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思政课教师的事业心

2020-03-03张德昭王梦诗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责任思政理论

张德昭,王梦诗

(重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0044)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阐述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提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1],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而“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1]。当前,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要增强事业心。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在一些人身上也出现了丧失事业心和前进动力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思政课教师队伍中也有某种程度的反映。担负立德树人重任的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当作一种职业来做,更重要的是要把它当作一项崇高的事业来追求。

一、增强干事创业的责任自觉

职业心突出权力,事业心强调责任、义务。习总书记强调: “思政课作用不可取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1]思政课教师通过对人的精神的培根铸魂,从而参与到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的精神传承之中,这是很崇高的事业。因而,思政课教师必须自觉认识到思政课教学所蕴含的巨大责任。责任与角色认同相关,只有意识到自己责任的人才算进入到相应的角色,人往往会因为责任感而获得无穷的力量。一个人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具有什么样的身份地位,在他的内心深处都应该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抱有不同程度的责任感。责任(responsibility)一词指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种行为应该是可以答复和解释、说明的。在现代哲学中,韦伯(M.Weber)、胡塞尔(E. E.Husserl)等人都强调过责任的重要性。德裔美国学者约纳斯(H.Jonas)更是建立了系统的责任伦理学。一般而言,人无非有两种责任: 道德责任和法律责任。道德责任主要针对一种能力可能对他人造成的危害,具有在行为发生之前的前瞻性和反思性,因而被称为“远距离的伦理”、延伸的利他主义; 法律责任主要针对一种能力已经对他人造成的危害,因而被称为“近距离的伦理”。思政课教师首先应该承担起道德责任,以避免可能危害的发生,防止道德责任演变成法律责任。

从哲学上看,责任的存在论根据,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性。马克思说: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海德格尔(M.Heidegger)认为,人的存在是“共同存在”“共同此在”[3]。人的关系性决定了每个人必须对自身的自由和权力加以约束。首先,人的行为选择的自由与责任密切相关,自由是受责任约束的因而是有界限的。人只有认识到对公平和社会秩序的责任才有资格谈自由。因此,思政课教师有约束自己自由的责任,要把握底线,坚守原则。其次,自由是对权力的支配,因此责任也是对权力的约束。从这个意义上看,责任是知识和权力的函数。这一观念包含两个维度。一是责任与权力成正比: 权力越大责任就越大,因为权力越大也就意味着权力给他人造成的正、反两方面的可能后果越大。因此,权力越大的人越应该有责任心,越有权力的人越应该谨慎。二是责任随权力延伸: 权力的影响达到什么时空范围,责任就延伸到什么时空范围。思政课教师担负着对学生培根铸魂的责任,在这个意义上,是拥有很大权力的人。他们的言语行为会对学生、对社会,带来比其他人更大也更长远的影响,因此应该负起更大的责任,需要用特殊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事实上,所有人的行为、自由和权力,都应该有相应的责任加以约束。人的关系性和共在状态,决定了每个人在存在论维度上既是自身也是他人,因此,每个人对自由和权力的行使,都要以承担责任为前提,既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他人负责,而且对自己负责就是对他人负责。所以《论语》讲“修己以安人”[4]201。萨特(J.P.Satre)说: 每个人都应该“把自己存在的责任完全由自己担负起来。还有,当我们说人对自己负责时,我们并不是指他仅仅对自己的个性负责,而是对所有的人负责”[5]。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具有价值取向的目的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思政课教师的权力能够被用于不同目的,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把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起来,不仅要求真而且要求善; 不仅要承担培养人才的职责,而且要承担培养好的人才的责任。

职业与事业的区分,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职责和责任的区分。在德语中,“职责”(Verpflichtung)和“责任”(Verantwortung)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责任“是职责的一种更为特殊的情况。职责完全可能存在于一个行为(Verhalten)本身之内,而责任则指向行为之外,有一个外部关联”[6]。职责是一种职业所规定的任务,比如教师应该完成的教学、科研工作量等; 责任则主要涉及教育与外部社会之间的关系,它从教育的社会功能方面体现出来。把工作仅仅当作职业,就只能看到自己的职责; 把工作当作事业,就能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思政课教师的工作能够影响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的未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涉及所培养的人将来可能发挥的社会作用,因而涉及社会利益,这是思政课教师应该承担责任的重要原因。但这并不是说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是彼此外在的关系,相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责任,思政课教师对人才培养负起责任,就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负起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对中华民族的责任,对前人的责任,对后人的责任”[7]169-170。习总书记要求思政课“更好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8]379。其中“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

二、追求干事创业的内在价值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目的性活动,实践的动机、目的和价值取向是同一的。动机存在于实践的起点,目的是动机的完成,价值取向则是从动机到目的的立场、态度、选择。动机即初心,最高的目的就是理想,信念是对初心和理想的一以贯之的坚定性,而将动机和目的实现出来的能力是意志。思政课教师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当成事业来干,就要注重追求这一事业的内在价值和意义。

要牢记和坚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事业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事业不能忘本忘祖、忘记初心”[8]326。他要求“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8]32。思政课教师选择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的初衷,有可能是出于外在的功利性动机,为此必须认真审视、矫正自己的动机和初心并确立正确的动机和初心,使之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始终保持高度一致。思政课教师的初心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说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说: “善显然有双重含义: 一者就其自身就是善,另者,通过它们而达到善。”[9]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作为职业还是作为事业,二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思政课教师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动机、初心,是基于外在功利还是基于内在价值。基于外在功利,就会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当成手段和工具; 基于内在价值,就会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本身作为目的。动机、初心决定人生的目的和理想,也决定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单纯的职业心可能导致人生价值、目的和理想出现偏差,而增强事业心就是要找准人生价值、目的和理想。实际上,任何崇高的事业,都要求以它本身为目的,否则就无法把这个事业干好。梁启超先生提倡“无所为而为”,即不因为外在目的而去从事某种工作。如果“有所为而为”,即“以别一件事为目的而以这件事为手段; 为达目的起见勉强用手段”,这种目的和手段的错位必然破坏事业的发展。

当前,思政课教师增强事业心,必须处理好两个关系: 一是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人民的关系。职业心和事业心的差异,本质上是价值观的差异。缺乏事业心,实质上是把个人利益凌驾于事业之上,它是一种个人主义、利己主义; 增强事业心实质上是视事业为目的和理想,个人为事业献身,它是一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利他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要求思政课教师摆正个人功利与事业理想的关系,把个人利益与国家民族的利益、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的共同理想辩证地统一起来,在国家民族发展的伟大事业中实现自我。二是精神追求与物质享受的关系。追求事业主要是追求一种精神价值。中国共产党是理想共同体,而不是物质利益共同体。在当代,社会充斥着市场法则、资本逻辑,思政课教师增强事业心更要有定力,特别是要过“金钱关”。亚里士多德说人有三“善”: 外物、身体、灵魂。外物是人的生存手段,但是“过了量都对物主有害,至少也一定无益”。灵魂的“各种善德都愈多而愈见其效益”,且其“能够形成并保持德性,无所赖于外物。反之,外物的效益就必有赖于灵魂诸善而始显露”[10]。因此,人的本质不在物质而在灵魂。金钱不是最重要的,对待金钱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思政课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守对事业的赤子之心,不能用金钱的价值去衡量事业的价值。

一以贯之地坚守初心和理想,就能形成强大而持久的动力。凡“无所为而为”者,必然出于对事业的热爱而形成的内在动力去“为”,就能做到主动的“我动”; 凡“有所为而为”者,必然出于对外在功利价值的追求而产生的外在压力去“为”,那就是被动的“他动”。同时,如果思政课教师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仅仅作为一种职业,那么从事这一职业的动力就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基于外在功利价值从事工作,必然以外在利益的多寡、得失作为标准来评判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也必然根据外在利益的变化来确定自己对工作的态度和选择,一旦个人的外在功利需要得不到满足,或者出现能够获得更高功利价值的职业机会,一些思政课教师就有可能放弃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而选择那些具有更高功利价值的职业。因此,只有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作为事业来追求,思政课教师才能基于这一事业的内在价值来确立自己的选择,培养起对这一事业的持续热爱和追求,并形成干事创业的持久动力,将生命意义与事业意义、个人价值与事业价值、人生目的与事业目的统一起来,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以贯之地坚守初心和理想,才能“敬业”。职业心与事业心的差异还体现在个人与工作的关系上。每个人都是“现实个人”,都免不了“为生活而工作”,这意味着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把工作视为职业、工具和手段。但是,人还应该“为工作而生活”,即把工作视为事业、目的。因此,个人与事业之间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但事业心应该高于职业心。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马院姓马,在马言马”,其中的一个深意就是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增强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事业的忠诚感。“忠”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要求的“敬业”。对事业“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便是敬”[11]238。“敬”与“忠”不仅是一种政治要求,而且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论语》强调“敬事”[4]2,《庄子》讲“用志不纷,乃凝于神”[12]。“敬”与“忠”就是精专于一,它要求在事业上心无旁骛。梁启超说: “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11]237精专于一的反面是三心二意。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知识爆炸、信息爆炸,人的精力的有限性与学科专业的多样性存在矛盾,如果不精专于一,就无法成就事业。同时,“敬”就是要把事业看得比自己高,对其形成持久的热爱和遵从,对事业怀有神圣感、敬畏感,把事业作为目的来追求,甚至视为自己的生命,无论何种外在功利都不可取代它。

一以贯之地坚守初心和理想才能“乐业”。亚里士多德说“求知是人类的本性”[13]。梁启超说: “人类为理性的动物,‘学问欲’原是固有本能之一种。”[11]228其实,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内的一切学问,都始于兴趣。凡“有所为而为”者,基于外在力量的裹挟而做事,因而必定把职业当成苦差事,在工作中难以获得真正的趣味,无法达到“乐业”的境界。虽然人在职业之外也能得到某种价值,但那是短暂的,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快乐。凡“无所为而为”者,基于对事业的热爱而做事,因此必定能够在事业之中获得内在意义和快乐,真正做到习总书记要求的“爱岗敬业”并自觉献身到伟大事业中去。同时,“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

不把事业作为目的来追求而只当作手段和工具来使用,那是对事业之神圣性的亵渎,也是对事业的贬抑和损害。黑格尔(G.W.F.Hegel)说: “惟有当思想不去追寻别的东西而只是以它自己——也就是最高尚的东西——为思考的对象时,即当它寻求并发现它自身时,那才是它的最优秀的活动。”[14]同时,仅仅将工作作为职业、手段,这本质上是一种功利主义价值观,它最终会使人的功利本身受到损害,因为人的功利往往会因事业受到损害而相应地受到损害。反之,事业得到尊崇、捍卫和发展,最终会反过来给人带来更大的利益。国家、民族追求理想的过程本身,也是不断实现功利价值的过程。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搞好,把学生培养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最终能够使思政课教师实现人生价值,并在国家民族的整体发展中获得最大的功利。

三、坚持干事创业的能力本位

习近平总书记说: “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 “能力本位”的时代,任何个人、团体、组织、政党的事业,都需要有相应的能力作为支撑。能力是干事创业、承担责任的前提,也是赢得幸福和尊严的前提; 能力是合法性的基础,缺乏能力就必定出现从事某种事业的合法性危机。思政课教师要认真思考自身工作与党和人民的要求之间的距离,与时俱进地提高干事创业的能力。

当前,思政课教师坚持能力本位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时代任务的艰巨性决定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可能一马平川,在发展的过程中各种困难和问题还会层出不穷,民族复兴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增强干事创业的能力。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也要求人的能力与时俱进地不断提高。二是自身能力不足提出的必然要求。自信源于自我认识,能力自觉是提升能力的前提。“认识你自己”是古希腊德尔斐神庙门楣上的箴言; 《论语》讲“吾日三省吾身”[4]2。思政课教师需要加强自我认识,增强能力危机感。

在心理学上,能力指一个人所具有的能够直接影响实践效率,使实践得以顺利、高效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既在实践中形成,也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离开实践就不存在能力的问题,因此能力是一种行动力。同时,能力是顺利、高效完成实践活动的直接心理特征,而不是全部心理特征。对思政课教师来说,知识储备、对社会现实的把握、教学经验、科研水平、性格特征、事业兴趣等因素都会影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思政课是综合性课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综合性的实践过程,大学的目的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思政课教师应该注重提升综合能力。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给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六个方面的要求、给思政课提出的“八个统一”的要求,以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效果为标准,本文认为,思政课教师要重点增强以下几个方面能力。

准确传播科学思想的能力。思政课教师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能力虽然是在实践中的行动力,但它以知识为基础。习总书记强调对马克思主义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7]8,他要求“传道者首先要明道、信道”“教育者先受教育”,要“让信仰者讲信仰”[1]。思政课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原原本本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到在理论水平上“顶天”。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是当代的真马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发展,已经写进党章和《宪法》,自然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根本遵循。要努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思政课教师要把加强自身的理论武装与加强学生的理论武装统一起来。在方法论上,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学风、科学求实的精神,把理论问题搞清楚、弄明白,给学生提供准确的知识、观点和信息,不能在课堂上讲八卦,讲道听途说的东西,讲网上随意下载的二手资料。

释疑解惑和回应现实的能力。思政课教师要准确把握社会现实和学生的困惑。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思政课要增强现实针对性。思政课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你讲了什么,而且要让学生知道你为什么这样讲。要注重把握和针对两方面的实际,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立地”: 一是准确了解并针对学生的困惑。按照习总书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和期待”的要求,及时回应学生的问题。二是准确把握并针对社会现实。习总书记多次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把中国实践总结好”[8]21,要“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8]33。在理论上“顶天”,在实际上“立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就能达到“两极相通”“天地一体”的境界,目的是“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8]35。在方法论上,思政课教师要有“发展适应性”。习总书记说: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永无止境,我们认识真理、进行理论创新就永无止境。”[8]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都在不断发展中,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实际,思政课教师的知识和能力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发展成果融入教学之中,不断回应社会实践提出的新问题和学生面临的新困惑。

正面教育和理性引导的能力。思政课教师要坚守课程的政治性、阶级性和原则性,对错误思想观点要敢于亮剑。社会主义事业只有通过一代代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青年才能传承。习近平总书记说: “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思政课教师要增强“四个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牢把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政治方向,突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在理想、信念、价值观和道德观上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和理性引导。

科学性与政治性辩证统一的能力。思政课教师要提升课程的科学性、学术性。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思想体系。思政课教师要理直气壮地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增强其学术性。有较高学术含量的思政课,即使抽象、理解起来更困难,学生也是欢迎的。相反,缺乏科学性、学术性的单纯说教,不仅是对思想政治理论的亵渎,而且是浅薄的、没有吸引力和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政治性是辩证统一的,而且科学性是政治性的基础。思政课要用科学性说明政治性、阶级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学科自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自信的源泉和底气所在。所以习总书记说,“只有把一些重大问题从思想理论上搞清楚、弄明白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才能做好。道理很简单,共产主义信仰是理性的信仰,其中“知识是树立核心价值观的基础”[7]40。

对青年学生的道德感召能力。思政课教师要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习总书记指出: “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7]49理想信念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通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来涵养和落实。对道德素质的要求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贯主张。《论语》讲: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4]11中国古代典籍《大学》提出的“三纲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与“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强调道德的重要性。习总书记要求“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1],做到这一点,思政课教师自己心里首先要有真善美的种子。

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重大问题的能力。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并培养其实践能力。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践永无止境、认识永无止境。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致力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应该具备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能力。同时,不仅要教学生知,而且要教学生行; 不仅要增强学生的理性思维,更要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猜你喜欢

责任思政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神秘的混沌理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