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二课堂: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助力器

2020-03-03

林区教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师范生信念

(哈尔滨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哈尔滨 150025)

美国教育学家泰勒曾说“创造活动不仅对科技进步,而且对国家乃至全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当今时代,创新型人才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障。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是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发展目标,创新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最能便捷地将创新基因注入下一代的载体,因此应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己任。对于各高师院校而言,其关键作用就是为社会输送适应核心素养改革的优质师范生。高师院校建立健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师范生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美国作为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十分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自20世纪90年代美国大学就不断进行教育创新,研究培养模式,并提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原则,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1]。应借鉴美国提出的“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原则,重视“课外”教学,充分挖掘第二课堂的优势,发挥其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一、第二课堂”之自主性,利于形成创新信念

创新能力中最重要的心理品质和能力有三个方面:一是创新信念;二是创新思维;三是创新能力。信念和知识不同,某种知识的掌握可能在短时间内通过听课或看书就可以实现,但信念则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通过潜移默化方式逐步形成的,并且某种信念一旦形成再要改变就很困难[2]。就创新能力培养来说,首先要让师范生深刻地认识到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知识技能的掌握同样重要。信念的养成就如“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第二课堂从广义上来讲,是指在第一课堂教学之外,学生参与的有利于自身发展、提高的所有活动;从狭义上来讲,第二课堂是指那些不是由学校严格规定的教学计划课程之外学生自愿选择参加或者是学生集体有组织进行的各类有素质有教育内涵的活动[3]。从概念解读可看出,第二课堂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并且是学生自愿参加。可见,第二课堂特点之一就是参与主体自主性。

“自主性”是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比最突出的特点之一。自主性学习就是学生将被动的、机械性的学习转换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学习内容选择过程中的自由程度,即学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自由决定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及学习策略。以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针对参与对象体现“自主性”,每个师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兴趣、爱好、能力等决定参与与否,根据自身的能力水平情况确定训练项目,制订具体训练计划。这种“我要学”“我愿学”的认同感,能够促使学生打破常规,开发新想法、新思路,在活动中表现出独创性,提高创新思考的动力,有助于形成创新信念,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二、“第二课堂”之灵活性,利于培养创新思维

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4]这种头脑中的表象就是思维的结果。创新思维,即在创新过程中的思维,它是创新能力形成、提高的核心。

创新能力培养不是只限于少数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一个人在任何事情上都是无能的,每个人都有最适宜从事某种活动的能力[5]。学生能力的形成往往都是从兴趣开始的,稳定的兴趣又会形成能力。实践表明,学校教育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培养创新能力的一条可行之路。通过各类课堂教学,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方法、策略,可发展他们的特长,激发他们的潜能,形成创新意识,教师通过教学培养其创新思维。

第二课堂是从第一课堂衍生出来的,有广泛的学习空间,可以在教室、网络中进行,有广泛的教学形式,如举办辩论赛、讨论会、合作探究、专题讲座等,因此其具有灵活的教学形式的特点。

人的创新思维活动是在头脑中进行的,思维的结果作为记忆储存在头脑里,它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例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针对同一课堂内容,在反复思考、反复阅读相关知识内容后,会有不同的设计思路,这一过程就是创新思维结果的体现,这些思维过程形成的一定经验、理论就是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提升。因此,创新思维的形成既要有思维的灵活性,又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第二课堂中灵活的教学环境、灵活的教学形式,促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有不同的思路、不同的思维碰撞,丰富对问题的思考角度和观点认识,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第二课堂”之丰富性,利于提高创新能力

1919年,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第一次把“创造”引入教育领域。他在《第一流教育家》一文中提出要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开辟精神”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国家富强和民族兴亡有重要意义。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创新能力,便不会有今日人类的文明。作为师范生,创新能力就是教学创新能力。教学创新能力作为一种复杂的能力,具体包含教学理念创新能力、教学内容创新能力、教学方法创新能力和教学评价创新能力。无论是教学理念创新能力还是教学内容、方法、评价的创新能力,都是需要长期训练才能提高的,单凭第一课堂教学远远达不到创新能力具备与提升效果,这就需要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创新能力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新力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有条件的,就基础性的条件而言,要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个体的身心素质,二是教育的影响,三是社会环境[6]。这些因素对人的创新思维的养成与创新能力的提升皆具有双重性,既可以成为提升创新能力的有利条件,亦可以成为抑制甚至阻碍创新能力形成的不利条件。因此,一定要重视教育对创新思维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

两大课堂统筹规划,协同育人,培养创新人才。第二课堂依托于第一课堂之外的丰富空间和资源,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使第二课堂具有学习内容丰富性的特点。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即学习内容打破了专业和学科界限,以培养创新能力目标为导向,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以及能力提升设计的各类学习课程,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要。

例如针对“教学内容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学创新的重点。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特点,科学调整教学内容而不局限于教材;涉猎综合知识,从超学科与跨学科视角融通教学内容。师范生针对教学内容的创新设计要体现针对性、科学性与时代性,不能照本宣科。针对性即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调查学情,这就需要心理学的相关内容。在课程设计时,结合学生心理分析的理论及对当前中小学生教育内容开设相关课程,形式也可丰富多样,如专题讲座、案例分析、教学实录观摩等。在当前的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要求克服“学科中心”的倾向,树立“课程是为提供学生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的观念。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其本身要具备严密的科学性。为落实这一能力,课程设计时要以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主,打破学科界线,例如设计关于生活与教学、传统文化与情感目标、学科内容交叉意识等内容的课程,使学生的教学设计视野开阔,提高教学内容创新能力。时代性是指关于学科的发展前沿和发展前景,激发学生的科学献身精神,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想,为学生自身发展、终身学习、科学认识世界提供保证。教学内容具备前沿性,正是新课程“以人发展为本”宗旨的要求和体现。在第二课堂可开展关于科研意识、文献检索方法等讲座或相关课程,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全方面、多角度的认识,提高学生教学内容的创新能力,使师范教育所培养的师范生必须能够满足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与时代接轨,具有前瞻性。

第二课堂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不仅能较好地吸引学生参与其中,而且也能进一步启迪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挖掘其创新能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强则国家强。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中小学课程改革中对创新能力的要求,都体现出创新理念、创新能力是师范生必备的技能。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师,其使命和责任决定了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高师院校要深刻认识到创新教育对未来教师的重要性,只有把形成师范生创新信念、知识和能力落实到师范教育中,才能为创新型国家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培育出具备创新能力的新生代人才。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师范生信念
为了信念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发光的信念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信念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