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学科建设机制创新与发展对策探析

2020-03-03薛万新

江苏科技信息 2020年13期
关键词:高水平学科建设

薛万新

(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河南新乡 453007)

0 引言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生力军,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学科建设是高校的龙头,地方高校的发展,关键在于学科建设的发展。学科建设定位与发展战略选择是地方高校发展的重要基础,需要高度重视并加以研究。

1 地方高校开展学科建设的必要性

1.1 学科建设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需要

学科建设是高校立足之本,强校之路,是高校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只有建设高水平的学科,才能站位学科前沿,引领学科发展方向;只有高水平的学科,才能聚集一批高水平的人才,建设高水平的基地;只有高水平的学科,才能产出高水平的成果,学校的影响力才能得以扩大。

1.2 学科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学科建设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推动力。没有高水平的科研支撑,就没有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学,就难以涌现高水平的名师,也就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的学生,更不可能建成高水平的学科,也就谈不上建设高水平的大学。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紧密相连,互为支撑,缺乏科研的教学犹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通过加强学科建设,能将学科建设的成果迅速转化为本科教学的优质资源,提高师资队伍的学术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

1.3 学科建设是履行服务社会职能的需要

高校要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科基地是高校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的基本平台,地方高校与地方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承担着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和责任。学科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2 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发展定位

2.1 有序推进,梯次提升

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不宜盲目求全、求大。应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从学科“山峰”建设需要出发,充分考虑地方经济社会对学科建设发展的需求,妥善处理好“优先发展与梯次发展、领头学科与支撑学科、传统学科与新建学科”的关系,开展重点学科建设。

2.2 凝炼特色,发挥优势

特色是一个学科的立足之根,竞争之本,也是学科能够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所在[1]。地方高校所在区域具有特色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模式与文化传承特质等,正是地方高校学科建设所拥有的、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得天独厚的自然天赋,是地方高校与当地经济社会的结合点和竞争资本。地方高校只有扬己所长,形成自己的学科特色,彰显亮点,才有可能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品牌,办出一流。

2.3 立足需求,服务社会

立足需求是学科建设的发展动力。学科建设成效突出的地方高校,都比较注重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立足于围绕解决国家和地方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关键技术难题、文化资源的发掘利用等多方面的需求,也更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主动。

3 地方高校学科建设面临的挑战

地方高校的特殊性是其地域性。作为由地方政府投资与管理为主体的院校,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十分良好的合作基础,地方高校只有从自身实际出发,扎根服务地方,以服务求得地方的支持,以贡献求得自身的发展,才能不断拓展学科建设的发展空间。与部分重点大学相比,地方高校由特殊的地理位置所积淀形成的特殊知识体系和由此产生的地方性特殊需求,与地方政府、企业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横向联合效应和共轭效应的可能性更大,从狭义上讲,“地方”二字有时也会是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机遇所在。但从国家宏观学科布局和资源投入上看,当前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还面临着许多艰难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三缺”劣势。

3.1 经费来源缺乏稳定

学科建设是一项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复杂性系统工程,如果没有充足的经费长期支撑,学科建设难以为继。当前,国家对高校的投入早已打破平均分配的格局,非均衡投入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2]。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创新群体、创新团队、“双一流”等众多的建设项目对高校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政策更多倾向于对重点大学的建设和扶持,对地方高校的投入相当有限。目前进入“双一流”建设的137所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除25所地方院校外,其余均为原985、211高校,地方院校在竞争国家资源投入方面远逊于“皇家学院”——“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教育部直属高校。

3.2 学科建设缺少活力

从外部环境视域,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处于一种不完全竞争的状态。近些年来,重点院校的学科建设由于分布较多的一流学科或高层次重点学科,受到上级层面的检查督查而处于一种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常态化竞争压力之中,更容易形成互相竞争、互相赶超的学科建设氛围。而部分地方高校由于学科建设基础相对薄弱,内部学科建设竞争机制不完善,学科建设显得活力不足。

3.3 领军人才缺失引力

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地方高校受区域地理、子女教育、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高层次领军人物引进比较困难,人才队伍“瓶颈”问题依然严重,难以形成拳头团队,区域制约效应明显,直接影响到学科综合竞争力。

4 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机制创新

学科建设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亦退。地方高校的发展面临多种严峻挑战,也面临许多宝贵机遇。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发展与创新,要有前瞻性,要有全局观,走出有自己特色的学科建设之路。

4.1 以学科领军人才为核心,汇聚人才,培育团队

抓学科建设的关键,概括起来,无外乎就是要抓“人”和“物”。所谓“人”就是要有优秀人才,需大力引进和培育;所谓“物”就是要有物质条件支撑,要积极争取学科和科研经费资源。国家对于申报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的最低条件要求有6项指标[3],“教授数、博士数、科研经费、纵向科研经费、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授予博士/硕士学位数”,其中,前两项指标都与“人”有关,第3、第4项指标都与“物”相关,6项指标中就有4项指标涉及“人”“物”,占到最低要求指标数的三分之二。并且,能否达到“物”的要求,关键还取决于“人”的因素。只有拥有高水平的学科领军人才,才有可能凝聚到优秀的高层次人才,培育高水平的创新团队,进而争取到大的科研项目,获得高强度的经费支撑,因而,学科建设的第一要务必须要着力抓好“人”,抓好创新团队建设。

遴选和造就优秀学术带头人是创新团队培育的关键。地方高校要建立“人才绿色通道”,“一人一策”“一事一议”,注重学科软环境建设,营造团结和谐、学术民主、有凝聚力的小环境;强化落实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对学科建设的领军作用和关键作用,促使其引领本学科快速发展,争取在国家级、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上取得更大的突破。

4.2 以学科山峰建设为龙头,搭建平台,筑巢引凤

作为地方院校,学科建设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学科建设的层次、投入、目标、轻重缓急上应有所区分,梯次推进。地方高校实施学科“山峰”建设,就是要以一级学科博士点、国家一流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高层次突破为目标,科学制定学科建设的中远期规划和近期目标,集中有限资源,选取一些学科基础较好、特色比较鲜明的学科、平台进行重点建设,实施重点突破战略,构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学科群体系,打造更多的学科高峰。

近年来,河南师范大学在重点学科平台建设培育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提出了“合理规划,突出重点,协调发展,梯次推进”的学科建设指导思想,采取分层建设,目标管理,滚动资助,遴选资助了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重点学科和科研平台,构建了以国家级学科平台为“山峰”的国家、省和学校三级“金字塔”式重点学科与平台建设培育体系。在省级以上重点科研平台和协同创新中心设置专职科研岗位,大力引进和聘任本领域高水平优秀科研和技术人才,增强科研平台创新能力。对专职科研人员在职称评审、绩效考核等方面制定特殊政策,探索试行以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平台为实体的教学科研管理体制,支撑学校科研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17年学校一次性新增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018年获批28个第九批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学校目前拥有2个河南省A类特色优势学科,建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46个,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2020年4月发布的“2020全球自然指数年度榜单”,河南师范大学综合排名位居全球高校第275位、亚太地区高校第90位、中国内地高校第55位、河南省高校第2位,进入全球自然指数亚太地区百强高校行列。化学、环境科学、物理学3个学科均进入本领域自然指数国内高校百强学科榜单。其中化学学科位居亚太地区高校第61位、国内高校第43位,学校持续成为河南省拥有全球自然指数国内高校前50强学科的两所高校之一。

4.3 以竞争重大项目为抓手,凝练方向,快出成果

近年来,国家层面项目和地方政府的一些科技专项、重大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平均支持力度已达到80万元,这对于地方院校而言已比较可观。能够承担高级别的科研项目,说明科研工作的起点相对较高,意味着拥有了较好的经费支持保障,也就有望产出高水平、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从而形成科研工作和学科建设的良性循环。抓好项目资源有利于带动学科建设经费以及标志性成果等诸多难题的协同破解。

地方高校应以国家基金项目申报为重点,实行国家级项目申报目标责任制,落实“三早”(早申报、早宣传、早论证)、“三定”(定人、定量、定论证),切实加强项目申报“三级论证(项目组、学校学院、校外专家)”,加强高密度、高端化、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建立校内多种类型的人才和项目培育基金,紧紧围绕所服务区域的地缘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以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弱势,着力、刻意地形成并建设自己的特色学科,凝练一批优势研究方向和重大课题。

4.4 以服务社会需要为纽带,产学融合,共赢发展

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特质服务,既是经济社会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科建设自身内在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经费的重要来源。地方高校要围绕重大科技需求,深化“政产学研用”合作,加快推进科研成果孵化和转化,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更多的智力服务和科技贡献,争取社会更多的支持,逐步建立以政府、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建设的开放式、多元化的学科建设投入机制,形成学科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近年来,河南师范大学充分利用国家、省、市地方政府开展的“科技特派员”“校企对接”“科技扶贫”等载体,派出优秀科技特派员(团队)到有关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和科技挂职,同时鼓励学校各级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组建中试基地、工程技术中心等研发基地,共同承担重大科技项目,联合攻关。学校锻炼了人才队伍,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实现了优势互补和双赢发展。学校还在文科学院新建若干校级特色与应用研究基地,重点发挥学科平台对政府决策的智囊作用和社会服务能力。

4.5 以创新服务机制为动力,导向引领,合力推进

地方高校应充分发挥学科建设绩效评估的导向和监督作用,依据国家学科建设政策导向,针对不同学科特点,结合不同建设层次学科平台的建设目标规划,以高水平、标志性学科建设成果考核为重点,创新多元化的学科平台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学科平台的考核评价需把握“三个符合度”:重要考核指标与国家、省部级重要评估项目相关指标体系的符合程度;学科建设水平与学校学科“山峰”建设目标的符合程度;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贡献与学校发展战略实际要求的符合程度。考核评价体系内容应包括“方向凝炼度、队伍锤炼度、成果水平度、条件支撑度、交流开放度”等方面[4]。重点考核学科方向的前瞻性与特色的鲜明性,各方向间的关联性,与学科内涵的紧密度;研究队伍结构的合理性,学术带头人的影响力与知名度;代表性成果的先进性和水平,阶段性重要科研成果增长度;学科条件的完备性和开放度,科研平台的支撑作用;学术交流的广泛性与活跃度,经费使用的合理性与效益等,促进学科与平台练内功、重建设、强内涵、上层次,提高学科与平台的核心竞争力和自主科技创新能力。考核评价方法采取“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主观评价建议建立不同建设层次学科平台的专家评估指标体系,采用专家评价方法,对照各学科平台建设目标完成情况、科研绩效增长情况以及自身发展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客观评价建议筛选重要科研成果指标,彰显学科建设成果亮点,建立不同建设层次学科平台的科研绩效核算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对于成果、人员跨单位、跨学科“重复使用”问题,可采用成果“归属度”方法。

地方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要根据科研创新发展的需求,努力加强自身业务建设,练好内功,以人为本,程序规范、信息互动、快速流畅,协调服务,视野开阔。加强科研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构建与校内学科设置相关的省内外高校学科平台科研信息综合数据库,为学校学科建设提供准确、翔实的信息支撑和精准服务,不断提高科研管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业务符合度和群众满意度。

猜你喜欢

高水平学科建设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