质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一些大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素质都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特别是心理品质方面,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导致大学生产生自卑的心理。因为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由青年到成年的关键时期,自我认知比较低,就业有关的专业倾向、个人兴趣的认知不够,都会导致大学生出现从众的心理,自我决策能力相对比较差。再加上大学生涉世未深,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对于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不能够全面了解,也导致部分大学生难以掌握就业形势,理想与现实脱轨,有时候甚至无法顾全大局,在择业上存在着盲目的现象。这些心理因素和思想上的情绪,都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不利于大学生对自己未来工作和事业的选择。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择业心理教育开展对策
1.择业心理教育要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必然会对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提出一定的改革要求,原有的包分配制度已转为学生自主选择就业单位,所以,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择业的引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大学生未来成长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心理健康教育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和爱护学生,以此作为这一工作开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大学生择业能力,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在学生择业的过程之中,教师要适时地对其进行心理上的引导,提高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同时,了解社会,做好就业的准备,缓解心理上的压力和冲突,工作的选择上要坚持以适合为主的思想。教师需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教育引导,使学生积极地融入到毕业工作选择之中,缓解其心理上的压力和矛盾[3]。
2.根据市场要求更新择业心理教育内容
市场经济主要是通过市场的整体机制,对社会资源配置优化的一种经济方式,在一定意义上看,市场经济就是一种竞争的经济,所以大学生就业与市场经济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大学生是社会急需的人力资源,需要合理地对其进行配置,所以存在着选择和被选择的双向关系。
例如:两名学生同时选择了某一个企业,企业就需要进行二选一,而学生之间的竞争也需要对比二者的优势。反之,如果有两个企业都被某一个毕业生所选择,那么就要求毕业生能够在这两个企业之间进行利弊的划分,以此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职业[4]。由此可以看出,在这样的市场经济发展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的任务就是需要更新择业心理教育内容,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真正融入到社会之中,树立适应社会经济的思想观念,能够在社会大环境下,公平竞争,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和特长,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样才能够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3.树立择业心理教育新思想
在大学生择业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与学生良好的思想引导。面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以及社会大环境对人才的需求,科学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着双向选择的特点,所以,学校要不断更新择业心理教育思想,及时为大学生提供准确的信息和科学的就业指导,扩大其服务的范围,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主动对学生的就业进行指导,这样才能让学生拥有正确的心态面对自己即将就业的事实[5]。同时教师要为学生作就业心理培训,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使毕业生能够真正融入社会之中,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把自己所学知识及自身特长真正应用到工作之中。
结束语
一直以来,学校教育大多停留在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上,认为学生选择这一专业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学会相关的技能,并把所学知识应用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之中。但是却忽略了学生未来就业的选择问题,导致学生即便掌握了相关专业技能,但是,如果不能够顺利就业,也很难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再加上部分大学生在选择工作岗位的时候,心理上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他们无法正确择业,顺利就业。所以,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在当前的经济环境和背景下,了解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具体情况,提出科学合理的教育策略,希望能够提高大学生择业心理水平,积极健康地走上未来的工作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