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2020-03-03毛泽东

领导月读 2020年1期
关键词:矛盾性根本原因唯物辩证法

毛泽东

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这样,唯物辩证法就有力地反对了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论和庸俗进化论的外因论或被动论。这是清楚的,单纯的外部原因只能引起事物的机械的运动,即范围的大小,数量的增减,不能说明事物何以有性质上的千差万别及其互相变化。事实上,即使是外力推动的机械运动,也要通过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植物和动物的单纯的增长,数量的发展,主要的也是由于内部矛盾所引起的。同样,社会的发展,主要地不是由于外因而是由于内因。许多国家在差不多一样的地理和气候的条件下,它们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非常之大。同一个国家吧,在地理和气候并没有变化的条件下,社会的变化却是很大的。帝国主义的俄国变为社会主义的苏联,封建的闭关锁国的日本变为帝国主义的日本,这些国家的地理和气候并没有变化。长期地被封建制度统治的中国,近百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正在变化到一个自由解放的新中国的方向去,中国的地理和气候并没有变化。整个地球及地球各部分的地理和气候也是变化着的,但以它们的变化和社会的变化相比较,则显得很微小,前者是以若干万年为单位而显现其变化的,后者则在几千年、几百年、几十年、甚至几年或几个月(在革命时期)内就显现其变化了。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自然界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自然界内部矛盾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唯物辩证法是否排除外部的原因呢?并不排除。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鸡蛋因得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鸡子,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各国人民之间的互相影响是时常存在的。在资本主义时代,特别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各国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的互相影响和互相激动,是极其巨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影响到世界各国内部的变化,同样地而且特别深刻地影响到中国内部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是通过了各国内部和中国内部自己的规律性而起的。两军相争,一胜一败,所以胜败,皆决于内因。胜者或因其强,或因其指挥无误,败者或因其弱,或因其指挥失宜,外因通过内因而引起作用。一九二七年中国大资产阶级战败了无产阶级,是通过中国无产阶级内部的(中国共产党内部的)机会主义而起作用的。当着我们清算了这种机会主义的时候,中国革命就重新发展了。后来,中国革命又受到了敌人的严重的打击,是因为我们党内产生了冒险主义。当着我们清算了这种冒险主义的时候,我们的事业又重新发展了。由此看来,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

【题解】

本文选自《矛盾论》的第一小节“两种宇宙观”,标题为编者所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尝试着概括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间的关系。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将其概括为“两种思维方式”的对立,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将其概括为“两种发展观”的对立,毛泽东则从更高的层面将其概括为“两种宇宙观”的对立,并系统地论述了二者对立的根源,描述了二者各自的思维特征。

毛泽东指出,二者之间最根本的对立在于,在辩证的宇宙观看来,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及其相互联系和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这就是说,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和全面的观点去观察一切事物。毛泽东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特别强调:“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样就有力地反对了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论和庸俗进化论的外因论,揭示出“两种宇宙观”对立的实质和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毛泽东指出,辩证法的观点其实历史悠久,但古代的辩证法由于其发展不完善,后来被形而上学的阶级观点所取代,直到近代人类社会革命运动普遍兴起,这种崇尚发展与变化、批判与变革的宇宙观才重新回到人类视野,并且经由马克思主义者的改造,成就了一个伟大的理论。(王纵横)

“知非”中求“进境”

境界是有层次的,由低到高是一个艰苦的磨炼和感悟过程,从不足处切入,常思己过,在“知非”中求“进境”,是一种有效方法。魏晋时期,胡质、胡威父子皆以清廉著称于世。一次,晋武帝问胡威:“你和你的父亲相比,谁更清廉?”胡威回答:“我不如我的父亲,父亲清廉不愿让人知道,我是唯恐别人不知,所以我比父亲差远了!”尽管已十分清廉,但对照父亲胡威依然看到自己的不足,在清廉为官的问题上不断提升境界。其实,人都是在修补不足中成长成熟的,改一处不足就进步一层。南宋杨万里说:“头垢则思沐,足垢则思濯。心垢则不思沐濯,何哉?”这提醒我们,自我净化不能只做沐头濯足的表面文章,要注重清除心灵的污垢,进行思想洗礼,唯有如此方能脱胎换骨。

猜你喜欢

矛盾性根本原因唯物辩证法
血液透析患者发生跌倒不良事件根本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大大方方的输家》:一部先锋性与矛盾性并存的小说
唯物辩证法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双重视域下的“意识形态终结论”批判
钢琴教学与演奏的唯物辩证法思考
波特小说中矛盾的宗教观
浅谈作业成本法——以哲学的视角
浅谈作业成本法——以哲学的视角
试论于连的形象及其矛盾性格
柴油机压缩空气起动系统三通球阀内漏分析与处理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