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晋高校联盟背景下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2020-03-03刘柯妤段荣娟GARASHOVBERDI

吕梁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国际化大学课程

刘柯妤,段荣娟,GARASHOV BERDI

(太原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西 太原030024)

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趋势。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有力推进,高水平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对于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010年5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2016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推动大学联盟建设,深入推进友好城市、友好学校教育深度合作,深化双边多边教育合作”,为山西高水平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了新思路。2020年习近平视察山西时提出“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的重大任务要求。因此,三晋高校联盟背景下高层次、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无疑是助推山西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希望所在。

一、高校联盟建设:他山之石

(一)国内外高校联盟发展现状

联盟这一概念最初来自于政治经济领域,在企业战略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层面取得很大成功[1]。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市场化、国际化,各大学间竞争日益激烈,大学间开始建立联盟以求生存与发展,美国成为最早建立大学联盟的国家[2]。一般认为,高校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高校(或高校与其他特定组织、机构)之间,为了一定的目的或战略目标,通过一定方式组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3]。国外有许多较为成功的联盟实践案例,如包括美国东北部的布朗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在内的八所院校组建的常春藤大学联盟(The Ivy League);欧洲大学联盟;英国罗素大学集团;澳大利亚八校联盟;德国理工大学联盟及法国巴黎高科联盟等。我国也于2009年启动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在内的九校联盟(C9 League),并陆续成立了卓越大学联盟、立格联盟等各类大学联盟。根据现有国内外高校联盟的运行情况及特征,依照机构间合作的密切程度可将联盟分为愿景级、战略级、生态级等[4]。从地理范围、合作领域、参与联盟高校的类型与层次等维度将其进一步分类,则有双边型、区域型、全球型;单领域合作与多领域合作;同质型合作和异质型合作联盟等不同类型[5,6]。对世界一流大学及我国大学战略联盟发展现状的探究显示,成功的大学联盟往往有着严格的准入机制,共同的联盟发展理念与清晰的战略愿景,明确、可持续的利益共享机制及规范的运作管理制度等[7,8]。世界一流大学组成的国际联盟如环太平洋大学联盟(APRU)、东亚研究型大学联盟(AEARU)等多将培养全球领袖人才作为其战略目标之一,通过多样的科研教学国际合作交流互动,搭建国际化信息合作网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精英人才[9]。他们通过制定统一的联盟章程、设置专属的联盟机构,规范联盟组织管理中职能确立、组织结构、管理机制、财务决策等运行,使得联盟间各项合作行稳致远[10]。

(二)山西高校联盟发展现状

山西地处我国中部腹地,作为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摇篮,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进入新发展时期,三晋大地被赋予了新的国家使命。2010年10月,山西省获批全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际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高水平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对山西以改革促转型、实现构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目标的意义越发突出,任务愈加紧迫。区域高校联盟是应对资源短缺、提高办学水平与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之一[1]。为推进一流人才建设,2015年12月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太原科技大学、长治医学院、山西中医学院等高校组建了山西高校联盟,现今已有21所高校成员。此外又陆续成立了各类特色联盟,如2017年10月,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大同大学等在内8所山西高校形成山西省应用型高等学校联盟。2018年9月,由山西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发起,18所山西高校成立了山西省高校教师发展中心联盟。2018年12月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在内的7所高校成立了山西省高等学校新工科建设联盟。2019年5月,为进一步贯彻“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在山西省教育厅的指导下,为推动全省优质教学资源一体化建设与共享,推动高校从传统教学方式向现代化教学方式转变,包含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山西农业大学等在内的34所学校结成山西省高校精品共享课程联盟(晋课联盟)。这些不同类型联盟的相继成立有效整合了区域高校优质资源,激发了高校创新活力,为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探索提供了契机。

二、国际化人才概念界定

国际化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潮流,是各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所属的国际大学联合会(IAU)把高等教育国际化定义为“把跨国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11]。王玉峰、张兄武等就国际化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素质与能力进行了不同界定[12,13],总体而言涵盖以下方面:(1)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功底、母语运用能力与爱国情怀;(2)具备前沿的专业知识结构;(3)具有国际理念与视野;(4)熟悉领域内国际规则与惯例;(5)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及跨文化沟通能力(6)具有持续创新思维与能力。季波等在此基础上先后对国内外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经验给予理论总结与实证研究,分析美国五所知名研究型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后发现这些高校已形成了国际化办学理念鲜明、以学生为国际化战略中心、师资队伍构成国际化、大学课程设置国际化、跨国界的合作协作关系常态化五大特征[14]。此外,新加坡国际化人才培养坚持“人才不设墙、观念不设墙、思维不设墙和知识不设墙”的“无墙文化”理念[15];日本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中产学官合作的具体实践[16]等均为现阶段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了丰富的思路借鉴。

三、高校联盟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现阶段我国许多高校已深刻意识到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意义,并将其体现在大学的发展目标与人才培养理念中。但如火如荼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进程也遇到了诸多瓶颈,如国际化视野不足、目标局限、理念模糊;国际化环境建设情况不佳;课程国际化程度不高;教学方式及人才培养模式较为传统等因素[17-18],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竞争力匮乏。目前三晋高校联盟建设已初具规模,值得注意的是,联盟中不同高校有各自的定位、办学特点与人才培养目标,因而在办学实力与场域资源的获取能力上并非实力均衡。在新时代背景下,基于“共存、共商、共享、共建、共赢”的联盟建设与国际化人才培养应努力规避其发展过程中已经出现的问题,诸如联盟高校实力不均、功利化色彩严重、系统动力不足、难以实现整体生态可持续性发展,产学研合作关系松散不稳定等问题,特别是避免强者恒强,弱者更弱的畸形化联盟发展趋势。各联盟应基于已有国际国内先进发展经验,对接国家战略目标,服务山西经济发展,理性审视成员自身发展特点,从视野与理念、共享与实践、管理与评估三大维度构建完善联盟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分层分类科学制定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最终实现三晋高校整体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能力卓越提升。

(一)树立国际化框架下清晰的联盟共同发展理念

纵观历史,无论是知名联盟的成立还是一流大学国际人才的培养,其发展与成功都离不开清晰明确的国际化办学理念与国际视野。例如,哈佛大学作为率先提出“全球性大学”教育理念的大学,其时任校长于2001年提出创造无国界的知识,并激励其本科生具有“国际经验”(international experience)[14]。北京大学本科生培养的总体目标中有“造就具有国际视野的各行业领军人物”。清华大学的本科生培养目标中也有“创新思维、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等要求表述。国际化视野不足可能会导致后续人才培养推进工作的阻滞、低效,难以取得实质性成果。大学联盟作为一个典型的组织域,其强调在紧密合作中提高集体生存能力,各大学有着自身特有的办学定位、历史沿革等,在联盟中处于相同社会环境下,组织的“合法性”机制使得各大学组织使命、结构与运行规范等趋同[19]。在这样理论基础上的三晋高校联盟国际化人才培养,各高校应首先有明确一致的国际化发展理念,在保持自身独立性、求同存异的同时,共同推动联盟制定有利于长远发展的战略规划,平衡长远目标与短期利益,坚定走国际化发展道路[20]。联盟成员应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相互理解、尊重学术多样性、达成全球共识,志存高远、着眼世界,对接国际、精准定位。任何伟大行动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坚定的理念与思想,科学的政策与规划。只有先将“国际化”的蓝图勾勒出来,才能使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落实拥有灵魂、赋以思想,从而指导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行动,最终实现实现知行合一。

(二)开展实质联盟共享机制中的国际化教学

歌德曾经说过“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当运用;光有愿望是不够的,还应当行动”。国际化人才培养愿景得以顺利落地离不开国际化教学的支撑,其中涉及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与方法革新及多方培养平台的搭建等方方面面元素的国际化努力。

1.建设高素质国际化师资队伍

良好的师资队伍是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与基石。当前我国师资队伍建设普遍存在教师国际化程度不高,国际交流项目不够,聘请外国学者授课与本国教师参加国际交流与培训的比例均不高等问题[17]。在联盟背景下,促进教师国际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无疑是主动争取更多合作机会,使教师“走出去”与“引进来”双管齐下。一方面通过邀请具有国际背景的优秀教师来晋任教,打开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另一方面通过将联盟教师派出短期交流进修培训、访学、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或攻读博士学位等,为教师国际化与专业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也可使教师学缘及知识结构进一步多元化。与此同时,破除联盟各学校壁垒,打通高校间高水平国际化教师流动,共建三晋高校国际化师资队伍人才库。然而这样的培养模式仍然面临困境,因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的跨境跨国流动,其辐射范围与获益人群总是一小部分,易出现两极分化的马太效应,而且这样的发展模式成为许多高校盲目追求出国人数来衡量国际化水平的唯一指标。以此为出发点,张伟、刘保存等提出了“在地国际化”的概念,具体指高校利用已有的国际教师、教材、留学生、国际会议与跨境项目等国际教育资源,建设富有本土特色的国际化校园,使师生“足不出户”接触跨文化与国际理念,以适应全球化发展,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21]。“在地国际化”的一大重心即为本土国际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新冠疫情持续蔓延的当下,全球经济遭遇逆流,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被迫减缓,对这一概念的重新思考在后疫情时代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依托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在地国际化”建设或将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新突破口。

2.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

现阶段许多高校的课程国际化仅仅停留在专业课程由有海外学习研究经历的教师进行双语或全英文教学,尚未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放眼全球,发达国家的课程国际化多采用以下五种途径:一是直接开设专门的国际教育课程;二是在现有课程中加入国际化元素,如研究前沿动向等;三是开设国际主题的课程,如国际管理战略等;四是开设针对地区性或国别研究的课程;五是建立国际交换课程网络[22]。借鉴国外经验,结合三晋高校的发展现状,我省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应着眼于打造“线上线下互补、国际化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的课程体系。其中通识课程应包括综合基础类+外语强化类+国际主题类三大类课程,而专业课程的国际化可从教学内容与材料、授课教师及语言等层面入手。具体而言,综合基础的通识课程指艺术历史、推理道德等跨人文与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学科等综合性较强的课程,用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其创新精神[12]。熟练运用外语事关传播中华文化、宣传价值观、参与国际交流借鉴、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等各方面国际事务与竞争,故外语强化类课程的开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需求层面。在联盟背景下,各高校除常规线下小班语言教学外,可以充分利用数字时代信息网络技术,合作开发以英语为主、多门外语供选择的跨校慕课选修课程等,着重强化学生的听说能力,向培养“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目标努力。而国际主题类课程主要指的是国际商务、国际战略与谈判等课程,旨在使学生熟悉当下的国际规则,具备国际视野。就专业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建设而言,各专业应对接国际标准与行业发展需求,瞄准所在领域的前沿科学与尖端研究成果,依托一流的国际师资力量和先进的教学材料,增加双语或全英文专业授课比例,提高学生国际学术交流与发表能力。总而言之,无论是外语类通识课程还是专业类课程均应竭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交流互动与实践平台,通过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与联合培养等,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到校或开设网络讲座、短期课程,并做好学分互认工作等,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走出去”或与“引进来”的国际学生进行多元文化及学术交流。山西高校联盟现已与英国阿斯顿大学、英国阿伯丁大学、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等多所世界名校签署合作协议,后续将为联盟成员提供更多国际化交流机会。但值得注意的是,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除了上述系列举措外,其核心在于将国际化的课程理念融入日常课程中,全方位打造国际化的校园学习环境,真正使所有学生能够受益其中。

3.改革教学模式与方法

2018年《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提出,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探索实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推动形成“互联网+高等教育”新形态,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变轨超车”。数字化时代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应转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积极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研讨式、探究式等国际化教学方法[23],培养学生的创新、发散思维。根据不同学科特点,针对性选择教学模式与方法。就英语等语言教学而言,可以充分挖掘处理语言材料,构建多模态教学资源库,借助多媒体资源,使学生充分通过视、听、触觉等多种感官互动,呈现全息教学内容,开展多模态语言教学,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24]。

自我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计划实施以来,诞生了许多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各类型“金课”,为教学模式的变革做出了诸多有益尝试,同时为我省国际化人才培养积累了丰硕成果。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远程医疗、在线教育、共享平台、协同办公等新模式不断涌现,数字技术的应用场景得以不断实践、丰富与完善,给予我们对联盟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许多启示,如在现有“晋课联盟”的基础上,联合国外著名大学共同协作开发在线精品课程,搭建优质慕课平台,依托信息技术实现网络互联,为学生提供更多在线互动交流的国际平台及机会,使更多学生在“在地国际化”过程中得到提升。

(三)完善权责利分明的联盟管理与评估体系

美国高校联盟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完善的活动章程、契约约定与组织管理使高校间的纵深合作得以可持续发展[25]。以美国著名的克莱蒙特大学联盟为例,其通过“克莱蒙特大学联盟监督理事会”这一中央协调机构进行各项计划的实施并协调、管理、监督工作,高效推进了学生跨学院学习、跨学院师资、联合研究中心成立等合作项目的运行[19]。美国中西部11所研究型大学于1958年成立的大学联盟(Committee on Institutional Cooperation,CIC)则通过设立扁平化组织架构的常设机构,雇佣18名专职工作人员负责人事、财务、合作会议、法律咨询、研讨会管理、专项合作管理及日常事务管理等事宜,服务于联盟的长效发展[26]。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墨尔本大学等在内的八校联盟则实行董事会制,下设秘书处,董事会由八所大学的校长组成,主席轮流担任,每年举行五次常规会议,有着完备的组织架构[27]。这些机构的设立有助于加强联盟质量监管体系建设,能够定期为联盟合作项目、未来发展方向等把脉,及时提出建设性评估意见,为联盟战略决策与发展掌舵。

在当今知识社会环境下,创新2.0形态正在加速高校与教育科研机构合作平台的搭建。政府通过统筹协调、营造良好的合作环境,从法律法规、财政政策、服务机构、国际化项目等方面为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政策支持[23]。企业作为技术需求方需要学校输出的高水平人才,同时可以使学生在校学习的先进理论与知识得以应用于实践,为学生提供大量数据信息及与产业实际发展相关的体验。多元政校企合作项目的不断深化促进了“政用产学研”协同发展,为国际化人才培养环境的创造提供了沃土。同时各方深度融合可以实现不同社会分工机构在资源上集成,形成强大的综合优势,有效促进创新要素顺畅流动。在三晋高校联盟背景下多方共同营造的优质国际化人才孵化器中,联盟成员应充分借鉴国际国内已有先进发展经验,充分明确利益共享机制,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以科学合理的联盟章程指导其具体的日常活动,设立独立的秘书处与管理机构提高联盟内运作效率,建立权责利分明的管理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以诚相待,普惠共享。结合国际化教学的各项措施,向内反思整合本校及联盟各项优势资源,向外积极融入区域及国家经济发展,加强与海内外优质大学联盟的沟通联系,依托数字技术,积极开展联盟内联合培养、学分互认、教师互聘、网络课程共享等长效合作。将最终的教育质量评估从传统的“投入-产出取向”型向“结果取向”型转变,以每位学生的国际化素养和技能作为国际化水平与成效的衡量标准[21],为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释放新的活力。

四、结语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化人才培养对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进程、加快经济蓬勃发展意义重大。山西各高校作为彼此依存的“联盟命运共同体”,唯有顺应长期合作发展与共赢的时代主流,乘势而上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大力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蹚出一条三晋高校联盟国际化人才培养新路径。

猜你喜欢

国际化大学课程
聚焦港口国际化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