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财税课程改革探讨
2020-03-03谢晖颖
谢晖颖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 财经商贸学院,福建 龙岩 364021)
一、完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认证与实施
(一)完善认证过程,树立权威性和可靠性
当前企业要求智能财务人员要有更高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大数据分析能力、业财税共享平台的使用能力以及财税管理与决策等能力[1]。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的实施还处于摸索阶段,为会计专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也对智能财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证书的认证要接受社会、学校、学生、家长的监督并得到社会和企业的认同,否则将被市场淘汰。所以要加大财政投入以及社会、企业的参与开发培训评价工作力度[2]。开发者应熟悉把握最新的财税政策法规,认清行业最先进的发展状况,结合企业发展形势,总结归纳适应行业发展应当掌握的财税知识和技能,确定人才培养方案,保证培训内容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开发出基于真实业务典型场景的在线实测软件平台。把企业标准和教育标准融合为一体,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有效载体。同时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提供更有力培训认证保障,而不是纯粹为了某个软件平台操作而操作,为了考证而考证或者为了提高通过率而增加额外培训,脱离初衷。
(二)形成线上线下联动,丰富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源
培训组织以及院校应积极合作,协调好人力与物力成本,完善网络学习平台,优化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源,融合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发挥教、学、练、测、评等环节的作用,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提高学习效率,为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的财税人才提供载体。通过线上线下的学习培训,学生熟悉企业经营业务并掌握业财核算、审核和纳税计算申报等基本技能,进而能够进行基于大数据和数据挖掘技术的财务预测、决策控制及运营,最后进行税务筹划和投融资筹划等智能财税财经综合管理工作。[1]
(三)健全监督管理机制,把好质量关
首先,国家教育部门既要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又要坚持和维护教育的公益性,建立完善证书的认证体系,所以需要不定期地对培训评价组织进行监测和评估,提高培训评价组织的水准,规范质量和定价标准,引导培训评价组织健康发展。其次,要加强证书考核过程管理和证书的发放。为保证考核质量,在制定命题、考核程序以及考评技术开发等方面要有严格的程序。既要能统筹管理不同考场,又要细化到考核的每个操作点。所有的考核过程都可以随时接受监督管理与后期查询等,因为数据的真实可靠性是证书公信力的保障,以达到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四)完善学分银行信息平台操作
目前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信息平台上线试运行,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个人学习账号,实现学习成果的登记、积累和转换。[3]接下来应统一职业教育与证书培训之间的学习和考核内容的标准,从而实现职业教育和证书两种学分之间的等价转换,可以将其中的一门或几门课程按照证书认定的方式进行考核,与证书培训进行学分转换并建立考核档案。学员可以根据学习成果选择更高层次的职业技能等级考核,冲抵学分、免修课程等,让证书认证贯穿学员的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教育。相关部门可以根据学分银行提供的大数据进行管理、监测学习者学习成果转换情况,分析学习者的兴趣偏好,进而改进推广优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使学分认定得到市场的检验与认可,使智能财税证书得到公正公平的评价。
二、智能财税课程改革路径
(一)加强学校与职业等级证书培训评价组织的沟通
学校应强化与培训评价组织的沟通,对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要有充分了解和认识,做好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培训内容的有机衔接。院校应充分把握财税证书的培训与考核方面的管理要求,学分和学分银行的认定与积累,及其具体操作等方面的要求,以期真正实现会计学历教育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积分互通互换。培训组织和院校紧紧围绕财税课程的应用性,针对智能财务人才培养的过程性和实践性,创造多维度教学场景,优化教学方式和提供优质教学资源,从而实现知行合一的“1+X”复合型人才教育培养目标。[4]
(二)加强师资力量培训,实现教培融通
首先,组建“双师型”财税教师队伍,强化师资技能培训,通过多种形式提高骨干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应紧紧围绕“以学生思维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提升实践教学的实操性和培训实效,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能力和方法。其次,加大数字教学资源的建设力度,开发设计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和立体化教学资源,满足教学、培训和考试需求,确保学生始终以真实业务和企业场景为基础,实现课程与场景融合,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
(三)融入“1+X ”证书教学模式,实现课证融通
学校可以把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会计专业教学标准进行有机融合。针对现有的专业核心课程和逻辑框架修订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法,进而形成智能财税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将职业技能教学内容纳入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并且和初级会计师课程相结合,减少合并重复的课程内容,并且融入财务共享、大数据人工智能[5]等课程,实现“证岗能”相对接。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相关课程培训、认证考试及技能比赛,学习到更多实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助力精准就业。
(四)“教学-实践培训-考试认证-社会服务”一体化,实现校企融通
1.学校可以成立“1+X”教学研究中心
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X证书在教学、课程、实训、考试、发证标准上的统一规范,防止X证书成为一些机构、公司的营利行为。保证在“1”学历证书的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实现“X”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融入,让“1”和“X”互融互通,两者在教材、课程标准、实习实训及教法等方面融合发展,在实现 “1”的过程中完成“X”证书的任务,培养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智能财税专业技术人才。
2.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通过“一师+一企+学生”的校企双元育人教学模式,优化实训条件和企业专家指导,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真正实现业财税融合并提高社会服务力度。目前大多数院校跟教学软件公司合作(科云、网中网等),让学生通过软件平台完成相关模拟实训内容,但是学生学完后不懂如何融会贯通而且会产生倦怠感,影响效果。因此依托企业建立校内外人才培养基地,使教学场景多样化显得越来越重要。但很少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课程共同培养人才。而高职院校又需要获得企业的资源支持,这就要求校企相互帮助合作。[4]校企可以共建智能财税共享服务中心,共同承办职业技能大赛,共同开发项目,共同开展对外培训等。采用现代学徒制学习方式,和财税咨询公司合作,处理真实企业财税业务,实现真项目真做真交付,创新运营模式,逐步形成高水平的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三、财税“课程思政”与人才培养
首先,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注重提升自身思想素质,立德树人。经常组织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研讨,切实落实到课程建设、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其次应多角度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文化内涵,提取思政元素,把思政观点细化、具体化和生动化,形成和思政课程相互呼应的思想教育的协同效应,全面提升学生的财税思想修养。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财税热点事件,引入案例分析,从而引导学生理论结合实际,鼓励学生关注研究现实问题,在思考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引导学生在工作生活中不能偷税漏税,不做假账,廉洁自律和坚持准则等。比如通过了解税收的历史和税收的特征,让学生明白税收具有组织财政收入、调节经济、监督社会经济等作用,同时进一步理解公平、民主、法制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结语
首先,政府部门应明晰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的法人主体地位和容错机制。鼓励企业社会共同联动,积极参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的建设,共同加大软硬件投入,成立教学、实践、比赛和考试认证相融通的财税人才培养基地。把“1+X”与“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紧密相连,提高证书的含金量,从而得到企业和社会的认可。其次,教育部门通过考核的评价结果反馈,根据实际的人才需求作出调整,促进院校的“三教改革”。最后,学校要加强“双高”建设,把产教融合落到实处,完善培训考试认证工作,弥补教学上的滞后性,努力推进思政进课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在供需错位和质量水平上存在的问题[4],从而打造高素质的智能财务阳光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