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小学社会责任教育思考

2020-03-03叶文清

教育观察 2020年39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责任素养

叶文清

(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一、核心素养视角下社会责任教育的新内涵

社会责任是指个人为社会良性发展所需要主动履行的特定职责、任务和使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9年发布的《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报告中提出,要对学生进行道德关怀和责任教育,“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的学生”成为新时代全球教育理念。我国的社会责任教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

第一阶段是社会责任教育的起步阶段(1994年—2000年)。国家逐渐关注学生的国家认同与爱国主义教育,强调中小学要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国情,增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第二阶段是社会责任教育的发展阶段(2001年—2010年)。教育部为了解决学生社会责任力量薄弱的问题,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将“学生应当具备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确定为新课程培养目标要点之一,重视社会责任教育与品德教育相结合。

第三阶段是社会责任实践教育阶段(2011年—2014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作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任务,提倡中小学开设劳动技能课程和法治知识课程,学生可以通过一系列社会劳动实践活动来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法治教育成为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重要渠道和重要途径。

从上述历史进程看,虽然中小学的社会责任教育越来越被国家关注,但中小学的社会责任教育主要是向学生灌输社会责任知识的教育。中小学在开展社会责任教育时主要把“责任”二字限制在国家责任层面,将社会责任实践当作一种信念伦理来教授,这样容易限制学生对社会责任的理解和实践。2016年,《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把“社会责任”列为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所必备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明确提出并强调重视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这一基本要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目的。[2]基于核心素养背景的中小学社会责任教育的重心已从灌输社会责任知识上升到培育社会责任素养,做到有效培育学生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中小学社会责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在社会责任教育中培养学生合作参与素养

从小树立团队合作参与意识,将有利于规范学生的社会行为,促使学生的道德品格往更高层次发展。合作参与素养不仅关乎个人成长发展,也关乎时代发展进步。社会责任教育对合作参与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一是合作参与成为信息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合作参与素养的培育有利于学生学会处理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的关系,促进学生道德自律的发展;二是合作参与素养的培育有助于学生理解群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关系,改善学生与同伴之间的关系。因此,要想提升学生合作参与素养,中小学不仅要举办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创设丰富多彩的协作式学习情境,还要通过社会责任教育促使学生深刻理解合作参与的内涵,提升学生合作参与意识与协作互助的能力。

(二)在社会责任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素养

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的养成与社会责任教育密切相关,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养成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习惯。蔡元培在《学生的责任和快乐》一书中提到,青少年要想与健康生活融为一体,成为改造社会的中坚力量,就要将自身投入社会中并不断磨炼意志,不为名利且不动声色地尽力履行自己的责任。[3]社会行为或社会事务都会磨炼学生心理品质,而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健全学生道德品格,中小学不能只规范学生的社会行为,还要在学生内心深处寻求力量,激励学生勇于克服障碍,履行责任,培育学生的羞愧感、荣辱感、义务感和包容心,最终促进学生社会责任品质的形成。学生社会责任品质养成的关键是在生活中勇于接受磨炼。中小学只有让学生在生活中培养毅力,坚定意志,感知社会责任的力量,学生才能更好地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因此,社会责任的培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引导学生学会健康生活,在生活中促进社会责任品质、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的相互转化。

(三)在社会责任教育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包括社会活动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日常生活实践能力、人际交往实践能力等。社会责任教育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是责任感源于正确的社会认知和良好的心理基础,但它要在具体的社会责任实践中表现出来;二是社会责任教育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系统的责任方面的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身体力行,承担责任,体验责任的意义,帮助学生体会和理解不同社会行为的情感和基础。在中小学加强实施社会责任教育的背景下,学生体会到社会实践的价值,提高实践能力,树立生活的信心,最终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三、中小学社会责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责任教育的目标过于理想化

虽然学校会定期组织各种类型的道德教育主题活动,比如诚信教育、责任教育、感恩教育专题活动,但是这些教育活动大多只停留在表面。[4]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多数没有出现社会规范内化的现象,常以自身的具体结果、服从教师的权威为取向。教师脱离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直接将空洞的社会责任知识当作教材的知识点灌输进学生的头脑中,导致社会责任教育目标过于理想化、内容教条化。因为对社会责任内涵理解不够深入,学生习惯性地将责任过度放大或抽象化,将责任和神圣的使命等同起来。当将责任过度放大后,学生在内心深处产生社会责任对他们来说几乎是不可完成的事这一念头时,学生就会潜意识地回避或直接忽视社会责任这一现实问题。学生机械地接受社会责任概念和责任信条,被动地接受承担责任的“包袱”和“义务”,却没有将社会责任认知内化为良好的社会责任素养,这一情况反映了社会责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兴趣和正当需求。

(二)社会责任教育内容空洞和抽象

中小学社会责任教育主要通过思想品德教育课对学生传授责任信条,但教师对责任、社会责任感与社会责任教育等概念理解不深入,导致社会责任教育内容略显空洞和抽象,教育方式也仅仅局限于教师机械地讲解和传授。社会责任教育空洞的教学内容、单一的教学方式无法使学生主动地将社会责任内化为自觉信念,反而容易导致学生出现盲目跟风、缺失自觉的责任行动等问题,影响学生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模式。社会责任教育内容空洞和抽象,使学生容易忽视本应承担的基础性责任,而放大身边细小的行为,出现责任意识薄弱的问题。

(三)社会责任认知与行为相分离

当前,学生在责任认知和责任行为层面出现二者脱节和存在分歧的情况,甚至出现了“抽象的肯定,具体的否定”的尴尬局面。如果学生充分理解了社会责任行为的价值与意义,却没有采取实际行动,这很可能是学生还未具备良知、自尊、同情心、自我控制及谦逊等责任伦理情感。学生获得社会责任品质的前提条件是进行社会实践,缺乏亲身体验的社会责任行为很难让学生产生社会责任情感共鸣。教师只有将社会责任认知和社会责任行为结合起来,让学生置身于社会实践中,学生才能深入了解社会责任教育,多维度地升华社会责任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感受到责任的价值与意义。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发展需要,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伦理认知和情感。

四、在核心素养下中小学社会责任教育实施策略

(一)在课程中强化责任意识

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也是学校教育联系社会的纽带,在中小学社会责任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小学阶段的社会责任教育工作在遵循学校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将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主要内容与表现形式全面融入学校现有的课程体系或新开发的活动课程中。首先,社会责任教育要突出学校德育课程的育人作用。德育课程的内容要贯穿和渗透于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培育过程中,促进个体责任品质、他人责任品质、家庭责任品质以及环境责任品质等全面发展。德育课程的建设要兼顾学生的思维特征和个性需要,保障社会责任教育核心价值的有效传递。其次,社会责任教育要加强与其他学科课程的协同合作。社会责任教育不仅是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也是其他学科课程中需要渗透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具体的学科教学内容和学科特点,对社会责任教育内容进行具体的整合与创新,搭建一个全学科协同合作的社会责任教育实施平台,最大限度地提升社会责任教育的效果。最后,中小学教师要积极参与社会责任教育课程的开发。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个性需要,中小学校要积极推进相关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编制和规划,创建具有特色的社会责任素养教育课程体系,促使学生在新开发的活动课程或主题教育中树立社会责任意识。

(二)在社会活动中践行责任担当

社会实践是磨炼学生意志、砥砺学生品格的重要方式。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责任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产生责任认识和责任行为相结合的需要,进而内化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担当。[5]这就意味着,社会责任担当不仅传递社会责任教育的公共价值,也彰显学生的责任自觉,使学生成长为有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意志的创造者。首先,学校要把具体的责任教育目标融入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促进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提升。学生把社会责任实践活动内化为自己的责任意识,构建社会责任观念体系,实现社会责任担当的自觉理解和内化。其次,学校要重视多元社会组织的作用,促使学校、社区、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共同参与社会责任教育。最后,学校要以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为重要的着力点,协同共建实践活动基地,逐步推进社会责任教育工作的组织化和有序化,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积极担当的社会责任感。

(三)在校园文化中培育责任情感

有效的社会责任行为需要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情感,而社会责任感的增强在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升华学生自身内部的情绪感染。在中小学社会责任教育中,重视校园文化的构建与宣传有利于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情感。学生在自主参与校园文化体验中唤起情感感受力,自然搭建知识向信念转化的良好路径,在潜移默化中促进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并把社会责任意识逐渐转化为社会责任行为,最终固化为内在的社会责任素养。中小学通过校园文化培育学生的责任情感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选取合适的校园文化载体。校园文化载体是多种多样的,哪种文化载体更适合,要根据具体的责任教育目标,结合学生实际的情况来决定,做到对学生责任情感的有效培育。二是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持之以恒。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责任情感的养成是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学校要把校园文化的建设作为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经常性工作,促使学生在校园文化的创建中日益增进社会责任情感。

(四)在家校共育中完善责任品质

社会责任教育的实施需要凝聚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合力,家校共育是完善学生社会责任品质的重要策略。相较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具有初始性、潜在性、全面性和终身性等特点,两者应该发挥各自的优势并形成互补,保障在社会责任素养的培育上做到家庭与学校的对接。[6]一是家校应该加强沟通和联系,家校双方互通信息,共同指导学生的社会生活,保障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社会责任教育的贯彻实施方面发挥各自的优势。二是多元化的亲子沟通不仅有利于青少年的积极社会适应,也有助于减少青少年的消极社会适应。[7]学校可以结合学生成长的需要开展一些亲子公益活动,家长在参加亲子公益活动中能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对学生的社会责任认知和责任行为都具有良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家校共育通过多元化的沟通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社区生活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最终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品质。

五、结语

核心素养的发展赋予了社会责任教育新的内涵和价值,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小学社会责任教育应与教育现代化进程紧密结合,重新建构社会责任教育的价值和恢复其本质内涵,为学生今后的社会生活提供有益的帮助。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责任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践行者——浅析高校工会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