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困境与纾解

2020-03-03

林区教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话语思政理论

(贵州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阳 550025)

引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和核心课程,承担着向大学生开展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核心任务,其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仍然是课堂教学,而教学话语承载着信息传递情感沟通、理论诠释、思想引领等多方面的功能,直接影响着思政课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是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如何完善思政课教学话语,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已成为思政课教师面临的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

一、思政课教学话语面临的现实困境

1.话语主体素养不高

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作为话语传播的控制者,不仅掌握着话语传播的工具和手段,而且决定着话语内容的选择与取舍,因而思政课教师的素养必然会对思政课教学话语功能产生重要影响。近年来,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升,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政治素养有待提高。现在一部分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科研主力的思政课青年教师,是在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淡化的时候成长起来的,他们容易在不加批判分析的情况下接受西方的错误思潮。如此,在教学中就难以积极回应西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挑战,也难以科学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不够深厚。一些思政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缺乏持久热情,对提升自身理论素养缺乏内生动力,研究视野狭窄,既没有发出主流意识形态的呼声,也没有对现实社会中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应有的解释,将理论讲深讲透,更谈不上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诠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真正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再次,教学热情不高。近年来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弊端未能得到根本改变,尤其是在职称晋升中,大多数高校尚未建立起针对课堂教学质量的科学考核制度,导致一些教师不愿意在教学上多下功夫,被动教、应付教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此,有的思政课青年教师既不愿意深入挖掘教材,也不愿意忠实于教材,而是在课堂上随意发挥,自说自话,阻碍了其对教学话语的正确把握。此外,部分思政课教师在思想观念与知识结构上难以及时适应网络时代发展需要,缺乏正确驾驭和有效运用网络话语等大众话语的能力,不能有效结合时代特点不断吸收新的语汇,教学语言势必逐渐变得平淡乏味而缺乏生机与活力。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将严重影响思政课教学话语功能的发挥。

2.教材话语内容简单重复、生动性不足

思政课教材是进行思政课教学的范本和依据。现行思政课教材经过不断修订、完善,教材话语体系日臻层次分明、逻辑清晰,但依然存在诸多不足和弊端。一是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材话语内容存在交叉与简单重复的现象。这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厌烦甚至抵触情绪,直接影响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二是话语生动性不足。现行思政课教材内容不仅具有理论的高度抽象,而且话语理论性、规范性较为鲜明,主要采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典话语,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文件话语。诚然,这种理论性、规范性的表述有利于理论阐释的系统性和严谨性,但格式化、套路化的语言模式和生硬、冰冷的语言表述都使教材让人望而生畏。三是较少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教材话语内容不为学生喜闻乐见,理论教学的内容就很难为其接受。现行思政课教材都能及时、充分地反应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成果,但其文本话语多以宏大叙事为主基调,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为目的,建构的主要是国家政治、经济、伦理及其美学等,主题比较崇高,表达十分严肃。与大学生日常生活有关的更为广阔的思想政治领域相比较,思政课教材又略显滞后和僵化,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与学生的生活缺乏有效勾连,对学生的心理需要关注不够。正如有学者指出:“教材过分注重理论逻辑和体系构建,缺乏鲜活的学生生活语言和生活实例,对学生而言缺乏可读性,对教师来说则增加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难度。”[1]

3.话语表达方式单一,感染力不强

实践证明,话语表达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因此,选择行之有效的话语表达方式,是提升思政课教学针对性、亲和力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在话语表达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一是空洞说教,不接地气。部分教师不了解大学生特有的话语风格、表达习惯和接受偏好,又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习惯于“凭借自己独特的身份完全支配课堂教学话语,从概念到概念、从原理到原理、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话语转换。”[2]这往往会出现政治说教味过浓、语言不接地气的现象。二是重 “灌输”,轻对话。对话有助于信息的交流和师生关系的融恰。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对话,能够起到“诱发学生参与教学、提供练习与反馈机会、启发学生思维”[3]等作用。然而,目前思政课教学中的对话沟通交流状况却不尽如人意。一方面, 教师在教学中习惯于以知识、真理、正确思想的面貌自居,采取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方式,运用命令式和发号施令式的话语,强行将外在的思想理论植入学生头脑,“一言堂”或“独白”式的话语方式较为明显,较少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如此,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利益诉求被弱化,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各种交流和激励的技巧,教师在教学中通常不能有效提问,即使象征性地提问,如果学生的回答跟教师的预期目的相去甚远甚至大相径庭,教师往往简单粗暴地对学生的思考成果和不同意见予以否定。其结果必然是,学生因学习积极性受到挫伤出现启而不发、问而不答的尴尬局面,长此以往,教师也会因为缺乏学生的认同而逐渐失去教学激情。三是理性有余感性不足。思政课教学不仅是一个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更是一个传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只有注入真情实感的语言才会触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心灵的共鸣。纵观思政课教学,纯粹的理性话语表达较为普遍,情感话语的意蕴张力明显不足,缺少温度与亲和力。

二、思政课教学话语的完善路径

1.提高话语主体素养

思政课教师是教授学生思想政治和文化的直接主体,“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果。”[4]由此可见,思政课教学话语能否产生影响以及影响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所以,新形势下需要将提高教师素养作为思政课教学话语建构中的关键一环,着力通过思政课教师的工作和努力来实现思政课教学话语的更新与发展。首先,教师要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思政课教学话语的特质在于其典型的意识形态性,只有教师有坚定的政治信仰、鲜明的政治立场,才能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方向,在纷繁复杂的思潮中认清本质,在大是大非前保持政治头脑清醒,进而充分满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诉求。其次,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思政课教师应该深入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切实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方法的精髓,深化对重大基础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强化理论经典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的学习研究,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才能具备高度的自信和深厚的理论素养,从而精准地表达主流意识形态思想及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政策理念。最后,思政课教师应努力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只有拥有扎实深厚的知识底蕴,具备训练有素的口头表达能力,才能精熟地掌控教学语言,达到自由讲授的效果[5]。因此,思政课教师在努力学好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同时,应广泛涉猎教育学、语言学、心理学、管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法学等与思政课关系较为密切的知识,这既有助于形成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也有利于把握学生的认识、感情、意志、个性等心理特征,积累素材,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和运用教学语言艺术。

2.优化教材话语内容

优化思政课教材话语内容是进行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要素。第一,努力实现从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的转变。在处理思政课教材话语和教学话语的关系时,思政课教师要在准确理解和透彻把握教材要求的基础上,做到教学话语依托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善于发现教材中深刻的、多重的意义,把教材的“自释性”话语转换成教学的“他释性”话语,最终将其转化为学生便于接受、理解和引发进一步思考的教学话语,便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第二,积极融入学生的心理话语。“如果我们没有学会说群众懂得的话, 那么广大群众是不能领会我们的决议的。”[6]同理,也应尽可能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心理特点,了解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接受意趣,并结合时代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可接受程度,进行创造性转换,把抽象的理论转译为学生愿意听、听得懂的语言,消除学生对教师的陌生感和隔阂感,激起学生的共鸣和认同。为此,教师可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召开师生座谈会、日常沟通交流等形式,也可借助微博、微信、QQ等当下流行的社会化媒体,充分了解学生想什么、需要什么,使自己的教学话语更加符合学生自身实际,在思想理论与现实生活交集点上能够走进学生内心,主动探索引导学生走出思想困境的方法,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素质能力。第三,顺应时代潮流,不断丰富思政课教学的“语言库”。一方面,对于目前日益增多的网络语言、微博语言等全新语言形式,应具有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正确、合理、适度、恰当地借鉴健康、有益、良性的有针对性的话语,为丰富思政课教学话语提供内容给养和手段支持。另一方面,要讲好时代话语。“无论思想或语言都不能独自组成特殊的王国,它们只是现实生活的表现。”[7]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伟大实践,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对时事保持高度敏感,不断地从发展中的现实社会生活中汲取、提炼和整合新的话语资源,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叙事框架和话语表达。“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8],使思政课教学话语及时体现当下社会现实情况和反映当前人们的现实生活世界,赋予思政课教学话语以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气息。

3.创新话语表达方式

“即使是真理,倘若被拙劣的表达包裹着,也会失去应有的锋芒。”[9]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能讲,而且要讲得受听。因此,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消除师生之间的话语隔阂和差异,是提升思政课教学魅力和效果的重要途径。一是话语言说方式从抽象化向生活化、大众化的转变。一方面,应通过以学生的个人体验和感受为中心展开话语叙事,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了解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精心选取乡土资源、社会热点和大学生身边的道德事例,运用接地气的言说方式传递正能量,实现话语表达的生活化。另一方面,教师的话语表达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将理论知识讲得亲切有味、生动活泼,让大学生听得懂、听得进。二是平等、真诚地与学生对话。教学中应努力改变“一言堂、独角戏” 的局面, 积极充当导演和裁判的角色并与学生展开广泛的对话, 建立起民主、平等、对话与交流的话语秩序。为此,教师可以综合使用创设情景、讨论、辩论、学生授课等方式,增加课堂互动,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思考方法,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科学的分析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坚定的价值信仰;也可以借助对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综合阐释或评价,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并力争在师生交流探讨中达成共识,从而能更好地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三是动之以情。在思政课教学话语中注重增加情感含量,既要通过坦率真挚、朴质诚恳、理性话语与感性话语相融的话语表达方式,加深学生对思政课所教授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认同和共鸣,又要多使用体现尊重关怀、有情感、有温度的话语,以情感为纽带建立起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消除距离感,增强亲切感。

结束语

思政课教学话语构建是一个崭新的实践课题,也是一个需要在日益深化的讨论中不断寻求共识的问题。解决好这一问题,需要广大思政课教师深刻剖析当代大学生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的变化轨迹,深入探究思政课教学话语发展和变革规律,丰富话语类型,创新话语表达方式,使思政课教学话语真正具备解释力、生命力和感召力,实现学生对思政课“真心喜欢,终生受益,毕生难忘”的价值目标。

猜你喜欢

话语思政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神秘的混沌理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