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新闻叙事及舆论研究
2020-03-03高坤
高 坤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新媒体,是一种网络环境,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一种新的媒体形态,有现代化技术作为强有力的支撑。比如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数字电影、移动电视、数字电视、网络等等。新媒体运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借助宽带局域网、手机、数字化电视、电脑等方式,为受众群体提供娱乐休闲服务、信息服务。新媒体技术,也叫作网络媒体技术,不同于传统媒体传播技术,它是建立在互联网数字化核心技术之上的,它在传统媒体的优越性基础之上,结合现代化网络技术,为消费者带来便利。新媒体技术是人类进入数字化时代的标志,在科学技术上有明显的优势,可以通过数字化设备的移动终端传播有效信息,应用于商业、教育、医学等多种领域,推动了人类发展的历程。新媒体技术在新闻行业的运用,极大推动了新闻行业的发展。
一、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特征
新媒体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信息交流、传播的过程中,由原来的被动接受信息,变成了如今的主动传播信息。新媒体视域下,公众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一些看法,可以感受到大众的呼声[1]。再者,因为新媒体的匿名性,使网络成为造谣者的天堂,使网络舆论具备非理性的特征。
(一)舆论主体的隐匿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舆论的风向是网络公民。网络公民可以通过虚拟的网络空间,对热点话题发表个人的想法,由此形成舆论风向。一方面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网民的隐匿性导致了舆论主体的隐匿性,可以帮助越来越多的人发表自己的意见,促进思想之间的互动、交流;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也出现了一些不理性的声音,有些人借助网络这个虚拟环境,发表一些不真实的信息或者恶毒的言论,通过这种方式,宣泄自己对社会的不满,导致网络媒体公信力的缺失。
(二)舆论客体的广泛性
舆论客体是指社会大众所关注的社会事件、热点话题等。在传统媒体的传播过程中,舆论的客体是借助议程设置得来的,传播方式比较单一化[2]。随着新媒体环境的产生,舆论的形成,不单单是通过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得到的,网络舆论的风向标,伴随网民关注热点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三)舆论本体理性化发展
舆论本体是社会大众对某个事件情绪意见的总和。网络舆论本体的理性、非理性,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大众关注的热点,引起了学术界的不断讨论,更多人偏向认为舆论讨论是一种不理性的行为。虽然网络舆论在刚开始的时候,的确存在一些不理性的行为,但是经过漫长时间的发展,网络舆论逐渐向理性化发展。比如之前发生的“聊城辱母杀人案”,在事件发生之初,舆论的讨论对于当事人于欢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当传统媒体舆论插手之后,更多网民逐渐理性化,舆论的焦点也从于欢隐私的曝光,转移到社会法治的问题上来。从某种程度上看,对舆论信息进行了有效引导。
二、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新闻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语言简单扼要
叙事语言的使用,对叙事的效果具有直接影响,因为传播媒介的不同,所以要根据传播手段的具体特点,选择不同的叙事语言。比如就电视传播媒介的方法来说,可以运用简单扼要的说明类的语言,更好帮助受众群体理解新闻的具体内容;针对报刊等传播媒介来说,可以选用比较严肃、正式的叙事语言。但是归根结底,传统媒体的叙事语言大多运用正式、严肃的语言,这与现如今的网络叙事语言有很大不同。
就网络新闻叙事语言来说,因为媒介技术的发展,大多数新闻都采用碎片化的表现形式,比如微信、微博等信息传播平台,对发布信息的字数,就有严格的限制。除此之外,移动终端的微小显示屏无法使人们花费太多的时间进行长篇阔论,网络信息的宽泛性远远超出人们可接受的范围[3]。所以,网络新闻的叙事语言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引起受众群体的关注。
(二)叙事形式多元化发展
传统媒体的叙事形式往往借助单一的传播手段。自从网络媒体出现以后,将传统媒体的所有传播形式都结合在一起,可以进行全方面的传播,增加了很强的互动性。比如说,之前大众了解全国两会的具体内容,只是单纯借助报纸文字、电视节目。但在网络信息时代,社会大众可以借助数据可视化、视频直播等手段,了解两会的相关报道内容,有效增加了新闻的实效性,还加深了网民之间的互动,给广大网民提供了直接与人大代表进行交流的机会,这种叙事形式的交流,是传统的传播媒介所不具备的特点。
(三)叙事主体广泛化
网络环境的叙事主体与传统媒体不同,没有固定的叙事模式,甚至也有清晰的叙事主体。网络环境为广大网民提供了平等的话语权,每一个人都可以利用网络媒体平台,有发布言论的自由,参与到社会话题讨论过程中,成为新闻叙事的主体。传统的媒体时代,因为缺乏获取信息资源的传播途径,受众群体主要是通过主流媒体的传播媒介了解新闻信息[4]。如今,在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视角下,传播媒介迅速发展,社会大众获取信息资源的途径越来越多,平民百姓可以借助网络平台传播新闻信息。
三、网络新闻叙事引导舆论的有效路径
在网络新闻的叙事过程中,媒介性质的改变,使故事的叙述形式以及意义发生改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将互动性的特点有效融入到读者的叙事活动之中,文本信息的作者无法决定所理解的活动的开展,不同的内容经过不同的人传播、议论,就会衍生出不同的意义。
(一)叙事语言
在信息化环境的视域下,新闻叙事的主体比较模糊,叙事主体趋于隐匿性、多元化的发展特点,从某种意义上看,网络叙事的特点是由传统媒体的叙事特征不断衍生发展而来的。因此,在叙事语言方面,应该更加贴近受众群体的生活,满足受众群体的个性化需求,有效开展舆论引导,深化舆论效果。在网络新闻叙事活动中,可以运用比较诙谐的网络用语,摒弃传统媒体的刻板性,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感[5]。比如在《大河报》的官方公众号上,在发布的新闻中,一改之前严谨的语言风格,使用了“点赞”“锦鲤”“杠精”的网络用语,使新闻报道更加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不仅传播了信息,也拉近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实施有效的舆论向导。
(二)叙述形式
传播媒体根据受众群体的不同特点,使用不同的叙事手段以及内容,吸引受众群体的兴趣,深化感染力。在进行新闻事件的叙述时,可以借助文字、图片、视频等传播媒介,开展新闻信息的传播与发布,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信息发布之前,要严格把控文字内容,及时更新、发布视频、音频、图片等信息。与此同时,通过用不同的手段筛选不同的信息内容,通过舆论引导受众群体的价值取向。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化环境的不断发展,推进了网络新闻的传播进程,也有一定的制约性。鉴于网络新闻在传播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虚假信息,所以要充分发挥信息化环境下对网络新闻舆论的督导作用,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确保网络舆论督导工作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