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0—6岁早期家庭教育与大脑潜能开发

2020-03-03

林区教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大脑幼儿孩子

冯 君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哈尔滨 150080)

一、家庭教育是幼儿成长的基石

(一)家庭是幼儿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

在人类历史上,家庭是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在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组织制度下产生。早在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母系社会逐渐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父系社会,母系权利除照养子女、从事家务劳动外,完全让位给父亲,氏族公社变为单元家庭,幼儿由原始公社所有变为小家庭所有,幼儿公共教育变成个人行为。于是家庭教育便应运而生,从此家庭成为社会最基本单元,也是幼儿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婴儿呱呱落地降至人间,他们需要社会给予特殊的保护和照料。担负养育幼儿重大责任的必然是以血缘关系组成的家庭,这种因血缘关系凝集而成的家庭也必然是幼儿天伦和赖以生存的唯一场所。纵观社会发展历史,我国虽然历经数代王朝更替,但一直象征文明社会的家庭发展链条从未出现过断裂,承载和创造的崇尚德行、勤俭持家、孟母三迁等家教家训得到很好的阐发,至今给我们留下生生不息的中国特色家庭文化精神。当代中国是一个崇尚居家的国家,联合国科教文2012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调查情况》显示,中国现有四千八百万个家庭,养育着一亿六千万学前儿童。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以幼儿教育为核心的家庭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大力发展幼儿教育。”[1]育人是基本国策。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冠肺炎防治关键时刻亲赴武汉实地视察,在接见社区负责人时说:“这次疫情武汉有赖以千计家庭居家隔离,这是中国一大创造,并且很成功……,特别是居家办起幼儿园更令人感动,为家庭教育文化开了先河。”总书记的这些话揭示了一个重要的理性认识,即家庭是幼儿赖以生存之根、家庭是教子育人之园、家庭是幼儿温馨成长之地。

(二)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爱是家庭的精髓。父母对孩子的爱为幼儿的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品德、个性、社会性、智力发展和文化特征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和最重要的环境影响因素。”[2]幼儿入园前的生活是在家庭度过的,家庭的影响印刻在幼儿身上,每个幼儿都从自己家庭的生活中获得不同于他人的体验,形成了自己的行为习惯、待人处世的能力以及语言能力等。这一切在入园后仍然极大地影响制约着幼儿园教育,因此幼儿园教育只能在原有基础上展开,否则教育效果不佳。对每个家庭而言,“家庭学校”对幼儿的发展作用并不亚于幼儿园。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城市尤其是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家庭在幼儿认知发展中的作用更超过了幼儿园。当然,幼儿园与家庭的特点、长处各不相同,不能互相替代,因此家庭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必须得到高度重视。

(三)父母是孩子的终生导师和领路人

科学的家庭教育要以全面激发孩子潜能为目的,以塑造孩子高尚心灵和培养孩子优秀人格为核心,运用爱和赏识的手段,使孩子的身心得到自由健康成长。正如教育家巴哈特说:“一对父母胜过一百个校长。”[3]家庭教育是一门心理学,更是一门心理艺术,父母只有掌握这门学问,通晓这门艺术,才能真正地将孩子培养成人,并推向成功。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无论从时间、环境还是作用、影响等方面看,父母的亲子教育都是不可替代的。纵观当代幼儿教育,当一个家庭诞生后,绝大多数男人在当了父亲之后都会产生一种责任感。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父亲逐渐放弃了这种责任,认为母亲待孩子比父亲更有爱心和耐心,自己出去打工挣钱就可以了。由此父亲与孩子就疏远了。

2009年3月23日中国少年研究中心发布了《中、日、美、韩四国高中学生权益情况比较研究报告》,其中一组中国父亲缺失的数据值得关注。从四组比较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国高中生觉得父母关心自己最多(中国94%,美国93.7%,韩国91.7%,日本88.4%),但中国父亲同孩子聊天最少(中国54.8%,韩国70.1%,美国73.8%,日本82.6%),中国高中生觉得烦恼无处可诉的比例最高(中国21%,日本19.4%,韩国17.2%,美国8.4%)。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问到四国高中学生“你如果有心事和烦恼找谁呢”时,美、日、韩的高中生都把父母排在前五位,而中国高中生只把母亲放在前五位,父亲不在前五位,而排在网友之后。可见,中国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父亲缺失的现象。

来自北京军区总医院青少年成长基地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行为问题和成瘾性的人格特点,如暴力、犯罪、网络成瘾等,往往源于家庭。该基地对所收治的网络成瘾病例进行统计发现,排名第一的伤害是父爱的缺失。可见,父爱的缺失将对孩子和社会带来破坏性影响。

美国父亲角色研究专家罗斯·派克教授研究发现,人的发展有两个方向:一是亲密性,如慈爱、宽容、合作等;二是独立性,如勇敢、坚强、责任等。两性的差异是相辅相成的。母亲在培养孩子亲密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在与孩子互动时往往很温柔,活动度较低,有过度保护的倾向;父亲在培养孩子独立性方面有天然优势,在与孩子活动时常常做一些较大运动,如踢球、游泳、攀爬等活动,经常变换方式,这种积极的参与有利于培养孩子自主向上的品格。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密切配合,分工协作,目标一致。母亲意味着亲和呵护,也意味着希望和寄托;父亲意味着监督与规则,也意味着权威和信赖。没有父亲陪伴的孩子往往缺乏规则教育和必要监督。当遇到难题需要帮助时,孩子就会缺乏一个可以信赖或参照的权威和榜样,这也可能是青少年出现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所在。家教研究证实,父亲是孩子智力发展的特殊催化剂。父亲在孩子婴儿期有较多的交往,有助于提高认知技能,成就动机和信心。孩子在家里与父亲一起的机会越多,时间越长,其智力也就越发达。美国耶鲁大学一项连续12年的试验表明,从小由父亲带大的孩子,智商高、精力充沛、擅长交际、学习成绩好。实践研究还告诉我们,父亲能够帮助孩子孵化积极的个性品质,如5个月左右的婴儿如果与父亲有较多的接触,当孩子被陌生人围观时,有较好的适应能力,比那些与父亲不接触的孩子表现得更不怕生,并有很多的语言回应;他们也比5岁就缺乏父爱的孩子长大后更具有同情心以及有更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父亲与孩子接触越多,孩子的交往能力就越强。正因为父亲教育的独特价值,教育孩子绝不是母亲一个人的事情,父亲同样负有重大责任,正所谓养不教父之过,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父亲是决不能缺席的。在幼儿教育关系国家未来、建成人才强国的巨大挑战面前,父母在现代家庭教育的舞台上,必须摒弃传统家教观念,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因为这不仅是教育自己孩子的需要,也是为人父母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更是关乎民族振兴、国家兴衰的大计。父母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奠基人,要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为孩子人生的各个方面作出表率,为其日后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育儿是开发大脑的最佳方法

(一)走进神秘领域——认识智慧大脑

1. 脑体发育

婴儿在出生的头一年脑重量增长最快,新生儿脑重约350克,9个月后达660克,几乎每天增长1克,脑的重量已经约是成人脑重的1/2。到2.5岁脑重量相当于成人的2/3,到7岁时脑的重量达成人的9/10,几乎和成人大脑重量相当,到12岁时脑体的发育基本完成,一个健康的大脑生长完成。

2. 脑神经元

大脑构造主要由神经细胞组成。神经细胞或称脑神经元。脑神经细胞在胎儿期以极高速度发育成长,到宝宝出生时,脑体内的所有细胞都已经初具雏形,细胞达到了140亿个左右。脑神经元负责传递信息,接收来自身体的各种传感信息,不仅包括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和味觉,还包括平衡、疼痛、运动、湿度等其他信息。通过复杂的脑神经网络中成千上万的神经元之间的沟通,从呼吸到有意识思维等各项身体功能才得以实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神经系统已经发育成熟,如各个神经细胞之间的细小连接仍没有发育好,而这些细小细胞连接时对婴儿的思维敏感度与动作协调度的发展影响重大。婴儿出生后的头两年是这些细小连接的高峰期,通常到了第三年,所有的连接都会发育成熟。同时,婴儿周围的成长环境对这些发育也产生很大影响,适当的刺激、交流与运动都会对其有所促进。

20世纪中叶,科学家错误地认为,人类拥有比低等生物更具超能量的细胞。事实上,一个海参大脑细胞的工作原理与人类的细胞不仅没有什么本质区别,而且惊人地相似。通过研究海参可以了解很多人类大脑的工作原理:大脑细胞的数量是人类与其他简单动物的主要区别,人类脑细胞的数量大概是海参的1 000万倍。一个胎儿的脑细胞在出生之前每分钟大概可增加2 500万个神经元和突触。虽然有些神经元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被淘汰了,但是到了成年时仍然有大约1 000亿个神经元。

在人的大脑皮层细胞上布满了名为“树状突细胞”的小凸点,并由此连接着其他的神经细胞,这种神经细胞的连接就叫“突触”。当人有新的体验时,有关信息就会被传送到大脑,从而形成“突触”。体验越多,形成的“突触”就越多。也就是说,使用大脑细胞的次数越多,所形成“突触”的数量也就越多。当这些“突触”的连接不断趋于密集时,说明此时的大脑正处于一种活跃状态。从正常情况讲,婴儿出生之前,神经细胞的“突触”在6—7个月左右便已初步形成,出生之后,数量继续增加,联系也会得到加强,但神经元的数量却保持稳定。PET扫描的结果显示,正常的早期发展是非常迅猛的,与新生儿相比,一个1岁孩子的大脑更像成人的大脑。到2岁时,“突触”的数量达到成人的水平,大脑中已有约1兆(1 000万亿)的“突触”,这个数量是成人大脑中“突触”数量的两倍,其活跃程度也是成人的2.5倍。在出生后的10年里,“突触”的密度一直处于全饱和状态。“突触”的形成在婴儿3岁左右达到高峰,达到顶点的整个过程,便是“突触”的过剩形成期。如婴儿视觉在出生8个月时达到顶点;幼儿听觉“突触”形成的密度高峰出现在3.3岁左右,这个时期也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而到了青春期,会有大约一半的大脑“突触”消失。因此说,从婴儿出生那一刻起,我们就需要给他们各种刺激。

“突触”的消失过程伴随人的一生,这也是一个加工或者修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那些经常不用的“突触”消失了,而那些每日生活中都需要的“突触”则保留了下来。幼儿的早期经验在决定大脑的神经网络连接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还有一种假设认为,幼儿的早期经验对幼儿智力能力的范围和质量起着关键作用。随着幼儿的成长,一个复杂的“突触”系统或神经通路就形成了,反复激活或经常使用的神经通路可以一直保留到成年。

大脑皮层是大脑的外层,占大脑重量的2/3以上。大脑皮层使人类拥有意识直觉、推理能力、交际能力和创造力。大脑皮层之下是小脑和发育较早的其他结构。这些结构掌控着较原始的人体反应,比如对危险的直接反应。由于这些反应有时对生存至关重要,因此比其他反应要快得多。但不幸的是,这些快速反应在今天并不总是经常使用。比如,看到一辆车向你驶来而产生害怕的感觉是没有意义的。

大脑皮层分为两个半球,即左脑和右脑,它们通过大量的“突触”链接起来。一般来说,左脑负责具体的身体活动,右脑处理宽泛的概念。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一个人的思维模式要么是左脑型的,要么是右脑型的。其实,这种看法过于简单化了。事实上,人的左右两个大脑半球是协同行动的,也就是说,在任何时间,左右两个脑半球都是同时发挥作用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各种各样的智力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锻炼我们的大脑。研究结果表明:大脑皮质越厚越发达。一般情况,孩子大脑皮质厚度会在12岁左右达到顶峰,也就是说,孩子大脑的作用已经等同于一个成年人,因此我们必须尽可能多地在12岁之前使用大脑。

大脑区域。大脑皮层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五个较小的区域,即额叶、枕叶、顶叶、颞叶和岛叶。每个脑叶都包含某些主要的技能区,用于完成特殊的任务,但这些技能都是具体的。例如,额叶在人进行思考、判断或随意性运动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大脑内部关系复杂,这种作用必须借助于视觉、听觉、记忆、理解和逻辑思考等才能完成。又如,并不是所有的视觉思维都产生于视觉皮层所在的枕叶脑。枕叶脑这一区域首先要处理从眼睛获取的信息,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有意识地想象形状时就仅仅使用这一个功能区。同样,虽然海马状突触与记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大量的记忆其实与整个大脑都有关系。更为重要的是,人的有意识的思维涉及整个大脑,需要把大脑从各个区域获取的信息都结合起来才能进行具体的思考或行动。所以说,开发大脑一个方面的功能会有助于其他区域功能的实现。大脑中的一切都是互相联系的,铺设新思维通道能加快整体思维速度,这不仅能够强化某种单一功能,而且能够更好地实现全部功能。

(二)刺激智慧大脑——让孩子变得更加聪明

1. 训练“脑内麻药”多巴胺,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良好行为

实验结果表明,“脑内麻药”多巴胺是大脑中的一种物质(别名A10神经核)。当孩子受到父母表扬和赞美时,腹侧被盖区A10神经核开始运动,多巴胺随之分泌而出,这种状态对孩子大脑发育是十分有益的。所以,父母对孩子要多鼓励、多称赞、多表扬,促进良性循环,达成小目标—得到称赞—分泌多巴胺—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品格。

2. 训练大脑“NO-GO”系统,培养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

人的额叶前区除了可以使人作出“喜爱积极正确行为”的判断之外,同时还具备“抑制人的行为”功能。如对孩子“不能按时起床”这件事来说,父母不能只训斥孩子“不按时起床就不允许吃早餐”,而当孩子“按时起床”表现好的时候,应该用“今天按时起床了,真是好孩子”的话语表扬孩子,得到表扬的孩子就会继续努力。再如过马路时常遇到红灯而停下脚步,这就是“NO-GO” 系统在发挥作用。我们要对孩子“红灯停”的行为给予夸奖。现实生活中,需要制止孩子的事情举不胜举,一定要让孩子在反复训练的过程中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

3. 训练镜像神经元系统,培养孩子的模仿能力

在大脑的额叶右区和右顶叶中,存在着一种名为“镜像神经元”的神经细胞,它是学会模仿的指挥部。如当孩子在幼儿园看到老师教舞蹈时,孩子的镜像神经元就会开始工作,就像一部照相机把老师跳舞的动作全部拍下来,之后孩子就明白了自己如何去模仿。因此,对于良好的行为,我们一定要让孩子多加模仿,刺激他们的额叶前区不断发育。

4. 训练镜像神经系统,培养孩子的理解能力

训练孩子镜像神经元系统功能,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孩子如何“正视对方”。比如,父母可以从小教孩子一定要看着对方的眼睛说话,特别是在幼儿期,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做一些凝视对方表情的游戏,如做鬼脸、看《西游记》等电视剧,训练看对方不断变化的表情。交流时,父母要尽可能地蹲下来,正视孩子的眼睛,要让他看到父母的表情,这样做不仅可以表达父母的意图,同时也是对大脑的一种训练。

5. 训练感官系统,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

婴儿在出生前,听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这五种感官与神经系统主要功能就已经发育成熟了,两者发育有着紧密联系。幼儿的认知是以直接获得经验为主,通过感官刺激,即听一听、看一看、闻一闻、嗅一嗅、摸一摸并操作它们,才会比较容易地真正理解,比如动手就有利于大脑发育。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手和大脑有关系,因为手指活动可以刺激大脑运动中枢,使神经细胞功能得到迅速发展。”[4]大脑在接受手与物体接触的信息后,在头脑中进行思考,接受的信息越多思考的次数就越多,获得的认知也越多,所以必须经常不断地刺激感官。

6. 训练大脑额叶中的额报区,培养孩子的解决问题能力

大脑表面额叶中的额报区在人进行思考、判断或者随意性运动时起着重要的作用。人在从各类信息中寻求解决问题方法或进行创造性活动时,都需要用到该部位。人们常说的“聪明的孩子”并非指三岁就能写字和算数的孩子,这些知识等孩子上学后都会学,有的知识即使比其他孩子懂得早一些,也不能称之为“聪明”。真正的“聪明”指的是额报区很好地发挥作用,能够独立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父母应该不断地给予大脑良好的刺激,才能使孩子变得更加聪明。

7. 训练前带皮质,培养孩子通过挫折提高行为能力

在大脑左右两半截面脑梁叶上,覆盖的一种物质叫带状皮质,而它的前方就是ACC,被称为新型大脑。当我们出现错误或遭遇挫折时,ACC即前带状皮质开始运行,于是孩子的行为能力就会因此得到提高。因此,要让孩子在小的时候多些挫折的经历,他们所经历的那些挫折将会被长期保存在大脑后方储存记忆的部位,等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时,这些记忆就发出警告信息,从而减少或制止类似过去的挫折重复发生。有研究报告证实,频繁训练额叶前区还会提高ACC的工作效率,如慢跑就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通过阅读漫画等方式反复锻炼孩子的理解能力,这对ACC功能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

8. 训练“工作记忆系统”,促进孩子记忆力不断增强

在大脑额叶前区有一个名为“工作记忆系统”,它具有非凡的记忆功能。人的记忆分为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经常有意识地使用各种方法,如日常生活中约定、乘车路线途经地、带孩子慢跑等都可以刺激海马齿状回细胞增加,锻炼孩子的工作记忆。

早期教育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阶段。把握大脑发育“关键期”,实施科学的反复的大脑智能训练,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注意力、学习力、记忆力、自我判断力和创造力。意大利科学家斯利达尔告诉我们:“人一定要在一生中不断地训练自己的大脑。”早教训练大脑将使孩子受益终生。

三、大脑开发与幼儿发展

(一)脑科学与语言发展

语言学习早在婴儿能够说出最早的一些词语之前就开始了。婴儿在6个月大的时候就形成了“语言磁石”,这使婴儿的耳朵能够适应母语的发音,他们已经学到了母语的基本语音内容,在11个月大的时候婴儿就具有了辨认不经常出现的语音的能力。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语言应该在幼儿园或者在孩子进入小学前在家里进行学习。幼儿词汇量的发展与亲子间的交谈密切相关。通过相互交谈(父母说话、婴儿倾听和作出初步的反映),可以强化对语言发展非常关键的神经通路。婴儿每天能听到的单词数量是唯一能够预测其日后智力发展、学业成功和社会能力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然而,大脑早期研究结果认为,大脑发育要么刺激过度,要么刺激太少。也就是说,仅仅用信息区填充幼儿的大脑,给幼儿安排过多的活动都会导致过度刺激。一个关爱幼儿的成人应提供温暖的、有情感环境的生动语言,而不是无休止的、盲目的电视节目或电视游戏,或者是为了在高风险测试中取得好成绩而进行的训练来促进语言的发展。在有情感的环境中接受信息比单单接受信息更能刺激神经系统的发育,甚至语调的变化也很重要。

语言的出现早于训练活动。大量的历史研究和广泛的研究项目表明,一个完整的幼儿教育项目强调通过训练进行主动学习,强调通过物品刺激语言发展和其他形式的发展。幼儿既受益于自由或者没有组织的训练,也受益于有指导的或者有组织的训练,但是训练中成人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应该敏锐地关照幼儿的个体需要。

(二)脑科学与社会性发展

在高科技的大脑成像研究出现之前,幼教专家曾强调幼儿与成人和其他较大幼儿之间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性。提出训练及其导致的较高水平的心智功能是通过幼儿与照看者的交往和幼儿与较大儿童的社会交往得到发展的。与他人的交流或社会交往对于健康发展极为重要。在幼儿期,预测成人后适应与否的唯一的最好的指标不是智商,不是学业成绩,也不是课堂行为,而是有充足的与其他幼儿进行交往的机会。幼儿通过社会化来学习社会性技能,通过训练过程中的协商来发展心智和情感能力,同时也学会了合作和动作技能。幼儿的想象训练或假想游戏是促进社会化的强大媒介,能够使幼儿将一个错综复杂的世界简单化,并使那些复杂的、可怕的事件变得容易处理和理解;它还有助于发展幼儿合作、分享、协商、问题解决的能力,帮助幼儿与这个日益复杂的世界和谐共处。

(三)脑科学与情感发展

新的大脑成像技术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使大脑这个原先总是深不可测的源头变得可见了。当我们思考、感受、想象和做梦时,这些错综复杂、数量庞大的细胞(脑)到底是怎么运行的……这些大量的神经生物学数据让我们理解了大脑是情感的中心。科学家曾提出一个惊人的假设:“我们的思维、感知、快乐和痛苦都是由大脑组织中的生理活动构成的。”[5]父母和教育者要了解情感智力或课程隐藏在表面之下,这些情感值得关注。如果轻微的焦虑变得压抑就会产生行为问题,不利于日后的学习。

大脑中控制情绪的基本连接在幼儿出生之前就开始发展了。幼儿出生之后,父母通过拥抱和支持性话语来再现孩子当时的情感,如孩子高兴时的尖叫声,这样父母就在幼儿的情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经验强化了大脑神经的化学物质和电子信号,布下了使大脑冷静下来的回路。压力也会对大脑产生影响。极度撕咬和不断的创伤使大脑回路充满了神经化学物质如皮质醇,大脑回路受到的刺激越频繁,它们就越容易作出反应。事实上,重复出现的压力会改变大脑的结构。人们仅仅是想到创伤的经历或是看到与某个事件相关的痕迹(如被父母虐待、一场自然灾害)都会引起神经化学物质的流动,并将大脑调节到一个高度戒备的状态。如当年汶川地震中的幼儿们经历了一场灾难性的袭击,这场灾难夺去了他们的亲人和小伙伴的生命,并摧毁了许多房屋。一年以后这些孩子睡觉时仍保持着穿衣服而不盖毯子的习惯,因为这样他们在有意外时就可以随时做好准备去寻求庇护场所。他们的绘画也反映出那些痛苦的经历、记忆或者预示地震即将到来的云、风等的恐惧现象。此时成人使用平静的、舒缓的抚摸或语言就能够平息孩子们的紧张情绪,让他们得以将情感与理智连接。

训练是幼儿的语言。与成人用语言说出他们的创伤性经历不同的是,幼儿会用训练把这些情感和经验表现出来。他们可能缺乏词语或者认知能力来理解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或解决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冲突,但训练拥有治疗的特征,它可以让幼儿在训练中表现和解决这些冲突。训练给幼儿的内心世界赋予了具体的形式和表达,训练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通过动作表征使现实中处理不了的情况得以处理。

(四)脑科学与身体动作发展

婴儿刚出生时往往显得十分笨拙,他们缺乏对肢体的控制能力,他们不能坐、站、爬或行走,并且依赖于原始的反射,如吸吮和抓握。当适应不同能力的大脑不同区域发展起来的时候,这些原始的反射就会迅速地被日益复杂的神经通路所取代。强烈的感觉和物理性的刺激是促进小脑中突触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这是调节协调性和肌肉控制的区域。精细动作能力和大肌肉动作能力的发展是各自独立进行的,但是它们都需要突触的形成和髓鞘形成(包裹在神经细胞轴突外面的一层膜,防止电信号的丢失),连接大脑动作皮层和肌肉的神经回路通过反复的动作活动得到强化。

如果一个孩子的动作神经元在早期就受过特别的运动技能训练,那么这个孩子就有可能在这项运动热能上表现得非常出色。许多世界冠军在8岁前就开始了此项运动,例如很多世界冠军从5岁就开始进行运动技能的训练了。成人的神经元似乎没有足够大的可塑性允许大脑按照所要求的方式去连接,然而与获得高水平的运动能力相关的因素,如坚忍性、专注程度、动机和抱负也是非常重要的。练习相关的技能似乎也能被保留下来影响新技能的掌握,因此,“有时并不是某个显而易见的经历塑造了我们的行为。”[6]最起码,成人要为幼儿提供一些经验以帮助塑造促进某种技能形成的神经结构,而且成人还必须在一个充满关爱和支持的环境中提供这些经验。

德国著名脑科学家费里斯从幼儿身体动作训练对认知影响的研究中得出了如下结论:身体动作训练增强了大脑功能、提高了训练兴趣、提升了自信、摆脱了枯燥。他认为身体动作训练和学业成就之间存在着积极的关联,包括数学和阅读领域。有规律的身体动作活动能够改善认知功能,提高大脑中负责维持神经细胞健康的化学成分的水平。早教专家还有一个很吸引人的报告,即《幼儿跑步锻炼也能增强大脑》。从婴儿期直至整个生命期间内,身体训练与营养食物搭配会产生双倍的积极效果。严格的卡路里摄入与减肥能够导致成年后的记忆改善。大脑发挥功能的要素不是独自发挥作用的,它们也不是仅仅影响某些特定的因素,而是大脑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影响我们每一次思维、行动和能力的神奇的生态系统。

猜你喜欢

大脑幼儿孩子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幼儿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