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中共党史文化教育的探讨
2020-03-03李宁
李 宁
(西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9)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高度重视文化自信的培育。中共党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继承传统文化基因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现实条件,孕育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形式。它既是民族文化的传播载体,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底。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正处于学文化、长知识、铸品质的关键时期,为培养新时代优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高校应加强自身建设,着力推进大学生中共党史文化教育。
一、中共党史文化的内涵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党从1921年初创至今已走过的近百年光辉历程,它具体指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过的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和建设时期以及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崭新时期。中共党史文化伴随着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来,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党的自身建设的伟大实践形成并发展,具有一般文化的普遍属性,又具有其特殊内涵和表现形态[1]。中共党史文化是中共党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中共党文化形成的基础和根本,是党的实践活动、中华优秀文化与党的经典理论的结晶体[2]。因此中共党史文化不仅依托于革命英雄、红色故事等而存在,中国共产党在不懈奋斗、理论创新、自身建设的历史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的生产力和生产产品,其中也都蕴含着党史文化的本质内容[3]。
二、加强大学生中共党史文化教育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史、国史的学习研究,号召党员领导干部认真学习党史、国史,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新时代传播中共党史文化对于促进国家和谐稳定发展、传播中国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有着重要意义。中共党史文化教育是蕴含意识形态教化的教育,高校中的党史文化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强化大学生的中共党史文化教育,对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基础作用。
(一)中共党史文化教育具有提高大学生政治素养的价值
政治素养,指的是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信仰的状态。党史文化是点燃党员群体信仰的火种[4]。信仰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中共党史文化具有鲜明的政治教育功能,加强党史文化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明确中国共产党性质的本质内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的具体展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四个自信”,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进而积极投身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
(二)中共党史文化教育具有提升大学生思想境界的价值
思想境界,是指人的思想觉悟水平和精神修养能力。思想方面,主要是指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境界方面,主要是指精神风貌、精神状态和自我精神的提升能力。中共党史文化教育具有鲜明的思想教育功能。以先进的中共党史文化鼓舞人,就是要让大学生通过感受中国共产党在为创建党、创建红色政权、创建社会主义制度、创兴改革开放的曲折而辉煌的历史过程中流传下来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继承党密切联系群众、理论联系实际、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塑造不畏艰险、积极向上、奋勇前进的精神风貌。
三、当前高校推进中共党史文化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一)已有的成绩
1.教材设计体现“以生为本”,体现地域特色,强化教学的问题导向
自2005年起,全国高校统一开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公共必修课,在教学体系中逐渐构架起了“五化一体”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和实施策略[5]。其中,教学设计专题化重在引导学生思考、感悟,通过历史专题分析,促进大学生对党史问题的深入思考。在广西地区的一些高校,如广西民族大学开设了党史专业,设置了党史课程;百色学院结合自己的地域位置编写了《百色起义光照千秋》《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红色歌谣》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6]。又如,井冈山大学开发了“井冈山精神教育”校本课程, 并纳入了学校教学计划[7]。
2.课堂教学注重“参与体验”,发挥艺术感染力,提高教学的亲和性
当前,高校课堂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形式呈现多样化,逐渐开始运用舞台剧、微电影或微视频、名人讲座、课外参观实践等新的教学形式,以加强中共党史文化教育。如广西地区一些高校的红色文化教育,包括了从校内延伸到校外、从市内向市外延伸的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大部分学生参加过相关的学术讲座报告论坛,参观过广西红色纪念地,亲身经历过以特定节假日与纪念日而开展的红色仪式,观看过学校组织的红色影视作品以及参加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红色征文大赛等,大部分的同学,尤其是艺术类的学生参加过红歌汇、红色文艺汇演等文艺活动[6]。
3.网络新媒体运用“紧跟时代”,扩大舆论阵地,促进教育内容的生成化
网络教育生成化是指依托互联网开展与时代接轨的德育和文化教育工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已不再满足于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而是将教育时空扩大到校外以及整个网络空间。例如,当前高校利用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精心设计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网站,全方位加强对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化的宣传力度,引导大学生以主流、全局、理性、平和的方式看待各种问题[8]。
(二)凸显的问题
1.党史文化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党史文化建设与传播工作滞后
首先,一些高校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中共党史教育的重要性,只是将党史文化教育作为一项在党中央指挥棒下进行的政治任务,许多高校没有具体部署和规划中共党史教育。其次,部分高校老师对中共党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也不足,在教学储备上缺乏对党史文化及其教育方法的深入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对中共党史文化停留在缺乏新意的说教上,对学生不能形成足够的吸引力,使得课堂教学效果欠佳。再次,当代大学生基本组成为“95后”和“00后”,大学生对网络文化、快餐文化趋之若鹜,而对中共党史的学习兴趣不足,也从侧面反映出当前高校对党史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滞后,高校对党史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党史文化的舆论导向作用不足,最终导致当代大学生对党史文化的认识不深[9]。
2.党史文化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和丰富感不强,现实衔接不及时
一方面,高校在对大学生中共党史文化教育时,注重革命传统和红色精神的传承,而忽略了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执政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表现在当前党史文化教育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以党在改革开放以前,特别是革命战争时期的红色精神教育,忽略与时俱进地将党在新时期的伟大实践与前几个时期的精神文化的内在统一性进行传承性结合,弱化了党史文化教育的现实性和时代性。另一方面,高校党史课程一定程度上存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以及教师水平等方面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的情况,高校党史文化教育还存在着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的问题[10]。
3.党史教育社会实践机会少,实践活动落实不规范
首先,高校党史文化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平台空间较少,大多集中于七一建党节、五四青年节和清明节悼念革命前辈等活动中,相关的勤工助学活动、入党宣言活动、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公益活动、社会调查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往往只是局限于少数的班干部和大学生社团成员,全员参与的实践活动明显不足[11]。其次,许多高校没有对中共党史教育实践活动的整体部署和规划,“各自为政”和重复浪费的现象普遍存在。再加上受师资和时间的限制、场地和经费的制约,许多高校都没有开展规范的实践教学以及没有教学计划和大纲等党史文化实践教育[10]。最后,目前开展的实践活动也还存在走马观花、为任务而任务的形式主义现象。活动开展缺乏主动性,活动的创新性不足,红色资源利用不充分,高校动员和意义宣讲不深刻等,都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史文化教育落实不规范的表现。
4.教育合作化推动不力,红色资源利用不充分
近年来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党史教育的研究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理论上将党史教育基地与高校党史教育有机融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对党史宣传、党史研究的人力与物力部分的有效整合[12]。但当前高校党史文化教育的实现大多仍没有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空间。利用合作化的基地教育让师生共同参观纪念地、博物馆,或者进行重走革命路等体验活动,这样能让大学生感受真实、生动、活泼的党史文化,能达到理论和文化入脑、入心、入神的教育效果。且红色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合理的老区、苏区等革命圣地所在地区的高校,利用校内外红色文化或爱国主义实践教育基地开展党史文化教育活动拥有天然的优势。然而笔者仅搜集到极少数高校与教育基地开展合作相关的信息,说明当前高校对教育基地的利用还不足,利用校外资源实施党史文化教育的也只存在于个别有区位优势的地区高校。
四、加强大学生中共党史文化教育的途径
(一)教育理念上,要突出中共党史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党史文化的力量不是应付困难的权宜之策,而是先辈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它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和核心组成部分,是国家魅力的精髓所在。高校加强当代大学生党史文化教育,首先,要适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国史的系列讲话精神,为营造良好社会风气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与政策支持,展现了党和国家对党史文化教育的重视。高校应把握风向,力争改善,将党史文化教育放在突出位置,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大力宣扬党史文化。其次,要利用政策出台时机或重大事件的时间节点,通过政策解读、主题党课、班会宣讲、经典阅读等形式,加强广大师生对党史文化的了解,激发当代大学生对党史文化的热爱,让大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传承党史文化。最后,要夯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党史文化专业背景,提升师资队伍的党史专业水平,促进教师成为党史文化研究型教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党史宣传能力和教学能力。
(二)教育内容上,要着力充实内容、转变内容、强化研究
一是要充实中共党史文化教育的内容。依托“中国近现代史”理论课程,以革命时期的党史文化为教育重点,融入共产主义运动史的内容,充分讲清楚中共党史发展的脉络,感受中共党史文化的时代性转变和发展;融合改革开放后党史文化的新内容,运用重点论和两点论的思维方法来进行党史文化教育内容的扩充处理;依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程,在理论的支撑下展现和凸显中共党史文化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先进性、科学性。二是要将知识教育转变为文化教育。将承载着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实践故事、实物、影片和现实人物等,以情感体会和文化感受的形式传达给大学生,例如,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群众性、民族性、科学性、社会历史性和先进性,是大学生党史教育的文化根基、天然载体和不竭源泉,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红色文化教育,能将学历史转变为感受文化熏陶。三是要加强党史理论与党史文化研究建设。党史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资源,其本身是一种物质、制度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财富的存在客观上是先在性的,财富的发掘和运用则需要主动性,加强党史理论和党史文化的研究建设,即是为党史文化教育发掘全面的、系统的、可持续性的教育资源。
(三)教育过程上,要着力提高规范性、涵育性、互动性
一是要以规范性为前提,注重活动课程的开展。切实改变当前党史文化教育实践活动丰富性不强、参与性不高的现状,将活动课程置于与理论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精心策划党史文化教育的活动课程;扩大活动课程的涵盖面,充分利用重大节日、重要日期节点、重大事件契机等开展活动课程,尽可能实现由教师领导、学生干部和党员辅助、全体学生广泛参与的课程实施效果;注重活动课程方案的编撰,其中要涵盖具体目标、实施过程、保障措施等具体要求,力争实现活动课程的规范性和提高活动课程的实效性。二是要以涵育为目的,体现涵养式教育。党史文化教育较之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难以建立量化的评价机制和即时的质性评价机制,教育者在教育结果的期待上应保持理性和耐心,树立起涵养式教育的长期效用的信心。三是要以兴趣为导引,实现互动式教育。党史文化教育从整体上就要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进行良好的互动,对文本、图片、影片、实物展示进行解读引导,开展相应活动,培养文化兴趣来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先进文化的传递。四是要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启发式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寓于党史文化教育之中,要求党史文化教育针对目前遭遇的困境,以问题为导向,突出教育重点,解决教育难点,运用启发式教育开展教育活动,展现党史文化教育的柔和性。
(四)教育手段上,要利用地域优势,促进教育合作
一是要充分利用当地红色资源开展党史文化教育。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 留下了丰富和宝贵的党史文化物化形式的资源,这些遍及全国各地的资源是红色精神和党史文化的承载体,有其重要的精神价值。要把党史文化物化载体作为大学生思想实训的基地,把党史文化作为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观的有效资源,利用党史文化,把思想政治优秀的大学生群体培养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和传播者[13]。二是要强化教育合作。高校要进一步提高对党史教育基地重要作用的认识,增强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强与社会教育机构和组织的合作,特别是要加强与以党史教育基地为代表的革命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的合作,做好规划、加大投入,逐步实现与纪念馆或基地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实现学校为其提供服务人才,纪念馆和基地等为学校提供完善服务,基地建设提质提速和党史文化教育效果提升的互利共赢的良性发展局面。
(五)教育机制上,要构建创新、合作、开放、共享的党史文化教育机制
高校要积极构建第一课堂,建设中国党史课程,在史学教育基础上,突出文化教育核心观念;要拓展第二课堂,要充分利用重大节日、重大事件、党史教育基地、现代传谋技术手段等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的中共党史文化教育[14];要依托校园平台,联合社会力量,强化师资建设,形成涵盖内容创新、课堂创新、平台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资金支持、合作寻求等为体系的高校党史文化教育机制,促进高校党史文化教育实现专业性、创新性、生长性、长期性、可持续性的良性发展。
中共党史文化教育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新时期,我们要深入研究中共党史文化,丰富中共党史文化的内涵,创新中共党史文化的表现形式,促进中共党史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建立中共党史文化的教育机制,共同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