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体系路径探微

2020-03-03胡剑虹

关键词:资助劳动育人

胡剑虹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江苏常州 213164)

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用勤劳的双手和诚实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国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并就加强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如何将高校劳动教育纳入资助育人体系,探究两者的切合点与融合度,分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劳动的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一、新时代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一)积极开展劳动教育是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当前,大学生不会劳动、不愿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问题凸显,大学生劳动意识逐步淡化,劳动教育所具有的独特育人价值也在逐步弱化,因此必须加强劳动教育,这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二)全面构建劳动教育体系是时代赋予高校的新使命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高校实施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在文化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能够有计划有目的地参与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让学生有机会在劳动中磨炼意志、动手实践,养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高校应明确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体会劳动创造的价值,培养勤俭、奉献的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高校应设立劳动教育课程,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校本课程,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高校应明确劳动教育的内容要求,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结合产业业态和劳动形态,开展以日常生活、生产、服务等为内容的劳动教育;高校应建立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体系并作为学生评优评奖的重要依据,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三)将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体系是普及劳动教育的重要手段

当前,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劳动的内在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因此,学校将家庭困难学生作为劳动教育普及的首选群体,可以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劳动中,使他们在劳动中提高对劳动价值的认识。以从众性行为的角度来看,如果宿舍中有舍友积极参与宿舍、班级、学校的劳动,将有助于带动其他宿舍成员积极参加劳动。以个体带动宿舍,以宿舍带动班级,以班级带动学院,全校将形成热爱劳动的良好氛围。总之,高校劳动教育能使学生实现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实践与体验相结合,获得对劳动的美好体验,享受劳动过程带来的快乐,认识到劳动对个人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提高的重要性,从而养成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四)开展劳动教育有助于资助育人体系的建构

资助育人的目标是通过资助达到育人的目的。将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体系,既能给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提供经济支持和物质帮助,还能帮助他们在劳动实践活动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他们勤劳的品质,让他们在接受帮助的同时能够获得脱贫自助的本领,在未来以自身的能力改变家庭现状,并服务于社会,实现资助反哺。可见,劳动教育有助于拓宽高校资助育人的渠道,完善资助育人体系。扶贫更要扶智,创造性的劳动教育是一种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方式转变,实现了从助人到育人的有效转变。

(五)开展劳动教育有助于学生感恩之心的培养

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体系,有助于学生感恩意识、奉献精神的培养,深化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从当前高校资助工作的现状来看,受助学生虽然在经济上获得了支持,但仍存在感恩意识淡薄和责任感缺乏的现象。因此,将劳动教育融入资助体系,可以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到生活的艰辛,认识到国家的资助并非天经地义。因此,将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体系,有助于高校建立资助育人的长效监督考核机制[2],让学生在享受国家政策扶持的同时能通过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缓解经济压力,帮助学生将感恩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劳动教育成为资助育人的重要手段。

二、高校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体系的现状分析

(一)劳动教育工作起步晚

高校劳动教育工作起步晚,主要以课程教学为主。劳动课在内容设计上以口头传授知识和技能为主,缺乏实践性;以全校学生作为实施对象,缺乏针对性。当前,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劳动教育尚处于空白阶段。因此,高校对因家庭因素而致经济困难的学生实施劳动教育,是高校实施劳动教育、提高大学生劳动参考度的良好契入点。

(二)劳动教育地位边缘化

目前,高校的劳动教育处于被淡化、被弱化的地位,忽视了劳动所具有的独特价值。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存在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比如,宿舍是学生生活、学习最主要的场所,但是很多学生连寝室卫生都不打扫,卫生脏乱差,被褥不叠,物品乱放,需要学校通过定期对寝室进行全面检查加以督促。学生维护宿舍环境的责任感缺失,劳动观念淡薄。

(三)劳动教育实施形式化

高校劳动教育主要停留在提高学生认识的层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课上“听”劳动,课外“看”劳动,网上“玩”劳动,试卷上“考”劳动。很多高校未能做到在系统传授文化知识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让学生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

(四)高校的资助形式亟待改变

高校资助主要采取直接资助的形式,涵盖“奖、勤、助、贷、补”[3],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在短期内能够暂时改变生活困境,而以学生家庭内部原因为着力点的精准资助制度尚未形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助意识和自我承担观念缺失。因此,高校开展有针对性的劳动教育,既可以培养这部分学生的自立自强意识,又能为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增添辅助手段,有助于高校资助工作从单纯的经济资助转向劳动意识的培养和劳动精神的提升,促进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健康发展。

(五)高校的资助育人体系待完善

当前,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机制已经比较成熟,拥有完整的组织方式和组织对象,但育人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应该积极挖掘资助育人新途径和新形式,提升育人的精准性、有效性。因此,可以将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体系,帮助受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提高劳动意识,用自己的劳动所得从根本上减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而不是全依赖于“等、靠、要”[4],在提升个人技能的基础上有效解决就业问题,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

三、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体系的策略选择

(一)加强价值观体系建设

长期以来,劳动教育被相对边缘化,家庭、学校教育观念的缺失,家长的溺爱与大包大揽,导致学生的劳动意识弱化。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劳动观。首先,发挥劳动教育在精神层面的引领作用,明确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不能简单地将体力劳动与劳动技能划等号,应该引导学生尊重劳动成果,促使他们加强对劳动价值的感悟、内化与理解。为了强化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高校可以邀请技能大赛获得者、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进校园[5],用他们的劳动精神感染学生,用他们的事迹启发学生。同时,高校还可以树立校内的劳动榜样并进行表彰、宣传,并以此为契机将劳动教育氛围与劳动文化相融合,发挥劳动教育在精神层面的引领作用。

(二)加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课堂是开展学生劳动教育的主阵地,高校要将劳动教育融入课堂建设,积极发挥课堂对学生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者有机结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人生观、价值观,营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氛围;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将课堂作为开展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学习,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实习、实训中。比如,高校可以在实训课中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锻炼,把工匠艺人、非遗传承人等引入学校,组织学生与先进典型人物进行对话,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劳动教育的常态化、系统化,使得每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学校的劳动实践[6]。

(三)加强高校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应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如果有条件可以配备必要的专任教师。同时,高校要加强对劳动教育师资的培养,将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实施全员培训,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强化每位教师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提高劳动教育的专业化水平。高校在举措上要不断创新,注重辅导员队伍建设,发挥他们在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四)强化劳动实践育人环节

大学生活是学生向职业人转变的重要阶段,高校教育是培养学生劳动能力和苦干实干精神的重要阵地,劳动教育则是体验劳动付出的满足感、成就感的难得机会。因此,高校可以建立劳动教育基地,为全体学生劳动能力的提升搭建一个平台,为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接受劳动教育的机会。比如:借助第二课堂开展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与义工、勤工助学等相结合;实施劳动成果的学分置换,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劳动育人环境。

(五)多渠道拓展劳动教育平台

积极拓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劳动教育平台。第一,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充分发掘校外资源,以合作共享模式为依托,开设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第二,建立校企合作平台,通过校企互动,多渠道地为学生提供劳动技术指导、劳动技能实践、企业实习实训等机会。第三,重视对学生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实践培育同步发展。第四,加强对学生劳动观的培养,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提升就业创业能力。第五,加强对学生择业观的引导,通过对学生诚实劳动意识的培养,强化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积累职业经验,培养他们立志在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

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神圣职责,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制定应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在国家大力号召精准扶贫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规划下,高校必须深入研究劳动精神的内在意蕴与教育功能,将劳动精神与资助育人理念相结合,发挥其价值引导功能;使劳动精神成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的内生动力,强化其精神生成功能,系统分析其切合点与融合度。高校一方面要注重强化显性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与就业、职业发展相联系;另一方面要深化隐性教育,将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第二课堂相结合。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体系,有助于学生在解决自身经济困难的同时获得专业能力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最终实现由资助助人到资助育人的转变,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有使命、有担当,真正担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任。

猜你喜欢

资助劳动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