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之洞之《劝学篇》述评

2020-03-03

林区教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张之洞学堂思想

(天津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天津 300387)

张之洞(1837—1909),直隶南皮人,字孝达,号香涛,又号香严,晚年号抱冰老人,出身于官宦世家。14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1863年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是一位守旧的封建官僚,醉心于举办传统书院,以攻讦时政为主,成为清流派的重要代表之一。1884年中法战争成为其思想的转折点,一跃成为后期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开始讲求实际,创办各种学堂,大力提倡留学教育。

张之洞代表作《劝学篇》著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并于同年发表。此时中国刚刚经历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维新变法的呼声日渐高涨,新旧斗争正值激烈,张之洞著此书,企图在这纷乱的声音中发出一条适合当时国情的第三道声音[1]。《劝学篇》是张之洞思想的集中体现,表达了他当时欲改变中国现状的政治策略和方法。

一、中体篇

《劝学篇》内篇包括同心、教忠、明纲、知类、宗经、正权、循序、守约、去毒九篇。内篇伊始提到中华民族面临的几大任务是“保国保教保种”,最重要的是“保国”,即始终维护清王朝的统治[2],在《内篇·同心》中极力宣传清王朝的深泽仁厚,治理有方,“今日时局,惟以激发忠爱,讲求富强,尊朝廷、卫社稷为第一义”“保种必先保教,保教必先保国”[3]。其次,张之洞极力维护儒家的统治思想。他主张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中国几千年以来的立国之本。“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中国之所以为中国,实在于此。”《内篇·同心》中运用大量篇幅论述各朝各代均尊崇儒家学术的思想,“我圣教行于中土,数千年而无改者。五帝三王,明道垂法,以君兼师;汉、唐及明,宗尚儒术,以教为政。”[3]因此,他极力反对维新派设议院、开新权的做法,并从不同的角度说明反对的理由。正是因为这两个不变,近代学者对这篇《劝学篇》多加批评。

二、西用篇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运用了大量篇幅来说明学习西方的重要性,外篇包括益智、游学、设学、学制、广译、阅报、变法、变科举、农工商学、兵学、矿学、铁路、会通、非弭兵、非攻教十五篇。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政治、伦理、经济、教育、外交及社会生活等方面[4]。

(一)引进西方农、工、商、矿等先进的技术来发展中国经济

1. 农业方面

张之洞提出科学兴农[5],“宜设农务学堂,外县士人各考其乡之物产,以告于学堂,堂中为之考求新法、新器,而各县乡绅有望者、富室多田者,试办以为之倡,行而有效,民自从之。”[3]

2. 工业方面

张之洞认为近代中国丝、茶、棉、麻不景气的原因是相比于其他国家其价格昂贵,他还倡导进行工业教育。“今欲教工师,或谴任赴洋厂学习,或设工艺学堂,均以士人学之,名曰‘工学生’。将来学成后,名曰‘工学人员’,使之转教匠首。更宜设劝工场。”[3]以此培养自己的人才,识别出原料好坏,降低成本和价格,争回中国的市场。

3. 商业方面

张之洞认为“是工为体,商为用也”。商业与工业相辅相成,商业发展指导工业进步。而商业又该当如何发展?一是翻译商法,追究商家的违法乱纪行为,维护集体利益。二是自治,商家保证自家商品质量,稳定价格,不受外国商人的摆布。三是游历,商会选拔人才游历国外,考察国外行情、商品样式,随时告知国人,即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4. 矿业方面

张之洞认为开矿不可盲目,易劳民伤财,最后无疾而终。他主张要靠开采矿山这一实业促成矿学堂的开设,“本省内择取一矿,募西人之曾办矿厂确有阅历者与议包办,一切用人购器听其主持,不掣其肘,约定出矿后优给馀利,限满而不得矿有罚,即于局内设矿学堂,矿成获利以后,我之学生及委员、工匠皆已学成。”[3]

(二)学习西方的教育制度和举措

1. 全国设教育学堂

“各省各道各府各州縣皆宜有學,京師、省會爲大學堂,道府爲中學堂,州县爲小學堂,中小學以備升入大學堂之選。”[6]此诏令一下,各地纷纷响应,但多地出现落实障碍,张之洞纷纷针对问题提出改良措施,没有书院的地方将善堂、佛道寺观改为书院、学堂。面对经费少的府、县,提出将府、县赛会演戏经费改为学堂经费,一族的可以将祠堂之费改为学堂经费。其中,那些改为学堂的寺观田产,学堂使用十分之七,僧道占十分之三。以此为基础,然后劝说士绅富商捐助资财,再由官府提供一部分资费来扩充学堂。

2. 多行业设学堂,兴学育才

张之洞认为除了各省、县、州普设学堂外,还要设置一些实业教育学堂。为挽救当时中国的经济形势,张之洞分别设置农工商学、兵学及矿学学堂,意在训练掌握技术的人才。学会商法,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学会工学、农学,提高工业、农业生产效率,促进收益翻倍;学会兵学,拥有自己的武器及军事人才,抵御外敌的入侵;学会矿学,合理开矿、科学开矿,会辨别开矿地点的对错而不为外国矿师所欺骗。

3. 改革清王朝科举制度

张之洞认为科举制度实行已久,弊端丛生。“自明至今行之已五百餘年,文勝而實衰,法久而弊起,主司取便以藏拙,擧子因陋以儌幸,遂有三場實止一場之弊。”[6]针对此项弊端,张之洞提出调整科举考试次序,“拟将今日三场先後之序互易之,而又層遞取之,……第一場試論以中國史事、本朝政治論五道,此为中學經濟……二場試以時務策五道,専問國五洲各國之政、専門之藝,政如各國地理官制、学校、財賦、兵制、商務等類,藝如格致、製造、聲光化電等类,此爲西學經濟。……三场试‘四書’文兩篇,‘五经’文一篇,‘四書’题禁纖巧者,合校三场均優者始中式發榜如額。”[6]第一场考不过者不准其参加第二、三场的考试,第二场考试不过者不准其参加第三场考试,只有三场考试均通过者才发榜录取。每场考试内容也有所变化,西方实学比例提高,四书五经的内容不再占主要位置。

4. 大兴留学教育,派遣考察团

“出洋一年,胜于读西书五年;入外国学堂一年,胜于中国学堂三年。”张之洞极力发展留学教育[7],他认为留学教育是学习西方技术的便捷通道,既可以得到洋务人才,也可得到办学堂的新式教员。《劝学篇·游学第二》分析为何之前的留学教育不成功,是因为派遣的人优劣不等,一部分是缺乏责任心、学识浅薄,一部分是被迫留学。张之洞主张留学是“西洋不如东洋”,原因有四:路近省费,可多遣;去华近,易考察;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西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无过于此[8]。

三、评价篇

张之洞出身于封建官僚世家,自幼接受的是封建伦理之学,灌输的是忠君爱国思想,这种声音伴随了张之洞的一生,成为其终生的信念,所以张之洞自然会维护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但是外篇中张之洞运用大量篇幅来介绍西方先进的技术、教育体系和制度,同时也涉及西方的军事思想、法律思想和行政管理等,并用实际行动践行学习到的理论,真正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如光绪十年调任湖广总督,开办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设立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筹建铁路,广建军队等[9],这些先进思想是不可抹杀的。由此看出,张之洞思想较顽固派稍显变通,是一名主观愿意接受新鲜事物的清末封建官僚,较康梁为首的维新变法一派却又带有一定的封建思想,其《劝学篇》中提出的观点与维新派在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主张又无重大差异。

根据当时张之洞的地位和影响,他的存在,减少了当时中国人民对封建官僚集团反对的声音,增加了向西方学习、改变自身的欲望。如今站在历史的角度,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的思想看待张之洞本人,他是值得被歌颂的。书写《劝学篇》,一是为当时的清朝皇帝光绪帝解了燃眉之急,并被光绪帝所欣赏,为慈禧太后所接纳;二是为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真正地从实际做起,相对于那些只喊口号、没有任何作为的人,张之洞是值得被人尊敬的。总之,张之洞本人及其思想值得被肯定,但遗憾的是,《劝学篇》的主旨中依然带有明显的封建落后性,不适合当时的中国国情及世界概况,没有从根本上为中国指出一条富强之路。

猜你喜欢

张之洞学堂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张之洞的“三不争”
再论晋抚张之洞之口外七厅改制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
宝宝国学堂
张之洞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