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廉政思想与实践及其应时意义
2020-03-03饶学刚
饶学刚
(黄冈师范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清正廉洁,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政治美德,是国家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的主流。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国家的一个进步政党和团体,无一不重视清正廉洁政治的建设。苏东坡一生之所以能够守住廉洁清贫,是因为他对贫富、贵贱、荣辱、悲欢和生死有着超前的和清醒的认识。为了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东坡的廉洁思想、治政理念、处世哲学,就应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以新的范式呈现于世,发挥明镜般的应时作用。
所谓清正,就是清明、清白,正直、正义,“夫人高明清正而敏於事,有父母之风”[1];就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2],有党风、民风、家风,以及骨气、志气等浩然正气的涵义。所谓廉洁,就是廉正、廉明,纯洁、高洁,“不受曰廉,不污曰洁”[3];就是不见利忘义,“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4],有洁身自好、不贪污、不徇私情、不以权谋私、不奢侈浪费等的涵义。于今,清正廉洁,既体现于个体,修身是第一位的;更作用于社会,是涉及党和国家能不能永葆生机活力的大课题。
苏东坡在他的诗文中点赞了宋代廉洁清官。在《范文正公文集叙》中点赞了“忧乐天下”的范仲淹,在《上富丞相书》中点赞了“廉直、刚健、敦厚”俱全的富弼,在《司马温公神道碑》中点赞了“以忠义自结人主”的司马光,在《范景仁墓志铭》中点赞了使“贪夫以廉,懦夫以立”的范镇,在《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中点赞了“南山遗爱守”的朱寿昌,在《筼筜谷》中点赞了“清贫太守”的文与可,在《苏世美哀词》中点赞了“达于从政,敏而廉兮”的苏世美,在《后杞菊赋》中点赞了“斋厨索然,日食杞菊”的刘庭式。
一、“功废于贪,行成于廉”
(一)怎样做一个好官员?
用什么标准评价官员?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清正廉洁作表率,重点是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自觉同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作斗争,坚决预防和反对腐败,清清白白做官,干干净净做事,老老实实做人。”[5]
宋哲宗元祐年间,苏东坡回朝。熙宁变法只注重官员的能力、治绩,忽视对官员的廉洁要求,以致时局不安。东坡作《六事廉为本赋》,提出了著名的“功废于贪,行成于廉”的治政名言。六事是:“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慈),二曰廉能(才),三曰廉敬(业),四曰廉正(义),五曰廉法(规),六曰廉辨(是非)。”[6]各以具有“考察”和“廉洁”双义的“廉”为核心词,即首先要求官吏崇尚“廉洁”的品格。就是说,在所有素质中,“廉”是根本,这一点做到了,其他素质也就具备了。他在许多文件中重申了“廉”是六事的根本在《乞罢税务岁终赏格状》中说“右臣闻之管仲:‘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在《君使臣以礼》中说“士有廉耻,则临难不失其守”;在《谢制科启》中说“每中年辄下明诏,使两制各举所闻。在家者能孝而恭,在官者能廉而慎”;在《策别安万民一》中说“昔武王既克商,散财发粟,使天下知其不贪”;在《谢中书舍人启》中说“崔琰进而廉俭成风,杨绾用而淫侈改度。诚国是(国策)之先定,虽民散而可收”。这都是东坡的廉荣贪辱观。
诚然,“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赤壁赋》)这是苏东坡一生所坚持的廉洁操守。迄今仍有振聋发聩的应时意义。1984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视察湖北黄冈,参观东坡赤壁。他读了《赤壁赋》上面这段话后,对陪游的地、县负责人说:“我们今天仍须大力弘扬东坡这种物各有主,即使一丝一毫也不索取的廉洁思想,即过去部队常唱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正是靠着这种严明的廉洁自律,我们党才取信于民,最终取得执政地位。”[7]
(二)苏东坡以泉喻人的廉洁品格
苏东坡之所以爱游泉写泉,固然缘于泉文化的自然清丽,但更多的是与泉喻人的廉洁品格有关。东坡写过31篇泉诗,其中写泉即人的就不少。廉泉滋润万物壮,一洗人间万事非。
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东坡知密州,作《卢山五咏》之《三泉》,写泉与星宿、月亮,泉与人,即“天地与人一理也”(《东坡易传》)的和谐共处关系。表面写的是泉水洁白的自然属性,实质表达的是诗般的哲理:泉,是绵绵不绝的生命源泉,是永恒无尽的人类源泉。这就是东坡的宇宙观、生命观、廉洁观。
哲宗元祐四年(1089),苏东坡知杭州。应周敦颐儿子周次元之请,题周敦颐之濂溪,作《故周茂叔先生濂溪》诗,赞美周如他《爱莲说》所谓莲“出污泥而不染”的清纯廉洁精神。更令东坡倾倒的是周敦颐的“先生本全德,廉退乃一隅”的晚节:不慕名利,不攀附权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归隐美德。
元祐七年(1092),苏东坡知扬州,与好友苏伯固游,作《次韵苏伯固游蜀冈,送李孝博奉使岭表》。诗中引出并赞美东晋吴隐之拒贪史事。广东南海石门有贪泉,相传人饮其水起贪心。车来马往的过路人,即使唇干舌燥,没有一个敢妄自饮用的。广州刺史吴隐之不信邪,一到贪泉照饮不误。吴隐之到了广州,始终保持清正廉洁,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为官24年,依然身无长物,两袖清风,成为一代有名廉吏。
绍圣元年(1094)八月,苏东坡赴贬所惠州路过江西虔州,慕名造访当地名贤阳孝本,游廉泉作《廉泉》诗,形象地揭示廉与贪、慧与痴、毁与誉等辩证的人生哲理:勤廉者平安一世,贪婪者自毁一生。决定人的贪廉、痴慧、毁誉的不是物而是人,是人临泉有无拒贪守廉的自觉意识和清醒意识。《廉泉》告诉我们:泉清靠自洁,人正靠自廉。只要你具备拒贪贿、守廉洁这一智慧意识,你就能聪明一生,娱嬉一生,岿然屹立,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绍圣四年(1097)六月,苏东坡被贬海南昌化军,路过琼山借寓金粟庵(今海口市苏公祠内)。为了满足群众求水渴望,东坡在琼山城东北角找到了两处可饮用的水源,并指引当地民众开挖,自此取水者常满。元符三年(1100)六月,东坡赦离海南移广西合浦,再次路过琼州城东北隅双泉。琼人已建亭其上。太守承议郎陆公,求泉上之亭名与诗。东坡名曰“泂酌亭”,并作诗。东坡离琼近50年后,即南宋高宗绍兴十四年(1144),年逾七十的广西藤江贬徒李光分别给二泉取名为“金粟”和“洗心”。[8]“金粟”者,经世济用、造福黎民、无私清廉等儒家精神也;“洗心”者,随遇而安、宠辱不惊、超尘脱俗等佛道精神也。
(三)寄寓于大自然及山石花木的君子品格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就是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化意象,具有美好人格象征意义。如,竹是清雅澹泊、潇洒一生的谦谦君子。苏东坡廉政诗文写它最多。《于潜僧绿筠轩》《筼筜谷》《御史台榆槐竹柏四首》,“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追求竹节,看淡物欲,歌颂士人的高风绝尘,批判庸人的物欲俗骨,可谓妙笔。
又如,苏东坡写梅的诗词达50多首。神宗元丰四年(1081)元月,苏东坡第二次访问麻城歧亭。梅花的生命极其顽强,迎冰怒放,香飘四野,显示了它独压群芳的特殊性格。“蕙死兰枯菊亦摧,返魂香入岭头梅。”东坡以独特的视角看待梅花,暗香浮动,将梅人化,将人梅化。不仅不贬斥谢去的蕙、兰和菊,而且把它们与梅花视为装点大自然、清廉大自然的轮班园艺师。(《歧亭道上见梅花戏赠季常》)
再如,哲宗元祐五年(1090),苏东坡知杭州,作《赠刘景文》。诗,将刘景文的晚节及其风貌,巧妙地揉合于初冬景物的描写中。也可以看作是苏东坡人生的自我写照,“残菊败荷浑似我”[9],即一生磨难坎坷,清明廉洁,终于获得“橙黄橘绿”的圆满结果,还有千年英雄的寰球点赞。
绍圣元年八月,苏东坡在生还无望的贬惠途中,问历史,慕先贤,参禅拜仙,作《过大庾岭》诗。从混杂垢污的官场登上清新自然的大庾岭,“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净”,一洗前垢,与大自然高度和谐,获得了劫后余生、历险如夷的心灵效应,第一次呈现了放下一切世俗杂念而超然尘寰的真性情,可谓无欲则刚,苦难辉煌。
清正廉洁的核心是廉耻意识和不贪行为。清正廉洁,是当今共产党人基本红线。党章明确规定,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对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提出了“四个必须、八条规范”的明确要求,拒腐蚀,永不沾,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共产党人。毛泽东、周恩来、陈云、王树声、焦裕禄、孔繁森、申纪兰、谢长明、汪洋湖、王瑛、牛玉儒、郑培民、任长霞、廖俊波、杨宝林、范匡夫、张云泉、邱娥国等“行成于廉”的清官,一次次地感动着中国,感动着民族历史,感动着社会主义新时代。
二、痛自节俭,反对腐败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10]古代志士仁人都以节俭为美,奢侈为丑。不管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苏东坡始终坚持以俭朴治国理家。“安万民,厚货财,省费用”,反对取天下之财以富国(《上神宗书》)。他还在《策别厚货财一》中提出了“节用以廉取”的主张,为当时积贫积弱的北宋王朝奉上了一剂开源节流的财政良方。此等主张,于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仍有应时意义。
(一)痛自节俭
神宗熙宁六年(1073)底,苏东坡外出救灾。为了减轻地方官署负担,为了不惊动百姓生活,东坡野宿常州城外京杭大运河船上。世人都在家过团圆年,陪伴着他度除夕夜的唯有“残灯、孤舟、寒冷、病眼、不眠”。作《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充满了仕宦为百姓而吃苦的清贫人性光辉。
又如,熙宁八年秋,密州,旱蝗遍地。苏东坡以为“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何者为贫,何者为富?何者为美,何者为陋?”而“卒同归于一朽”——死亡;倒不如“以杞为粮,以菊为糗。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后杞菊赋》)以苦为乐,苦能长寿,饱含了民为邦本、廉洁至上的生活情趣。
又如,元丰三年(1080)是苏东坡谪居黄州的第一年。异乡衰病,心有余悸,有话只得向门生、难友倾诉。十二月,便给秦太虚、王定国写信:“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此贾耘老法也。”尽管生活危艰,而他依然安贫乐道,自觉“禄廪既绝,因而布衣蔬食于穷苦寂澹之中,却粗有所得,未必不是晚节微福。”(《与圆通禅师书》)
再如,推出戒除生活陋习的节俭药剂。元丰三年,无论是社会,还是朝廷,流行着四大毛病,即忽视体质、忽视居境、纵欲和肥食。苏东坡有超前意识、现代意识,在黄州作《书四戒》,及时推出戒除生活陋习的养生四大药方,即导引关节,创造绿色环境,节制欲望,调节饮食。同时在《节饮食说》《与李公择书》中,又推出节饮食可增福、增气、增财、增寿的新见:“每加节俭,亦是惜福延寿之道。”东坡的“节饮食”观与现时国民健康指南的要求是不谋而合的。
再如,哲宗元祐六年(1091),苏东坡知颍州。有一次异乎寻常的出游西湖。异在哪里?吃住休息不进客栈茶店,而是在湖边上架亭子。用赤油布为顶,青幄为帮。内置一床,张收自由,操作方便,名曰择胜亭(《择胜亭铭》),如同后世野游的“活动帐篷”。这是他一种自然原始生态设计天才的显露,一种简政节俭、清廉健身的力行。当今用公款旅游、住豪华宾馆吃喝的官员们,站在东坡先生面前,能不汗颜吗?
再如,元符元年(1098),苏东坡在儋州过着“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与程秀才书》)的“六无”极端贫困生活。为何还能若无其事,“潜心学《易》忘忧患,筑屋闲居度岁年”[11]?最强大的支撑便是以“尚有此身,付与造物,听其运转”(《与程秀才书》),“惟尽绝欲念,为万金之良药”(《答范纯夫书》)来安慰,“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12]凤凰涅槃,伟哉苏子!
(二)远离利禄
神宗熙宁九年(1076),苏东坡知密州。清贫如洗,偶遇寡酒,作《薄薄酒二首》。以“薄薄酒”为引子,借题发挥。从乐道平民知足常乐、随遇而安,进到嘲讽富贵功名利禄一场空:“生前富贵,死后文章”,“不如眼前一醉是非忧乐两都忘”。这就是东坡的生死观。人们死了,固然一切皆空,而活在世上的人,又何尝不是在梦中,一切终归虚空。此话充分表现了东坡蔑视权贵、崇尚名节的人生态度,实为饱经风霜之铭言。
又如,熙宁十年,苏东坡知徐州。他有超前意识、预防意识。出于对人性的尊严,对友谊的真诚,借宝绘堂作《宝绘堂记》,有警诫好友王诜(神宗的妹夫)之意:“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借以寄寓感情,获得审美愉悦,沉溺于物,终是玩物丧志,人和财物利禄全清空,还会成为世人笑柄。联系当今,那些玩物丧志的文物玩弄们、宠物玩弄们,该从东坡先生这里得到一点警醒吧!
又如,神宗元丰四年(1081),苏东坡谪居黄州,追慕好友陈季常,为他作传即《方山子传》。陈季常“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即他完全摒弃功名利禄,鄙夷仕途,毅然决然地独自隐居歧亭山林,以清贫高洁传世,殊属可爱可贵可敬。
再如,元丰五年为苏东坡清醒觉悟洒脱的一年。他用轻松的“词”来写官场生活。《满庭芳·蜗角虚名》,引用《庄子》中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寓言故事,形象嘲讽了官场热衷于虚幻微小功名利禄的逢场游戏,深叹人世间名利场的角逐如同梦幻一般,没有什么值得追求的。诚哉斯言!
再如,元丰七年十二月,苏东坡在泗州,真正过起了一路风光一路诗的贬后生活。纵观北宋官场人际关系,宫廷与地方有些不一。宫廷里尔虞我诈,地方上与世无争。东坡每到一地,就有志同道合者慕名相待,且都是太守一类人物,如杭州太守沈立、陈襄,黄州太守陈君式、徐君猷、杨君素,惠州太守詹范,广州太守王敏仲,儋州军使张中等,只因他们之间是廉明清白,远离私欲利禄,远离宫廷斗争。这次东坡陪刘倩叔游泗州南山,就收获了一次劫后余生的清野无尘的清欢。(《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再如,哲宗元祐八年(1093)十一月,苏东坡知定州。已经失去了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两个高职位,开始闻到一股命运不祥的气息。而他依然“无汗马事,不献赋,不明经”,不抱大腿,不阿谀奉承,竟然自责自嘲起来。(《行香子·寓意》)这恰恰有力地凸显他刚强正直、嫉恶愤怨的人格尊严,凸显他坚定自信、玉洁冰清的傲骨情怀。只有放下浮名浮利,那“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行香子·述怀》)的清闲生活才真正属于自己。
(三)反对奢侈
宋时玩灯,花会,名为与民同乐,实则奢侈享乐,搜刮民脂民膏。神宗熙宁四年(1071),全国“灾旱相继”,“物力凋弊”,百姓不堪重负。时年36岁的苏东坡,初生牛犊不怕虎,竟敢给皇上呈《谏买浙灯状》,申诉当时民众之苦。他以历史清官“不奉诏”事数例,言明人心、民心是治政的根本;力谏神宗不要“以奉二宫之欢,而极天下之养也”。神宗“深计远虑,割爱为民”,纳其言,连夜下诏停止收买浙灯。
又如,哲宗元祐七年(1092)三月,苏东坡知扬州。是时扬州将举办花会。“扬州近岁,率为此会,用花十万馀枝,吏缘为奸,民极病之,故罢此会。”(《次韵林子中春日新堤书事见寄》)鉴于每次花会,不过十馀天,花农辛辛苦苦一年成果化为乌有。东坡宁可大“杀风景”,也不劳民伤财,罢了万花会。
在扬州只有半年,苏东坡敢于直面死灰复燃的贡花、贡茶。在一篇短短的《以乐害民》笔记里,竟然严厉批判了宋朝权贵们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批判了三个很有影响的人物:为了搞形象工程,两任扬州太守蔡京,模仿洛阳“始作万花会”;为了讨好皇帝皇妃,洛阳太守钱惟演,“始置驿贡花”;为了朝廷制造新贡种,福建转运使蔡君谟,“始加法造小团茶”。一个“始”罢万花会者苏东坡,扫倒了三个兴贡茶贡花、争新买宠、劳民伤财的“始”作俑者蔡京、钱惟演、蔡君谟。真是大快人心。
绍圣二年(1095),苏东坡在贬所惠州,五六月间,因谴责历代向皇帝上贡之害而写《荔支叹》。在追思唐懿宗咸通七年(866),贡荔枝历史的结束,标志着中国农民人权取得重大进步之后,他满含忧愤,杂取眼前事,祈祷上苍的虔诚:“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对当代贵族官僚蔡京、钱惟演、蔡君谟的奢侈行径再一次进行了批判。
再如,奉戒奢侈,施行仁慈。苏东坡与蒲传正有姻亲关系,且是亲上加亲。蒲传正的姐姐嫁给了东坡的堂哥苏不欺。苏不欺的女儿,又嫁给蒲传正的儿子蒲澈。后来,东坡与蒲传正都一直效忠朝廷,且多次跋赞蒲传正的书画。但是蒲传正的奢侈奉养,东坡一直耿耿于怀。蒲传正聚集大量钱财。每日要宰杀十头羊、十头猪,要点燃三百支蜡烛。进行有小有大的洗面、濯足、澡浴的盥洗,每次都要几个婢女服侍,洗一次澡要用五斛洗澡水。[13]可谓离谱奢侈。哲宗元祐八年(1093)五月,东坡给蒲传正写信,严肃而又耐心地指出他的奉养过于奢侈:“闻所得甚高,固以为慰。然复有二,尚欲奉劝,一曰俭,二曰慈。”(《与蒲传正书》)“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论项羽范增》)仅仅过了一年,御史上书斥责蒲传正沉溺于酒色以及建造府第超过了规定,即被罢知汝州。这叫做罪有应得。
纵观今日娱乐圈大款奢侈更是触目惊心,盖世疯狂。衣必金丝玉缕,食必稀罕珍味,住必贵族别墅,行必跑车千万、飞机过亿。移动P磨壳少则一万,太阳镜最便宜的为6万,宠狗睡袋超过45万,爱马仕LV手提包高达80万,钻戒一枚一般也过千万。比贵族皇家有过之而无不及,与社会主义时代精神格格不入。钱从哪来?掏煞全国纳税人的腰包。我们的科学家、医生、教师、政府官员、高科技工程建设者、农业劳动者,这些支撑社会大厦的脊梁的所得,与他们有天壤之别,绝对无法同日而语。这就是我们的现实,令人深思。
(四)严惩贪污
廉洁的对立面是贪污腐败。腐败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社会而滋生。历朝的腐败无不脱胎于自私、剥削、侵占、贪婪、贿赂、淫乱等人性弱点,造成人伦丧尽、贫富不均、分配不公。这是一切罪恶之根源,进而困扰着各个朝代政权的更迭。哲宗元祐八年(1093)十月,苏东坡知定州,发现近岁军政不严,防务松弛,屡现贪污,依法进行整顿。如:“甲仗库子军人张全,一年之间,持仗入库,前后盗铜锣十二面,监官明知,并不申举。又有帐设什物库子军人田平等,二年之间,盗帐设什物八百余件,银二百五十余两,恣意典卖。”还有“云翼指挥使孙贵,到营四个月,前后敛掠一十一度,计入己赃九十八贯八百文”。还有“赌博”、“开柜坊”、“坐放债负”、贪赃枉法等,皆送司理院,“以付狱按治”。所得赃款,予以没收。(《乞降度牒修定州禁军营房状》)
苏东坡的清正廉明、反对腐败的言行,于今有着积极的应时借镜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的承诺铿锵有力:“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我们党严肃查处一些党员干部包括高级干部严重违纪问题的坚强决心和鲜明态度,向全党全社会表明,我们所说的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务多高,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决不是一句空话。”[14]近30年来,一些官员贪污受贿骇人听闻,触目惊心,数字达到千万过亿。周永康、徐才厚、苏荣、令计划、郭伯雄、孙政才、杨晶、周本顺、薄熙来、李春城、胡长清、成克杰、倪发科、蒋洁敏、李东生、万庆良、秦光荣、刘铁男被查彻办。尽管他们曾是一度高官,大权在握,但因贪婪腐败最后不得不锒铛入狱,成为人民的罪人。他们将永远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
三、关注人权,荐能让贤
2015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致“2015·北京人权论坛”的贺信指出:“中国坚持把人权的普遍性原则和当代实际相结合,走符合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把生存权、发展权作为首要的基本人权,协调增进全体人民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权利,努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5]
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权观念与苏东坡的人权意识一脉相承。
(一)“但令人饱我愁无”——苏东坡的生存权观
神宗元丰四年(1081)十二月大雪,瑞雪兆丰年。二日,太守徐君猷携酒来到临皋探望苏东坡,促膝夜话。面对当时大雪,他们首先担心农业前景和农民生活,“黄州今年大雪盈尺,吾方种麦东坡,得此,固我所喜。但舍外无薪米者,亦为之耿耿不寐,悲夫!”作《书雪》和《浣溪沙》五首。这就是东坡所关注的以人为本的人的生存权。《书雪》与《正月十八日蔡州道上遇雪子由韵二首》《五禽言》《鱼蛮子》《浣溪沙》五首所表达的喜忧民生情感,高度地融会贯通起来,以乐景引忧思,后乐而先忧。在喜悦瑞雪兆丰年美好愿景的同时,突显了东坡内心对民众生存的深切忧念,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6]。重点,无疑就落在“但令人饱我愁无”和“悲歌为黎元”这一人的生存权上。
(二)“去而人思之,此之谓‘遗爱’”——苏东坡的尊严权观
神宗元丰六年十一月,徐君猷太守已调任湖南。为了颂扬徐守之功德,安国寺僧继连请苏东坡作《遗爱亭记》。记,侧重点追赞徐君猷廉洁清明的遗爱精神。“东海徐公君猷,以朝散郎为黄州,未尝怒也,而民不犯;未尝察也,而吏不欺。”“何武所至,无赫赫名,去而人思之,此之谓‘遗爱’。”生前无显赫功名,死后大有口碑文章。“遗爱”的背后,更是东坡所关注的人的生存权、尊严权和发展权。“遗爱精神”逾越了时空的障碍,与今天党和国家积极倡导尊重和保障人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盖同僚之力,非拙朽所致”——苏东坡的平等权观
哲宗元祐五年(1090)十二月,苏东坡知杭州。为了纪录通判和出知杭州20年来的仕史,东坡作《熙宁中,轼通守此郡。除夜,直都厅,囚系皆满,日暮不得返舍,因题一诗于壁,今二十年矣。衰病之馀,复忝郡寄,再经除夜,庭事萧然,三圄皆空。盖同僚之力,非拙朽所致,因和前篇呈公济、子侔二通守》。《前诗》为忆录,《今诗》系现作。东坡同在一地,写同样的民生、民主、民权。由于官职不同,面对的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实:20年前的东坡为杭州通判,有职无权,面对的是“囚系皆满”。诗,一针见血地指出“囚系皆满”的病根在于官僚机构。盐囚,小人,还是“我”,不存在有贵贱贤愚之分,都是为了生存权而走到一起了。这种人人平等观诚为可贵。限于职能,东坡无法实行,最后只好留下一个“衰病之馀”悬题:谁能短时间将囚犯释放,谁敢抑郁不语而愧对前贤?20年后的东坡为杭州太守,充分行使职权,面对的则是“三圄皆空”,还出私帑金50两助办“安乐坊”(医院)。东坡还谦称这些都是同事们的功劳,我个人能力有限。直到现在,杭州市民还亲切地戏称他为模范市长。
(四)惩恶扬善,荐能让贤——苏东坡的公正权观
哲宗元祐七年,苏东坡知颍州。朋友“直方母年九十余,只有一子,因臣(东坡)督迫,泣别而行”剿贼。以尹遇为首的两股盗贼势力,不属于“饥寒之民号为劫贼者”的性质。他们是地地道道的强盗、恶霸、匪帮,颇似今日黑社会性质的黑恶势力。这些人的背后则是贿赂、贪污、特权、淫乱横行的腐败当权者充当其保护伞。就李直方为民除害的忠义行为,东坡上《乞将合转一官与李直方酬奖状》,理应获“第三等酬赏”,而朝廷不予理睬。十一月,东坡上《再论李直方捕贼功效乞别与推恩札子》,将自己朝散郎一官合转让给李直方充赏,而朝廷依然不行。转让酬奖虽未成功,但突现了东坡惩恶扬善、荐能让贤的正义精神,突现了李直方不愧为“捐躯奋命”、忠孝两全的好官吏。
(五)“改恶修善,不害为贤”—— 苏东坡的正义权观
哲宗元祐三年八月,苏东坡在京师有感于民遍饥寒,讽作《梁上君子》笔记。“梁上君子”原是广传民间的陈寔劝盗的故事。东坡仅仅取了“梁上君子”“盗夜入室”的本义,生发为“乐善好施,轻视钱财”的人权意义。
陈寔的“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17]的人权观,苏东坡早已接受,并有所发展。他在《论河北京东盗贼状》中,分析盗贼产生的根源,以为天灾人祸互为因果:连年饥馑,“蝗旱相仍,盗贼渐炽”,“欲为农夫,又值凶岁,若不为盗,惟有忍饥。”治盗必须治本,并与治事、治吏相结合。这是东坡反传统的人权观,公开为民众仗理执言,伸张正义。
更有甚者,神宗元丰三年十二月,苏东坡在《代李琮论京东盗贼状》中,竟破天荒地提出了所谓“盗贼”可成为“圣贤”“功臣”之反正统人权观:“历观自古奇伟之士如周处、戴渊之流,皆出于群盗,改恶修善,不害为贤。”“若朝廷随材试用,异日攘夷狄,立功名,未必不由此途出也。”东坡真有反叛意识、超前意识和创新意识,与我国当今奉行以人民为中心的 “改恶从善,重新做人”的人权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多么可贵啊!
四、“孝慈仁爱,非义不取”
诚然,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国道德教育、社会教化产生的根源、基点和核心内容。孔子曾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18]指出道德教育必须以“孝悌”为基础,以“仁爱”为核心。眉山苏氏家规家训家风的核心内容为: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苏东坡一生表现出的家风,与他从小受良好家教有关。他说父母“皆性仁行廉,崇信三宝”(《真相院释迦舍利塔铭并叙》)。“三宝”指佛教中的“佛、法、僧”,概称之为“佛的一切教法”。祖父苏序辈,伯父苏涣辈,东坡兄弟辈等的尊老爱幼、兄友弟恭、仁慈善良、清正廉洁的家风,代代相传,可谓忠义贯心肝的家风道德模范。
(一)苏东坡坚守忠义孝悌为立身之本
神宗元丰八年(1085),东坡朋友李宪仲的儿子李方叔家贫,幼年丧父。东坡给他慈父般的全面关怀。因饥寒及祖母、父亲、母亲、前母之四丧未举事,时年25岁的李方叔自阳翟来南都见东坡,东坡则尽其故旧梁吉老赠送的绢十匹、丝百两,作为助四丧之葬礼转赠之,告知李方叔及其父友人“推衣助孝子,一溉滋汤旱。谁能脱左骖,大事不可缓”之风范。并作《李宪仲哀词》。两年后,李方叔在东坡知贡举的科考中落第,次年离开京师之前,东坡又将皇帝御赐给他的天厩马赠与李方叔。(《与李方叔书》)东坡去世,李方叔感其知遇之恩,痛哭不已,作祭文:“皇天后土,鉴平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千古英灵之气。”这一联语,当时传播天下,士大夫称其词赅而美,代表了我国古代文人对东坡的最高评价。
(二)苏东坡面临绝境,依然坚守家风
哲宗绍圣四年(1097)四月,宰相章惇疯狂报复元祐党人。东坡自觉命运难以逆料,去海南准备后事。致信王敏仲:“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昨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便作墓,乃留手疏与诸子。死则葬于海外”,“生不挈棺,死不扶柩,此亦东坡之家风也。”所有一切都听任造物主的安排吧。陷害贬谪虽让东坡异常绝望,但反省自解更接近于东坡的人性本真。这就是临危不倒的东坡形象!
更为感人的是,苏东坡在疾病缠身时,依然不忘忠义孝悌的传世家风。绍圣四年六月,在渡琼州海峡的前夜,苏东坡因痔疮发作,彻夜未眠,心头亮着的仍是晚节家风。六月十日,毅然致信堂兄子安之妻史氏,告知渡海赴儋州行程,赞扬子安“平生孝义廉静自守,嫂贤明教诲有方”,祝贺侄子苏时登第。(《与史氏太君嫂一首》)美哉苏氏家风。
(三)临近衰年,苏东坡还在推广廉洁家风
哲宗元符三年(1100)七月,苏东坡作《跋张广州书》。“跋”,采用今人现身、古事印证的手法来点赞张广州的信。既是张扬清官张广州的清廉官风,也是东坡坚守晚年“清白吏子孙”的自述。“张广州与妹仁寿夫人书云:‘广州真珠香药极有,亦有闲钱,但忝市舶使,不欲效前人自污尔。’”说的是:神宗初年,张广州出任广州知府。张广州的妹妹想到广州做珠宝类生意,央求哥哥张广州多多关照。张广州语重心长地对妹妹说:广州的确是个大商埠,物品富足,买卖自由。但我身为广州最高长官,不能因你私利搞特权而丢掉自己的清白。“跋”中提到的三个古廉吏,也是东坡崇拜的唐代著名的清廉官员:宋璟、卢生、李朝隐。可谓“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18]
苏氏的“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的家风,当今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继承、研究和弘扬。2017年3月7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中国传统中的家规”栏目刊播《苏门三父子,情操昭千秋》专题片。同年6月19日,《中国纪检监察报》又对其进行了深度报道。同年8月,在四川眉山市举办的“眉山好家规”评选中,“三苏家规”荣获第一。
2016年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我还要强调一下家风问题。”“不少领导干部不仅在前台大搞权钱交易,还纵容家属在幕后收钱敛财,子女等也利用父母影响经商谋利、大发不义之财。”[19]的确如此。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看,家风败坏是突出的重要原因。郭伯雄、徐才厚、苏荣、令计划、周本顺、薄熙来、白恩培、张茂才、刘铁男、云光中、努力·白克力、钱引安、张琦,均是家族式腐败的典型。有的是夫妻、有的是父子、有的是兄弟、有的是夫妻子女、有的是祖孙三代、有的是家族姻亲等共同受贿贪污。值得当今领导干部警醒。
五、“激昂晚节,砥砺初心”
保持晚节,发挥余热,严格要求自己的家人、子女,关心下一代的成长教育;荐能让贤,让年轻人挑重担,让社会事业永远兴旺发达,是人们晚年的最大期望和贡献。远古时代,唐尧让位于德才兼备的虞舜,也影响过苏东坡晚年人生。东坡曾说:“某西蜀之鄙人,幼承家训,长知义方,初识名教,遂坚晚节。”(《谢吕龙图》)“功名在晚节者正多,如弈棋只须大段用意,终局时自胜也。”“敢不激昂晚节,砥砺初心。虽洪造之难酧,尽微生而后矣。”(《谢翰林学士表》)“以桑榆之末景,忧患之馀生,而后学道”(《跋嵇叔夜养生论后》)。“忧患虽已过,更宜掩口以安晚节也。”(《答李方叔书》)上述言论充分表现了东坡守其初心、无视忧患、崇尚晚节的人生态度。
(一)崇尚廉隅,让位让贤
仁宗嘉祐八年(1063)二月,苏东坡赴京过长安,会刘原父,饮逸老亭,作《和刘长安题薛周逸老亭》。写的是驾部员外郎薛周,年未七十而致仕(退休)。为的是“买园招野鹤,凿井动潜虬”,让位以归隐田园;为的是“青春为君好,白日为君悠”,让贤以洁身自适。北宋的这种退休制度,不失为崇廉隅之风、戒贪躁之气的重要良策。
(二)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哲宗元祐七年(1092)五月,苏东坡知扬州。这时他常常遭到侫臣的攻击,开始写和陶诗,为一种曲直前进的生存方式。《和陶饮酒二十首》这组作品,只是借用陶的诗歌题目、韵脚、形式,来抒发自己的归隐情怀。它写了三大主题:追求安贫固穷、醉醒人生、清廉闲适。“绍书宽积欠,父老颜色好。再拜贺吾君,获此不贪宝。”(其十一)这是东坡晚年所酿造的“道”学之诗性表露,是“渊明隐居以求志,咏歌以忘老”,“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20]的生动诠释。
还有,哲宗绍圣元年(1094)八月,苏东坡赴惠州路过南华禅寺,作《与南华辩老十三首》。绍圣三年六月,谪居惠州,作《两桥诗》。难能可贵的是:东坡在晚年逆境中,竟又推动创建公立医院、种药施药、推广秧马、收葬暴骨、修东新西新两桥等社会活动。由于受灾情影响,官方财力受到限制,修桥面临停工。东坡在《东新桥》中当即表态:“太守詹范请我喝酒,说到修桥的资金筹划问题,还没有等到邓守安和希固来找我,我就捐出了我的犀牛皮腰带。”(“使君饮我言,妙割无牛鸡。不云二子劳,叹我捐腰犀。”)还说有“子由之妇史(氏),顷入内,得赐黄金钱数千助施”造桥。(《两桥诗》序)东坡颇有“渐觉此身轻安”而“消尘障”的体悟。这就是东坡的晚年英姿!这就是东坡的人权精神!
还有,绍圣元年十月下旬在惠州,六十岁即将到来之际,心态算是平静。继“多谢中书君,伴我此幽独”写《试笔》后,赋《无题》诗,公开宣布:不管日后生活如何?必须坚持“不贪为我宝,安步当君车”,保持晚节,即第一永生不贪,廉洁奉公;第二安步当车,蔑视荣华富贵;第三“闲”而不著书,安分度晚年。这是多美好的人生!这是多美好的晚年!
(三)守身如玉,东坡绝笔
哲宗元符三年十一月,65岁苏东坡赦归,与黜知广州朱行中相遇。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病常州。“东坡将亡前数日,梦中作一诗寄朱行中”,“东坡绝笔也”[21]。“玉”是廉明清白纯洁的象征。东坡《梦中作寄朱行中》诗,借玉抒怀,巧用我国历史上的五个有关“玉”(玙、璠、璞、璧、环)的著名典故,寓喻赞美朱行中“不贪以为宝”的“平生所存之大节”,冰肌玉骨之晚节。18日,东坡把迈、迨、过三个儿子召到床前,说:“吾生无恶,死必不坠(不下地狱)”。28日,东坡握瑾怀瑜,守身如玉,实现了“至今不贪宝,凛然照尘寰”的人生信念,坦荡仙逝,终年66岁。
不同的年代,相似的业绩;不同的环境,相似的追求;不同的志士,相似的初心。时至今日,几十年不变的是共同的俭朴作风和清廉晚节。将军甘祖昌、省委书记毛致用、地委书记杨善洲、抗美援朝老英雄张富清、紫云振、刘祚坤、孙景坤等淡泊名利,功成身退,回乡务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新贡献,流芳千古。
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22]他直言敢谏,穷达如一,爱国忧民,孝悌仁爱,关注人权,荐能让贤,清明家风,保持晚节。东坡才华横溢却不孤芳自赏,升降沉浮也不忘清正廉洁。如同他《杭州召还乞郡状》中所言:“守其初心,始终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