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流动儿童免疫现状与对策
2020-03-03苏文斌
苏文斌
广西南宁市江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 南宁 530031
免疫预防可以促进机体对抗与排除病原微生物的能力提升,增强人们预防与控制疾病的意识与能力。接种疫苗可以使机体产生抵抗病原微生物抗体,提高机体对抗与排除病毒能力,从而增强人们预防与控制疾病意识。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工作难以得到较好实施,从而对进一步开展免疫工作造成阻碍,严重影响免疫屏障构建,造成发病率上升,时下免疫工作亟待解决的难题就是如何更好落实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本文对近5年文献研究现阶段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现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1 免疫接种概述
计划免疫旨在研究分析传染病疫情与儿童人群免疫状况后,遵照规范免疫接种流程,按照计划给儿童接种疫苗,提高儿童免疫功能,以有效控制与消灭传染病。
在上个世纪70 年代中期我国就出台了《全国计划免疫工作条例》,条例的主要内容就是“四苗防六病”,同时,2007 年国家卫生部对外发布了《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要求进一步扩大免疫内容。疫规划是指依据国家传染病防治规划,使用有效疫苗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所制定的规划、计划和策略,按照国家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疫苗品种、免疫程序或者接种方案。预防接种按计划实施,以有效预防与控制特定传染病的暴发与流行,实施国家免疫规划,提高人们健康水平。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不断深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与完善,我国慢慢从传统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由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由封闭社会转变为开放社会。在这种社会转型大背景下,社会流动规模越来越大。在我国,社会流动的主要形式是从农村到城市,目的主要是务工。流动人口是指居住地不是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时间超过半年的人口,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员。免疫规划所说流动儿童指统一来源于外地,但是其户口仍在原籍的儿童,在本地居住时间不到3个月的则为短期流动人口,在本地居住时间超过3个月的为长期流动人口。
2 我国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现状
何寒青等[1]调查了中等城市流动人口儿童免疫接种情况,以及家长了解计划免疫知识的情况。以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挑选600位流动儿童作为调查对象。调查结果发现,卡介苗接种率97.50%(585/600),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91.83%(551/600),脊髓灰质炎活疫苗全程接种率75.17%(451/600),百白破联合疫苗全程接种率81.15%(489/600),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率89.83%(539/600),乙脑疫苗接种率82.00%(492/600);五苗全程接种率仅为24.83%(149/600),即全程接种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百白破联合疫苗、麻疹活疫苗。汇总数据发现,我国中等城市的流动儿童实际免疫接种率不高,特别是五苗全程接种率显著偏低。
陈万宇等[2]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骤增的流动人口成为我市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走向,十分有必要做好外来儿童免疫服务与管理工作。他们在调查当地流动儿童免疫建卡情况时,发现:父母职业、居住时间等因素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建卡率,父母籍贯与文化程度并不会带去影响,他们主张落实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的关键所在就是构建流动人口卫生网络平台,严格实施相关管理制度,提升卫生服务质量。
陆碧茹等[3]开展 调研过程中,提取学生入学时提交的“预防接种证”,挑选农民工子弟学校200名学生与地户籍学生200名作调研究对象;采取结构问卷个人方式深入了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免疫接种点医务人员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全程接种五苗率只有28.50%(57/200),而当地户籍学生的接种率达到98.50%(197/200),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全程接种率显著偏低。定点访谈医务人员过程中,发现以下情况:流动儿童免疫接种很容易被中断;流动人口文化程度不高,缺少保健意识,再加上其经济状况,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影响流动人口利用卫生服务资源的效率;医务人员工作繁重,不太了解针对流动人口的优惠政策,难以与来接种的流动儿童有良好沟通。除此以外,调查还发现:流动儿童家长不重视免疫接种,且缺少免疫相关知识。
3 影响我国新时期流动儿童免疫的因素
3.1 监护人忽视免疫规划 流动儿童监护人对免疫接种工作不够重视,造成难以顺利推进免疫规划管理工作,不少监护人不了解预防接种,尤其是农村,重男轻女现象依旧很严重,儿童正常接种受到制约。受以前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一些超生儿的监护人会经常变更住所,如此以来,儿童难以接受免疫接种,另外增加推进免疫规划管理工作的难度[4,5]。
3.2 人员流动性大 流动儿童经常变更居住地点,当免疫规划人员获得流动儿童信息时,他们已离开当地,因此导致及时免疫接种,也难以推行长期管理机制,频繁更换住所,到处流动,使得儿童错失最佳免疫接种时间。
3.3 超生者的担忧 在以往的计划生育政策规定之下,部分家长在怀孕后离家外出,分散居住,无固定住所,四处躲藏,等孩子出生后不希望被外界所知,都会产生恐惧、担忧的心理,使得有关部门或机构很难掌握情况,也就无法提供服务,也难以更好开展宣传教育。但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施行,这种情况将逐渐减少,直至消除。
3.4 未完全落实免疫规划 无法全方位落实流动儿童免疫规划,主要原因是免疫规划人员编制无法匹配实际工作量,同时免疫规划人员的福利待遇未与实际工作量相挂钩,以致免疫规划人员工作缺少积极主动性,一些工作人员工作责任感缺失,忽视流动儿童疫苗接种情况,导致无法及时给不少流动儿童进行免疫接种,也无法设立制定预防接种证[6,7]。
4 应对策略
4.1 加大免疫规划知识宣传力度,合理设置接种门诊 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免疫接种知识,如社区宣教、发放宣传册、张贴画报、入户、面对面、手机短信等形式,将免疫规划知识向儿童家长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其对免疫规划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流动儿童家长预防传染性疾病的意识,同时设立规范合理的预防接种门诊,以利于向儿童提供高质量服务[8-10]。此外,应科学安排接种工作日,进一步完善流动儿童设卡、制证与接种的工作。
4.2 提升免疫规划人员素质 疾控中心应当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培训,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感,提升其专业素养与技能,以确保顺利开展免疫管理工作;同时,改善免疫规划人员福利待遇,以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11-13]。此外,免疫规划人员应当主动与流动儿童家长展开有效沟涌,提高其对疫苗接种重要性的认知度,仔细跟踪记录流动儿童基本信息,以利于流动儿童及时接种疫苗,且设卡与制证[14,15]。
4.3 重视基层免疫规划工作管理 重视管理基层免疫工作是较好推动流动儿童免疫工作的关键所在。就基层接种单位而言,应当重点开展好组织工作,组织医生下到农村,在实地走访当中,详细统计流动儿童的实际情况,确定每一个行政村卫生室管辖流动人口的范围,如果流动儿童居住时间超过3个月,就要对其采取规范管理,汇总流动适龄儿童数量,调查适龄儿童接种疫苗情况,给适龄儿童设卡、制证,并进行登记,以利于有可供参考的管理依据。应当实施分区域管理方案,执行包干社区(村)的策略,每个月进行冷链运转,从而利于在管辖区域内,向适龄儿童推行流动儿童免疫接种工作[16,17]。
4.4 提升免疫规划工作实施强度 进一步完善相关儿童免疫规划法律法规,通过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提升流动儿童免疫规划工作的实施强度。把《疫苗流通与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作为实施参考依据,重视管理流动儿童免疫接种工作,以保证儿童免疫接种工作可以长时间稳定的开展下去。相关部门负责人与管理人员应当高度重视流动儿童免疫接种工作,严抓管理,同其他部门密切配合开展工作,搭建交流平台,开展有效交流,以利于让流动儿童免疫管理工作质量上一个台阶,促使顺利有序推进流动儿童免疫工作[18]。
4.5 做好流动儿童办证工作 免疫规划工作人员需要多与流动儿童家长沟通,向其介绍预防接种证制度,发放预防接种证,录入流动儿童基本情况至信息管理系统中,为每名儿童开设一个单独户名,给日后查阅提供便利[19]。与此同时,疾控中心应当定期核查与更新接种疫苗的流动儿童的状况,若新发现未接种儿童,应当及时给儿童进行疫苗补种,保证所有儿童都可以接种疫苗[20]。
综上所述,城市流动人口日益增多,确保儿童健康、控制传染性疾病的关键就是重视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调查流动儿童接种疫苗情况,分析影响免疫接种因素,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展开立体化管理,从而提高流动儿童疫苗接种率,构建有效的免疫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