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2020-03-03李巨存
李巨存
(郑州商学院,郑州 451200)
引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是我国高校必修公共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同时,教会大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方法,提高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为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须体现在“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不适应不断发展的时代要求,“原理”课程教师只有转变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才能激发大学生学习“原理”课程的动力和兴趣,不断提升“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实效性。
一、当前“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部分教师课前阶段准备不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课前准备是上好一堂优质课的前提和基础,由于部分“原理”课程教师疏于课前准备,导致不能很好地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第一,高校制定的科研量化指标使部分“原理”课程教师出现“重科研而轻教学”的想法,为完成学校布置的固定科研任务,过多地挤占“原理”课程备课时间和教学时间,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科研工作上,备课和教学所用时间和精力较少。重科研而轻教学导致部分“原理”课程教师出现科研强而教学弱的问题,无法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成为空谈。
第二,部分“原理”课程教师为备课而备课,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学习基础和兴趣爱好等进行备课,没有考虑到学生学科背景的差异,备课只是为了完成相应教学任务和教学工作,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这种盲目备课就像“盲人骑瞎马”一样,结果往往事倍功半,无法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第三,部分“原理”课程教师在课前没有做到与学生认真沟通与交流,没有充分了解学生在“原理”课程学习中所遇问题和困惑,更没有与学生建立相应的沟通交流机制,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无法真正得到贯彻落实。
第四,“原理”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部分教师上课直接进入正题,没有在课前给学生布置相应的预习任务,导致学生在知识的聆听与汲取中不能做到前后连贯和融会贯通,失去对“原理”课程的学习兴趣。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须调动学生学习“原理”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多数“原理”课程教师没有给学生布置相应的预习和展示作业任务让学生提前准备,仅仅通过理论讲授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容易造成学生对“原理”课程内容的“水土不服”,无法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2. 部分教师课程讲授阶段缺乏新意
第一,在教学内容上,部分“原理”课程教师只注重理论内容的讲授,照搬教材内容而忽视学生接受理论的程度,只是为了讲授理论而讲理论,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现实需要和心理需求。单一的教学内容早已不能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枯燥乏味的理论讲授不能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更不能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第二,在教学方法上,“原理”课程教师只注重理论的灌输而忽视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导致“原理”课程出现了满堂灌和一言堂的现象[1],致使学生失去对“原理”课程的学习兴趣。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早已不符合教学改革的潮流和趋势,当代大学生拥有独立的思考问题和学习习惯,主动接受早已取代被动接受,他们善于展示才华和能力,乐于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应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满足学生参与课堂的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第三,在教学手段上,部分“原理”课程教师仅仅使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忽视了对新媒体的运用,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要求,导致教学手段缺乏亮点和创意,也忽视了当代大学生对新媒体和新事物的接受度,无法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
第四,在教学知识覆盖面上,部分“原理”课程教师只是讲解理论知识和课本内容,没有结合社会热点内容,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对理论讲解不够深入,无法做到让学生用所学理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不能与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致使学生失去对“原理”课程的学习兴趣,无法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3. 部分教师不重视课后反思
第一,部分“原理”课程教师在每一次授课结束后,没有或者不能有效地进行课后教学反思,无法认识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效果,无法了解学生和自己对教学的满意程度。忽视课后教学反思使“原理”课程教学效果停滞不前,更无从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第二,部分“原理”课程教师在授课结束后,没有在第一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无法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和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无法了解学生对教学的评价和建议,从而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无法真正贯彻落实。
第三,部分“原理”课程教师在教学后没有反思今后应努力的方向,不能准确给自己定位,在拔节孕穗的教学关键期虚度光阴,在科研型教师和教学型教师之间犹豫不决。对未来方向的迷惘和把握不准使他们不能深刻理解“原理”课程,使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更无法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1. 课前准备阶段应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第一,教师应妥善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做到“教”“研”相长。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探索教学方法改革可以促进科研能力的提升,科研能力的提升又反过来反哺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努力平衡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做到教学和科研两条腿走路,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高质高效地完成教学工作,真正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第二,教师在备课时应在备学生上下功夫。在“原理”课程教学前对所带班级学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根据学生知识背景和专业特点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在选取授课案例时,针对文理科不同的情况,做到统筹兼顾,“以学生为中心”,满足不同学科背景学生对不同知识的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原理”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备课。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选取思考性和发散性较强的案例进行讲解,对于基础较差的班级,教师在耐心讲解的基础上,应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抽象的理论知识,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第三,教师课前应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和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部分教师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不了解学生内心所想,使教学变成教师的一言堂和满堂灌。教师在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点,询问学生喜欢的授课方式。沟通和交流可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可以与教师成为朋友,愿意相信教师,爱其师才能信其道。通过全方位的沟通,建立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机制,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逐步喜欢上“原理”课。
第四,针对“原理”课程理论性较强的特点[2],教师在课前应布置相应任务让学生充分熟悉教材。在学习导论前,可布置“谈谈你心目中的马克思”,让学生充分熟悉教材。以布置问题的形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原理”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带着问题预习相关知识,真正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和学有所感。同时,教师可采取激励措施督促学生预习教材,让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做笔记,课上以笔记的形式把预习所思所想记录下来,上课上交学习笔记可获得平时加分奖励。这种激励措施,既可以使学生有效地预习教材,又能够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落实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原理”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教师可在课前布置相关任务,利用课前十分钟让学生用所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社会热点问题,活学活用,从而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2. 课程讲授阶段应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第一,虽然“原理”课程理论性较强,但是教师不能仅仅讲授理论而忽视对学生的关注。教师应树立大局意识,把握整个班级学生的学习状态。可组织讨论和交流活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转变教学方式,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交流。教师还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提问式教学法,掌握学生知识点的盲区,查漏补缺,做到课程讲授循序渐进,让学生以最轻松愉悦的方式学习“原理”课程,而不再感觉“原理”课程只是理论知识的堆砌。在讲授“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等知识点时,可让学生列举身边发生的事例进行说明,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又可以让学生从学习理论的“是什么”层面上升到“为什么”和“怎么做”层面。课程讲授阶段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从“原理”课程的学习中有所感悟,增强学生学习“原理”课程的获得感,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第二,教师应做到与时俱进,运用新媒体开展课程教学。新媒体融入“原理”课程教学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否定,教师应努力探索连接新媒体和传统教学的途径和方法,让新媒体充分为“原理”课程教学服务,让新媒体能够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作用。新时代大学生朝气蓬勃,善于接受新鲜事物,探索新媒体在“原理”课程教学中有效运用的新途径,让“原理”课程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是“原理”课程教师应有之义。
第三,教师应拓宽知识面,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研究成果,让自身所掌握的知识能撑起每次课程的讲授,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老师的博学多识,从内心深处尊敬和佩服教师,进而激发学习“原理”课程的兴趣和动力。教师在教学中还应适当穿插学生关注的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话题,与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改变学生固有的“原理”课程枯燥和乏味的思想,让学生真正愿意上“原理”课程。面对抽象和枯燥的理论知识,教师应善于创新教学方式[3],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社会热点问题。
第四,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新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实践中来,感受“原理”课程的魅力。教师在课前布置“课前十分钟、学生上讲台”等课堂实践活动,在每次上课前十分钟,让学生上讲台进行PPT展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社会热点问题,让“原理”课程真正入耳、入脑、入心,也让学生真正做到活学活用。“原理”课程课堂实践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又落实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3. 课后反思阶段应做到“以学生为中心”[4]
第一,教师应重视课后反思,课后反思可促使教师不断成长。课后反思可以让教师充分认识到教学是否达到了课前所设定的目标、是否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只有做到课后反思,才能不断进步和成长,才能不断突破自我,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只有做到课后反思,才能不断地发展和超越,做到课堂教学精益求精。
第二,教师课后应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教学中的所得所思所感,了解学生内心真正的想法。教师教学不能仅仅做到自己满意,最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听课有所收获。教师应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原理”课程是否在学生心目中播下了一颗不断学习的种子,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原理”课程理论的魅力所在。同时,教师应该通过反思所讲理论知识是否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做到不断交流反思,才能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第三,教师应通过教学反思进行查漏补缺,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点和存在的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为提高“原理”课程的实效性奠定基础。教师应把每次教学都当成一次挑战,通过反思了解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
结束语
“以学生为中心”是每一位“原理”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遵循和落实的教学理念。只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技能,才能做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充分做好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的准备和衔接工作,使其更加科学有序,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原理”课程教学工作,让“原理”课程真正发挥其“立德树人”的积极作用,让“原理”课程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真心喜爱和终生受益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