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minar”教学法在我国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2020-03-03刘雅宁
刘雅宁
(福建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福州 350100)
“seminar”教学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西方高等教育中的教学方法,以师生共同研讨问题为主要形式,最初是以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所提出的“产婆术”为依据,是通过讨论、提问或者辩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寻求普遍真理的教学方法。1737年哥廷根大学正式开创“seminar”教学课程,由德国教育学者格斯纳担任“seminar”课程教师,此后“seminar”教学法开始在德国大学课堂上逐渐得到应用。随着大学的发展和各国文化教育之间的互动交流,到19世纪“seminar”教学法在西方国家高等教育中普遍流行开来。20世纪初期蔡元培先生将这种西方的教学方法引入到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中来,之后受到我国高校教师的广泛喜爱并大量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时至今日,“seminar”教学法仍然充满活力,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应用广泛,成果显著。
当下,我国正致力于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采用习明纳等以发展学生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可促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目标的实现[1]。由此可见,“seminar”教学法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我国目前高校教学中“seminar”教学法的应用进行探析,能够帮助我们深入了解“seminar”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情况,不断促进“seminar”教学法的改革发展,以便于更好地适应我国高等教育需要,使其在我国当前高等教育“金课”建设中持续发挥重要作用。
一、我国高校教学中“seminar”教学法应用概况
目前我国关于“seminar”教学法的应用研究较为集中,截至2019年11月27日,在中国知网全文搜索“seminar教学法”共找到485篇核心期刊,其中有400多篇是关于临床医学和护理学的应用研究。可见我国目前的“seminar”教学法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医学、护理学等领域。此外,只有为数不多的几篇文章在研究大学外语教学、金融学或者研究生教学的“seminar”教学法应用。总体来说,“seminar”教学法的应用范围不够广泛,虽研究成果较多但只涉及单一的医学、护理学课程,在高等教育通识课程或其他专业领域应用及研究仍较少。
(一)我国高校教学中“seminar”教学法的应用方式
“seminar”教学法主要包括课程类“seminar”和研讨类“seminar”两类。但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运用中,两种“seminar”教学模式往往相互融合,作为辅助教学法出现在课堂中。课程类“seminar”通常以知识学习为主要目的,形式是由教师指定研讨的主题,学生提前搜集相关资料,包括背景、发展进程以及意义等多个方面,师生在课上进行讨论交流,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该学科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等。研讨类“seminar”通常则是以学术交流的方式呈现,这种方式在学生汇报作业或论文写作、会议资料分享等情况下应用得比较广泛。通常由学生对作业情况、论文写作情况或参加学术会议收集的资料进行分享,向老师和其他同学说明最近的工作进展、心得体会、遇到的问题等,由大家一同分享或分析解决问题。
(二)我国高校教学中“seminar”教学法的应用实施过程
无论是研讨类“seminar”还是课程类“seminar”,其实施过程大致相同,主要包括课前准备、课堂实施、成绩评定三部分。
第一步:课前准备。教师通常会在课程开始之前,结合课程的相关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提前告知学生“seminar”课堂上需要进行研讨的主题和内容,并向学生提前说明具体的“seminar”实施流程和成绩评定标准。由学生自行成立研讨小组,根据组内成员的偏好和优势领域协调和分配任务,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并在课前与同组同学积极探讨交流,提炼观点,为“seminar”课堂汇报做准备。
第二步:课堂实施。首先由教师对此次“seminar”研讨的内容进行大致讲解,在讲解中教师要注意只进行课前引导,不能过多加入个人的评价,之后由各组同学对课程主题进行成果汇报展示。汇报人要注意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演讲能力以及随机应变能力的培养,在汇报时学生需将自己小组对该主题的理解和思想融入到汇报中,并且清晰、有条理地进行论述,要能够使所有“seminar”课堂的参与者理解。在同学进行成果论述的过程中,课堂上的其余人应认真思考,并在汇报结束后进行充分讨论。在讨论环节中,大家可就汇报内容或与研讨主题相关的知识进行提问,最后由汇报小组成员为大家进行解答。如果对汇报小组所持观点持有不同看法,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供大家共同讨论,甚至可针对该问题的不同看法进行辩论。课堂讨论的过程是优质“seminar”课程与否最关键的组成部分,当所有课堂参与者共同围绕某一问题进行讨论与辩论、相互之间通过思维的碰撞提高各自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时,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最终实现课堂知识的交流并达到学习目的。
第三步:成绩评定。在“seminar”课程结束之后,教师按照成绩评定标准并根据学生提交的课前准备材料、课堂汇报材料、课堂汇报表现、课堂研讨表现以及对研讨主题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等对学生进行统一的评分。
二、我国高校教学中“seminar”教学法应用缺陷
(一)学生层面
在我国当前“seminar”教学法的实际应用中,存在学生课前准备不足、学习模式固化和学习习惯不良等问题。“seminar”课程作为一种研讨式的课堂形式,要求学生做好十分充足的课前准备,但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往往存在准备不足的问题。究其原因,多是由于学生的学习习惯不良和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导致,学生缺乏对自我学习的规划意识,在大学新生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新生由于刚脱离高中生活进入大学,由“高压”学习模式转入自由的学习环境,学生习惯了过去被动的接受知识,导致缺乏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和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因此在实施“seminar”课程时,学生难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总的来说,目前在“seminar”应用中由于学生在学习模式以及学习习惯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导致在开展“seminar”教学时,学生会由于各种自身以及外界因素不能很好地接受此种教学方式,这也是“seminar”教学法在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中不能开展得好的一项重要影响因素。
(二)教师层面
“seminar”教学法由国外高等教育课堂引入到我国,其根本理念、方法在我国高等教育课堂改革中往往不能够完整地被高校教师所理解、掌握并运用,在实际操作中也难免会出现问题。
“seminar”课程的开展对教师教学能力、专业素养等各方面的要求很高。首先,在“seminar”课程开始之前教师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但由于大多数高校教师除去基本的教学任务外,还会有各种科研和行政的压力。实际教学中在开课之前教师往往会缺少充足的时间对课程所涉及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不能对课堂中学生可能存在疑惑的问题进行充足的构想和准备,以致课堂中存在研讨不深入的现象。只有对课程内容有良好的研究,教师在“seminar”研讨过程中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探讨问题,最终带领学生拾级而上,真正理解到课程内容的真谛。除此之外,实施“seminar”课程也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以及对“seminar”教学理念的充分理解。在“seminar”课程实施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要从整体上把握课程走向、合理安排课程结构,既不能过分主导课堂研讨内容,又要保证研讨内容的准确性。
(三)方法论层面
由于“seminar”教学法是由国外大学学习借鉴到我国高等教育课堂上的,所以在实际运用中难免会存在方法论上的缺陷。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对“seminar”教学法的应用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差异,操作过程中出现“水土不服”现象。又由于受我国传统课堂教育方式的影响,“seminar”教学法在实际运用中大多局限在课堂上,成员之间相互已经非常熟悉,在多次课堂交流后难以碰撞出新的想法,这也是导致“seminar”教学法不能在我国高校课堂上得到有效运用的最大问题。而在国外,除了小组形式的“seminar”,还会有以院系、单位等为单位的“seminar”课程,参与“seminar”的成员较广泛,有来自不同专业、院系的教师和学生,更利于推进学生科研能力和批判思维的进步和提高。
三、我国高校教学中“seminar”教学法应用发展策略
(一)学生层面
1.改善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seminar”教学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基于教师驱动的自主学习模式[2]。“seminar”教学课堂所呈现的实际上是一种由教师作为组织筹划者的自主学习课堂,主要学习模式便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合作学习。因此,在“seminar”课堂中对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方法有着较高要求,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能够帮助学习者顺利且高效地进行自主学习,在“seminar”课堂学习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自主学习是学生需要具备的良好学习品质。具体来说,是指学生有能力对学习过程进行规划,包括制定学习目标、确定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式、完善学习过程以及检测学习成果等。这些因素都在“seminar”课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就我国目前“seminar”应用研究现状而言,由于受我国教育传统以及学生长期不良的学习习惯等因素影响,导致学生在课堂中往往处在被动状态中,在学习上通常是“令则行,不令不行”。因此,学生在“seminar”课堂中要改变以往的学习习惯,不能仅仅作为课堂的倾听者、不能只接受知识,要学会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除此之外,在“seminar”课堂中也需要学生具有合作学习的能力。“seminar” 教学法重视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通常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在 “seminar” 教学课堂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将学习任务分配到各个学习小组,每位小组成员都要参与其中,大家分工协作,明确各自的任务,最后共同提交课程学习资料,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因此每个小组成员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家共同承担学习任务,相互之间沟通、协调,通过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共同进步,既提高了沟通能力又培养了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
“seminar”教学法要求学生能够进行创新性研究并获取新知识,这就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批判性思维是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前提,在讨论式学习中批判性思维能够为学生带来全新的视角,帮助学生进行创新性活动。“seminar”教学课堂是一个师生平等的课堂环境,在“seminar”课堂中知识的传递不再是教师向学生进行一对多的单向传授,而是在师生以及生生之间进行的交叉多向的知识传递活动,学生的学习由传统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讨。通过师生间交叉多向的知识传递,学生掌握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不再完全迷信教师的讲解,而是能主动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案。但在实际的“seminar”课堂中由于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往往会使得“seminar”课程流于形式,即学生不能深刻理解和领悟“seminar”课程的主题,在“seminar”课堂中也就不能很好地进行师生双向互动。因此,学校和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可以通过辩论赛、创新大赛以及开展批判性思维课程、创新培养课程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师层面
教师专业素养是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知识储备的集中体现,包括专业情谊与规范、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谊与规范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基础和保障,专业知识对教师职能和作用的发挥、教师职业专业性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专业能力实则包括了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反思研究能力及沟通合作能力。教师专业素养在实际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seminar”课堂中更是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seminar”课堂教师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课堂主导者变成课堂的驱动者,课堂的中心不再是教师或学生,而是转变为以知识为中心,这是一项重大的变化,也就意味着在课堂上需要教师运用真才实学来引导学生,“教授必须根据学科特点设计自己的教案理清学科的重点、线索和方法”[3]。因此,“seminar”课堂的教师要从教师专业素养以及教学能力等方面来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以及专业知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认真学习“seminar”教学法的原理以及实施路径,以确保能够更好地担任“seminar”课堂的教师。同时,学校要制定和完善专门针对于教师教学评价以及考核的制度及规则来规范和监督教师的教学,以促进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三)方法论层面
1.完善实施过程
目前我国“seminar”课堂教学过程主要包括课前准备、课堂实施、成绩评定三部分。这三个过程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但相比国外而言,仍存在一些差距。以约克大学的“seminar”教学课程的实施过程为例,整个过程环环相扣,互为前提。首先,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自己的研究领域以及学生的学习阶段选择合适的选题,并提供给学生需要阅读的文章及文献;之后,由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资料的阅读以及其他资料的搜集,并通过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完成汇报PPT的制作以及讲稿;在课堂研讨中,研讨小组成员要独立汇报各自课题研究的结果,由教师和同学进行讨论、质疑和辩驳;课后学生需要提交一份独立完成的研究结果报告,总结自己的观点以及对“seminar”课程中所探讨问题的看法;最后由教师对整个“seminar”研讨课进行评价,包括课前准备、课堂表现、课后总结三方面按照比例对学生进行评分。我国目前的大部分“seminar”课程缺少课后总结的部分,但课后总结确实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及时总结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也能对疑惑的问题进行充分理解。因此,我国应多向国外高校学习和借鉴,不断完善“seminar”实施过程,使其能够在高等教育“金课”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丰富组织形式
“seminar”教学法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大多是以课堂形式呈现,组织形式相对单一。课堂上由彼此非常熟悉的老师和同学进行“seminar”研讨,相对来说会比较难以讨论出具有创新性的内容。“小组讨论的成员是由具有不同讲话方式、不同思维方式以及不同文化、阶级、性别的人所组成的,这就使讨论具有了特殊的挑战性。”[4]因此在开展“seminar”研讨课时,教师可安排学生打破班级、专业、院系等因素的限制,甚至可以邀请相关专业的教授、专家参与到“seminar”研讨中,为学生的讨论注入更加权威、专业的知识,不仅如此,也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目前“seminar”教学法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应用的课程范围较为局限,主要集中在医学、护理学等专业,应当将其普及到高等教育通识课程以及专业课程当中。同时,在学生方面、教师方面以及由于“seminar”教学法实施过程和方法论指导等原因产生一些“水土不服”的问题,但这并不能使我们否认“seminar”教学法是一种很好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教学方法,其应该被更好更广泛地应用到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在当前高等教育“金课”建设的关键环节,“seminar”教学法的应用能够使其发挥特有的提高学生研讨性学习能力的优势,培养优秀人才。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5]的要求,“我国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到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改革将成为重点议题,在教学改革中合理运用“seminar”教学法能够更好地使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水平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