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施归越》中吴优形象论析

2020-03-03韦敏珠

关键词:夫差越国范蠡

韦敏珠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 541006)

《西施归越》是当代剧作家罗怀臻在1987 年创作的一部剧作,讲述了勾践被打败后派西施迷惑夫差,几年后大败吴国迎回西施的故事。被勾践迎回越国的西施已怀有吴王的骨肉,范蠡得知后无法接受这一事实。为了掩人耳目,西施独自回到苎萝村,偷偷生下了孩子。范蠡劝西施摔死孩子,西施不忍下手,范蠡失望地离开。此时,勾践也得知此事前来“探望”,西施在惊慌中误杀了自己的儿子,最终在崩溃中抱着孩子尸体跳崖自尽。

《西施归越》问世之后,曾多次以不同的剧种上演,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也引发了学界的关注。该剧作塑造了形象丰满、性格各异的人物,李伟认为剧中人物都是“有血有肉、有丰富内涵的真实的人”[1]。其中,丑角吴优是贯穿全剧的灵魂人物,既是吴越争霸的见证者,又是主角命运的旁观者。当芸芸众生都在七情六欲中苦苦挣扎时,唯有他是清醒的。这出戏“直逼人性的幽暗阴森”[2],吴优则与人性的阴暗面形成了对比。吴优可以说是一个灰色人物,是“弄臣”,又具有原始质朴人性的善良与美好,其性格的多面性值得深入研究。

一、滑稽逗乐的弄臣,也是满腹辛酸的玩物

在一般人的眼里,吴优是一个滑稽可笑的伶人;在士大夫的眼中,吴优是一个可恶的弄臣。实际上,他那滑稽逗乐的外表下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辛酸。

(一)油嘴滑舌,装傻卖乖

吴优第一次出场是在姑苏台被攻破之后。当西施在范蠡与勾践的劝说下准备回归越国时,吴优“突然钻了出来”,向勾践道贺:“恭喜大王,贺喜大王!”面对勾践的问话,他嘻皮笑脸地回答:“天地之精,万物之灵,日月所化,水火所生。嘻嘻,大王,我乃是一个人。”[3]135吴优非常懂得见机而作,此时正是归顺勾践的大好机会,他如果不抓住这次机会,很可能就要四处漂泊,甚至身首异处。为了得到勾践的欣赏和收留,他把自己描述成“上连着天,下接着地;论说前朝三皇,调笑后代五帝;诸侯面前任戏耍,天子面前敢放屁”的形象。勾践问:“你是夫差的玩偶?”吴优答:“从前伺候吴王,如今归越王你了!”[3]135-136说完这番话,他还卖乖地猫在勾践脚下。勾践一抬腿,吴优就势一溜滚翻。吴优油嘴滑舌、装傻卖乖的表演果然赢得了勾践的欢心,勾践认为他“倒也逗人喜欢”[3]136。这正是吴优想要达到的目的:吴国战败,他必须另择主人,勾践的出现恰好给了他表现的机会。正如他自己所说:“邀主人欢心,是奴才的看家本领!”[3]136而对于勾践来说,卧薪尝胆多年而能一朝复国雪耻,自然十分欢喜,这个优伶可算得上是锦上添花——夫差玩偶的归顺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志得意满的心理。吴优的油腔滑调与机智善变不仅保住了性命,还使他日后能跟在越王身边吃喝不愁,这是他作为“玩物”的本领,也是他在乱世中的生存之道。

(二)乱世求存的辛酸

吴优在人前嬉皮笑脸、装傻卖乖,有时甚至做出各种丑态来讨取君王的欢心,看起来就是一个没有灵魂和自尊的玩偶。然而,隐藏在滑稽逗乐的表象之下的,是他无可奈何的乱世求存的辛酸。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国破家亡有时是朝夕之间的事。平民百姓都在夹缝中求生存,像吴优这样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伶人,最好的出路便是跟在君王身边。他们只要得到了主上的欢心,不仅可以保住性命,还能够衣食无忧。正如吴优所说:“卖乖卖乖,无是无非;装猫变狗,快活自在;改朝换代当儿戏,功名利禄想得开。”[3]146为了生存,吴优不得不深藏喜怒哀乐,成为乱世中小人物的一个缩影。吴优整日跟在国君身边,必须事事谨慎、处处小心。在庆功宴上,勾践正因为群臣对西施的夸赞而闷闷不乐。吴优跟在他身后,勾践问他:“孤王称得上是个英雄?”[3]137吴优的回答令勾践恼羞成怒,害得自己险些丢了性命。吴优在离开时咕哝道:“这个勾践,比夫差还难伺候。”[3]137可见,吴优也是一个有脾气、有性格的普通人。然而,伴君如伴虎,他深知不管在什么情况下,自己的情绪都不能表露出来。以滑稽取悦众人和隐藏自己的喜怒哀乐,为吴优带来了强大的生存能力和倔强的生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吴优是草根人物的代表。当姑苏台被攻破时,西施见到吴优大惊:“吴优,你没有死?”吴优回答说:“吴优生来命大,不知死是什么!”[3]131吴优在乱世中摸爬滚打,自有一套生存之道,就好比一株生长在石缝中的野草,无论经历多少风霜雨雪,都能顽强地生长。

二、清醒的旁观者

然而,吴优并不是一个完全泯灭了自我的可怜者的形象。众人都在吴越争霸与家国情仇中挣扎纠缠,只有吴优是清醒的。他准确地预见了西施的结局,同时看清了其他人的真面目。因此,他是戏中人,更是清醒的旁观者。

(一)深知西施“回不去了”

越军攻入了吴宫,西施也终于完成了使命。她兴奋不已,脱口而出:“我可以回去了!回去了!回去了——盼日出,盼天明,盼穿了双眼盼碎了心,今日里越国大军攻破城,终盼得生还故乡见亲人。我要回去了!回去了!”[3]132那一刻,西施完全沉浸在即将回归越国的喜悦中,但一旁的吴优则十分清醒,他知道西施已经回不去了。首先,西施已经怀有夫差的遗腹子。吴优提醒她说:“娘娘忘了,肚皮里有孩子。”[3]133西施这才清醒过来,自己已经不再是“无忧无虑浣纱女”,也不再是“无瑕无疵清白身”[3]145。苎萝村的山水依旧,而西施已非原来的“越娃”。实际上,当西施离开越国进入吴国的那一刻,她就已经回不去了。其次,海誓山盟今非昨。西施与范蠡“两小无猜共长大,一条溪水饮两家”“自幼相邻又相爱”[3]127,但在复国大业前,范蠡忍痛割爱,将西施送到了吴国。那时,范蠡曾立下誓言说:“西施不归,范蠡终身不娶!苍天为证!”[3]128就是这句话支撑着西施在“孽海中挣扎了几冬春”[3]145。吴国被灭后,恋人重逢本是一桩好事,但是,当得知西施怀孕后,范蠡却一把将她推开。他接受不了“本是清洁如玉体”[3]144的西施“成了含辱怀恨身”[3]144。在万箭穿心的痛苦中,他说出了真实的心声,“我是个顶天立地的奇男子,怎承受这彻骨的耻痛撕碎了的情”,“我不能一忍再忍复再忍,我不能与那夫差同欢共一人”[3]144。受传统文化浸润的范蠡本就在意女子的贞洁,西施侍奉夫差已经在他心头划下了一道伤痕,只不过他一直在刻意回避而已。范蠡说:“西施,范蠡只知道你是为了越国,为了大王和百姓,出使了吴宫!别的,一概不知,也不想知道。”[3]134这番话透露了他心底的隐秘。如今西施怀着“孽种祸苗”,无疑是在他心灵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所以他反悔了。范蠡无情地说:“西施呀西施,我不能与你成婚,不能!”[3]144时过境迁,当初的山盟海誓如烟般消散了。青梅枯萎,竹马不再,西施与范蠡再也回不到纯净的从前了。遗憾的是,吴优看透了这一切,西施却没能看透。

(二)洞悉勾践复国后的心理

勾践忍辱负重多年,一朝复国雪耻,自然意气风发。勾践身份的变化自然导致他心理的变化,这一切吴优都清清楚楚。首先,吴优看透了勾践独揽首功、骄傲自大的心理。勾践认为自己“历艰辛、运奇谋,卧薪尝胆暗藏剑锋”,堪称“柔中钢,射天弓,一代天骄,救世英雄”[3]138,理所应当居首功。可是“庆功宴,满朝文武把西施敬,一杯杯,一盏盏往来不停。高踞首席人相忘,莫名气恼袭上心”[3]136。大家都把西施当作第一功臣,他这个复国之君反倒被遗忘在角落,于是勾践变得焦虑起来,心里生出了恐惧,从宴会中离场。他问吴优是谁救了越国,吴优不假思索地回答说:“自然是大王啰!”[3]136这是勾践最想听到的答案,他是一国之君,忍辱负重多年,难道还比不上西施这个只是陪着夫差玩乐的小女子吗?吴优的回答正是为了迎合他的心理,因为他已经看清了勾践此时此刻内心的感受。其次,吴优清楚地感受到勾践的多疑敏感和对功臣的忌惮。当被勾践问及朝中百官可有议论时,吴优想了想回答道:“没有啊!大王,大家都在喝酒,你倒好,一个人溜出来害疑心病!”[3]136“疑心病”三字准确地点出了勾践的心理。勾践重登王位,既在意旁人的评价,又害怕别人的议论,这种多疑、敏感、恐惧、焦虑交织的心理是他君王身份使然,吴优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显示了与众不同的眼光。勾践对有功的西施与范蠡有所顾忌,一方面是因为西施的光芒盖过了他,而这在他看来是一种“耻辱”,“也怪我张扬西施滥吹捧,自家戳破了自家的脓”“遣使美色成国耻,教人贻笑我技穷”[3]138,因此大家对西施的尊崇令他又羞又恼,“岂能再表女儿功”“荒唐盛宴须收场,遣送西施出越宫”[3]138;另一方面是因为勾践清楚,凭范蠡的才干越位称王不在话下,“股肱臣,尤须防,翻手之间便称王”[3]158。

(三)意识到西施远走高飞才能全身

吴国破灭之后,西施本该回到越国,然而物是人非,她已经回不去了。即使能够回到越国,西施的命运也令人堪忧。吴优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劝西施远走高飞。吴优之所以劝西施远走高飞,是因为他认识到了走与留的利与弊。第一,他国也有栖身地。春秋争霸,争来争去不过是那几国诸侯,江山是他们的江山,霸业是他们的霸业。对于吴优、西施这样的老百姓来说,平安幸福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只要能够安居乐业,哪儿都能幸福生活。就像吴优所说:“楚国,秦国,哪里不好去?”[3]133第二,同是天涯沦落人。西施为复国立下了大功,然而吴优知道,在越人的眼中,西施与自己一样,都只是个玩物。两个越将对西施的态度就是最好的证明。他们不仅逼已喝醉的西施继续喝酒,而且还轻薄她。“不喝?那就让兄弟们香香面孔!”“对,亲一下!”[3]139在他们眼里,西施不过是被夫差玩过的女人,既卑贱又肮脏。当受到西施拒绝时,他们露出了一副无赖相。由此可见,越国人对西施的尊敬都是表面的,他们心里对西施充满轻视与嫌弃。第三,西施怀有吴王的孩子,回到越国定是死路一条。西施带着吴王的遗腹子回到越国,无疑是寻死,勾践绝对不会容许这个孩子在世上生存一天,所以当知道西施生下孩子后,他急忙去斩草除根。勾践满腔怨恨,“悔不该优柔寡断留病根,到如今酿成后果成双人”,“西施啊西施,你竟敢把夫差的孽种生在孤王国土上”[3]157-158。卧薪尝胆的苦勾践一辈子也忘不了,他明白这个孩子一旦成人,历史将会再次重演,他可不想再次成为阶下囚、亡国君。然而,沉醉在喜悦中的西施没有想到这一后果,吴优却早就预知了她的命运。吴优不无痛心地说:“奴才早就说过,娘娘不该回来!”[3]165第四,吴越都没有西施的容身之处。西施初到吴国时,吴人没有把她当成敌人,对她真心相待。正如西施所言,“那吴王多威风,多神气!他也说过他爱我,宠我,疼我”[3]167。可是,因为西施的影响所致,吴国子民家破人亡,成千上万的吴国兵士命丧战场,吴人恨她入骨。而在她日夜思念的越国,众人也不愿接纳她这个“吴妇”。苎萝村里纷纷议论说:“西施是到吴国给夫差当小老婆,哎,丢死人了!”[3]149尽管西施是为了越国、为了同胞,他们却看不起伺候过吴王的西施,而且害怕她会给村里带来灾难。当看到回来的西施时,昔日的好姐妹一哄而散,东施不让她碰溪水,因为她“身子不干净”[3]150。“越国的女儿”西施在“人情温暖少是非”[3]142的家乡受到了嫌弃与鄙视,这是多么具有讽刺性和悲凉感的一幕啊!连生她养她的家乡都不再是她的栖身之所了!

三、心地善良的优伶

吴优出身低贱,是个逗乐君王的玩物,没有多少人看得起他,然而他滑稽可笑的外表下藏着一颗善良柔软的心。吴优善良的本性在吴国破亡时、归顺越国后和西施自尽时都表现了出来。

(一)吴国破亡时护西施

“吴优”这一名字,已经表明他是吴王的人,甚至就是吴国人。越军攻入吴宫后,存活下来的只有他和西施二人。在生死攸关之时,吴优选择了保护西施,有两个细节体现了这一点。一是在危难中救助西施。当越军杀入姑苏台时,西施从昏迷中醒了过来,第一眼看到的是一脸血污的吴优。西施突然间坐起来,大惊欲逃。吴优却顾不上自己的处境,走上前挽扶并安抚西施。其实,吴优已经知道了西施是越国的奸细,他如果是一个狠毒的人,完全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杀了西施,然后伪造出西施殉难的假象。但是,吴优没有这样做,其善良的本性由此可见。吴优清醒地记得西施肚子里还有一个小生命。在他看来,不管吴越之间有多少恩怨,这母子俩是无辜的,西施只是一件牺牲品,肚子里的孩子更是没有一点过错。“这个孩子是被越国给‘逼’出来的”,“本身与政治、道德伦理无涉”[4]。西施也是政治的牺牲品,所以当西施觉得恶心而捶击腹部时,吴优劝她不要糟踏自己。吴优劝阻道:“娘娘原是身不由己,何苦再糟踏自己?”[3]133吴优明白,西施不过是勾践的工具,阴差阳错地怀上了夫差的孩子,心里已经痛苦不堪了,但事已至此,再怎么伤害身体也是于事无补。二是保护西施的生命。西施怀着吴王的遗腹子回到越国,等待她的只有死路一条。西施没有想到这一层面,一心想要回归越国,可吴优是明白她回到越国的后果的。他劝西施说:“唉,娘娘,其实像你我这样的人,伺候谁不都是一样,何必牵牵挂挂呢?楚国,秦国,哪里不好去?反正都是陪着人家玩!”[3]133吴优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自己就是一个供人取乐的玩物,无论在哪里都是“陪着人家玩”。不仅如此,吴优还道出了西施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玩物,与他没有多大的区别。可惜的是,西施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一心只记得自己是“越国的女儿”“越国的西施”,“我为越国而来,理当回到亲人中去!”[3]133殊不知,归越之路是黄泉路。

(二)归顺越国后暗助西施

吴优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讨得了勾践的欢心,整日伴随在勾践身边。吴优对勾践的一言一行知道得清清楚楚,他利用了这样的便利暗中帮助西施。首先,将有关西施的秘密深藏心底。吴优有无数的机会可以告发西施向越王邀功,但他没有透露一点与西施相关的风声。关于西施怀孕的事情,只有吴优和西施两个人知道。吴优如果只是一个为了荣华富贵而不择手段的“弄臣”,怎么可能放过告发立功的好机会呢?可是,他选择了沉默。西施与他非亲非故,他能帮西施隐瞒这个惊天的秘密,就是因为他本性善良,不忍伤害西施和她腹中无辜的孩子。其次,暗中警示危机。当西施说出自己怀孕之事时,范蠡无法接受,二人发生了争执。此时,吴优就在暗处,范蠡以为他在偷听,实际上他是在放风,否则怎么会那么凑巧,在勾践快要到来时吴优就冒了出来。如果吴优有心害西施,他完全可以继续躲在暗处,让勾践听到这一惊天秘密。当然,他可以趁机把勾践引来,当面对质,让西施和范蠡措手不及,立下大功一件。可吴优没有这么做,他听到了范蠡与西施的对话,但当知道有人过来的时候,他跑出来善意地提醒二人。为了打消范蠡的疑心,他还装傻说道:“听什么?奴才什么也没听见。”[3]146这是在暗示西施与范蠡,自己不会出卖他们。吴优长年混迹宫廷,见惯了尔虞我诈、人心险恶,然而在皇宫这缸污水里浸泡了这么久的一个优伶,还能保持着一颗善良的心,确实难能可贵。

(三)为西施之死而流泪

西施在风雨交加中独自跑进深山,偷偷生下了孩子,本想把他丢弃在山中,但母性促使她把孩子抱回了家。范蠡得知消息后,赶来劝西施将孩子摔死,被西施拒绝后黯然离开。与此同时,勾践从眼线那里获知消息后也赶来“探望”,并步步紧逼,致使西施误杀了自己的儿子。当勾践计谋得逞离开后,西施发现孩子已经没有了呼吸,刹那间崩溃了。西施抱着死去的孩子,神情自若地登上了悬崖。此时,吴优哭了,这是他第一次动了真情。伴随君王多年,吴优也算是见惯了生死荣衰,按理不会把别人的生死放在心上,可是为什么“铁石心肠”的他会为西施之死落泪呢?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悲悯西施的命运。西施本是一个无忧无虑的浣纱女,“只盼许字到君家”[3]127,但因为一场战争,因为勾践的复国大业,因为她的美貌,她被当作礼物送给了吴王。如果说入吴是西施悲剧命运的开始,那么归越则是这一悲剧命运的终结。西施本以为回到了越国一切都可以从头再来,可是腹中的骨肉让一切美好幻想都破灭了。先是范蠡的不接受,后是村民们的厌弃,最后是勾践的逼迫,在这重重压力之下,误杀了孩子的西施终于爆发了。她痛呼道:“我杀人了?我杀人了?我又杀人了!我杀死了夫差,杀死了成千上万的吴国兵士,又杀死了自己的儿子!”“我是功臣?杀人的功臣?”“天地呀!你为什么要造就我?为什么要造就这场战争?”[3]167西施的一生都毁在了这场吴越争霸战里。她不由得质问:“为什么天地间行走着人?那么美妙,那么聪明,那么苦难,那么辛勤,那么温柔地爱,又那么凄厉地恨?人啊,为什么自相残杀?为什么掠夺纷争?为什么不同舟共济?为什么不互爱相亲?争什么?争什么?争什么?!回答我!”[3]168然而,回应她的只有一片寂静。从她的质问中,我们看到了贪婪、自私、虚伪等丑陋的人性。在一连串的打击之下,西施已经精疲力尽,只有吴优上前搀扶着她。这个优伶,从西施入吴到归越,见证了她从一个天真美妙的女子变成了身心憔悴的母亲,看到了她原本平淡美好但被战争与政治摧毁了的一生。看着西施平静地抱着死去的孩子登上悬崖,吴优终于忍不住动了真情,流下了泪水。这泪水中有同情,也有感慨。第二,感叹自己的命运。吴优与西施一样,都是君王的玩物,命运由不得自己作主。西施有功于越国,勾践曾经对她感恩戴德,把她捧得那样高。然而君心莫测,君王的自私与爱面子使得勾践对西施心生厌恶,害怕江山来日不保的心态促使他把西施逼上了绝路。这一切,吴优都看在眼里。伴君如伴虎,有功于国的西施尚且落得如此下场,他这个只会逗乐的伶人又将会是什么结局呢?

《西施归越》将一个看似有情却无情的世界浓缩在一部戏中,剧中每个角色都是有血有肉、有丰富内涵的人。丑角吴优是这部戏的点睛之笔,在主角们为家国情仇、爱恨恩怨而争斗纠缠时,他以旁观者的身份清醒地看到了西施归越的结局,以及勾践与范蠡性格中真实的一面。他是一个让士大夫唾弃的“弄臣”,也是一个辛酸的玩物。然而,他是整部戏里看得最透彻、活得最明白的人,也是非常清醒理智的人。吴优虽然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身上却闪耀着善良人性的光芒,与众人的自私虚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猜你喜欢

夫差越国范蠡
范蠡卖牛
卧薪尝胆
董楚平《越国金文综述》手稿
风雨同舟
任性的自恋,隐忍的自强
西施的爱情
范蠡还钱
所长无用
范蠡故里疏议——从三十里屯遗址的发现看范蠡籍里
勾践没有做过夫差的奴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