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艺术院校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现状分析
——基于落实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探索
2020-03-03刘朝霞
刘朝霞,唐 韡
(1.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7;2.广西艺术学院团委书记,广西南宁,530007)
共青团中央于2014年4月开始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项目,并在高校内进行试点建设。团中央学校部于2016年9月印发了《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试点工作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同年11月又与教育部联合出台了《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1],进一步明确了“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的各方面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2]。而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有效实施就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则进一步为高校落实“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指明了方向。推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落实是今后高校要抓好的一项重要工作。而推动第二课堂建设,特别是加强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是落实“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关键。然而,推动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的理念在一些高校特别是在高等艺术院校中还没有“深入人心”,这就需要相关高校重视并加强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
一、高等艺术院校开展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提出的,是第一课堂的有机补充,重点为高校立德树人中心工作服务,也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艺术院校开展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有着许多优势,对落实“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帮助青年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引领青年学生成长,有着重要意义。
(一)开展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是高等艺术院校共青团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办法》明确了第二课堂的定位,那就是“服务于高校立德树人中心工作,将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有机补充、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领,是高校共青团的主要政治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共青团的根本任务。”[3]《意见》进一步明确了高校共青团要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人才培养中心工作服务。而推动落实“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需要向第一课堂借鉴其教学育人机理和工作体系,把第二课堂建设成为一门必修课程,实现课程化、规范化、制度化,在该门必修课程中更好地开展大学生价值引领工作,引领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青年。因此,开展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把第二课堂作为课程建设纳入高等艺术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是高等艺术院校共青团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二)开展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是深化高等艺术院校共青团改革,落实“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重要途径
推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实施是高校共青团深化改革的龙头项目和创新举措,是服务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牛鼻子”,是发挥基础性、源头性、战略性作用的“指挥棒”,是帮助青年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获得社会认可的“通行证”。[4]作为工作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动机”,“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有效落实是深化高校共青团改革的保障,是强化高校共青团育人职能、加强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的关键路径。《办法》指出,“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实施基础是构建课程项目体系,要求对能够课程化的项目活动进行课程化设计。可见,开展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构建“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课程项目体系,需要进一步明确其课程内容。因此,开展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推动第二课堂活动的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课程化,可以促进高等艺术院校共青团改革,帮助有效落实“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
(三)开展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是高等艺术院校完善学生发展服务体系,提升学生素质素养,服务学生就业创业的迫切需要
与其他类高校一样,高等艺术院校也在致力于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服务体系,希望通过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素质素养,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学生就业创业。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就是要把思想政治引领、素质拓展提升、社会实践锻炼、志愿服务公益和自我服务管理等第二课堂活动进行项目课程化建设,并以此为内容设计课程项目体系。在开展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的过程中,高等艺术院校应进一步完善学生发展服务体系,培养学生全面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创业能力、就业能力等,把学生培养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开展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可以更好地促进高等艺术院校进一步完善学生发展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素质素养,更好地服务学生就业、创业。
二、高等艺术院校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各高校积极推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落实。在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方面,一些高等艺术院校也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但在推动课程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一)高等艺术院校在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方面的成功做法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实施,特别是加强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可以更好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符合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要求,也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各高校都开始重视“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有效落实,一些高等艺术院校走在了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的前面,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从2016级新生开始就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建设,对第二课堂课程建设实施三步走策略:第一步是第二课堂改革——素质拓展学分,第二步是公共基础课改革——建设线下课程、线上课程和实践课程“三位一体”课程体系,第三步是专业课程改革——建成“多元融合”课程体系。[5]此外,还有些艺术院校通过完善制度建设来保障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稳步推进,特别是从教学改革方面着手,将第二课堂课程定位为必修课,对第二课堂成绩进行学分制认定,通过整合资源,强化专业指导,梳理第二课堂课程体系建设,开发出相应的课程项目体系。这些做法都有效地推动了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
(二)高等艺术院校在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的目标体系定位还不够明确
高等艺术院校的第二课堂课程体系建设尽管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对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的定位还不够准确,更多的还仅仅是按照落实“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要求,将课程项目体系简单分为七个类别,缺乏系统的考虑和设计,还没有很好地整合课程,更没有形成课程体系。同时,还有许多能够课程化的项目活动没有进行课程化设计,教学大纲也有待完善。此外,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还没有真正与“第一课堂”遥相呼应,与艺术院校专业特色、学生特点结合得还不够。课程体系建设还需结合艺术教育特色,按类别区分第二课堂教学内容,将其分类处理并整合为课程目标体系,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2.第二课堂课程的内容设置还有待完善
当前,许多高等艺术院校已经逐步推动落实“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出台了相应的实施办法或实施细则,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课程化建设方面,特别是课程内容的设置方面还不够完善。目前,高等艺术院校第二课堂课程内容都能按照七个类别进行设置,但还没有很好地与第一课堂的相关艺术专业课程结合起来,尚未有效地整合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还需要围绕帮助学生进行政治锤炼、知识实践、技能拓展、素质养成等内容进行设计,有清晰的“内容”,有明确的目标。
3.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的课程结构还不够优化
随着“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有效推进,包括高等艺术院校在内的许多高校都积极探索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不断优化课程结构。但目前,从一些艺术院校设立的第二课堂的课程结构形式来看,高等艺术院校还没有很好地将第二课堂的课程与艺术专业教育等课程进行融合,在开展德育、美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方面还需加强。再者,第二课堂的课程结构设置更多的是以活动形式来呈现,没有体现“课程”形式。
三、加强高等艺术院校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的对策
高等艺术院校在落实“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特别是开展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应发挥艺术专业教育优势,积极推进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培养艺术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思想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
(一)明确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的目标
推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有效落实,第二课堂的课程化建设是关键,高等艺术院校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目标,以此作为保障。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必须符合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要求,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适应素质教育实施的需要。课程目标必须与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目标以及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一致。《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要探索适应自身特点的培养模式,着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高等艺术院校第二课堂课程目标设置必须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主动适应新时代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以提高学生素质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原则,更好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繁荣中国艺术事业培育高水平艺术专业人才。
(二)完善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的课程内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应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故此,高等艺术院校还应该结合艺术专业特点,根据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围绕提升学生的艺术专业技能、综合素质能力等,设置与音乐、舞蹈、美术、设计、戏剧等艺术专业学习紧密相关的第二课堂的课程内容。高等艺术院校第二课堂的课程内容应以提升学生素质素养、服务学生就业创业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为目的,开设相应的涵盖思想成长、创新创业创造、社会实践及志愿服务、专业学术及文体、工作成长经历、技能特长培养等内容的课程体系。
(三)优化第二课堂的课程结构,创新课程实施模式
高等艺术院校构建科学合理的第二课堂课程体系的关键是优化第二课堂的课程结构。高等艺术院校有着独特的艺术专业教学优势,在优化第二课堂的课程结构方面,首先,应构建第二课堂课程与艺术专业课程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实现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互补。其次,应合理构建第二课堂中必修课程体系与选修课程体系,做到有的放矢。例如:规定思想成长课程、社会实践及志愿服务课程为必修课,要求所有学生必须修满最低积分才能兑换相应的学分;规定其他课程如创新创业课程、专业学术及文体课程、工作成长经历课程、技能特长培养课程等为选修课,学生可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选修。
此外,高等艺术院校应不断创新第二课堂的课程实施模式,建立以活动为载体的具有学生主体性的互动式实施模式。[6]在第二课堂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以“活动”为主,鼓励、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挥主体性作用,自主参与活动课程方案的设计,全程主动参与活动课程的开展,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得到锻炼。
(四)加强第二课堂的课程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是落实课程建设、指导课程开展的关键,第二课堂的课程建设同样需要指导教师,这就需要高等艺术院校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高等艺术院校第二课堂的课程指导教师队伍应既有专门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职辅导员、党政工作人员,也有艺术专业课教师、通识课教师,还应该聘请一些社会上的相关专家、企业家、知名校友等作为兼职教师。同时,要积极发挥第二课堂课程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高等艺术院校应完善相关制度,包括给指导教师认定课时量,在职称晋升、年度考核等方面将参与第二课堂课程建设作为一项指标,纳入绩效管理体系。另外,还要鼓励引导指导教师将第二课堂指导融入教学科研中,不断提高第二课堂课程指导的水平和质量。[6]
四、结语
落实“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关键是推动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而推进第二课堂课程化则需要加强第二课堂课程建设,需要在第二课堂中融入课程理念,推动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素质教育活动向纵深发展。同时,需要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进行深度融合,以培养德艺双馨的高等艺术专业人才为目标,构建具有艺术院校特色的第二课堂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