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形贫困”现象的文化逻辑及消费行为引导

2020-03-03徐怀志

关键词:消费主义隐形身份

徐怀志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江苏连云港 222006)

“隐形贫困”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文化现象,与消费主义的传播密切相关,是消费主义文化情境衍生的结果,是对青年主体现实生活境遇的高度概括和形象描述。自“隐形贫困”一词火遍互联网以来,无论是朋友圈、QQ 空间、博客,还是抖音,这些自媒体纷纷“刷屏”,甚至陆续出现了“隐形贫困”系列表情包,反映了青年群体的“自我嘲讽”,昭示着消费社会中青年生活的真实境遇。《中国90/95 后年轻人消费信贷现状的报告》显示,中国约有45%的年轻人有“实质性负债”,总体信贷产品的渗透率已达到86.6%[1]。这些数据是青年群体构建自我生活方式的真实写照,不仅反映了他们群体消费能力的日益提升,而且折射了青年的情绪情感、群体认同,引发了人们对青年消费行为及其产生的结果的重新审视。因此,认清“隐形贫困”现象及其缘起,审视“隐形贫困”现象的文化逻辑,对帮助青年“脱贫摘帽”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一、“隐形贫困”青年的群体特征

当代中国的贫困问题,一向是党和政府关心并致力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就已经认识到私有制是造成中国百姓贫困的根源,采取恢复国民经济、社会主义改造等举措,通过大力发展工农业生产帮助人民群众摆脱贫困。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认为经济体制束缚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2]148,提出了“先富带动后富”的思想。江泽民延续并丰富了邓小平的经济发展理念,把扶贫对象更加具体化,“坚持目标到户、目标到人”[3]。胡锦涛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推动了消除贫困工作的进一步深化。进入新时代后,习近平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奋斗目标,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思想,努力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在习近平看来,中国大部分群众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真正需要帮助的是低收入群众,因此他主张“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帮助困难群众特别是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困难群众早日脱贫致富”[4]。

时至今日,“贫困”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除了一些显而易见的贫困现象,还有一些容易被忽视的贫困隐性化表现,可以称为“隐形贫困”。“隐形贫困”最初指的是地方经济平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掩盖了局部农民真实贫困的事实,造成了贫困的隐性化[5],后来被用来形容青年生活光鲜体面而存款“贫穷”。“隐形贫困”中的“隐形”突出了贫困现象隐蔽性、不显露的特点,而“贫困”主要指非理性消费造成的存款“贫穷”以及精神贫瘠。这与英国学者齐格蒙特·鲍曼所说的“有缺陷的消费者”具有一定的契合之处。“隐形贫困”一词经微博发布后立即受到广大网民的热捧,成为凸显当代社会青年生活影像的重要概念。“隐形贫困”的青年通常有四个明显特征:一是年龄横跨“85 后”至“00 后”;二是学历高,普遍受过高等教育;三是工作区域一般处于城市中心;四是收支不平衡。

二、“隐形贫困”现象的文化逻辑审视

“隐形贫困”真实地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青年人的生活状态,受到网民热捧不是一种偶然现象。它描绘了社会变迁过程中青年个体生活的真实图景,反映了青年对生活方式的追求,是青年的生活方式、情绪情感、价值观念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隐含了青年情绪情感的表达和宣泄。许多青年通过自我身份的重新构建融入这种文化图景,寻求身份认同,这表明“隐形贫困”现象背后有独特的文化逻辑。

(一)生活方式:“会消费才叫会生活”

按照消费社会学的观点,消费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活动,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活动,是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和再生产活动[6]74。在消费主义刺激下,青年不断更新自己的生活结构,追求新的生活方式。首先,“隐形贫困”彰显了青年对生活方式的选择特性。青年群体的生活方式具有一般生活方式的内容和特征,同时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7]414,而消费恰恰为青年追求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路径,使得青年对生活方式的选择更具自为性。青年对消费生活方式的选择,是青年面对传统消费观念与现代消费文化矛盾的一种自我尝试。其次,“隐形贫困”彰显了青年生活方式的创造性。青年正处于自我身份认同探索的不稳定时期,他们关注自我、憧憬未来、积极探索[8]。消费为青年构建独特的文化世界、实现自我的独特性提供了前提条件,成为青年寻找的创造性生活的一种特殊的象征性表达形式。在青年看来,生活方式与社会各阶层的“惯习”和“品位”联系在一起,是自我创造、自我认同、自我表达的特定物质形式。

(二)情绪宣泄:“消费就能秒变富人”

任何社会都为人提供了独特的情感宣泄、疏导和缓冲的通道与方式[6]49,消费就是青年群体一种合法的情感宣泄方式。在消费活动中,青年对商品价值的关注正在从商品的使用价值向符号价值转移。青年群体已经不再单纯思考温饱等基本生存问题,更加注重商品所代表的一种文化符号和体现的身份象征。“隐形贫困”的青年群体往往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相对可观的经济收入,过于注重生活品位,试图通过消费实现“秒变富人”的身份转换,以一种情绪情感宣泄的方式实现个体的自我表达。社会夹层中的“隐形贫困”青年对身份认同充满渴求,往往比未受过教育的群体对生活抱有更高的期待,但社会身份的预期偏高与残酷的现实生活之间的差距催生了他们的心理焦虑,迫使他们急切地想从符号消费中获得自我满足,缓解身份落差的冲击。当然,他们在“隐形贫困”背后也在寻求心理寄托。在这个物质丰盈的现代社会,商品的使用价值已经不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走入人们视野中心的是商品附带的品味、档次、格调等隐含文化意义。这些虚无缥缈又看似实实在在的附加值,正是商家为了迎合“隐形贫困”青年心理所虚构的文化符号。

(三)群体认同:“符号消费实现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的过程是一个人不断选择、维护、创造和管理的过程[6]49,消费正是青年自主选择、自我构建而获得群体认同的重要方式。青年的“隐形贫困”现象折射了他们寻求身份认同的愿景。一方面,符号消费活动已经蔓延到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消费不再仅仅意味着购买、占有和使用消费品,而且意味着拥有商品的文化价值和情感意义[9]49。青年消费的不仅仅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也消费着商品可能包含的社会地位、名望和时尚。消费者对商品由“使用”到“拥有”的新型关系,凸显了商品拥有者之间的差异性。按照丹尼尔·贝尔的观点,消费背后隐藏着关于身份、品味、地位、自我认同的密码[10]5,这是品味,更是凸显阶层归属的符号[10]7。青年不仅借助商品的符号意义彰显身份,而且极力通过与他人趋同的消费活动获得同类群体的身份认同。一个人对于产品和服务的选择实际上是一个声明,说明我们是谁、我们所认同的人的类型,甚至那些我们想要远离的人[11]188。因此,青年“消费什么”“怎样消费”不仅能体现其自我定位和自我评价,而且能体现其自我认同。在现代消费社会,青年可以自由选择产品、服务和活动来界定自我,并为自身创造一个与他人沟通的社会身份。

(四)文化图景:“隐形贫困其实是一种文化”

“隐形贫困”是一种群体亚文化,群体中的成员具有与其他群体相区别的共同信仰和经历[11]449。青年群体的“隐形贫困”,其实质是因消费主义盛行而衍生的一种青年亚文化,往往与青年的消费活动相伴而来,表达某种特殊意义或传承某种文化价值,使青年与同一社会和历史大结构中的其他社会群体区别开来。青年对“隐形贫困”这一网络热词的“自觉认领”,彰显着青年文化空间的自我构建。尤其是青年对“隐形贫困”的频繁点赞与转发,已经成为青年面对社会矛盾结构、社会困惑而采取的一种文化策略。一方面,青年以“隐形贫困”为标签争取文化空间。青年以“隐形贫困”作为生活境遇的“自嘲”,并自觉汇聚在这一“标签”下形成一股力量,试图捍卫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青年以“隐形贫困”为标签表达了特殊的抵抗方式。“隐形贫困”青年群体与传统的真实贫困群体不同,他们实际上处于社会“夹心”层,往往更渴望得到社会的关注并获得身份认同。对“隐形贫困”这一标签的“认领”,从反向显示了青年对自身生存状况的微弱抵抗。可以说,“隐形贫困”青年群体的非理性消费行为背后,隐含着对传统消费观念的抗议。

三、“脱贫摘帽”的正确开启方式

“隐形贫困”作为一个群体标签赢得了广大青年的“自觉认领”。广大青年消费后获得的短暂快感,以及他们以银行卡、支付宝、微信钱包、荷包“四大皆空”所做的自我嘲讽,引起了人们对“究竟什么是隐形贫困”“如何消除隐形贫困”等问题的深刻反思。“隐形贫困”是青年宣泄情绪、寻找身份认同的结果,具有一定的正面意义。但是,“隐形贫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广大青年缺乏生活规划,折射了青年的困惑与焦虑心理,以及青年文化建设的滞后,因此需要加以规范和引导。

(一)引导生活规划,打造健康生活方式

据媒体报道,2018 年中国“90 后”短期消费贷款超过3 万亿,约占2018 年短期贷款总规模的1/3[12]。而《2019 中国养老前景报告》显示,52%的中国年轻一代(35 岁以下)没有储蓄[13]。无论是青年消费贷款数额还是储蓄现状都昭示,青年缺乏对生活长期、健康的规划,长此以往,必然会对正常的社会生活造成不利影响。在笔者看来,消除青年“隐形贫困”现象,关键在于指导青年制定合理的人生规划,打造健康的生活方式。其一,要引导青年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同时树立理性消费观念,做到既要以消费提高生活质量,又要防止过度消费、非理性消费;其二,要引导青年树立勤俭节约的生活观念,积极抵御社会不良社会思潮;其三,要引导青年制定合适的存款计划、理财计划,为将来生活做好积蓄。

(二)加强心理疏导,营造青年健康心态

社会阶层的变动、物质资料分配的不公、社会竞争的激烈、需要与满足的落差等多种因素所引发的心理失衡,正不断威胁着人的全面发展。社会要加强对青年的心理疏导,引导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一方面,社会要重视青年的心理健康,克服把青年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软任务”的错误思想,守好青年心理健康的“主阵地”,关注青年群体的思想动态、情绪情感,促使青年形成健康人格。另一方面,社会要在实践中提高青年的社会心理适应力和承受力,通过提高青年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对社会变革的承受能力,以及因社会变迁而产生情感失衡后的再平衡能力,引导青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

(三)提升主体价值,增强青年自我认同

符号消费已经蔓延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断地刺激着青年的消费冲动,几乎支配了青年消费活动的全部。部分青年在消费活动中日益迷失了自我,表现出“娱乐至死”、主体性缺失、生存焦虑等现象。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是贡献与索取(满足自身需要)的统一,其基本内容是人的劳动[14]168。因此,加强青年劳动教育,提升青年主体价值,增强青年自我认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消解消费主义对青年的负面影响,促进青年的全面发展。一方面,要加强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作为青年成人成才的“必修课”,让青年在劳动中创造价值、获得价值,并在劳动中表现和确证自身价值。另一方面,要提倡正确的价值评价标准。马克思认为,对个人价值的评价主要是对个人贡献的评价[14]174。这里所说的“贡献”既包括对他人的贡献,也包括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社会要引导青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御享乐主义、消费主义。

(四)加强文化建设,增强青年文化自信

把消费视作一种人生的价值体现及存在意义,俨然已成为青年群体的一种新追求。一些青年难以自拔地沉浸在盲目而缺乏节制的消费中,并不断自我麻痹。他们把这种行为视为一种“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正当选择”,并为自己这种不合时宜的消费寻找借口。青年的这些消费行为,反映了他们正在被消费主义所裹挟的现实窘态,折射了青年文化建设的困境。青年文化是一种以青年为主体,以青年对自身及社会的经济、政治实践在青年意识中的反映为内容的横断的、复合的群体文化[7]435。加强青年文化建设,既是增强青年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也是引导青年健康成长的必然选择。一方面,青年要提高对不同性质文化的鉴别力和消费力,提升文化品位,对良莠不齐的文化能有清醒的认识和把握;另一方面,青年要坚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定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信念并孜孜以求。

猜你喜欢

消费主义隐形身份
Film review:WALL·E
隐形人
我变成了一个隐形人
跟踪导练(三)(5)
消费主义视角下传统集市贸易的现代化解读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新媒体时代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
“0感无暇” 隐形妆
互换身份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