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粟裕游击战思想在浙西南革命斗争中的形成及其以后的应用

2020-03-03张永忠

丽水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游击战粟裕西南

张永忠

(中共丽水市委党校,浙江 丽水 323000)

粟裕是我党我军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之一,他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深谋远虑的战略远见、高超绝伦的指挥艺术,在中外军事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粟裕的成长历史中,浙西南革命根据地三年游击战时期是其一生最为重要的军事斗争时期之一,浙西南是粟裕临终遗言抛撒骨灰的地方,可见它在粟裕心目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位置。研究浙西南革命斗争给予粟裕的人生磨练与军事实践历练,发掘浙西南革命历史这座富矿,进一步唤醒我们的初心与使命,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一、磨练、历练、修炼——粟裕游击战思想在浙西南的形成与成熟

从1935 年2 月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组建到1938 年3 月粟裕率部奔赴皖南抗日前线为止,挺进师在浙西南、浙南斗争的三年时期,是粟裕一生最为重要的军事斗争时期之一[1]143。粟裕的军事素养与能力,特别是其游击战思想,在这一时期得到充分的磨练、历练、修炼,并最终成型成熟,为浙西南革命根据地斗争提供了正确的战略战术指引。

(一)游击战思想的磨练

在挺进师挺进浙江之前,粟裕长期在毛泽东、朱德的直接领导下从事军事斗争,曾担任过红四军、红十一军、红七军团、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参谋长,对红军游击战术有着切身的体会与实践,但毕竟长期处于大兵团作战的时期,对游击战的真正实践与研磨主要开始于三年挺进师斗争时期。

1.向游击战的适时转换。粟裕率领挺进师挺进浙江后,迅速认识到了新的战斗环境和敌我双方的特点:首先是敌人力量的强大。浙江是国民党统治的腹心地区,国民党统治势力极为强大,大部分地区党的组织被破坏殆尽,更没有红色根据地或游击区域作为红军的依托。其次是红军力量的弱小。挺进师基本部队是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突围的部队,主要是一个迫击炮连、一个机关枪连(已经没有炮弹和枪弹) 和二十一师的第五连,再加上一些康复了的轻伤病员,以及政治部、供给部、保卫局的机关工作人员,出发时全师只有538 人,武器装备及弹药较为缺乏[1]144。再次是浙江群众尚没有真正发动起来,挺进师部队一到某村子,大部分老乡纷纷出逃,红军给养供给极为困难。基于当时的环境条件与群众基础,也基于以前北上抗日先遣队失败的惨痛教训,在挺进师取得斋郎战斗的胜利后,粟裕适时提出了“两个转变”并马上付诸实践:即尽快实现由正规军向游击队的转变;尽快实现由全师集中打正规战到开展广泛游击战争的转变[1]145。这一适时转换为后来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开创奠定了基本条件。

2.挺进师指战员对游击战的适应与磨合。挺进师到浙西南后,要向游击战转化,最大的困难是广大指战员对游击战的陌生,粟裕在他的回忆录中曾详细地叙述过当年的磨合过程:开始派一个团级干部带一支小分队出去打游击,从开始的独立行动三天增加到后来的五天,再逐渐增加到七天、十天、半个月,慢慢学会了单独行动,后来一个班长就可以带一支小分队独立行动了[1]149,挺进师全体指战员基本掌握了游击战术。要想在游击战中立于不败之地,没有当地群众的支持是不可能的,因此会做群众工作是其核心环节。当时为了向外逃的群众宣传,红军战士化装成逃跑的群众,以此接近当地老百姓,向他们宣传党和红军的政策。经过挺进师广大指战员不懈努力,终于与当地老百姓打成了一片,为挺进师开展游击战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3.在浙西南广大农村地区率先开展游击战。浙西南山区在反动统治阶级残酷剥削下,农民生活极其困苦,挺进师领导当地群众 “打土豪,分田地”,实施土地革命,并率先在广大农村地区开展灵活机动的游击战,通过游击战摧毁国民党在农村的区、乡、保长机构及其在农村的顽固势力,建立工农政权,并进而发展成为浙西南游击根据地,正是在浙西南革命根据地持续的斗争实践中,粟裕游击战术思想开始初步形成。

(二)游击战思想的历练

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引起国民党蒋介石的极大恐慌,国民党组织数省保安团对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清剿”,挺进师及浙西南革命根据地面临着严峻的斗争考验,粟裕游击战思想也面临着血与火的考验与历练。

1.游击战思想在根据地反“清剿”中得到充分的应用。国民党在这次“清剿”中,利用保安团为主力,纠合地主反动武装向根据地大举进攻,粟裕指挥挺进师兵分两路,主力跳出包围圈,向敌人兵力空虚的浙赣铁路进攻,以期调动敌人回撤。挺进师的广大指战员在刘英、粟裕的领导下通过一系列游击战,反制了国民党军对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第一次“清剿”,反“清剿”斗争取得胜利,浙西南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与发展,遂昌王村口成为师部驻地与根据地的中心,粟裕游击战思想得到实战的充分验证。

2.游击战思想在根据地反“围剿”中的应用。蒋介石鉴于“清剿”的失败,迅速抽调国民党军主力部队十八军来“围剿”浙西南革命根据地,挺进师面临着根据地建立以来最为严重的局面。面对这次“围剿”,粟裕采取了敌进我进的新的游击战术,留下第二纵队和第五纵队就地坚持,其余主力部队迅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以积极的游击作战行动吸引敌人、调动敌人,并开辟和建立新的游击根据地,基本上挫败了国民党军对挺进师的“围剿”,浙南游击根据地的建立标志着粟裕游击战思想的又一次胜利[1]180。

3.游击战思想在根据地建设中的应用。为了充分发挥游击根据地的作用,必须建立可靠的核心根据地,据此粟裕提出并实施了核心游击区策略。其具体做法是:“在一些重要地区,选择条件比较好的村庄开始工作。几个或十几个有工作基础的村庄连成一片,就是一个游击基点,离开二三十里又建立一个游击基点,这样逐步向外发展。基点密集的,联系起来便成了一个小小的游击根据地。它的外围,还有分散的游击基点。”[1]181这样就形成了游击根据地的梯次搭配,为持久开展游击战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游击战思想的修炼

粟裕游击战思想经过浙西南革命根据地建设初期的磨练、中期的历练,日臻定型成熟,已达到较高的应用水平,它已渗透到粟裕及广大挺进师指战员的头脑中,成为他们内心的一种战术思想修炼。

1.对游击战术应用的出神入化。在浙西南、浙南根据地斗争后期,粟裕以及挺进师干部战士能够娴熟地运用游击战战术,根据地建设也日益完善,全师分成“突击队”和“牵制队”,突击队集中力量进行根据地建设,牵制队主要实施牵制、吸引、打击敌人,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把游击战术运用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2.对游击战术精髓的总结。粟裕在其回忆录中把游击战术思想总结为六条原则:(1)以最小的牺牲换取最大的胜利;(2)不在消灭敌人,而在消磨敌人;(3)支配敌人,掌握主动;(4)积极进攻,绝少防御;(5)飘忽不定,出没无常;(6)越是敌人后方,越是容易成功[1]188。艰苦的磨练与历练终于修成正果,这些浓缩着高度智慧与经验的游击战术思想是对挺进师三年游击战的总结,也是粟裕军事思想的极为珍贵的组成部分。

二、深化、衍化、升化——粟裕游击战思想在华中华东的应用与外拓

1938 年3 月,粟裕率领由挺进师改编的抗日游击总队奔赴新四军驻地皖南,开始了其新的征战历程,从1938 年到1949 年新中国成立,粟裕逐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指挥一个方面军的军事首长,被人们称为“百战百胜”的“常胜将军”。陈毅当时对新华社记者介绍粟裕:“粟裕将军战役指挥高明,一贯保持其常胜纪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粟裕后来军事思想的策略与战术,与浙西南游击战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梳理其中的草蛇灰线,才能进一步认识浙西南根据地斗争在粟裕军事生涯中的重要地位。

(一)游击战思想的深化

抗日战争时期,是粟裕游击战思想大放异彩的时期,这是因为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从抗日战争一开始,就为八路军、新四军制定了独立自主游击战的总体战略,这为粟裕游击战思想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

1.对游击战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的超前认识。毛泽东在1937 年洛川会议上提出我军的战略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对这一战略的领悟有一个过程,就连彭德怀这样卓越的领导人一开始也并没有完全理解这一战略。而粟裕是较早对这一战略领悟透彻的领导人,他所撰写的《游击战术讲授提纲》,论述了游击战争和农村根据地建设问题,指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只有正规军在正面进行的正规战争是不够的,必须同时在敌人后方开展游击战争,才能实现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把侵略者赶出去[2]。粟裕的关于抗日战争游击战思想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继承,也是对浙西南革命根据地游击战思想的深化,在我党我军高级领导人中居于突出地位。

2.对抗日根据地建设的极端重视。粟裕经历过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惨痛失败,也经历过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艰苦斗争与兴盛发展,根据地对于游击战斗至关重要的作用深深地刻在粟裕脑海中,在以后的对日寇的征战岁月中,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过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他始终把根据地建设放在抗日游击战争的首要位置上。1938 年3 月,粟裕率部北上,投入创建苏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1940 年6 月,他被任命为苏北指挥部副司令员,协助指挥了黄桥战役,建立了以黄桥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重建,粟裕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政委,独立领导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与发展。1944 年率第一师挺进苏浙皖,建立苏浙皖根据地和海上根据地[3]。在整个抗战时期,粟裕打到哪里,就把根据地建在哪里,他领导建立的根据地在对日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对日游击战战术的娴熟应用。抗日战争时期,在粟裕领导下,在苏南根据地成功进行了韦岗、小丹阳、官陡门游击战斗并取得了胜利,打出了新四军的军威,振奋了国人抗日的斗志与士气。苏中保卫战、粟裕采取敌进我进的游击战术,“七保三仓”“五战丰利”,组织武工队,挺进到敌人后面据点及江边地带,袭击其腹背,从而一次次打败了日伪军对根据地的扫荡与进攻,巩固了抗日根据地。其游击战术与浙西南革命根据地游击战中的敌进我进战术如出一辙。

(二)游击战思想的衍化

粟裕游击战思想的衍化是指在新的斗争环境条件下,经过创造性发展、创新性转换焕发出新的光彩的过程。

1.对平原河网地区游击战的创造性开展。苏中平原属于河网地带,无遮无拦、一览无余,与当年的浙西南山区相比,无险可守、无山可躲,似乎缺乏进行游击战的地理条件。但在粟裕游击战思想的指引下,广大苏中军民在河流上构筑明坝、暗坝、阻塞坝,我军木船吃水浅,一掠而过,日伪汽艇吃水深,寸步难行。新四军发动群众改造根据地所有的桥梁与道路,变大桥为小桥,固定桥为活动桥,改大路为小路,直路为弯路,让日伪汽车失去优势。经过一系列地形道路的改造,本来不能打游击的地区,反而成了打游击战的好地方,纵横交错的河网,大大小小、曲曲折折的道路暗藏杀机,使日伪军望路心虚、徒唤奈何,而它又成了新四军与抗日民众杀敌的好战场[4]。

2.游击战战略指导下的运动战。在浙西南革命根据地斗争中,粟裕总结其游击战的六条原则,其核心思想是通过一切手段达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目标。凡是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做法、手段、行动都是对游击战思想的贯彻。正是基于这样的战略战术指导原则,粟裕在对日伪游击战中,不失时机地把游击战转化为运动战,融游击战于运动战中,寓运动战于游击战中,创造了对日伪战斗的经典战例。如黄桥决战、天目山战役、车桥战役以及1944 年举行的车桥战役,都是抗日战争中围点打援的经典战例,在这些战例中,可以看到粟裕对浙西南游击战术的创造性发展与创新性转换。

3.对地方武装与民兵建设的创新性发展。在当年的浙西南革命根据地斗争中,陈凤生、陈丹山领导的“青帮”组织对挺进师的协助配合给粟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回忆录中曾详细记述了这一农民组织对挺进师的无私帮助及其在根据地保卫战中的贡献。在苏中对敌斗争中,粟裕念念不忘地方武装与民兵建设,新四军第一师每到一地,粟裕都要留下精干部队帮助地方发展地方武装,把缴获的最好的武器留给地方武装[5],经过半年的发展,苏中建立了12 个县属警卫团、3 个海防团,民兵近30 万人。在反清乡战斗中,民兵配合主力部队充分利用游击战术,有力地打击了日伪军,为巩固苏中根据地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游击战思想的升化

粟裕游击战思想的升化是指把小范围、局部范围内的游击战思想转化为更大时空、更大规模、更加复杂的大兵团作战的战略战术,这突出表现为粟裕在解放战争中的杰出表现。

1.对小规模游击战术的大兵团化升级。解放战争的历史大舞台为粟裕演绎其军事艺术提供了难得的空间。在解放战争的初期,我军同国民党军相比,仍然处于劣势,敌强我弱的战争格局仍然是当时的真实态势,这也为粟裕游击战思想的新实践提供了契机。这时,不论是从战争规模、敌我双方力量配置、战场空间都有了一个巨大的转变。面对国民党军的分进合围,粟裕的军事战术的核心是集中优势兵力歼灭其中一路敌人,这是当年游击战术的升级版,最为经典的战例就是孟良崮战役。在陈毅、粟裕的领导下,华野通过大踏步前进、后退,调动敌人,在运动中寻找战机,终于在国民党军45 万大军眼皮底下全歼国民党军王牌七十四师,从而实现了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战略效果。

2.从实际出发确定军事战略。1947 年6 月30日,晋冀鲁豫野战军南渡黄河,拉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7 月23 日,中央军委提出:“叶、陶两纵队出闽浙赣,创立闽浙赣根据地。”陈毅传达这一决定时说,中央的意图是“变江南为中原,变中原为华北”[6]。面对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决定,粟裕三次斗胆直陈,1948 年1 月22 日,粟裕把他的战略构想以“子养电”报中央军委,1 月31 日,发长达2 000 字电报,4 月18 日,以个人名义再次直陈,4 月29 日,粟裕到西柏坡亲自面陈意见,中央军委听取了粟裕的意见,于是有了后来的淮海战役,战后毛泽东由衷地赞叹:“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7]从实际出发制定战略战术是游击战与大规模运动战的共同原则,当年挺进师在与上级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粟裕、刘英独立领导游击战,从而养成了只唯实、不唯上、不唯书的思想作风,这一特质在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再一次发挥了作用。

三、唯实、求实、务实——粟裕游击战思想在当代的价值与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导我们:“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今天我们重温粟裕当年的事迹,意在为我们当下的使命注入精神动力。粟裕游击战思想在当代的价值突出表现在以下3 个方面:

首先,唯实是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方法论指导。我们党几代领导核心从毛泽东到习近平历来都非常重视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来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实际出发,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方法论。当年粟裕杰出的游击战思想,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就是从实际出发来制定对敌斗争的战略战术,这是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也是今天我们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重要法宝。我国目前正处于大转型、大发展、大机遇的关键时刻,我们面临的发展起来的问题一点也不比当年战争年代少,这就要求我们更要从实际出发来制定我们的方针政策,以期不断推动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其次,求实是我们密切联系群众进行科学决策的基本遵循。对实际情况的了解过程是一个充满艰辛的反复的过程,也是一个密切联系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粟裕的游击战思想能够得以贯彻实施,其关键就在于细致的群众工作,粟裕每次战斗之前,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进行充分的调查摸底,敌我情况了然于胸,广大人民群众是我们的信息员、供应员、游击队员,正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使得粟裕及其战友们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通过密切联系群众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仍然是我们必须遵循的群众路线工作方法。

最后,务实是推进党和人民各项事业的重要工作作风。列宁曾指出:“一次行动胜过十打纲领。”邓小平也说过:“不干,连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我们党的事业是实干干出来的,当年挺进师的广大指战员每时每刻都在准备着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牺牲生命,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干革命之中。实干兴邦、空谈误国,今天我们更需要这种实干精神,以实干砥砺前行、以实干攻坚克难、以实干实现理想,通过实干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

猜你喜欢

游击战粟裕西南
古城西南两座桥
第一次开飞机
“潮”就这么说
刘少奇与粟裕交往二三事
Country Driving
一路向西南——然乌湖、米堆冰川
华北敌后国民党军的游击战及其失败
粟裕谈黄桥战役
粟裕与攻台作战的准备
白崇禧与抗日游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