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认同视域下当代大学生中国精神的构筑
2020-03-03魏秀兰
魏秀兰
(三明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价值认同植根于西方“认同”理论, 并从中分化而来。一般认为,价值认同是价值主体(个体主体或群体主体)通过相互交往对自身价值观念或价值结构进行重新调整和定位,彼此之间达成对价值观念的认可和共享,表现为对社会主导价值规范的自觉接受和遵循的过程。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对新生事物敏感包容,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加上网络的虚拟性与碎片化,其价值观容易遭受冲击。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如何破解大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认同的困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
一、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认同的困境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多元文化、各种社会思潮的竞相涌入且相互交错、相互激荡,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利益结构分化所形成的多元化利益格局,也带来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和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影响他们对主流价值观的认知、判断和选择,陷入价值认同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价值认知出现偏差
当代大学生在认知方面两个特征尤为明显。一方面,他们思维活跃,接受信息快,擅长比较分析,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另一方面,他们习惯于接收网络媒体信息,实践经验相对不足,自我意识较强但辩证思维能力较弱。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以其独特性、差异性和多样性等特点比较容易吸引大学生。比如,民主社会主义思潮鼓吹“民主”“公平”“社会主义”等,主张议会民主、三权分立、多元化的指导思想,导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动摇。后现代主义思潮宣扬非理性主义、虚无主义、相对主义,把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当成“普世价值”,造成大学生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奉行金钱至上的人生信条、游戏人生的生活态度。新自由主义思潮所倡导的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极易扭曲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动摇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导致少部分大学生产生极端自由意识和偏执行为。此外,近几年国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所抬头,一些人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旗号,丑化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历史,妄图诋毁和否定我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取向及其伟大成就,质疑党的执政合法地位,使得大学生对党及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度较低等。概言之,上述西方社会思潮使大学生被错误理论和观点蒙蔽,致使他们对主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知出现误区和偏差。
(二)价值判断呈现多疑
社会转型时期,随着我国利益格局发生重大的变化和调整,自由、平等、竞争等价值观念日益苏醒。然而,社会领域内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置社会和他人利益于不顾的情形,政治领域内权力滥用、贪污腐败、钱权交易等现象,经济领域内收入分配不公等负面效应,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价值的判断,导致他们对我国社会制度和价值观产生一些疑虑。而西方多元文化、社会思潮的影响,虚拟化、碎片化的网络社交,更是严重冲击着传统的一元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在大学生群体中互相影响。沈壮海、肖洋在2016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分析报告中指出:当各种媒体对同一社会事件的报道有出入时,40.6%的受访学生选择相信“国内主流媒体的报道”,29.5%的受访学生选择相信“政府的官方回应”,12.6%的受访学生选择相信“境外媒体的报道”,5.5%的受访学生选择相信网友爆料,0.8%的受访学生选择相信街谈巷议,11.0%的受访学生选择相信除上述以外的其他信息源。[1]110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怀疑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一定范围内蔓延,表现为理想信念淡化与信念归属迷茫,模糊了他们对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判断,从而奉行个人利益至上,过分宣扬自我价值,追求个性和标新立异,核心价值观念弱化等。有关调查数据显示,一些消极的人生观对大学生具有一定影响。15.2%的大学生赞同“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的宿命论观点;16.2%的大学生赞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拜金主义观点;33.4%的大学生赞同“人生苦短,应及时行乐”的享乐主义观点。对上述三种消极人生观的代表性观点,分别有19.3%、17.7%和23.0%的大学生表示“说不清楚”。[1]109
(三)价值选择倾向个人
价值作为主体对未来美好理想目标的期盼和追求,具有主体性、多维性等特点。价值认同是主体在多维的价值关系中做出某种价值选择。由于价值主体可以是个人、群体和人类共同体,因此价值也就相应地划分为个人价值、集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一般地,集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属于公共领域,个人价值属于私人领域,价值认同过程就是这两个领域的价值观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受个人利益至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容易从“自我”的角度出发理解、诠释价值,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价值原则被淡化,价值选择中倾向于个人价值。如,大学生就业选择中重视对金钱、地位、权利的追求,造成部分大学生道德评价标准错位和价值观迷失。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中对国家或社会需要的关注度明显低于事业成就、物质财富、兴趣爱好等因素。
二、中国精神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认同教育的宝贵资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的伟大构想,并且还阐释了实现“中国梦”的现实方略和具体路径。他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2]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再次强调: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必将成为激发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指引。
(一)中国精神的内涵指征
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精神可上升至国家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从民族特性和时代特性这两个方面加以概括。
1.爱国主义展现了中国精神的民族特性
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共有的精神特质,它蕴含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积淀,承载着广大人民深厚的历史记忆。民族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民族大多数成员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精神气质集于一体,为民族大众所认同。民族精神的形成得益于民族成员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体现了他们生存和发展的独特方式,反映了他们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更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3]18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为爱国主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团结统一和爱好和平,其基本内核则是爱国主义。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反抗侵略、捍卫主权、争取民族独立所进行的百折不挠的斗争史,生动展现了爱国主义这一中国精神的民族特性。
2.改革创新绘就了中国精神的时代特性
时代精神是一个历史的范畴,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时代精神体现了特定时代的人们所具有的精神风貌、品质特征,反映了社会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是不同国家和人民共同拥有的精神追求。恩格斯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4]382这说明,任何精神发展都具有时代性指征。在今天,改革创新构成时代精神的核心内容。改革创新要有敢于突破常规、锐意进取的勇气,要有坚定不移、咬住青山不放松的锐气,要有胸怀大局、敢于担当的大气。正是因为有了改革创新精神,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解决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办成了。
可以说,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重要内容的中国精神,早已深植于中国人民的血脉中,不断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中国精神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认同教育的宝贵资源
1.中国精神成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认同教育的重要引擎
首先,中国精神引领大学生追求信仰。从本质上讲,对社会所主导的价值观念认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中国精神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范畴,由系列化的思想观点和系统化的思想观念体系组成,其所倡导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信仰追求,能有效地解决一些大学生信仰缺失、精神迷茫等问题。对大学生而言,中国梦作为每个中国人的梦,是可想可盼可求的。如习近平所说:“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5]70
其次,中国精神促进大学生自尊自信。中国精神是精神纽带,也是精神动力。中国精神的作用突出表现在广大人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中。如前文所述,爱国主义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可以激发大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以及对国家和民族强烈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为他们处理个人、国家、民族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提供价值导向,也为他们辨别是非善恶美丑创设了价值尺度。民族精神所催生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更是他们自强不息的不竭动力。
医院和病区基础设施老化,改造和添置不及时。如病区走廊、病室地面、卫生间地板不防滑,无扶手;电路、中心吸氧、负压吸引管道的老化,可能造成火灾、氧气及负压压力达不到;呼吸机、监护仪、除颤仪、输液泵、注射泵、病床等保养、维修不及时,不能保证功能状态,这些都是较为严重的安全问题[4]。
再次,中国精神激励大学生奋发有为。作为时代精神核心的改革创新精神,呼唤当代大学生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提高创新创造创业能力。这一时代精神成为激励大学生奋发向上、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极大地推动大学生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增强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一时代精神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自信自强,引导大学生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自信的姿态迎接、应对各种挑战,肩负起时代赋予自己的重任,在学习、成长、创业就业中奋发图强。
2.中国精神蕴含当代大学生价值认同教育的丰富内容
中国精神凸显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价值主导,大大丰富了大学生价值认同教育的内容体系。
首先,中国精神蕴含了无产阶级价值观的内容主旨。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推崇和弘扬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精神同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范畴,二者都具有强烈的价值指向性。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它们所蕴含的无产阶级价值理想、目标和选择,为大学生的价值导向提供了明辨标准和衡量尺度。因此,注重二者的协调并进,可以更好地发挥它们在大学生价值认同教育的重要作用。民族性和世界性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追求中的特性,可以用来明确弘扬中国精神的民族立场和世界意义,确保构筑中国精神既不走向“民粹主义”,也不落入资本主义的“普世价值”陷阱。[6]38
其次,中国精神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要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范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离不开广大中华儿女长期的实践活动,伟大的实践铸就了他们的优秀品格、锤炼了他们的坚强意志、培育了他们的良好精神风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孕育、形成和发展进程中,中华儿女所形成的独特民族心理、价值观念以及道德理想、行为准则,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带来十分重要的影响。应该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既包含了反映中国精神的优秀思想资源,同时也包含了与之不相适应的一些消极心理、人格倾向等。譬如,传统文化中所存在的“忠君爱国”、“三纲五常”等封建糟粕思想,这些都必须予以详细甄别并坚决抛弃。
三、基于价值认同的当代大学生中国精神构筑的路径选择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对自身历史体验和现实反思中沉淀出的根本价值追求。大力推进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精神的价值认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以中国精神引领大学生的价值认知、价值评价、价值选择、价值行为,实现他们“知、情、信、行”的统一,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也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
(一)在“文化自信”教育中构筑大学生中国精神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国家、民族发展中更为基本、深沉、持久的力量。文化作为物质、制度和精神的统一体,它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革命文化中所凝结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抗震精神、航天精神等精神风貌和精神品质,[7]6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所折射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仰追求、改革创新的政治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等,都应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
1.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加强革命文化(红色文化)教育
要突出理想信念这条主线,讲好“红色故事”。一是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寻梦、追梦、圆梦”的历史,帮助大学生准确把握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二是要讲清楚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体现他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三是要从史实的角度讲好历史事件背后的前因后果,做到史论结合,情理统一,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
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条主线,回应时代要求。一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主线,把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国家的价值目标、集体的价值准则和个人的价值行为要求传导给大学生,为他们共筑精神家园和创生精神动力奠定共识。三是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历程,深入挖掘中国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发挥其感召力和凝聚力,激发大学生在对现阶段基本国情理性认识和对发展形势全面客观把握的基础上自信自强、勇于创新、敢于创造。
(二)在引领实现“中国梦”中构筑大学生中国精神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理想和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当代大学生构筑中国精神离不开“中国梦”的向心力和精神支撑。
1.在引领大学生实现“中国梦”中弘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
中华儿女一百多年的“追梦”历程是中华民族精神升华的历史进程,爱国主义贯穿这一波澜壮阔历史进程的核心和灵魂,习近平总书记说:“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不论树的影子有多长,根永远扎在土里;不论留学人员身在何处,都要始终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里。”[8]“五四精神”呼唤了爱国主义、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是一代青年培育和践行民族精神的历史见证,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发扬“五四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新时代赋予他们的重任。要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把热爱祖国与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联系起来,通过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将个人理想与中国梦相结合,在中国梦的引领下树立远大理想和远大目标;要加大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一脉相承关系的教育,让他们深刻理解坚持“四个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路径、行动指南、制度保障和精神标识,在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施展个人的抱负和才华。
2.在引领大学生实现“中国梦”中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实现伟大梦想,需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需要从理论、制度和科技三个层面弘扬改革创新的精神。时代都呼唤青年一代以更大的创造力,敢于接好“历史接力棒”,继续书写新的“中国奇迹”。[9]要引导大学生将个人成才梦与中国梦相融合,积极投身改革,培养他们坚定信心、勇敢担当、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要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行动计划,组织大学生创业大赛等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兴趣,培养勇于创新、敢当风险、团结合作、坚持不懈的创业精神。
(三)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构筑大学生中国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倡导当代中国的价值追求。构筑当代大学生中国精神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与北大师生座谈时所说,“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10]168
1.发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作用
就本质而言,中国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相通的。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的作用,紧密联系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背景,运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大学生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分析、反思和批判,使他们深刻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魅力和精神力量;要充分运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合理引导大学生在价值观的选择中实现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引导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培育他们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心态。
2.在价值实践中传承中国精神
价值实践是实现“知、情、信、行”相统一的桥梁和纽带。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三下乡”等价值实践活动的作用,使他们在与他人的交流互动活动中,主动体验、主动抉择,正确处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要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和体验活动,激发他们的共鸣感;要将校园文化活动与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等重大节日和事件相联系,通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以歌舞、小品、情景剧、诗朗诵等艺术形式,生动展示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中国精神的价值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