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经》三则

2020-03-03

领导月读 2020年4期
关键词:设身处地小国观照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第五十四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第六十一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第七十八章)

(原文据中华书局1989年版《王弼集校释》)

【译文】

善于建树的不可拔除,善于抱持的不会脱落,如果子孙能遵行这个道理,则世世代代不会断绝。拿这个道理贯彻到个人,他的德行会是真实的;贯彻到一家,他的德行可以有余;贯彻到一乡,他的德行能受尊崇;贯彻到一国,他的德行就会丰盛;贯彻到天下,他的德行就会普遍。所以,用自身的修身之道观察别人,从自家察着观照别家,从自乡观照别乡,从自己的国家察看观照别国,以平天下之道察看观照天下。我怎么知道天下的情况呢?就是用这种道理。(第五十四章)

大国要像居于江河的下流,处在天下雌柔的位置,是百川交汇的地方。雌柔常以静定而胜过雄强,是因为静定而又能处下的缘故。所以大国对小国谦下,可以取得小国的信任;小国对大国谦下,就可以见容于大国。所以或者大国谦下以取得小国的信任,或者小国谦下而见容于大国。大国不要过分想统治小国,小国不要过分想顺从大国。这样大国、小国都可以达到愿望。大国尤其应该谦下。(第六十一章)

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而攻克坚强的东西没有能胜过水的,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它。弱胜过强,柔胜过刚,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因此有道的人说:承担全国的屈辱,才配称国家的君主;承担全国的祸难,才配做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好像在反说一样。(第七十八章)

【简析】

修身虽然确实是自我与他人和谐相处的基础,《道德经》也强调以“治身”之道来“治国”。但与儒家相比,《大学》言“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似乎说得太简单轻巧了。“家”与“国”“天下”的性质、领域以及处理事务的方式都有较大不同,因此《道德经》强调要设身处地去“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尽可能去除个体的主观成见来符合天道的多样统一性,只有在这样的交往理念与心态下,豪族才能不去欺负弱小的个人与家族,大国才能不去肆意兼并小国。世界历史证明,人类能否和平相处,关键取决于大国对待小国的态度。老子强调大国应当谦下包容,不可自恃强大而凌虐弱小、妄动干戈,唯此才能赢得小国的信服与拥护。《道德经》里面反复强调的“柔弱胜刚强”,与其说是一种以退为进的谋略,不如说是一种设身处地的仁慈。老子常用“水”来作比喻,就是表明这样做才是符合自然趋向的大道。老子所处的时代,豪强兼并之风日盛,所以老子希望通过提倡“柔弱”“不争”的观念来教导大国之君应当以其不争而成其“大”、以其处下而如百川入海一样成为众望所归。显然,《道德经》这三则强调的“设身处地”“大国处下”“守柔处下”三条“邦交”原则,对于当今世界大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仍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设身处地小国观照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小国名企斯太尔
《堂吉诃德》整本书阅读导读课实录——对一部名著的多元观照
成语班
设身处地,追本溯源
袖珍小国,博物胜地——探访梵蒂冈博物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十六计之假道伐虢
谭维维推出《观照》专辑四部曲之《春生》
品德课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实践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