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留守儿童扶心教育研究:基于学校教育视角

2020-03-03黄志娴郭霄鹏马多秀

教育观察 2020年39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儿童情感

黄志娴,郭霄鹏,马多秀

(宝鸡文理学院教育学院,陕西宝鸡,721013)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镇务工,农村父母与子女长期分离,留守儿童群体由此诞生。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是社会转型的产物,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脱贫攻坚除了扶贫、扶智等一系列帮扶措施外,“扶心”的举措也应引起人们的重视。心理健康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极容易出现的隐性问题,如果教师不及时进行引导,就会逐渐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学校教育是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主要途径,本文从学校角度出发,探讨扶心教育并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对策,对促进教育扶贫事业和留守儿童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扶心教育的必要性

2016年2月4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1]。2018年,《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显示“长期与父母分离易造成儿童心理问题。在对11126名学生的调查发现,其中3415名留守儿童中,约40%的儿童一年与父母亲见面次数不超过2次,约20%的留守儿童一年与父母联系次数不超过4次”[2]。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留守儿童群体在不断扩大。

心理健康是衡量儿童健康的重要指标,扶心教育是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而提出的关怀教育,旨在通过恰当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创建一个充满爱和温情的心理环境,满足留守儿童的心理需要,使其在认知、情感、社会交往等方面能健康发展。扶心教育有助于疏导儿童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学会自我调节。

由于父母角色的缺失和接受祖辈抚养人的隔代教育,相较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更加脆弱和敏感,心理状况相对消极。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缺乏亲情,渴望关怀

留守儿童的父母往往将孩子交由祖辈代为照顾,出于对孩子的愧疚,他们极力满足孩子生活和物质上的需求,过于溺爱孩子,但对孩子内心深处的关怀却少之又少。留守儿童如果从小得不到父母的引导和鼓励,缺少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就容易出现“情绪饥饿”的情况,进而影响身心健康发展。据调查研究,留守儿童的父母,尤其是母亲一方如果在儿童年幼时离家,母爱的缺失就会使儿童产生分离焦虑,进而可能会影响到留守儿童人格的形成。[3]

(二)自我封闭,交往被动

父母长期离家,与留守儿童沟通较少,容易让留守儿童产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进而在内心深处逐渐将自己封闭起来。调查显示,大部分留守儿童在父母离家时常伴有失落感,会在一段时间里都不愿与人交流,这种心态在女生身上非常明显。[4]处于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留守儿童与朋友交往时常将自己置于被动地位,他们既渴望与同学和朋友谈心,又很少主动敞开心扉,既渴望伙伴能主动提出话题,又担心自己处理不好朋友间的关系。这种矛盾和挣扎的心理活动让留守儿童在交往过程中频繁受挫。

(三)情绪悲观,自卑消极

0—16岁正是个体认知、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但这一阶段的留守儿童却与父母长时间分离。常年受到周围其他人的排挤以及外界不良言论的影响,加上长期的情感空白,这部分留守儿童缺乏合理调控和处理情绪的能力。加之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部分留守儿童的自我评价明显偏低,消极情绪体验增多。由于内心世界长期处于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在班级里又常处于边缘者的位置,留守儿童感到没有人理解、关心自己,也很少主动参与班级的集体活动。长期的自我封闭和主动孤立,使留守儿童的情绪逐渐变得悲观、忧郁,性情变得焦躁、自卑,反过来也不利于同伴关系的促进。

(四)价值观偏差,忽视学习

很多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来自长辈和社会传达的固有观念,大多数留守儿童对未来的计划都是考大学、找工作。但留守儿童对此类目标和计划的认识却是盲目的,在人云亦云的环境中,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发生偏移,对生活和梦想的认识逐渐倾向于功利化和物质化。此外,一些人从事着无须学历和知识技能也能挣钱的职业,而大学毕业生有学历有知识却面临就业难的现状,这种现象无意识地向留守儿童传递出“读书无用”的错误学习观,使他们产生读书毕业后也逃不过和父母一样打工的命运的错误观念。在错误价值观的影响下,这部分留守儿童开始变得浮躁,忽视学习,出现厌学甚至逃课的情况。

基于上述问题,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不良的成长环境给留守儿童带来的心理问题很多,而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而且与社会进步、国家教育发展密不可分。可见,对留守儿童开展扶心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这也是各级政府和学校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

二、农村留守儿童扶心教育面临的困境分析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农村中小学不同程度地存在教育管理者的教育观念落后、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不足且投入力度不够、重教书轻育人等忽视心理健康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农村留守儿童扶心教育面临以下困境。

(一)学校重视度不够,管理措施不力

近年来,政府及有关部门虽意识到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加大了对农村学校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相应改善了办学条件,但心理健康教育仍是短板,扶心教育问题未能引起一定的重视。由于农村学校缺乏健全的教育制度和高效的监督措施,一些学校并未设置专门的扶心教育教师,任课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关注甚少。加之留守儿童敏感、内向的性格,使他们在班上常处于边缘位置,更不易受到教师的重视。

(二)教育观念落后,片面追求升学率

虽然现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思想仍然存在,应试教育机制仍发挥主导作用。一些农村学校的教育观念落后,仍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片面追求升学率。有的农村学校甚至把升学率和教师的工资、奖金挂钩,导致农村教师的教学逐步走向功利化,无暇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师资力量薄弱,缺少专业教师

健康的心理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5]但由于农村学校师资不足,大部分学校并未开设心理课程,或未增设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问题一直被搁置。

(四)心理辅导条件差,设施设备简陋

心理咨询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渠道。[6]但由于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相对较差,囿于经费紧张、设施匮乏等现实困难,一些学校未能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组织体系,只得将心理咨询室设置在办公室、教务处等行政办公场所。心理辅导条件差,设施设备简陋,导致心理辅导工作流于形式,收效不佳。

(五)心理健康教育混同于德育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之间存在一致性,但又不能画上等号。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保障学生心理健康,其标准在于学生“积极适应,主动发展”,能客观认识自己、真心悦纳自己。[7]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能简单看作思想道德问题,教师更不能用德育的标准和要求来替代心理健康教育的标准和要求,而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也绝不能用解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方式来解决。然而,由于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大多由学科教师兼任,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性不足,常常混淆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忽视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学校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扶心教育的对策

扶心教育的重点是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加以引导,培养他们完善的人格,促使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人生态度。因此,扶心教育要遵从教育规律,不能夸大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不适的问题,并防止出现医学化和学科化倾向。

(一)加强制度建设,创设温馨的学校环境

学校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影响着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学校应创建一个家庭式的温馨的学校环境,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让他们既能汲取知识,又能获得爱的体验,得到尊重和认可。学校应培养富有人文情怀的教师,教师能敏感地捕捉到留守儿童内心的想法,及时采取有效的教育关怀措施,让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在学校体会到爱与尊重。

(二)形成教育合力,积极与家长沟通交流

学校和家庭应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学校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桥梁,利用校讯通、QQ群、微博等交流工具,促进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实时沟通。一方面,学校可以在公众平台上发布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案例,向家长宣传扶心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相应的教育措施。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家长热线、亲子邮箱等渠道,形成积极的双向互动,拉近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距离。除线上的情感互动外,学校还可以抓住节假日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面对面地沟通交流。

(三)更新课程内容,开发相关校本课程

学校应更新课程内容,优化扶心教育课程内容,并结合实际情况开发关于留守儿童扶心教育的校本课程。学校可以开设扶心教育的专业课、选修课、活动课等,设置扶心教育组,安排教师定期给学生开展扶心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识和调节自我的技能。根据留守儿童的年龄段,学校可以设置相应的教育目标,依照班级情况选择扶心教育的最佳形式,如小学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8]此外,扶心教育应渗透在整个学校环境和课堂氛围中,无论是课上课下,还是校内校外的教育活动,都做到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关怀。

(四)重视师资建设,培养专业的扶心教师队伍

在扶心教育中,学校要重视师资建设,既加强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又培养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高扶心教育教师后备力量的质量。留守儿童容易对自己亲近的教师产生依恋感,所以班主任要充分发挥对留守儿童扶心教育的主导作用,主动与留守儿童沟通,既做良师又做益友。学校应创新班级管理方式,鼓励各科教师、其他学生与留守儿童进行结对帮扶,增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感情。或者,学校可以开展相关的主题班会和课外活动,开展积极的人格教育、赏识教育,培养留守儿童正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在增强自我认同感的同时学会自我调节情绪的技能和方法。

(五)坚持多措并举,重视发挥师爱的主导作用

第一,以心扶心。教师的人文情感素质要求在内部激发教师的教育信念和热情,在外部保证教师的教学效率。[9]为人师者应以身作则,用积极的行动带动留守儿童进步并在各方面尊重和理解留守儿童,架起与留守儿童心灵上、情感上的桥梁,拉近与他们的心理距离。

第二,以情扶心。情感是打开儿童心门的钥匙,通过情感促进儿童的心理成长。以情扶心,即教师在教育教学与日常生活中融入情感因素,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和能力,促进留守儿童“知”与“情”的全面发展。[10]首先,完善教学目标,将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次,将情感融入扶心教育课程的各个环节,让情感在培养留守儿童心理素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导向作用。最后,对留守儿童实施真正的以情扶心,发展情感能力的同时提升心理素质。

第三,以爱扶心。爱意味着奉献,热爱学生是教师教学生涯中最重要的品质。只有具备爱的品质与教育情怀的人,才会真正有耐心地关注学生身上的优缺点、进步与失败、快乐和失落,找寻他们的独特之处。“教师决不能像一个过路人那样看待孩子,要以教育学的眼光看待孩子,及时意识到孩子的存在,并且要让孩子感受到教师们的‘在’。”[11]因此,教师要用一颗爱心温暖、治愈留守儿童,尽己所能营造愉快的、利于他们成长的氛围,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被看见的。

第四,以育扶心。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强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促进“教”和“育”的统一。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在思想和情感上与留守儿童进行交流,并在生活中对他们多加照顾。此外,教师要学会角色转换,从单纯学习上的教育者转换成关心留守儿童生活和情感需求的“临时父母”,引导留守儿童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总而言之,针对留守儿童渴望关怀、交往被动、自卑消极等心理表现,学校应加强制度建设,更新课程内容,重视师资建设,形成教育合力,创设温馨的学校环境,开发相关校本课程,培养专业的扶心教师队伍,积极与家长沟通交流。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儿童情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