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洁版电视剧《西游记》的细节改编及其意义
2020-03-03鲁小俊
鲁小俊,孟 晨
(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西游记》作为古代神魔小说的代表作品,具有奇幻的故事情节和深厚的思想内涵,问世后人们曾以不同形式对它进行续写或改编。20 世纪以来,影视作品成为文化领域的重要媒介,有关《西游记》的影视改编作品也不断推陈出新。据调查,一所职业学校的近两千学生中,读过《西游记》原著的仅有百余人,但是提到《西游记》都耳熟能详,因为他们都观看过改编自《西游记》的影视作品[1]4。其中,杨洁版电视剧《西游记》作为电视剧经典,对《西游记》故事在青少年中的普及做出了巨大贡献。这部电视剧在细节方面与《西游记》原著有较多差异,这些差异对受众理解和接受原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深入探讨,以期更好地把握影视剧与原著的关系。
一、杨洁版电视剧《西游记》与小说原著细节的主要差异
杨洁版电视剧《西游记》尽管以“忠于原著,慎于翻新”[2]12而受到人们的称赞,但是与原著(百回本)相比,在细节方面仍有诸多差异。这些差异主要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一)细节的增加
电视剧《西游记》增加细节内容,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塑造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等正面形象,让他们比原著更容易为现代受众所接受。电视剧《西游记》的细节增加,主要表现在故事情节方面,同时也增加了一些次要人物。
故事情节方面,电视剧《西游记》主要增加了以下细节内容:猴王渡海上岸后,吓唬鱼贩、穿鞋、吃面条;孙悟空来龙宫要兵器前,龙王一家正投壶嬉戏;金箍棒上抵三十三层天时,千里眼、顺风耳担心影响玉帝听曲而受责罚,没有及时禀报;孙悟空在天庭放牧天马,遇到了天蓬元帅;孙悟空打进凌霄殿,玉皇大帝躲到桌底,传令快请如来佛祖;孙悟空被压五行山下,寂寞无聊,雪花飘洒;碧波潭万圣公主与小白龙、九头虫之间有情感纠葛;观音寺的老和尚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穿上了唐僧的袈裟而欣喜不已;《计收猪八戒》一集中,有地保抢亲、猪八戒背媳妇的情节;《偷吃人参果》一集中,孙悟空为救活人参果树,重回三星洞求见菩提祖师,祖师不见,孙悟空含泪离开,祖师于心不忍,指点他向南海观音求助;猪八戒路遇妖怪,因为此前被孙悟空戏弄而误以为妖怪是孙悟空所变;猪八戒出主意,让真假唐僧念紧箍咒以辨别真伪,真唐僧不忍,假唐僧却念念有词;车迟国王后、女儿国国王的戏份有所增加,如新王登基、梦见唐僧、夜会唐僧;等等。这些故事情节的细节增加,有的能使场景更加日常化、情趣化,便于拉近受众与剧情的距离,如猴王渡海上岸后吓唬鱼贩、穿鞋、吃面条的情形,以及地保抢亲、猪八戒背媳妇的情节;有的为剧情增添了诙谐幽默、针砭讽刺的效果,如孙悟空打进凌霄殿吓得玉皇大帝躲到桌底、猪八戒误认妖怪是孙悟空所变而受骗等细节;有的表现了人物情感的复杂性,如祖师因为于心不忍而指点孙悟空向南海观音求助的细节。
电视剧《西游记》增添的人物较少,主要有陈老汉的小孙子、高老庄上的高老太太、三打白骨精故事中的黑狐精、乌鸡国宦官。这些人物的增加,有的推动了故事情节,如黑狐精、乌鸡国宦官;有的丰富了场景,使剧情预设更加符合生活常理,如高老庄上的高老太太。
(二)细节的减少
电视剧《西游记》细节减少也主要体现在故事情节和人物两个方面,尤以故事情节的精简最突出。减省故事情节和人物主要受电视剧的观赏性、资金投入与预算等因素的影响,但目的在于减少枝蔓。这样处理突出了故事主线,使得剧情更加紧凑;突出了主要人物,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删减的故事情节主要有:猴王诞生经历的“石卵”阶段,“拜四方,眼运金光,射冲斗府”的情节;孙悟空运用神通把傲来国武库中的兵器搬回了花果山,向东海龙王求衣甲不得,借“试铁”吓唬龙王的情节;孙悟空在南天门被挡之事;七十二洞妖王与独角鬼王被捉,孙悟空认为没有伤及自己同类而不放在心上;观音菩萨欲扔净瓶打孙悟空,以及留在天庭观看处斩孙悟空;如来命山神土地在孙悟空饥时给铁丸、渴时给铜汁;袁守诚算命,龙王犯天条,魏征斩龙,龙王索命,太宗游地府;唐僧在法门寺佛前立誓要逢庙烧香、遇佛拜佛、遇塔扫塔;唐僧的两名随从被魔王吃掉,唐僧被太白金星救下;观音院丢失袈裟后,唐僧念紧箍咒;熊罴怪给老院主送请帖;孙悟空两战猪八戒中的“一战”;浮屠山乌巢禅师授《心经》;在“尸魔戏三藏”故事中,唐僧批评孙悟空懒惰,催促他化斋;孙悟空跟唐僧说,自己在花果山时曾变化身形以人为食;孙悟空因打死尸魔被贬回花果山后,制造飞砂走石,害了上千猎户的性命;孙悟空叫猪八戒和沙僧把百花羞公主和黄袍怪的两个孩子摔死在台阶上;银角大王遣三座大山压住孙悟空,孙悟空泪珠如雨,后被揭谛众神解救;乌鸡国国王遭受灾祸,起因在于文殊菩萨;孙悟空抱怨唐僧偏心,遂让猪八戒背尸体,猪八戒为了报复,设计让孙悟空去借丹;红孩儿故事中,孙悟空说要散伙,沙僧进行劝导;孙悟空通过观音和惠岸,向托塔李天王借天罡刀;孙悟空与铁扇公主对话涉及部分情色内容,牛魔王最终被李靖、哪吒捉回天庭;孙悟空与黄眉毛妖王难分胜负,滴泪感叹;朱紫国国王建避妖楼,以及獬豸洞先锋前来索要宫女;等等。
除了因故事情节精简而被减省的人物之外,电视剧《西游记》对人物的减省还有:在观音院故事中,原著为广智、广谋两人献计图财害命,电视剧删去了广谋;一直暗中保护唐僧的六丁六甲、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一十八位护教伽蓝,在电视剧中只保留了部分人物;高老庄的高老儿原有三个女儿,只保留一个女儿;等等。
(三)细节的更改
电视剧《西游记》对原著细节的更改较为复杂,既有故事情节的调整,也有人物言语与形象的变化。有些细节的更改,给读者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比如关于猪八戒和沙僧谁主要负责挑担、谁主要负责牵马的问题,电视剧与原著的人物角色设定正好相反。
对原著细节的主要更改有:将猴王上岸之后赤身裸体剥人衣裳的情节,改成孙悟空捡到衣服;隐去了孙悟空与其他七个魔王的结拜情节,只保留牛魔王与孙悟空的结交,并顺势将老猴提议向龙宫求兵器的情节,改为由牛魔王提出;将孙悟空从水帘洞铁板桥下的水道直达东海龙宫,改为孙悟空从岸边入海;将孙悟空礼迎太白金星并问天上可有齐天大圣一职,改为架刀相迎、高声质问;将孙悟空偷吃金丹下界之后又回去取仙酒,改为直接让美猴王连吃带拿;将陈光蕊放生金鲤、落水不死的情节,改为江流儿幼时放生鲤鱼、陈光蕊并未复生;将陈老儿小时候在孙悟空脸上扒柴挑菜,改为喂桃给孙悟空吃;唐僧由刘伯钦陪同去查看孙悟空,以及爬山救孙悟空,改为由唐僧一人完成;将孙悟空自己缝制虎皮裙,改为唐僧为他缝制;将名为“眼见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的六个贼人,改为普通的无名强盗,并让他们分两次偷袭陈老儿家;将观音院失火、黑熊精前来救火而发现袈裟的情节,改为马头精通报袈裟消息和黑熊精预谋盗取袈裟;观音寺老院主自己撞死的情节,改为被梁木压死;五庄观一节中,救活人参果树三日之约的提出者由唐僧改为镇元子,将孙悟空拿钵盂给师兄弟们摘桃,改为他背着桃枝;将猪八戒诬告行者要分行李的细节,改为猪八戒规劝唐僧,且唐僧未念紧箍咒惩罚孙悟空;将猪八戒去请孙悟空,被捉弄后在回去的路上开骂的细节,改为当面大骂;将白骨精因惧怕猪八戒、沙僧而变化身形之后再靠近他们,改为孙悟空用金箍棒画了个圆圈限制妖怪靠近;唐僧被树精掳去后与树精赋诗并被树精逼婚,孙悟空等赶到后将树精连根铲除这一情节,改为孙悟空放过树精,只是给予警告;原著中,金角大王、银角大王本是太上老君的看炉童子,被观音菩萨借来托化为妖魔以测试唐僧师徒的取经真心,电视剧中改为他们私逃下界;将孙悟空化作白兔引乌鸡国王子进入宝林寺,改为王子进香时碰巧遇见唐僧师徒;在车迟国斗法一节中,孙悟空与三位大仙斗法这一情节,被改成虎力大仙死后,鹿力大仙、羊力大仙驾云逃走;将唐僧和猪八戒怀孕的事发地由离城三四十里的村庄,改为女儿国的驿馆;将蝎子精的出场提前,并且将其兵器由三股叉改为琵琶;将唐僧师徒在小雷音寺被困而向五方揭谛求救的情节,改为猪八戒、沙僧自救;孙悟空站在巽地,一口气吹散人群,亲手将榜文塞在猪八戒怀里的情节,改为孙行者兴起一股风,将榜文吹到猪八戒怀里;朱紫国国君把金圣宫娘娘赶出王宫,改为妖怪摄走娘娘;等等。
二、影响杨洁版电视剧《西游记》细节改编的主要因素
导致杨洁版电视剧《西游记》上述细节变化的,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涉及资金、技术、人手等方面,主观因素主要是剧组出于对电视剧特性、时代精神等因素的考虑。
(一)影响细节改编的客观因素
资金是影响细节改变的关键因素,电视剧制作技术与所用人手等都要受资金的限制。当时,中央电视台拨给剧组300 万元经费,而这笔钱到1986 年春节之际就用完了,于是中央电视台要求拍个结尾尽快结束拍摄工作。后来,剧组从铁道部十一局借来了300万元,但由于物价上涨、景点商业化运作等原因,这笔钱没能支撑到《西游记》全部拍完[2]254-258,最终只拍了25 集。在技术设备方面,剧组最初只购入一台ADO特效机,直到1987 年拍结尾部分时才使用一台新的摄像机,而此前只有一台老旧摄像机[2]16。在这样的条件下,《西游记》剧组只能精简故事情节,减少演员数量,对一些涉及较多人物、道具和对特效有较高要求的情节进行删除或更改。原著中,孙悟空上达天庭时,先在南天门受阻,然后进入凌霄殿。而电视剧《西游记》全部天宫戏都在影棚内拍摄,按照原著的情节难以呈现真实的建筑场景和空间格局,改为孙悟空直接进入凌霄殿可以减省许多道具和布景。对乌鸡国王子带领三千御林军狩猎,孙悟空化作白兔引他入宝林寺的情节,《西游记》原著是这样写的:
行者正然感叹。忽听得炮声响亮,又只见东门开处,闪出一路人马,真个是采猎之军,果然势勇,但见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彩旗开映日,白马骤迎风。鼍鼓冬冬擂,标枪对对冲。架鹰军猛烈,牵犬将骁雄。火炮连天振,粘竿映日红。人人支弩箭,个个挎雕弓。张网山坡下,铺绳小径中。一声惊霹雳,千骑拥貔熊。狡兔身难保,乖獐智亦穷。狐狸该命尽,麋鹿丧当终。山雉难飞脱,野鸡怎避凶?他都要捡占山场擒猛兽,摧残林木射飞虫。那些人出得城来,散步东郊,不多时,有二十里向高田地,又只见中军营里,有小小的一个将军,顶着盔,贯着甲,果肚花,十八札,手执青锋宝剑,坐下黄骠马,腰带满弦弓,真个是隐隐君王象,昂昂帝主容。规模非小辈,行动显真龙……那太子跳下马来,正要进去,只见那保驾的官将与三千人马赶上,簇簇拥拥,都入山门里面。慌得那本寺众僧,都来叩头拜接,接入正殿中间,参拜佛像。[3]272
这一场面,核心人物是太子,保驾的有官员、将军、士兵等。如果如实展现这一场景,就要为这些人物准备不同服饰、盔甲,还需要配备白马、老鹰、猎犬、熊、兔、獐、狐狸、麋鹿、山鸡等动物,以及大量的彩旗、鼍鼓、标枪、火炮、粘竿、弩箭、雕弓、网、绳等道具。如此宏大的场面、众多的人员,以及繁复的道具、场地、服装等,需要耗费大量资金,而且有些道具一时之间也难以准备齐全。以当时的技术条件,剧组无法使用特效制作这一场景。为了节约资金,剧组巧妙地把孙悟空引王子入宝林寺的情节改为孙悟空与王子偶然相遇。
(二)影响细节改编的主观因素
首先,剧组充分重视影视剧的特性。《西游记》原著故事庞杂而枝蔓,而且因其成书过程十分复杂,故事内容与情节难免有前后抵牾之处。而影视剧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讲好主线故事、塑造人物形象,必然要求故事情节集中而合乎逻辑,故事发展的节奏要张弛有致。考虑到这些因素,剧组和编剧在拍摄前对原著进行了改编。清初李渔曾对戏曲创作提出“立主脑”“脱窠臼”“密针线”“减头绪”四项原则,这些原则同样适用于杨洁版电视剧《西游记》对原著的改编。“立主脑”即突出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典型的例子是电视剧《西游记》删除唐僧受六丁六甲、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一十八位护教伽蓝轮流保护之事;“脱窠臼”即题材内容追求新奇,摆脱俗套,如电视剧《西游记》对女儿国国王的情感世界的细腻展现;“密针线”即浓缩情节结构,使全剧前后照应、浑然一体,如电视剧《西游记》将第二十回《黄风岭唐僧有难 半山中猪八戒争先》至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 四圣试禅心》进行增删更改,将故事情节串联在一起,形成了因果关系;“减头绪”即删削“旁见侧出之情”,使戏中主线愈加明显,如电视剧《西游记》删去了陈光蕊放生金鲤而落水不死之事。
其次,满足反映时代精神的需要。20 世纪80 年代正值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成为时代风尚,因此凡涉及佛教因果轮回观念、道教金丹学说,以及一些血腥或情色的内容,剧组往往予以删除或者弱化。乌鸡国国王遭难的起因是他将化身凡僧的文殊菩萨在御水河中浸了三日三夜。为了报文殊菩萨被浸三日之仇,如来派狮子怪将乌鸡国国王推入井中浸了三年。这样的故事情节,隐含着“一饮一啄,莫非前定”的因果报应观念,自然在应该删除之列。原著中金丹有生有熟、心猿木母、金木相争之类的内容,涉及道教、佛教、五行等,既不易理解,也不符合时代精神。“袁守诚算命—龙王犯天条—魏征斩龙—龙王索命—太宗游地府”这一系列故事情节,不仅涉及因果轮回观念,还涉及对十八层地狱的详细血腥描写,如吊筋、火坑、拔舌、剥皮、车崩、寒冰、抽肠、油锅、刀山、血池等。这些场景放入剧中,也不太合适,因为时代需要的是“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精神风貌。
再次,剧组有独特的创作理念。杨洁在自传中曾这样写道:
我们采取八字方针——忠于原著,慎于翻新。我们要把吴承恩篇幅浩瀚的原著,改编时加以集中或扬弃,选取最精彩的部分,一集一个故事地讲述给观众。每一集连续而又独立。它们根据故事内容,有其独特的风格:有的是喜剧风格,可笑处让你忍俊不禁,像《计收猪八戒》;有的是闹剧表演,开心处让你捧腹大笑,像《斗法降三怪》;有的是悲剧情调,动情处会让你潸然泪下,像《三打白骨精》……尽量使每集都各具情趣,既避免了情节的雷同,让观众有新鲜味,又神奇浪漫,富有人情味。
有人认为,“人情味”这三个字与《西游记》中的神话故事无缘。错了!不论什么戏,若是没有“情”,就失去了灵魂。所以必须着力刻画人物,浓墨重彩地描写人情。《西游记》原著中成功地塑造了各种艺术形象,其中的主要人物都有鲜明的性格特征,不论孙悟空还是猪八戒,都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孙悟空有情有义,爱憎分明;猪八戒是个有缺点的好人;沙和尚任劳任怨,见义勇为;唐僧是个凡人,真诚又坚韧。他们四人在取经路上的重重磨难中加深了师徒之情;还有家国之情、儿女之情——这里有多少可作的文章!至于西行路上所遇到的妖魔鬼怪、君王臣宰,也都各有特性,各有真情。[2]12
杨洁的这段自述表明,剧组改编《西游记》遵循了两个基本理念,分别是“一集一故事”和“体现人情味”。在“一集一故事”理念的统领下,剧组或者将原著几回的故事并在一集中,如第二十回《黄风岭唐僧有难半山中猪八戒争先》至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的故事串联在一起用一集讲述完毕;或者将原著中篇幅较长的故事精简为一集,如《斗法降怪》一集,如果按原著叙述孙悟空相继与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斗法,时长就会超过一集,剧组对此情节做了更改和浓缩。当然,这一创作理念也与当时拍摄实际情况有关。杨洁版电视剧《西游记》的拍摄采取的是试拍方式,即先拍一集看看效果,再决定是否继续拍摄,因此拍摄之前就需要根据原著改编出独立的故事。正因为该剧是边拍边播,而不是完成拍摄后连续播放,因此各集之间的播放间隔时长各异,这在客观上要求每一集故事要相对独立。“体现人情味”是剧组的核心理念,剧组对原著大多数细节的改编都考虑到深化人情味的因素。突出“人情味”,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孙悟空有情有义,爱憎分明”,所以删除了孙悟空从傲来国兵器库抢走兵器、结义的七十二洞妖王被抓而孙悟空毫不在意、孙悟空被贬回花果山后掠杀猎人、孙悟空叫猪八戒和沙僧摔死百花羞公主孩子等细节;“猪八戒是个有缺点的好人”,所以删掉他在五庄观等地撺掇唐僧念紧箍咒的细节;“沙和尚任劳任怨,见义勇为”,所以删除他在流沙河以人为食的细节;“唐僧是个凡人,真诚又坚韧”,所以增加了他为孙悟空缝制虎皮裙、多次不忍心念紧箍咒、在女儿国时内心挣扎而又坚守原则等细节,删除他责骂孙悟空懒散、丢失袈裟后念紧箍咒惩罚孙悟空等细节。此外,一些次要改动也增添了人情味,如增加了高老太太主动为猪八戒提供行囊、师徒四人其乐融融一起吃饭的细节,将人物关系表现得和谐美好、充满温情。
最后,编导无意识的疏忽所致。典型的案例是杨洁版电视剧《西游记》中,多数情况下沙僧负责挑担,猪八戒负责牵马,而原著中恰恰相反。原著最后一回写道:
“猪悟能,汝本天河水神,天蓬元帅,为汝蟠桃会上酗酒戏了仙娥,贬汝下界投胎,身如畜类,幸汝记爱人身,在福陵山云栈洞造孽,喜归大教,入吾沙门,保圣僧在路,却又有顽心,色情未泯,因汝挑担有功,加升汝职正果,做净坛使者。”猪八戒口中嚷道:“他们都成佛,如何把我做个净坛使者?”如来道:“因汝口壮身慵,食肠宽大。盖天下四大部洲,瞻仰吾教者甚多,凡诸佛事,教汝净坛,乃是个有受用的品级,如何不好!沙悟净,汝本是卷帘大将,先因蟠桃会上打碎玻璃盏,贬汝下界,汝落于流沙河,伤生吃人造孽,幸皈吾教,诚敬迦持、保护圣僧,登山牵马有功,加升大职正果,为金身罗汉。”[3]721
杨洁导演在谈到沙僧的选角时曾说,沙僧“跟着唐僧踏上取经路后,就一直挑上了猪八戒交给他的行李担”[2]73,没有意识到“挑担”“牵马”的分工有误,以为沙僧一直挑着这个担子,再加上剧组没有聘请文学顾问,这个误会就延续下来了。
三、杨洁版电视剧《西游记》细节改编的意义
杨洁版电视剧《西游记》对原著的细节改编,至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一)增强了故事性
关于小说《西游记》的主旨,学界看法不一,有金丹大道说、游戏说、歌颂说、反抗说等种种观点,足以表明小说原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内容。杨洁版电视剧《西游记》在客观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突出人物形象,凝练故事情节,增强了矛盾冲突,强化了故事性。比如,原著中熊罴怪是在观音院失火后才发现袈裟的,电视剧中改为马头精通报情况,黑熊怪有预谋地抢夺袈裟,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由此得以增强。在三打白骨精故事及其后续情节中,电视剧增加一个人物——黑狐精,让黑狐精向唐僧说明真相,为唐僧师徒和好如初作了铺垫,避免了情节的生硬转换。这类改动使得故事更具有观赏性。与此同时,电视剧将小说原著的内涵也大大地简化了,比如小说中六个强盗的名字“眼见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取自佛教经典,象征六根不净,而电视剧则把他们的身份处理为普通强盗。这些观众感到陌生的宗教意义被淡化后,人物变得通俗化,有利于观众接受。
(二)书写了时代精神
20 世纪80 年代,社会的主流思潮是不畏权贵、不惧艰险,时代主旋律是倡导通过努力奋斗获得成功,重视道德情操和情感价值。杨洁版电视剧《西游记》融入了丰富的情感元素(亲情、友情、师徒情、爱情等),在可观性大大增强的同时,也触动了人们的心灵。在《三打白骨精》一集中,孙悟空被赶走时拜别唐僧,唐僧拒不接受孙悟空的跪拜之礼。摄制组使用特技创设了孙悟空的多个化身将唐僧围住跪拜、使得唐僧无可躲避的情境;在黄沙岭故事中,猪八戒找到被风沙迷瞎了眼睛的孙悟空,师兄弟相互拥抱、彼此安慰:这样的场面令观众动容。电视剧增加了高老太太这一角色,把她的叙事功能预设为高老头与取经队伍之间的润滑剂,使得剧情更加富有生活气息,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
(三)为古典名著的影视剧改编提供了范型
20 世纪80 年代,大众娱乐方式较为单一,杨洁版电视剧《西游记》占得了市场先机,但是其改编水平的确属于上流。即便在娱乐方式多样化的21 世纪,杨洁版电视剧《西游记》也依然受到观众的喜爱,在多个电视频道反复重播。在过去的30 多年里,杨洁版电视剧《西游记》走出了一条经典化的道路,其突出表现主要有两点。一是大量受众乐于接受杨洁版电视剧《西游记》,而较少阅读原著,对电视剧的熟悉程度远远超过对原著的熟悉程度。二是对后来的《西游记》影视改编创作而言,杨洁版《西游记》是一部绕不开的典范,一些符合原著的影视编创,反而因为不符合杨洁版电视剧《西游记》而遭到受众的批评。比如,杨洁版电视剧《西游记》的歌词“你挑着担,我牵着马”,以及猪八戒牵马、沙僧挑担的画面,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以致很多读过原著的人也会混淆这一细节。笔者曾问过所教的大学生“小说《西游记》中谁挑担谁牵马”这一问题,全班数十人竟无一人答对。这是典型的误读,而误读的源头就在杨洁版电视剧《西游记》。再如,张纪中版电视剧《西游记》中唐僧扫塔追佛宝,没有延续杨洁版电视剧中小白龙、公主和九头怪之间三角恋的情节,很多人便据此指责这部分内容不符合原著,其原因是观众混淆了原著与杨洁版电视剧的相关情节。还有的《西游记》电视剧在改编创作时,越来越重视感情戏份,甚至有以感情戏为主导的现象,比如途经女儿国的故事成为热门题材,应当与杨洁版电视剧增加感情戏的新尝试有关。
百回本《西游记》作为内涵丰厚的古典小说,本身就蕴含着可供改编的多样可能。杨洁版电视剧《西游记》与原著的诸多细节不同,为今后的影视改编提供了借鉴,也可为读者重读原著提供了新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